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逆覺體證」的工夫

2020-12-27 獨視角

中國哲學擅長在身體場域實踐理想,實踐理想性人格乃是成就聖人、真人、至人、神人的境界。這境界的描寫在中國哲學有很多,境界達致需要迥返與超升的工夫,而這回返與超升工夫,乃是一「逆覺體證」工夫,是經由逆而覺之達致,豁顯其本體,這是本心即道體道體即本心的根源性實踐。換言之,中國哲學只要「澄心默坐」「體認天理」即得「當下切入,證會本體」,即可「任持本心」。

特別是在陽明說知行合一或者致良知說法中,是體驗真理的登峰造極之作,將體驗之知介入行的身體場域動態實踐中,呈現出一體世界觀,此乃心即是理的真義呈現。此篇即是探討陽明先生身體意識的體現真理與生活世界之間互詮,以呈現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式。

理論與實踐的生命學問乃是透過身體意識來體現真理與生活世界之間的互詮,這也就是說了在泰古原始直樸經驗中,透過身體體驗,體現真理,使生命本真流靈,在外遷與回歸中,走進而走出。王陽明本身「心即是理」即是說明了由心性意識直入原始混沌未分體驗,超越而內在,在循環理解、詮釋與對話中,雙向迥返交流,達到內在和諧,是種黑暗中乍見光明的原味覺醒。這覺知源自於生命參贊生活的體驗為主體坐標軸,以身體頂天立地參贊於生生不息的大化洪流。

王陽明的生命學問,「生命體驗詮釋」乃是此有在生活世界的遭遇而形構對出其理想視域來。換言之,陽明先生是透過此有的身體意識去體現出所謂「知行合一」的真理,也就是透過身體脈絡去探詢的全人身心靈結合的真理。在此我們先探討陽明先生與身體有關條的「心靈原點小與此有的「生命體驗詮釋,以及透過格物致知所展現的「生命體驗詮釋」。

許慎《說文解字》云:「心,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說以為火藏。」。東方哲學以實踐修養自身工夫.上回溯心靈原始狀態, 陽明先生即是如此說明:

這原始狀態為「心靈的眼界」 ,無僵化內容或思維構作, 無拘執、無範圍或語言場所、無所待的呈現,是思想的本體基礎。人對此直接體悟,這原始的心靈直接觀照,是一切生活實踐的基礎。

而這乃是東方哲學的常講的「修養」工夫。所謂「無昏蔽的本體」乃是求其心靈本然天真狀態的呈現,使生命回歸無偏見的「心靈原點」,這是本真的直觀、這是無主客對立、無能知所知的區分,是破知識與理論而起的悟道之本體根源。是自始就存在的心靈本然,此心的本然依本真的直覺而察覺到,以呈現心靈原始的覺性,我們名之為「心靈原點」。此是類於《莊子·知北遊》當中「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

由西方來了解陽明先生所呈現的「心靈原點」本義

西方世界常是主客心物的分隔,然東方哲學心靈原點則不然,特別在陽明先生良知本體與生活世界中,我們以陽明先生的眼所看到乃是一無拘執的眼界場所,它所呈現乃是多樣性的生活世界,多樣的生活世界呈現於時空流化之中, 心靈對此有直接體悟,為「心靈覺性,」,稱為「本真直覺」,是無偏見的本然天真,呈現「本真所直觀的世界」,為時空中事件,為生活世界的種種。

這種東方哲學的「修養」工夫,乃是求天然本真狀態的呈現,使生,命回復無偏見的心靈原點,這是本真的直觀,無主客對立,無能知與所知的區分,是破除知識與理論而能悟道本體根源,這是自始就存在的心靈本然,此心的本然依本真的直覺而察覺到,以呈現「心靈原始的覺性」。陽明學說全緊於r 心靈原點的覺性」,他說:

此點「靈明」乃是融物我、通內外,陽明之學乃是透過生命體驗要收攝於「心」內。王陽明發揚了象山派的「心即理」學說,強調吾心即道,道外無事,心即理,理即心,「萬物森然於方寸之間,滿心而發,充塞宇宙,無非是理。」這說明了王陽明理想視域乃在於心上,只要能發揮心的靈明虛覺本質,則天地萬物皆備,這種話語充滿了神禮特色,他強調心靈與生活世界的互動溝通,也充分展現出中國思想的特點。這點體會也要歷經曲折,陽明曾遍讀朱子書,格物致知,爾後,因格竹沉思而未有得,乃覺物理與心理有所隔異,後貶至龍場,始悟出「心即理」之道,心即理」體悟,乃是出於朱而歸於陸,使心學越加完美。

相關焦點

  • 《中國哲學史》2019年第3期目錄及摘要
    本文認為,張栻後期的工夫主要包含兩種不同的意涵,即察識端倪而涵養本心,以及涵養習心以顯發和體認本心;兩者之間相互交織。而他與胡宏的不同則可以歸納為兩點:一者,通過涵養為端倪之發和察識端倪奠定基礎;二者,在胡宏之外,補充靜中用功和涵養習心的必要性。張栻並無背棄師說,從工夫分類上來看二人同歸「逆覺體證」中的「漸教」工夫,但張栻較胡宏之說則更加完備、無偏。
  • 聖奧斯定「懺悔錄」的生命哲學
    為能了解對「真理」如饑似渴之追念心情,人必須先有信德,才能了解「真理」,以及存立在「真理」之內。在聖奧斯定的思想中:信仰與哲學是不能分離的,哲學之所以能完全實現,需要信仰的啟發;或者說:哲學是植根於信德中,才能覓得生命的終極,達到圓滿的幸福。研究聖奧斯定哲學思想的專家「蓋雷(F. Cayre)」說:「所謂哲學,即是指有關思想和生活所依重之原理的自然知識。
  • 北海道「哲學之木」消失了
    「哲學之樹」是日本北海道美瑛町的一處著名景點,成名自一攝影師隨手拍下的一張照片,很多人覺得樹形酷似歪頭沉思的哲學家,於是「哲學之樹
  • 大乘「經中之王」的《華嚴經》對中國佛教影響之深,已無遠弗屆!
    自此《華嚴經》對中國佛教影響很大,尤其對禪宗的影響更甚。華嚴宗特別強調圓融,它體現在「事事無礙」、「十玄無礙」、「六相圓融」等禪悟思維中。最能體現華嚴宗特色的是「事事無礙」的現象圓融論,它是華嚴的最高境界,它衝破了生佛諸法的界限,將人類精神、審美感悟提升到圓融互攝、重重無盡的境界。圓融是華嚴的至境,也是禪的至境。禪宗發揮《華嚴經》「過去一切劫,安置未來今。
  • 「工夫」和「功夫」這部電影都做到了
    自王力宏飾演的大學生沈光耀,於一場空襲後眼見自己在彼地玩得親密的孩童垂死在溼冷的雨裡始,至雙胞胎同學去到他的家鄉,向他的母親報告噩耗,婦人垂憐卻堅毅,一對蓮子湯端上來,黑暗裡坐著的我幾乎要泣不成聲了。
  • 陳復教授談「攝靜歸一」⊙陳復
    很多人對靜坐有某種誤解,以為只有雙手結心印,安靜坐在某處,澄清意念即可,我們不能說這不是靜坐,但還有一種更深層次的靜坐,我稱作「攝靜歸一」,也可叫「靜對」,這是一種觀念工夫,如果你能夠深沉領會「攝靜歸一」,並在行住坐臥中落實,那你就無時不刻在練習靜坐的工夫,因為人收攝自己呈現靜對狀態,其終極在獲得生命的整合感,這就是「歸一」,而「歸一」即「皈依」,皈依於誰?皈依於你的心體。
  • 【佛法真義047】「體相用」的真義
    常有人問: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身」,是什麼意義?也有人問:佛教常說「體相用」,這又有什麼意義?在佛教裡,用「三」來表示的名相為數很多。如:「三學」戒定慧,戒為體,定為相,慧為用,彼此互有密切的關連;再如:「三藏」經律論,經為體,律為相,論為用,三者也有互通的意義。現在,我們把佛陀的三身「法身、報身、應身」,和「體相用」合而為一。
  • 北京 武士的哲學「Toshi Yoroizuka」
    >餐廳「Bruneu」的甜點主廚。任職期間,鎧冢桑將東洋的靈魂與法式的傳統重組融合,最終形成了屬於鎧冢的甜品哲學。回國後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甜品店 「Toshi Yoroizuka」在惠比壽開幕,門庭若市。於是很快在六本木也開設分店,座位同樣是一票難求。
  • 倍絲特私享茶課 | 華人工夫茶王介宏老師【傳統清式閩臺工夫茶】
    中國臺灣,閩南粵東工夫茶向外開枝散葉的重要一站,區別於以藏養、高焙火為特色的南洋工夫,以及追求茶之本質呈現、重茶儀之禮的香港工夫茶,臺灣地區的工夫茶文化現狀如何,又有哪些自己的特色?茶為滌煩子,酒為忘憂君,泡上茶,聽一聽滌煩茶寮主人、臺灣茶人王介宏講述的臺灣特色工夫茶。
  • 推薦 | 李震:邵雍哲學的體用論
    [3]陳睿超,2018年:《論邵雍先天易學哲學的體用觀念》,載《哲學動態》第6期。[4]島田虔次,2010年:《關於體用的歷史》,見吳震、吾妻重二主編《思想與文獻:日本學者宋明儒學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5]方克立,1984年:《論中國哲學中的體用範疇》,載《中國社會科學》第5期。
  • 預告 | 聽 CSDN 孟巖描繪「通證經濟」新藍圖
    什麼是孟巖眼中的「通證世界」撰文/小算 和「通證派」孟巖過招「通證經濟」新藍圖,鏈聞社感覺壓力很大。因為,通證和通證經濟學的概念和理論框架,真的很難,很難,很難,難。 知識點 1:什麼是「通證」?在孟巖定義下,通證 Token 可以作為一切價值和憑證的載體或符號。
  • 佛法問答|從「入流亡所」到「空所空滅」
    總感覺證到了體,還不究竟。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楞嚴經.觀世音菩薩圓通章》答:既然是《楞嚴經》中的文句,那每一句話,那就絕對不是一般世間人的情想意會。那也絕對超越任何世間眾生的文字架構。
  • 《法證先鋒Ⅳ》掌握3大「法證定律」!教你估中真正兇手
    昨晚劇團案件已經完結,接下來的單元就是「小丑伏屍案」。(《法證先鋒Ⅲ》截圖)比如,《法證先鋒》內,蔡子健飾演的小丑綁架Tim Sir(歐陽震華飾);《法證先鋒II》的小丑由胡諾言飾演,為弟報仇而殺害劇中的黃智賢;《法證先鋒III》的小丑陪伴Pro Sir黎耀祥的女兒玩樂
  • 從動森到塞爾達:在遊戲裡使用「綜藝體」是否搞錯了什麼?
    創舉蘭與綜藝體在細節上有諸多差異,但設計手法完全一致。泛用型的計算機字庫「綜藝體」則由華康公司開發,此後傳回內地。後來,各大字庫廠商幾乎都推出了自己的綜藝體。「標題字體」在遊戲中的使用讀到這裡,想必大家已經知道了《集合啦!動物森友會》中的字體出了什麼問題。雖然遊戲中的對白字幕算不上「大段」正文,但也無疑屬於「用於讀的字」,卻使用了為標題廣告而設計的綜藝體。
  • Day 19:勞思光與中國佛教哲學 (十一)
    「『禪定』早在早期佛教中就有了,此乃是一種修行的工夫。在東漢末年,安世高所傳的《陰持入經》、《安般守意經》中就能夠看到對『禪定』的講解。對於『禪定』的修習並不限於某宗某派。而『禪悟』究其產生,向上推溯只不過到達摩時期,而為禪宗所大力發展,可以說『禪悟』後於『禪定』很久一段時間才產生。」
  • 等了9年的「法證先鋒IV」,天天吐槽還天天看?
    大半個月前,「法證先鋒IV」終於開播了!它的出現真是一波三折,等得我好辛苦!「法證先鋒」系列應該是各位廣州仔女或是TVB忠實粉心中的TOP5以前看法證先鋒的時候被各種離奇的案件、恐怖的作案手法嚇到雖然被嚇到,但是看完還是覺得很刺激的!所!以!
  • 王陽明的「心外無物」,不能簡單的從唯心主義角度去看待
    王陽明論及人性善惡的「心性論」,可以追溯到孟子那裡,但是真正把「心」當成是宇宙本原,最早能找到南宋陸九淵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之論,陸九淵這樣說的時候,還只是在特定的意義上,含糊著說。但是王陽明的「心學」明白確切地宣稱「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因此被很多人簡單的理解成了唯心主義哲學。
  • 佛教:什麼是「我」、「無我」?
    「我」是什麼?在古印度傳統哲學中,認為在人身中有一個亙古不變、永恆實在的固定實體,稱之為「神我」,或簡稱為「我」,這個「我」是在千變萬化的生命現象背後的實質,貫串著我們不斷流轉的生命歷程,或稱為「靈魂」。他們認為這個生命背後的我,是所有善惡行為的領納者,上升或下墮的承受者。
  • 中國實學家:黃宗羲
    黃宗羲是中國歷史上不多的學識淵博、著作豐富的大學問家之一。他不僅在哲學、歷史、政治等人文科學方面造詣很深,而且在天文、曆法等領域也頗有建樹。著作有《明儒學案》、《明夷待訪錄》等。黃宗羲批判吸收張載氣論、程朱理學、陸王心學,對整個宋明理學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總結,在更高層面上重新確立儒家道德理想主義。
  • 世界工夫茶大會成立儀式暨第三屆國際工夫茶論壇成功舉辦
    他提到,中國哲學講道法術三個層面,工夫茶在法和術方面已經具備相當深厚的基礎,欠缺的正是背後的「道」,「沒有文化的高度,就沒有產業的深度。」我們需要吸引當代具有文化和潮流感的人為工夫茶代言,他們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學都會為茶行業帶來巨大價值。通過獨特的IP形成巨大風力,成為一個撬動點,來帶動我們整個工夫茶形象的升級。段傳敏先生希望未來能和茶行業有更多的交流,更加希望工夫茶裡能夠誕生真正的中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