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遊戲開發者有沒有機會參與Battle Royale?

2021-02-14 遊戲邦

原作者:Iain Harris 

Battle royale一詞最早出現於17世紀James Howard的喜劇All Mistaken/the Mad Couple中,自此之後battle royale似乎都帶著著一絲莊嚴、宏偉的感覺。「Royale」一詞在這個短語中或許只是起到輔助作用,但是它能給我們一種為國王而戰的使命感。

所以這大概也是為什麼騰訊《絕地求生:刺激戰場》(PUBG:Exhilarating Battlefield)以及網易《終結者2:審判日》(Rules of Survival)這樣的battle royale遊戲要做得這麼大規模——100個玩家同時為生存而戰,目標是成為戰場上最後活下來的人。

但這也不禁讓我們產生了疑問——battle royale遊戲一定要做成這麼大場面、大規模的嗎?世界各地的獨立開發者有沒有機會參與到這個市場潮流中?幸運的是,這裡有一群優秀的手遊專家能夠為我們解答。

獨立開發者能夠參與到這個潮流中嗎?

他們製作大型多人遊戲的風險有多大?對於那些想嘗試的人能給些建議嗎?

Aaron Fothergill(Strange Flavour的合作創始人)

啊,又有人說「我要做個MMO遊戲」了。不管你是在哪個遊戲開發論壇或者是小組,總是會有那種什麼都沒做過的新人蹦出來問「我有一個關於MMO遊戲的好主意,請問我該怎麼寫代碼?」

從獨立遊戲的角度來說我並不認為這完全不可行(但是對於不懂編程開發新手來說還是不太實際),關鍵在於你對MMO遊戲規模要有規劃。

MMO遊戲的發展歷史比我們大多數想的要長得多。在電腦剛問世不久的時代,玩家是通過電腦雜誌或者奇幻遊戲雜誌上的廣告進行註冊,然後把你的當周/當月的艦隊行動計劃寫下來,然後寄出去。

託管公司會實施每個玩家的行動,完成所有戰役然後把結果寄回去。現在的速度可是快多了。

在所有的MMO類型中肯定是有一些衍生類遊戲適合獨立開發者們下手,其實我們正打算在Fish!中應用MMO機制。

在Flick Fishing的早期版本中我們就有使用這種多人模式,名為FishNet——就是讓玩家創造一個遊戲,獲得一個由五個或者六個字母組成的邀請碼。使用邀請碼的人就可以加入到你的FishNet中,主機伺服器會一直關注誰抓到了最大的魚。

在Fish!中我們把個人邀請碼擴展成了團隊邀請碼,那樣玩家就能直接創造團隊或者是加入團隊。每周/月,伺服器就會列出抓到最大的魚的團隊,或者是捕撈數量最多的團隊,給與獎勵。

遊戲不會產生大量的即時數據,但是分數是實時更新的,大規模數量的玩家也不會讓遊戲過載。(Flick Fishing版本的FishNet有幾百萬玩家的數據在Xserve上運行。)

去年.io遊戲也是一大熱門領域。Unity甚至還提供了遊戲製作以及伺服器搭建教程,所以對於獨立開發者們來說,.io遊戲無疑是MMO機制的最佳載體之一,就看你想把資源用在哪裡了。

我的建議是想清楚你要把開發時間花在哪裡——遊戲畫面?即時反饋(很燒錢)?還是你想做一個緊張、有趣、簡單的遊戲?

根據你的個人能力劃出一個可行的範圍。如果你想把戰鬥弄成是「房間式」風格,就比如限制每個遊戲區的人數,那我估計你能避免挺多遊戲規模方面的問題。

Rules of Survival(from pocketgamer.biz)

Tanya X. Short(Kitfox Games的創意總監)

我同意Aaron的觀點,MMO遊戲燃起了我的玩家之心,而且從很多方面來說,它們依然還有一些未經探索的玩法值得挖掘。

既然現在有那麼多好用、簡單的網絡插件,我當然希望有更多獨立遊戲開發者能夠製作多人遊戲,亮出他們的新點子,把MMO遊戲引入一個新的時代(雖說battle royale來的有點遲)。

如果我們都足夠勇敢,那麼MMO遊戲的第二個黃金時代就會出現。研究研究A Tale in the Desert、Subterfuge以及SpryFox旗下的遊戲,看看能學到些什麼。

具體來說,我特別鼓勵獨立開發者們在未完全開發的大規模co-op遊戲或者大型不對稱設計遊戲上進行創新,因為那裡有很多成熟的東西可以直接拿來用。

第一個遊戲就做MMO可能不太理智,其實就算是第一百個,MMO也不是一個非常合適的選擇。但是既然你有夢想,有時候就該做個勇往直前的「傻瓜」。

Pierre-Luc Vettier(Zero Games Studios CEO)

我認為對於獨立遊戲開發者來說,哪裡都有機會。七八年前就有獨立開發者想做MMO遊戲了,比如受《火箭聯盟》啟發的遊戲、多人版本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以及模仿《我的世界》的遊戲。

不管是在遊戲主機還是PC平臺上,一旦出現了新的潮流,有些獨立開發者就馬上抓住這個機遇,把它應用到移動產品上,有時候效果還不錯。

如果你是一個手遊設計師,非常喜歡一款新出的熱門主機/PC新遊戲,而且你發現移動平臺上沒有類似的遊戲,於是你就想把這種遊戲體驗移植到你的主場,這是很正常的想法。

現在要加入battle royale有點晚了,要是在幾個月前的話機會就比較多了。如果你錯失了某個潮流,那你就安心等待下一個,反應再快點就好啦。

關於製作大型多人遊戲我沒辦法給出什麼建議,畢竟我掌握的相關知識不是特別多。但就我看來,現在製作大型多人遊戲的風險比以前小很多了,因為現在有各種各樣的工具可以幫助獨立開發者。

但是它畢竟還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類型,需要一個有經驗(或者工作熱情極高)的團隊來一起完成,即時多人遊戲的設計會受到很多限制因素的影響,最終成品的效果也存在著不確定性。

Molly Heady-Carroll(Arcane Circus合作創始人&首席設計師)

獨立遊戲開發者有沒有機會參與battle royale?

創新無處不在,而那些願意承擔風險小型開發團隊正是創新的主要群體。Battle royale的潮流引領者《絕地求生》是起源於一個mod,所以怎麼能說獨立開發者沒有機會參與呢?

其實我很好奇battle royale遊戲能火多久。它會成為下一個死亡競賽(death match)或者是部落模式(horde mode)嗎?我猜這要看其它遊戲願不願意用了。

如果battle royale成為遊戲的常用模式(就跟上述提到的模式一樣),它會成為遊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這樣的話,在各種類型的射擊遊戲中battle royale就成了必不可少的遊戲模式,從另一方面來說它也會因為太過普遍而成為不了遊戲的亮點。

他們製作大型多人遊戲的風險有多大?對於那些想嘗試的人能給些建議嗎?

我們現在正在開發自己的多人遊戲。多人遊戲肯定有它獨特的挑戰,但是我並不認為它比其它任何類型遊戲的風險都高。(除非你打算做一個《魔獸世界》那樣的MMO獨立遊戲,那就太可怕了,別那麼做!)

獨立開發者有很大機會可以通過製作手遊脫穎而出。Reptile Games,也就是《致命聯盟》(Lethal League)的開發團隊,寫過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有段話討論的是獨立多人遊戲:

「在Steam上,多人在線遊戲的價值應該是顯而易見的。人們對遊戲的興趣是無止境的,只要有合適的誘因他們就能被新的遊戲所吸引。網遊設定也讓很多遊戲成為市場中的贏家,但是它的作用很像是增效器,意思就是說遊戲本體還是最重要的。」雖然他講的是Steam平臺,但是我認為獨立手遊也是這個道理。

有很多工具和插件可以幫助小型遊戲團隊渡過難關(比如Firebase、AppWarp Cloud、Photon Engine),創造出一個多人遊戲。

我的建議是開發者們應該根據團隊的資源、預算來做遊戲。如果遇到困難,看看有沒有可以用的工具或者有沒有辦法向誰尋求幫助。

如果還是沒辦法解決,那你可能得對遊戲做出調整了,要有一個周密的計劃!挑戰自我是一件好事,但是執著於空中樓閣會讓大家都很辛苦。

Ben Murch(Perchang合作創始人)

獨立遊戲開發者有沒有機會參與battle royale?

「想在這一行謀生,有三種方法:動作快,智商高或者會騙人。我不想騙人。雖然我相信,這棟樓裡有很多聰明人,但是動作快才最容易取勝。」——《商海通牒》臺詞。

如果讓我引用一句/段話來回答這個問題,那這就是我唯一的答案。Jeremy Irons在電影裡提出了這個一針見血的觀點。那些開創性的遊戲就是最先出現的,然後才有模仿者,再後來就有冒充者,也就是騙人的產品。

有很多開發者都想通過克隆《絕地求生》來快速獲利。而聰明的開發者會抓住這個潮流,創造出有特點的東西,這就是獨立開發者們擅長的事。我們人數不多,做事不用過那麼多環節,可以嘗試很多新想法然後快速判斷它可不可行。

然而,我覺得這與人們一開始就選擇當獨立開發者的原因背道而馳——我們是想嘗試自己的創意、創造出新的遊戲體裁、做別人不敢做的事,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吧?我們的目的不是二次創作。所以,這個問題應該是「為什麼獨立開發者要加入這個潮流?」

他們製作大型多人遊戲的風險有多大?對於那些想嘗試的人能給些建議嗎?

這涉及到很多問題。你要用哪個平臺?你要做哪種類型的MMO?玩家的互動方式是怎樣的?

《絕地求生》是一個大型多人遊戲,但Words With Friends也是啊。首先先考慮下你的開發預算,如果在製作過程中發現成本過高了那就考慮一下尋求合作夥伴,能夠幫助你解決資金問題,把遊戲做下去。

想想遊戲的吸引點是什麼。把《絕地求生》搬到太空中並不是什麼能夠引爆全球的好點子。然而,如果你在遊戲玩法上做一些改變那可能還會有機會。

總而言之,我覺得大型多人遊戲對獨立開發者來說還算是高風險項目。但是不要畏懼,你知道人們對高風險項目的看法。

Tanya X. Short(Kitfox Games的創意總監)

有人玩了這星期剛發行的One Hour One Life嗎?多人遊戲設計師都應該去玩一玩,

它採用了一種新方式來促進玩家之間合作關係,認同對方的指導、共同維護聯盟。

Dan Menard(Double Stallion的CEO)

我覺得battle royale還是挺酷的,很多開發者都會選擇緊跟潮流,但是我不確定《絕地求生》的成功有多少要歸功於它的整體遊戲結構——也就是簡單的遊戲模式+一大堆不確定因素。

實際上,《絕地求生》就是在一個非常安靜、空曠的遊戲世界中展開高度緊張刺激的行動。並不是每個角落都有玩家潛伏著,但是遊戲給你的感覺就是這樣的。有很多效仿者都沒弄明白這點。

儘管如此,這一類型的遊戲還是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就像MOBA遊戲一樣,DOTA是潮流的源頭,一直到現在新MOBA遊戲還是層出不窮。

Nathan Fouts(Mommy’s Best Games創始人)

就如Tanya所說的,One Hour One Life是一個很棒的遊戲,也是一個非常好的獨立作品。Jason Rohrer也是遊戲設計界的一大人才。獨立開發者還是有機會進入battle royale/MMO領域的,但是具體的設計概念可能會有所不同。

他們製作大型多人遊戲的風險有多大?對於那些想嘗試的人能給些建議嗎?

對於「大型多人遊戲」,獨立開發者們應該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要糾結於大家眼中的遊戲應該是怎樣的。他們需要去改變規則或者是創造規則,不要被傳統多人遊戲的海量工作內容壓得喘不過氣。

我想我們都明白跟《堡壘之夜》這樣的遊戲硬碰硬是在送人頭吧?在遊戲中加點新花樣,選一個有趣的、可行的藝術風格,這對於小型團隊來說這就是一個比較好的開始。

比如說在couch co-op遊戲中應用battle royale模式?

Travis Ryan(Dumpling Design工作室負責人)

獨立遊戲開發者有沒有機會參與battle royale?

把遊戲行業的競爭想成是battle royale,100個產品同時投入到市場中。

雖說潮流的引領者並不一定只能是大型遊戲開發公司,小型開發團隊也可以,他們可以將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刃上,創造出新鮮而獨特的東西,但是battle royale所帶來的挑戰不是那麼好解決的。

玩家基礎是確保良好遊戲體驗的關鍵,這就意味著高額運營成本和後勤保障還只是你邁出的第一步。

他們製作大型多人遊戲的風險有多大?對於那些想嘗試的人能給些建議嗎?

在如今,開發battle royale遊戲的風險其實也沒比單人遊戲高到哪裡去。先想一個大概,遊戲結構是怎麼樣的,規模能到多大/靈活性有多高。早期的battle royale mods,甚至是初始階段的《我的世界》都是從小做起,逐漸累積玩家進而擴大、成型。

去年,我們因為一系列的原因轉向製作新型的多人遊戲。主要還是因為我們十分熱衷於這些遊戲,我們也想把多人遊戲的開發過程變得有趣些。

另外,在這種更注重反饋的開發過程中(遊戲邦註:尤其是移動平臺),我們可以和玩家們一起迭代、創造出新的內容、發行核心體驗,但一切會如何發展我們也無法完全確定。聽起來很刺激哈?

AR遊戲Smash Tanks!是我們的第一款產品,我們的核心想法是讓同一地區的玩家在同一塊地方使用AR進行多人遊戲,我們打算在累積到一定數量的玩家後就把這個遊戲移植到線上,我們距離那個標準還有相當一段距離。我們還要對收費模式進行重新評估(目前Smash Tanks!還是付費遊戲,多人遊戲玩家肯定要難過了哈?),遊戲平臺也會進一步擴大(安卓馬上就有了!)。

如果進展不順利,我們會將這些經驗運用到下一個多人遊戲上,然後再利用新的知識對之前的項目進行優化。

我認為多人遊戲的可擴展性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僅關係到產品本身,還關係到它的市場表現。在玩家看來,你做的每一個改變、增加的每一個東西都是遊戲的新章節,同時也是吸引他們下載遊戲的新機會。

本文由遊戲邦編譯,轉載請註明來源,或諮詢微信zhengjintiao

相關焦點

  • 困難重重,獨立遊戲開發者如何破局?
    做獨立遊戲到底有多難?最近,一部名叫《獨行》的紀錄片或許能說明問題。| 資金短缺——獨遊開發者的附骨之疽該影片用了2年時間,跟拍了大大小小5個遊戲開發團隊,有兩三人的,也有二十人的,但無一例外地面臨著資金短缺這個世紀難題。影片中有人算了一筆帳:兩年的遊戲開發成本和隱形工資成本一共需要157萬,而這還僅僅是4人小團隊所需的最低成本。
  • Google平臺對開發者幫助良多 這是獨立遊戲最好的時代
    一、Google平臺對遊戲開發商的幫助無論是獨立遊戲開發者還是更商業化一些的遊戲開發者來說,Google平臺都能為其提供恰當的幫助。兩位獨立遊戲開發者從線上線下兩方面闡述了Google平臺為獨立遊戲提供的遊戲曝光度和調試數據方面的幫助。其他兩位開發者則分享了Google的廣告資源對於遊戲買量和品牌廣告品宣的幫助和出海發行的技術支持。
  • 「indie Night」 這個夜晚,獨立遊戲開發者不再孤獨
    ,在這些活動中「indie Night」(獨立遊戲之夜)無疑十分有意義。 獨立遊戲之夜的最大意義,無疑是給國內的獨立遊戲開發者們一個線下近距離交流的平臺,對遊戲的熱愛是所有幾乎所有與會人員的共性。 「很少能有這樣的活動將那麼多獨立遊戲開發者們聚集在一起,開發者間的交流,對遊戲的研發有很大的幫助。」一位獨立遊戲開發者在聊天的時候這麼說到。
  • GMGC北京2017 | 獨立遊戲開發者大賽入圍名單及決賽日程公布!
    獨立遊戲開發者大賽(Indie Pitch Arena,簡稱IPA)經過2個多月時間的作品徵集,共收集到70餘款優秀的獨立遊戲。經過大會主辦方聯合部分業內精英的篩選,共計挑選出14款質量出色的入圍作品。這些優秀入圍作品將於3月17日下午13:30至17:00,在國家會議中心310廳參加獨立遊戲開發者大賽路演和現場評選。
  • 獨立開發者尋找發行商,有哪些注意事項?
    遊戲行業瞬息萬變,發行商所扮演的角色也處於不斷變化之中。上周,在Gamelab線上峰會期間,幾家知名獨立遊戲發行商的代表進行了一次沙龍討論,圍繞與遊戲發行相關的話題分享看法,並對那些正在尋找發行合作夥伴的開發者提出了一些建議。
  • GMGC成都|第十屆獨立遊戲開發者大賽入圍名單公布
    由GMGC主辦、炫蹤網絡支持的第十屆獨立遊戲開發者大賽(Indie Pitch Arena,簡稱IPA)將於GMGC成都大會期間舉行。
  • 獨立遊戲開發者Sam Eng新作《Skate Story》:紐約地下的滑板冒險
    【17173整理報導】《Skate Story》是由獨立遊戲開發者Sam Eng製作的一款滑板遊戲。目前還在開發中,預計在2022年完成,具體對應平臺未定。下面一起來看看它的預告視頻吧!
  • 《奧伯拉丁的回歸》開發者吐槽索尼不讓遊戲優惠促銷
    近日,發行商Limited Run Games第一人稱推理解謎遊戲《奧伯拉丁的回歸》的開發者Lucas Pope在其推特上吐槽索尼,原因是這款遊戲是在2018年發售的,兩年的時間過去了開發者想給遊戲來點折扣,沒有到索尼拒絕了他想要給遊戲打折的請求,而且這已經不是獨立遊戲開發者第一次在PS4上有這種遭遇了。
  • 拒絕Epic Games Store獨佔協議的獨立開發者
    根據EGS的獨佔協議,籤訂該協議的遊戲將在EGS上獨佔一年(主機平臺不受限制,大廠旗下的遊戲平臺不受限制,如育碧的Uplay),即便遊戲的發售不理想,開發者依舊能獲得一筆最低額度的補償金以及預付款,當然,如果是《鳳凰點》(據傳Epic花了225萬美元)、《地鐵》這一類的高知名度遊戲,更有可能是Epic花重金拿下來的商業策略。
  • 兩隻螳螂的愛情故事,和一位去世的獨立遊戲開發者
    即便你完全不說話,對方也不會幹等著。達裡奧為此撰寫了一篇博客,表示這不是Tale of Tales的失敗,而是整個開發者社區的失敗,尤其是那些試圖突破媒介界限的人失敗——他無法接受這種失敗。在文中他說道,「所有潛在的玩家們都抱持有很多偏見(電子遊戲是暴力、幼稚、愚蠢的)。我們有必要提高他們的認知水平,告訴他們遊戲的意義遠不止於此。」
  • 幫開發者做遊戲的發行商 —— Team17
    而最近幾年Team17飛速發展,也幫助《煮糊了(Overcooked)》《尤卡萊莉(Yooka-Laylee)》這樣的遊戲作品觸及全球玩家。他們是如何從《百戰天蟲》的開發者,搖身一變成為了獨立遊戲界的明星?
  • 《迷你世界》遊戲開發者升級,打造最新生態合伙人
    《迷你世界》遊戲開發者升級,打造最新生態合伙人 《迷你世界》是一款能夠自由創作的3D沙盒類遊戲,目前已有億萬用戶活躍在
  • Rami Ismail 要辦一場線上遊戲開發者大會
    Rami Ismail 是獲獎累累的荷蘭獨立遊戲工作室 Vlambeer 的50%。Rami 是個熱衷跨文化,跨地域,多元化獨立遊戲創作的倡導者。他製作了受歡迎的免費網站工具 presskit(),是一系列活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如 Meditations 和 gamedev.world,亦參加了包括 Indie MEGABOOTH 和 Train Jam 在內的項目。
  • 2018 indiePlay中國獨立遊戲大賽入圍名單公布 數十款優秀獨立遊戲作品可於WePlay現場體驗
    indiePlay由CiGA中國獨立遊戲聯盟於2015年創立,至今有已有4年歷史,旨在通過這個平臺讓更多中國開發者們研發的優秀遊戲被玩家發現和喜愛。自去年開始,indiePlay的作品都會於Weplay 遊戲文化展上進行頒獎,同時玩家也能在WePlay現場進行試玩體驗,與中國獨立遊戲開發者進行深度交流。
  • 超300款獨立遊戲參展,這場獨立遊戲人大趴體有何不同?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著許許多多的趣味展區,筆者在這裡就不一一贅述,希望大家還是有機會去現場親自感受。作為Roguelike狂熱愛好者,自然沒有錯過任何一場。在「遊戲有溫度·給我一個做遊戲的理由」環節中,《輪迴深淵》製作人郭星、《迷失島》製作人小棉花、《Muse Dash》李好奇針對「為什麼要做遊戲」展開了探討。讓筆者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小棉花與郭星的一段對話。
  • 《TheCulling2》IGN遊戲評測翻譯
    「EveniftheservershadenoughplayerstostartaroundofTheCulling2,wewouldn'trecommendit.Thisbattleroyaleisaroyalemess.」
  • 國產獨立遊戲的中場戰事
    前一陣子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2020上半年,國產獨立遊戲基本全軍覆滅,國產獨立遊戲未來還有機會嗎」,回答區自然引來了一批獨立遊戲開發者的爭論
  • 2020,穿山甲要幫遊戲開發者重新定義「變現」
    我相信,開發者能從廣告平臺這裡實現收入增長,一定有「宅經濟」的助推。不過,穿山甲對此則有另一種觀察角度:將挑戰轉變為機遇。在他們看來,中國遊戲開發者在2020年面臨著諸多不利條件。其中之一,是老生常談的人口紅利消失。另一個,則是存量用戶對於遊戲的要求越來越高。
  • 怎樣活下去,是每一個獨立遊戲人最關心的事
    Tornquist表示在工作室裡保持這樣的開放性很重要,因為員工們都明白作為獨立遊戲製作人沒有穩定可言,而這時對自己未來的狀態有一定可預見性就尤為重要。 經歷了這樣一次嘗試後,Red Thread將目光投向了新興的訂閱服務,例如Apple Arcade或是Xbox GamePass等等,這些訂閱服務已經開始向開發者們支付獨佔遊戲費用。
  • 微信小遊戲不參與50萬內的開發者分成,FB H5平臺到手49%
    據現場分享,自4月4日微信小遊戲全面開放至今,已經有開放接入的遊戲安卓平臺流水收入過千萬。經過20多天開放接口的研究,已驗證小遊戲的玩家更偏向社交化以及操作簡便的遊戲,棋牌類、益智答題類、經典單機類是小遊戲平臺用戶更為喜歡的遊戲類別。開發者可根據這兩個維度進行匹配分析,尋求最合適的遊戲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