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我們將迎來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國慶日,在70年前的這一天,有一名17歲的少年,光著腳板,成了一名光榮的解放軍。三年中,他跟隨部隊,先後參加了解放廣東、廣西和海南島的戰役,投身於解放全中國的槍林彈雨。
轉業後,為了工作,他與妻子兩地分居二十五年;身為學校校長,他鐵面無私、秉公辦學。而今,87歲的他和老伴蝸居在只有40多平方米的老舊樓房裡,安心過著簡樸的生活。
他就是濱海新區漢沽街後坨裡社區的退役老兵黃大千。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這位共和國老兵向天津廣播(ID:audiotj)記者講述了自己的初心與情懷。
▲視頻:黃大千接受天津廣播記者採訪
參軍
17歲小夥子參軍那一天
新中國成立了!
1932年,黃大千出生在廣東一個貧農家庭,12歲時父親去世,從此與母親和妹妹相依為命,靠親戚的接濟才勉強讀完初中。1949年8月,17歲的黃大千進入廣東粵贛湘邊縱隊東江公學學習,並參加了遊擊隊,兩個月後的一天,他和20多名同學接到命令,要去參軍。
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在取得遼瀋戰役、平津戰役的勝利後,南下渡江,一邊為解放全中國奮勇殺敵,一邊補充部隊力量。黃大千就是在這時,被分到了四野。
▲黃大千當兵時的照片
說起入伍那一天,黃老的眼睛亮起來,神情充滿自豪感。他清楚地記得,那一天,他和同學們來到部隊,部隊的指導員對他們說:「毛主席在天安門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大家聽了都興高採烈!窮苦出身的黃大千懂得:新中國成立,意味著從此老百姓不再受苦,人人都有飯吃、有衣穿。
當天晚上,天還下著小雨,17歲的黃大千就被分到第43軍127師379團,成了一名測圖員。一床粗布被子、一個茶缸,就是他的全部家當。團政治處主任見他光腳,問他怎麼沒穿鞋?黃大千說:「我是鐵腳板,不穿鞋!」行軍打仗,沒有鞋怎麼行?團政治處主任讓警衛員給黃大千送來一雙鞋,鞋子有點小,黃大千在前面挖了兩個窟窿,才把他的一雙「鐵腳板」套了進去。那是他有生以來穿的第一雙鞋!部隊首長的關心,讓他這個窮孩子深深體會到了部隊大家庭的溫暖。
戰鬥
憑著一雙鐵腳板和頑強的意志
投身解放戰爭的槍林彈雨
參軍第二天,新兵黃大千就跟著部隊順著粵漢路南下。走到佛岡縣時,遇到攔路的國民黨軍,雙方交起火來,槍聲噼噼啪啪地響,敵人的飛機在頭頂盤旋。一旁的老戰士問黃大千:「小鬼,你怕不怕?」黃大千拍拍胸脯說:「你們不怕我就不怕!」說著就要跟著老戰士一起向前衝。
但由於新兵沒有槍,也沒有戰鬥經驗,黃大千只能奉命隱蔽在山坡上,眼看著敵機投下的炸彈在山腳下接連爆炸,飛起的土塊、碎石像雨點一樣砸在他身上。
這一仗整整打了一天一夜,終於殲滅敵人。戰士們筋疲力竭水米未進,團長的警衛員給黃大千送來一份用鹽水煮的鹹飯,那是團長特意省下來給他這個「小鬼」的。黃大千很過意不去,因為他知道,那是首長僅有的一點吃的,那麼多戰士還都餓著肚子,自己怎能享受特殊待遇?他把鹹飯吃了兩口,就又給團長送了回去。
▲黃大千(左一)和戰友的照片
從窮苦日子裡熬過的黃大千有股不服輸的頑強勁兒,他從不覺得自己是「小鬼」就可以偷懶或者被特殊照顧,相反,每次戰鬥,他都跟在老兵後面向前衝,每次急行軍,他都拼盡全力不掉隊。
1949年11月中旬,解放廣州後,43軍奉命向西挺近,參加廣西追擊戰。為了堅決貫徹毛主席制定的大迂迴、大包圍,將白崇禧集團殲滅在廣西境內的作戰計劃,部隊經常連續作戰、晝夜行軍。在趕赴廣西博白的途中,戰士們被命令放下背包輕裝前進,從清晨走到天黑,又從黑夜急行至天亮,一天一宿不吃不睡不休息,不少戰士累得昏倒在路上。
黃大千記得,那一次急行軍,自己又餓又渴,累得幾近虛脫,被汗水浸透的衣服就沒幹過,可他依舊咬牙堅持緊跟部隊。當記者問他,小小年紀是怎樣堅持下來的?他呵呵一笑說:「怎麼堅持?只要能走得動,哪怕合著眼,哪怕走路都打盹了,也要跟上!」
1949年12月1號,敵人還沒反應過來,黃大千所在部隊已經直搗博白縣城,以迅雷之勢,俘獲國民黨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兼第三兵團司令官張淦,打了一場漂亮的勝仗。此戰截斷了敵軍的退路,為全殲白崇禧集團製造了有利態勢,43軍因此受到四野首長的嘉獎。
▲黃大千的立功證書
就這樣,從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黃大千憑著一雙鐵腳板和頑強的意志,跟著部隊,先後參加過解放廣東、廣西、海南島等戰鬥,後又到廣西剿匪,從一名「小鬼」,逐漸磨鍊成長為一名通信參謀。
1953年2月,黃大千被派到中國人民解放軍漢口通信技術學校學習,由於學習刻苦、成績優秀,兩次立功受獎;之後,他留校任教,為部隊培養了許多通信人才。
▲黃大千和戰友們的合影
轉業
正直無私
成為「得罪人」的黃校長
1958年,黃大千和新婚妻子高安松轉業到地方,他到蘆臺農場從事教育工作,妻子則到漢沽醫院工作。
1958年9月,黃老的大兒子出生了。由於沒有房子,把妻子和兒子從醫院接回來的當天,一家三口只能在集體宿舍裡將就一宿。第二天,農場的領導特意從庫房給他們騰出一個角落暫住,妻子就在那裡坐的月子。
後來,漢沽醫院分給高安松一間房子暫住,這才有了安身之所。每個禮拜天,黃大千都騎兩個小時的自行車,從蘆臺去與妻兒團聚。直到1983年,他被調入漢沽某中學任校長,才結束了長達25年的分居生活,一家團聚。
當了校長的黃大千依然保持著部隊裡養成的耿直與嚴謹,那時候,很多熟人為了孩子上學的事找他走後門,都被他擋了回去。
有一次,一位蘆臺農場的老同事找到黃大千,想讓他照顧一下,把自己的孩子安排進黃大千的學校讀書。可根據政策,學生需要就近入學,這位老同事的孩子不在自己學校的片區內,於是黃大千便拒絕了他。
老同事認為他太不近人情,幾乎與他翻了臉:「那麼多年的同事交情,這點小事都不幫忙?」黃大千說:「只要孩子肯好好念書,在哪裡讀都一樣。我不能違反辦學政策。」
不光同事,包括鄰居、親戚,都找過黃大千,讓他「照顧照顧」,黃大千隻有一句話:「我只會秉公辦事。」為此,他得罪了不少親戚朋友。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黃校長」不近人情,但他也因此贏得了人們的尊敬,連年被評為優秀教育工作者。
▲黃大千和他的獲獎證書
退休
絕口不提自己的往事
蝸居40平米獨單,感覺很幸福
1992年,60歲的黃大千正式離休。奮鬥了一輩子,終於可以好好歇歇了,可黃老卻依舊不改他的耿直脾氣。在社區裡,「黃校長」愛管閒事,那是出了名的,今年78歲的楊浩哲跟黃老做了近20年的鄰居,提起黃老,他直挑大拇指:「黃老從來不怕得罪人!社區裡有私搭亂蓋的,別人都不敢管,他敢管!樓道裡有人貼小廣告,他也管,還親自動手清除小廣告。」
黃大千居住的社區建於1994年,是名副其實的老舊社區。黃老和老伴的家是一間只有40多平方米的獨單,桌椅家具都有些舊了,用具擺設也很簡單。這樣一棟蝸居,門廳小得站三四個人就轉不開身,黃老卻覺得很知足。
▲黃大千和老伴的住所
他說:「你看,有廚房,有廁所,有陽臺,能夠滿足我生活的需要。而且房子小,做衛生我還方便,容易打掃。」
為什麼一個離休的校長,卻沒有好房子住呢?黃老笑著說,當年,漢沽區教育局分房子,自己因為有妻子分到的一間沒有產權的房子住,就「傻哩呱唧」的放棄了。現在這棟小房子,是他的二兒子買的商品房,老兩口把原來的房子交回後,就住進了這裡。
雖然走過槍林彈雨,又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一輩子,黃老卻兩袖清風,沒掙下房子也沒攢下錢,但是他說,自己「很知足,不後悔」。
▲一件不知穿了多少年的老頭衫
如今,他年紀大了,腿腳不靈便,便經常待在家裡侍弄幾盆花草。他最愛的是兩盆虎皮蘭,在他的精心澆灌下,深綠色的葉子筆直挺拔,很是好看。
虎皮蘭的花語是剛毅、勇敢和堅定,就如同黃老一生的為人,無論身處戰火時期,還是和平年代,他始終保持著剛毅的性格、勇敢的品質和堅定的初心。多年來,黃老對自己曾是一名解放軍戰士的經歷絕口不提,直到幾個月前,社區入戶調查,這位可親可敬的共和國老兵的往事才浮出水面。
▲黃大千和他的花草
人們親切地稱他為「濱海新區的張富清」,黃老卻拉著記者的手說,自己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退役老兵,沒什麼可誇耀的。
回首70年的風風雨雨,他為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在準備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他也常常想起那些流血犧牲的戰友們,有時,他會找出年輕時與戰友拍的照片,輕輕擦拭。
他動情地說:「比起那些為國犧牲的戰友們,我是太渺小了。所以我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要保持我的黨員的本色和退伍軍人的本質永不褪色。」
記者手記
▲天津廣播記者採訪黃大千
採訪黃大千老人,一開始並不順利,因為黃老非常低調,堅持說自己沒什麼可報導的,不肯接受採訪。當記者跟他聊起43軍的戰績時,對部隊的深厚感情,讓他終於打開了話匣子。
近3個小時的採訪,濃縮了黃老近90年的一生。每每回憶起戰鬥時期的激情歲月,無論當時多麼疲憊、兇險,黃老總是呵呵笑著;每每講到部隊首長和老戰士對他的幫助與關懷,他都充滿感激與感慨;而每當提到一路走來的艱難與辛苦時,他都大手一揮輕輕帶過。在他和老伴看來,當過兵的人,無論在哪個工作崗位上,吃苦在前、享受在後都是應該的。
黃老最愛講的一句話是:「工作上我往上看,生活上我往下看。比起犧牲的戰友們,我能活下來,就是享福!」
簡樸、低調、奉獻、無我,這就是共和國老兵黃大千、乃至千千萬萬「黃大千們」的可貴品質。他們的名字,必將因為祖國的日益繁榮昌盛而閃閃生輝。
記者 | 鞏勝男
編輯 | 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