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獨立遊戲的中場戰事

2021-02-16 GameRes遊資網

前一陣子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2020上半年,國產獨立遊戲基本全軍覆滅,國產獨立遊戲未來還有機會嗎」,回答區自然引來了一批獨立遊戲開發者的爭論。

拋開「是否有未來」不論,今年上半年國產獨立遊戲真的全軍覆沒了嗎?很多人不會認同這一觀點,《港詭實錄》、《羅曼聖誕探案集》、《小魔女諾貝塔》等的遊戲銷量與口碑可就在那擺著,從投入產出比來說這些遊戲怎麼也不能說是「覆沒」了。

事實上,類似言論實際想要表達的意思是,今年上半年沒有像《太吾繪卷》、《隱形守護者》這樣的爆款遊戲。爆款之所以是爆款,不正是因為它稀有嗎?別說國產PC單機,今年上半年國產手遊領域也沒有太多勢頭強勁、持久的遊戲。

為了對今年上半年的國產獨立遊戲有一個更清晰的了解,GameRes特地整理了一份上半年發售以及預計於下半年發售的遊戲,資料來源於indienova、其樂網等網站,難免有所遺漏,有興趣的歡迎在評論/留言區補充。

註:僅統計PC、主機遊戲,事實上做移動獨遊的不在少數,另外一些擦邊球遊戲就不放了.《三色繪戀s》等從Steam下架的遊戲也沒有歸納在內。

2020年上半年發售的國產遊戲

補充:

1.黑荊棘角鬥場,開發PersonaeGame Studio,發行CreativeForge Games,策略、即時戰鬥

預計於下半年發售的遊戲

補充:

1.他人世界末,開發8A studio ,發行昆布科技,AVG,7.10發售

2.尼羅河勇士,開發鍋爐房工作室,發行Gamera Game,Roguelike,戰棋,8月發售

獨立遊戲不獨立

談「獨立」是個令人頭大的事。

就像一幹哲學概念一樣,你要是不先澄清概念來源於哪一位哲學家的話,兩人爭論半天,最後會發現談的根本不是同一個東西。「獨立遊戲」也一樣,不先劃定好範疇,就可能出現牛頭對馬嘴的尷尬情況。

從原教旨主義的角度來說,獨立遊戲是個人或小團隊開發的遊戲,一般沒有發行商,資金來源於個人或眾籌,遊戲類型有別於主流的商業遊戲;

從使用語境的角度來說,在國外,獨立遊戲就是與大型工作室相對抗的遊戲,在國內,獨立遊戲就是區別於商業遊戲的遊戲,自我追求高於商業利潤;

從內涵的角度來說,獨立遊戲標誌著某種創新或實驗,它是開發者的個性表達,這種表達無關乎商業或非商業。

想要理解獨立遊戲是什麼,或者它被提出來時是什麼,不妨看看《獨立遊戲大電影》,從幾位採訪者身上你能看到最純正的解釋:小團隊、反主流商業遊戲設計、個人表達、新鮮體驗……但現在,談「獨立」是個相當主觀的詞語,它甚至可能只是遊戲發展史上的一個潮流,一個特定時期出現的某類遊戲的共同稱呼,就像中國當代文學史中的尋根文學一樣。

獨立遊戲這個概念在市場的鼓吹之下早已成了泡沫,隨時都有可能破滅的那種。2016、2017、2018年,Steam上架的遊戲總量分別為6000+、8000+、8000+,其中來源與個人開發者的遊戲不計其數,其中質量難以入目的遊戲也不計其數。依託發行商,或者經由大廠扶持的團隊也屢見不鮮,微軟、索尼都推出了相應的獨立遊戲計劃,聲名大噪的《茶杯頭》、《奧日與黑暗森林》均為微軟扶持的遊戲。

在眾生皆為果腹、營銷方是大頭的環境下,一堆標榜獨立遊戲的遊戲也難以稱得上有何創新或個人表達,獨立遊戲的香草時代在市場與環境的變遷下早已遠去,我們當下所面臨的獨立遊戲,其定義與處境比任何時候要複雜得多,前陣火起來的九宮圖能說明一二:

即便按九宮格排列,個人標準不一樣,填的遊戲也有很大差異

事實上,就像國外以3A  vs 獨立的視角來看待獨立遊戲一樣,國內以商業 vs 獨立的視角是有些共通之處的,「獨立」二字帶著某種天然的褒義,它們是遊戲市場中的一股清流。長期被免費氪金手遊所統治中國玩家自然會把PC買斷制遊戲看做獨立的淨土。不管你在資金上獨立不獨立,只要你做一款不逼氪的優秀買斷遊戲,玩家就會將其往「獨立」這塊金字招牌上面靠。

在資本的湧入下,獨立遊戲的獨立性不再純粹,在對其做嚴格的區分並沒有過多意義。只能說,在國內,你去做一款買斷制遊戲,這一行為本身就足夠「特立獨行」了。

國產獨遊的上半年

首先,今年上半年確實沒有一款遊戲能像《太吾繪卷》、《隱形守護者》一樣打響自己的名頭,被各遊戲媒體爭相報導、甚至出圈。但這或許才是遊戲圈的常態,某幾款遊戲因新穎、趣味等因素走紅,市場立馬跟進,卻因為質量、審美疲勞等原因折戟沉沙,各方廝殺,經由一段時間的沉寂後,才出現一個在勢頭上能壓開創者一頭的集大成者。

這一歷史規律不僅適用於主流商業遊戲,在獨立遊戲圈子也相當常見。當年Edmund McMillen(以撒系列開發者)把遊戲往Steam隨手一丟就能有上百萬銷量的奇蹟不再可能,玩家越來越多了,消費水平也變高了,當生意卻越來越不好做了——

獨立遊戲的市場在擴大,遊戲數量在增多,遊戲門檻在升高(玩家眼光與產品競爭相互作用),輿論環境越來越複雜……

如果把以前的獨立遊戲比作是一場以小博大的遊戲,那現在的獨立遊戲就是自己與自己競爭,還要提防著大廠在一旁虎視眈眈,「走鋼絲」這比喻還不夠確切,應該是「千軍萬馬走鋼絲」。

其次,國產獨遊的上半年沒有「全軍覆沒」悽慘,部分遊戲的銷量在全球榜也能排得上名號。這裡談談上半年發售遊戲的幾個特性:

1.悶聲大發財的,幾乎沒有什麼宣傳或報導,但評價、銷量都相當可觀,比如《傳奇生物》。根據官方介紹,這是一款集roguelike+自走棋+策略等玩法的個人小品,玩法創新談不上,UI、畫面更是簡陋,就連宣傳片都透露著一股廉價氣息。簡略地查看了一下玩家評價,遊戲的可觀表現主要來源於王老菊直播+簡易開放的創意工坊+休閒策略的有機結合。而在Steam上還有多少款類似《傳奇生物》的遊戲?沒有多少宣發手段,卻依舊能活得有聲有色。

2.發售前有大量曝光,玩家期待值較高,正式發售後卻遭遇翻車,比如《九霄繯神記》。類似的情況常見於商業遊戲,當發行商把獨遊當成商業遊戲去宣傳的時候難免用力過猛,忽略了遊戲本身就是小團隊、小成本製作,玩家的期待值反而成了一把刺向遊戲自身的利刃。

另外就是宣傳看著頗有幾分特色,實際遊玩卻不如人意,這情況諸見於國產單機遊戲,具體的成因是錯綜複雜的,獨遊開發並不是幾個人窩在一個房間裡擼代碼、搞美術這麼單純的事,它總帶著一些現實的「意外」,最終導致成品與當初的構想相去甚遠。任天堂旗下的工作室總秉承著一種創作理念,先提出一個核心概念,將其視為容器不斷填充內容,從而達成體驗的統一性與完整性。但說到底,把一個概念貫徹到底並呈現出來,本身就是一件偉大的功業,否則市面上也不會有那麼多殘次品或劣質品。

3.大廠(準確地說是比小團隊規模要大、經驗更豐富的廠商)入局,初見成效,典型如騰訊、漢家松鼠、多益。這些廠商的經驗、資源自然要比初創團隊豐富得多,它們介於大廠的流水線創作與小團隊的開放自由之間,這種優勢讓它們的遊戲完成度更高、藝術風格更成熟,同時還能帶有一定的創新度。《部落與彎刀》,一周不到近10萬份的銷量就印證了該模式的可行性。

4.無論是發行商還是開發者,品牌意識正在逐步建立。發行商方面,除了有心動、嗶哩嗶哩這些商業、獨立兩棲的知名廠商,還有椰島、Gamera Game、Indienova等專注於獨立遊戲的廠商。開發者方面,胖布丁遊戲靠著《迷失島》系列積累了一批忠實粉絲,帕斯亞科技將陸續推出《永進》、《超級巴基球》等遊戲,預示著工作室的多項目推進模式將進入檢驗階段,隊友遊戲則繼續自己的個性道路上前行。無論是資源的積累還是經驗的積累,品牌的建立對國產獨遊的發展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椰島遊戲

5.有意外走紅的,但更多的是無人問津的小眾遊戲,但這些遊戲「失敗」的原因也很明顯,題材要麼太過冷門、圈地為牢,要麼太大眾、特色全無,但更多的是質量粗糙。

那麼,下半年呢?在疫情管控放緩、放寬的下半年,展會、發行、CP都能出來透口氣的下半年會如何?

國產獨遊的下半年

先說已發售的三款遊戲。《紙人 貳》,繼前作的「特別好評」評價,續作迎來了開門紅。正如前文所說的,國產獨遊的品牌意識正在逐步樹立,前輩們的開荒終於墾出了塊可以持續耕耘的田地,《紙人》一二作發售之間間隔只有一年多,遊戲售價還往上調了一波,遊戲資源的重複利用、開發經驗的積累、玩家社群的培養,在《貳》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他人世界末》,戀愛題材AVG遊戲,近年來國產獨遊最熱衷的類型之一,成本相對較低,靠著立繪、劇情兩個核心就能夠吸引到一波圈內愛好者,除了表番,國內走裡番路線的團隊也不少。從評價數量與分數來看,《他人世界末》的表現在AVG這個小圈子可算不錯。

《紫塞秋風》,與前面描述的情況類似,售前期待值高,售後評價翻車的,但根據評價數量來看,《紫塞秋風》的情況要好得多。在同一個遊戲類型(動作遊戲)上翻車數次,其背後的問題可能遠比表面上看起來的要複雜得多。

而在接下來可能發售的遊戲中,從代理發行、自研自發、「大廠」三個角度各舉幾款遊戲說一說。

1.代理發行

bilibili在去年舉行了一場獨立遊戲發布會,公布的4款PC遊戲還剩下一款《斬妖行》未發售。橫版動作、AVG、點擊解謎、派對遊戲,無論是從類型還是畫風上,四款遊戲的跨度相當之大,但市場整體表現中上。bilibili做發行,就是能利用平臺的流量優勢與其他宣發組合拳來提高遊戲曝光度。說回遊戲本身,《斬妖行》宣傳靠一手精湛的寫意國風取勝,玩法走的是橫版動作,對操作手感以及實際的打鬥表現有較高要求,在下半年可能發售的遊戲中有較高的期待值。

Gamera Game發行的獨立遊戲不在少數,其中不乏《了不起的修仙模擬器》、《紙人》、《港詭實錄》等登上熱銷榜的遊戲,但玩家記得更多的是開發商而非發行商,發行商的存在感並不強。就像《俠隱行錄》的設計師所說的,國內獨遊發行團隊也是在做「從0到1的事情」,無論是Gamera Game還是indienova,他們發行的遊戲也是在這一兩年才扎堆出現,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國內獨遊市場無序生長的情形正在褪去。

至於遊戲,《地表法則》與《煙火》,前者GameRes曾有過專門報導,後者則是《黑森町綺譚》製作人的新作,以RPGmaker製作的低成本遊戲《黑森町》在Steam上取得了超出預期的成績,長尾營銷與口碑積累為《煙火》墊高了起點。

2.自研自發

在下半年可能發售的一系列自研自發遊戲中,《沉浮》刷臉的次數比較多,航海題材+物理效果+沙盒建造,遊戲在國內外都有不小的人氣值,此處不再贅述。筆者更感興趣的是《一方靈田》以及《超逼真的攻城模擬器》。

《一方靈田》,「一款包含山谷經營、修仙養成、人際交往的角色扮演加模擬經營遊戲」,開發者終於想清楚了,再造一款「星露谷物語」是沒有前途的,最後還是得搞一些民族特色的東西,《江南百景圖》無處不在的美術細節就是一個現成的例子。另外,修真+模擬經營在國內獨遊圈有幾分走俏的意思。

《超逼真的攻城模擬器》,「全物理的戰術攻城遊戲」,來自驚叫盒遊戲的新作,在2017年曾發售過有著養眼骨骼動畫的《憤怒軍團:重裝》,三年潛伏,這次他們憋出了《超逼真的攻城模擬器》、《輪迴深淵》(年內發售,發行商Zodiac Interactive)兩款遊戲。三種視覺風格,三種遊戲類型,不得不感慨這支團隊的心很大,是那種有天馬行空的想法與突破自我的勇氣的類型,但具體表現還得等遊戲發售才能見真章。

3.「大廠」布局

騰訊NEXT Studios的兩款遊戲《金屬對決》、《不思議皇冠》研發時間並不短,前者據報導稱已有三年多,除了成品質量,或許也跟NEXT Studios的戰略有關——都是PC/移動/NS多平臺發售的遊戲。

《軒轅劍柒》的發售時間並未確定,雖然遊戲已進入調整與優化期,但具體檔期還得觀望。2018年《古劍奇譚三》的表現讓國人對3D武俠/仙俠類遊戲又重新燃起了希望,但後續多款同類型遊戲的實際情況又向他們潑了一盆冷水,3D、即時動作、武俠,壓在這款老三劍上的擔子可能比想像中的來得重。

綜合來看,下半年可能出現一款銷量、口碑雙豐收的爆款遊戲嗎?這種想法還是少想為妙,在遊戲尚未公布前,一切都是未知數,跌落神壇的情況可能有,半路闖出一條黑馬的情況也可能有,不做期待,或許才有更多驚喜。

風往哪裡吹?

在2020年發售/預計發售的兩張表格裡,還能看到什麼?裡面是否隱含著一些發展趨勢呢?除了上文提到的品牌意識、「大廠」布局外,這裡面多少還有些可以琢磨的東西。

1.Roguelike

GameRes在兩年前曾對Roguelike做過一番探討(詳見《聽說2018年 Roguelike又火了,那我們不妨談一談》),只是沒想到近年來類Rogue遊戲不僅沒有半點消退的意思,反而愈演愈烈,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都有大量、大量、大量的遊戲出現,這跟《死亡細胞》、《殺戮尖塔》兩款遊戲的走紅不無關係,而且這類遊戲常常給人一種賣得還不錯的感覺。

除了以前提到的低成本(相對而言)、重複遊玩性高(生命力保障)以外,現在的類Rogue還有更多的受歡迎元素:

(1)創意工坊。類rogue遊戲本身就以大量的隨機卡牌/裝備為標誌,遊戲體驗中Build是核心之一,一個簡易的mod工具能夠激發玩家的創作欲,為遊戲的build系統增加更多的可能性,趣味為首,平衡其次。群眾參與,群眾創造,群眾享受,UGC的魅力在類roguelike遊戲上也得到了體現。

(2)拓展性。類rogue的拓展性遠比想像中的要來得高,不僅僅是遊戲內部的道具、地圖拓展性,還包括與其他類型、要素之間的兼容性,3D動作可rogue,橫版、頂視角、45度俯視角都可rogue,卡牌策略、射擊、動作等皆可rogue,而且多數遊戲都會不同程度地做微創新。

2.AVG

在日本風光不再的文字冒險遊戲在國內的隱隱有股復燃的趨勢,無論是PC端還是移動端都出現了不少該類型的遊戲,與真人互動影像、部分二次元遊戲、女性向遊戲一起劃出了塊天地。經歷了早些年的摸索,現在的國產AVG在立繪、演出手法、劇本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3. NS還是手機?

GameRes在2019年同樣對Steam遊戲移植到移動端的情況做過一番研究(詳見《重製、移植,越來越多的PC遊戲推出了手遊版》),這一兩年移動端出現的買斷制遊戲確實也不少,但7月份蘋果版號政策實施後,中小團隊的多平臺策略可能要擱淺了,與之相對的是越來越多的團隊把目光轉向了任天堂的NS平臺。

除了NEXT Studios的遊戲之外,《霓虹深淵》、《部落與彎刀》、《超級巴基球》等遊戲均有計劃或已經登上了NS平臺。

《霓虹深淵》NS國行頁面

手機的性能以及移動市場的佔比明明已經如此強大了,為什麼願意移植的還是少數?除開版號問題,對於中小團隊來說,他們要做的考慮是錯綜複雜的(僅涉及買斷制遊戲):

(1)群體不同,手遊用戶居多,主機/PC玩家居多,主機/PC玩家更願意為買斷制遊戲付費。而且,移動端的買斷制遊戲一般價格都很低,想要高價售出就必須是一款全方面表現完美的遊戲,這也就意味著移動端要賣三到四份才能達到其他平臺一份的利潤,哪怕手機性能強大,用戶龐大,移植表現出色,廠商賺到錢的可能性還是微乎其微。

(2)曝光問題。從遊戲數量到宣發成本,移動端跟PC/主機不是一個量級的,中小團隊是否有把握能夠從手遊大廠鋪天蓋地的宣發中喘過氣來?

(3)NS正在成為獨立遊戲的天堂,在國內,騰訊打算如何耕耘這塊沃土尚不明了,而在國外,如何與國際接軌才是團隊首要考慮的,這一問題同樣存在於Steam上,即便國區用戶佔了相當大的一個比重,但Steam依舊是個國際化的平臺,是個以英語人群為主要用戶的平臺。

未來會更好嗎?

回到文章最開始的知乎問題,國產獨遊的未來在哪裡?從大環境來說,這就像一個隨時可能爆炸的啞雷,無論是版號政策的鉗制還是Steam中國的不確定性,誰都無法斷言明天會更好。不僅是大廠,國內的獨立開發者也在考慮如何將遊戲推向國際市場。

但就像《The Closing Walls Around China’s Independent Game Developers》一文作者所說的一樣,「它(中國遊戲市場)太大了,太流行了,也太強大了」,強大到難以被任何力量輕易摧毀。

無論出於何種原因,國產獨立遊戲都將會繼續走下去,並一步步壯大,即便它們不再獨立。與全世界的其他地方一樣,獨立遊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龐大得多,但它也正在死去,根植在獨立遊戲身上的那種對抗精神已經褪去。

No More Robots的創始人Mike Rose在2019年發布了一份關於Steam獨立遊戲的報告,其稱Steam獨立遊戲銷量在2019年下降了70%,平均遊戲收入下降了47%。該數據有幾分誇張之嫌,但反應了一個問題,Steam的獨立遊戲越來越多,整體質量也越來越差。

玩家在Steam遊戲庫找精品像在大海撈針,而獨遊團隊的生存則是大浪淘沙,因資金問題、內部問題走向解體的團隊不計其數,你問他們為什麼還在這個圈子裡掙扎?

有回答為了「遊戲夢」的:

但更多的是為了能有一份收入:

GDC演講,十一年沒有熱門作品怎麼活下去

不過對於絕大多數開發者來說,獨立遊戲開發都是賠的多過賺的,即便賺,也不如正常上班來得多。「做了兩年,內褲都賠進去了,換來的是銷量慘澹,甚至還險些多半差評。」這更像獨遊開發者的寫照。

當然也有來尋求磨礪的:

在部分開發者看來,獨立遊戲的開發能夠培育自己的全局觀,親自感受遊戲製作各個環節的難處,他日獨遊畢業之時,也即開發者的出道之日。

獨立遊戲不再是一個與主流、與商業對抗的存在,倒不如說它就是遊戲行業的一環,只是國內長期給人一副發育不良的感覺。玩家並不奢求國產獨遊能夠撐起創新、突破這樣一種虛無縹緲的使命感,而是希望在它們身上也能看到國際知名單機遊戲那樣的閃光。

國產獨遊未來會如何?在筆者看來,它更像是小廠大廠、國內國外、研發發行多線交叉發展的存在,它們順著各自的河床流淌下去,或並流或枯竭,但也許有一天能夠看到大海。


相關焦點

  •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場有戰事
    要知道,讚美李安是一種有品位的政治正確,畢竟那是位歐洲電影節和美國奧斯卡都認可的華人導演;至於這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不用看也知道是謳歌人性的滿分電影——李安作品,這就夠了 …… 對嗎?影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改編自本方登的同名小說作品。書名在臺灣初譯為「半場無戰事」,概因作者意在借美國大兵、「戰地英雄」的獨特視角,開啟對伊拉克戰爭及彼時美國社會政治的重審與反思,故而譯名套用反戰經典《西線無戰事》:滿滿諷意,溢於字間(事實上,這也正是全書給讀者留下的印象——如果上文的語調聽起來尖酸刻薄又憤世嫉俗,那或許也是拜其所賜)。
  •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觀後
    一開始,之所以一定要去看120幀的《中場無戰事》,無外乎是為了體驗這最新的電影新技術,抑或參與這場可能是正在發生的電影革命,作為一名普通觀眾,我沒法從專業角度去說120幀的《中場無戰事》究竟有什麼不同,我只能以我的最直接觀感來談談,當我看完整部電影後開始回味,我幾乎意識不到新技術的存在,我所能夠想到的對電影最直觀的描述就是——清晰,是的,電影的畫面無比清晰,所有的故事就像在眼前發生一樣
  • 這部分為上半場和下半場的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預告時就被外界貼了很多標籤,120頻、李安執導、伊拉克戰爭等圍繞影片一系列的描述讓《比利·林恩》成為了票房爆表的大片
  •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影評
    乍一看片名,會以為《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是一部戰爭片,看完電影後,又覺得,叫劇情片更好些。戰爭畫面是有的,以回憶方式來呈現,只為讓我們了解情節發展的來龍去脈,影片真正主題,是前線殘酷戰事與後方虛偽人性交織而來的矛盾衝突。
  • 中場戰事,人生中場都得自己捍衛危機的四面八方
    比如,抵抗、自我、夢——在進入四十歲的前幾天,我看了《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當時並沒有刻意,看它只是因為李安,因為它上映時我非常想去看,但是沒時間,幾個月過去的今天,剛好看到有下載資源,便下了來看,就是自然而然地看一部自己喜歡的導演的電影而已。
  •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博納公布120幀票價
    而據影院最新發布的消息,北京博納優唐影城採用的是科視6P雷射放映機,伺服器用的是李安導演指定的7th sense伺服器,以及特製的仿真鏡頭,這兩個是租賃回來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放映結束後需要歸還。
  •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電影海報這部電影有個拗口的名字——《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看了好多遍我仍然記不住。我在跟同事聊起這部電影的時候:「誒,你知道李安新拍了一個逆天的神作叫做比利什麼來著.」啊,名字不重要。先來聊聊這部電影有多牛逼!《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以三個數字,3D、4K、120幀/秒的全新技術的規格,刷新電影技術的記錄。3D大家都明白,4K就是解析度。
  • 「完整電影」的初步呈現——《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一、神話驅使一切使電影臻於完美的做法都無非是使電影接近它的起源——安德烈•巴贊在影院緩緩黑暗,正式放映120幀《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1832年,比利時物理學家普拉託等利用視覺暫留髮明了詭盤,使靜止的分解圖象產生了動感電影發展百餘年,經歷了無聲到有聲、黑白到彩色、2D到3D等等的技術進步,一直到今天《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120幀、3D
  • 影視評論|《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的兩種斷裂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偏偏要劍走偏鋒,繞過戰爭敘事慣用的有效程式,放棄動人的道德力量和明確清晰的價值立場,在蜻蜓點水的戰爭場面之外,經由斷裂的敘事,在景觀與真實的斷裂處,不依不饒地剝去英雄光環和愛國情懷的外衣,暴露出環繞其間的虛偽駁雜之荒誕面目。自開畫以來,《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頻繁的閃回、斷裂的敘事便屢遭詬病。這種指責只有前提是對的:這部影片的敘事確實是斷斷續續的、不流暢的。
  • 宋家泰:李安的中場戰事
    李安本身兼具臺灣、大陸、美國多種文化的薰陶,加上選材,製作環境又東西跨界,從美式獨立製作到大聯盟,從臺灣到大陸,這種特殊多面的經歷,在電影裡呈現出東西文化,既有矛盾和衝突,又有融合和開創。不過最近上映的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比起改的大相逕庭的《臥虎藏龍》、《色戒》,還相對比較忠於原著,很多情節都保留了。
  • 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首映全城熱議
    導演李安的最新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11月11日席捲全國影院,逆天的4K/3D/120幀格式電影終於揭開神秘面紗,引爆全城,上海影城1號廳接連刷新票房紀錄。厲害了word上海影城  作為國內唯一兩家能夠觀看到4K/3D/120幀最高放映格式《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影院,李安的新片讓上海上影城接連刷新了國內影院單廳票房的各項記錄。
  •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李安的變與不變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李安的變與不變 2016-11-17 10:17 作者:宋詩婷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6年第47期
  •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關懷卻孤獨·殘酷卻溫暖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 ➷11.11|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對於《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觀感,網友@好樣的 是這麼說的:「像家裡大人帶著第一次去逛大中電器的液晶電視區。」《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預告片揭秘李安為什麼堅持拍《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真相在這裡!作者:Sun微信公眾號ID:ikaiping作為華人之光李安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擁有一個萬眾矚目的出身,備受爭議的120幀/4K/3D攝製格式讓它持續佔領輿論熱點長達半月之久。
  •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撲街?並沒有
    戰戰兢兢地討論李安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關於這部電影,肯定已經有了各種正面的、負面的說法,一切眼見為實,相信大家看了自然會有自己的判斷,別人無法代替的判斷。 於是軍隊召集B班回國修整兩周,並在達拉斯牛仔橄欖球隊的比賽中場間歇時和「真命天女」組合一起參加表演。
  • 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都120幀了,手遊呢?
    曾執導《臥虎藏龍》的華人導演「李安」是當之無愧的華語影壇大師,最近他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正式上映,這部講述伊拉克戰爭退役美國士兵故事的電影在全球引起了熱議
  •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超越真實的真實!
    奧斯卡最佳導演李安即將要上映他的全新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此次最吸引人注意的特色就是超越現代的攝影
  •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亮點不僅只有技術
    這是知著君觀看《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時的場景。媒體,商人以「120幀3D,4k」為噱頭引發話題,美國本土兩極化的評分讓人疑問,帶著「海量」的好奇心和對李安導演電影必刷的衝動,中國觀眾不惜重金踏入電影院。
  • 通過李安解讀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十一月已經過去,寒冷的十二月也悄然而至,半個多月前和朋友一起看的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現在仍記憶猶新。
  • 《水晶的鼓動》:年輕女警的中場戰事
    《水晶的鼓動》:年輕女警的中場戰事 戴桃疆 2016-11-27 17:13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