中國哲學擅長在身體場域實踐理想,實踐理想性人格乃是成就聖人、真人、至人、神人的境界。這境界的描寫在中國哲學有很多,境界達致需要迥返與超升的工夫,而這回返與超升工夫,乃是一「逆覺體證」工夫,是經由逆而覺之達致,豁顯其本體,這是本心即道體道體即本心的根源性實踐。換言之,中國哲學只要「澄心默坐」「體認天理」即得「當下切入,證會本體」,即可「任持本心」。
特別是在陽明說知行合一或者致良知說法中,是體驗真理的登峰造極之作,將體驗之知介入行的身體場域動態實踐中,呈現出一體世界觀,此乃心即是理的真義呈現。此篇即是探討陽明先生身體意識的體現真理與生活世界之間互詮,以呈現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式。
理論與實踐的生命學問乃是透過身體意識來體現真理與生活世界之間的互詮,這也就是說了在泰古原始直樸經驗中,透過身體體驗,體現真理,使生命本真流靈,在外遷與回歸中,走進而走出。王陽明本身「心即是理」即是說明了由心性意識直入原始混沌未分體驗,超越而內在,在循環理解、詮釋與對話中,雙向迥返交流,達到內在和諧,是種黑暗中乍見光明的原味覺醒。這覺知源自於生命參贊生活的體驗為主體坐標軸,以身體頂天立地參贊於生生不息的大化洪流。
王陽明的生命學問,「生命體驗詮釋」乃是此有在生活世界的遭遇而形構對出其理想視域來。換言之,陽明先生是透過此有的身體意識去體現出所謂「知行合一」的真理,也就是透過身體脈絡去探詢的全人身心靈結合的真理。在此我們先探討陽明先生與身體有關條的「心靈原點小與此有的「生命體驗詮釋,以及透過格物致知所展現的「生命體驗詮釋」。
許慎《說文解字》云:「心,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說以為火藏。」。東方哲學以實踐修養自身工夫.上回溯心靈原始狀態, 陽明先生即是如此說明:
這原始狀態為「心靈的眼界」 ,無僵化內容或思維構作, 無拘執、無範圍或語言場所、無所待的呈現,是思想的本體基礎。人對此直接體悟,這原始的心靈直接觀照,是一切生活實踐的基礎。
而這乃是東方哲學的常講的「修養」工夫。所謂「無昏蔽的本體」乃是求其心靈本然天真狀態的呈現,使生命回歸無偏見的「心靈原點」,這是本真的直觀、這是無主客對立、無能知所知的區分,是破知識與理論而起的悟道之本體根源。是自始就存在的心靈本然,此心的本然依本真的直覺而察覺到,以呈現心靈原始的覺性,我們名之為「心靈原點」。此是類於《莊子·知北遊》當中「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
由西方來了解陽明先生所呈現的「心靈原點」本義
西方世界常是主客心物的分隔,然東方哲學心靈原點則不然,特別在陽明先生良知本體與生活世界中,我們以陽明先生的眼所看到乃是一無拘執的眼界場所,它所呈現乃是多樣性的生活世界,多樣的生活世界呈現於時空流化之中, 心靈對此有直接體悟,為「心靈覺性,」,稱為「本真直覺」,是無偏見的本然天真,呈現「本真所直觀的世界」,為時空中事件,為生活世界的種種。
這種東方哲學的「修養」工夫,乃是求天然本真狀態的呈現,使生,命回復無偏見的心靈原點,這是本真的直觀,無主客對立,無能知與所知的區分,是破除知識與理論而能悟道本體根源,這是自始就存在的心靈本然,此心的本然依本真的直覺而察覺到,以呈現「心靈原始的覺性」。陽明學說全緊於r 心靈原點的覺性」,他說:
此點「靈明」乃是融物我、通內外,陽明之學乃是透過生命體驗要收攝於「心」內。王陽明發揚了象山派的「心即理」學說,強調吾心即道,道外無事,心即理,理即心,「萬物森然於方寸之間,滿心而發,充塞宇宙,無非是理。」這說明了王陽明理想視域乃在於心上,只要能發揮心的靈明虛覺本質,則天地萬物皆備,這種話語充滿了神禮特色,他強調心靈與生活世界的互動溝通,也充分展現出中國思想的特點。這點體會也要歷經曲折,陽明曾遍讀朱子書,格物致知,爾後,因格竹沉思而未有得,乃覺物理與心理有所隔異,後貶至龍場,始悟出「心即理」之道,心即理」體悟,乃是出於朱而歸於陸,使心學越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