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第一批觀影測試的觀眾
看完這部電影的戰爭鏡頭四十分鐘後
仍然在顫抖。
▲電影海報
這部電影有個拗口的名字——《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看了好多遍我仍然記不住。我在跟同事聊起這部電影的時候:「誒,你知道李安新拍了一個逆天的神作叫做比利什麼來著.」啊,名字不重要。先來聊聊這部電影有多牛逼!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以三個數字,3D、4K、120幀/秒的全新技術的規格,刷新電影技術的記錄。3D大家都明白,4K就是解析度。作為一個只會看電影的電影技術小白,我只能懂到這裡了。那麼「幀」是什麼意思?
幀是最小的單幅影像畫面單位。我們通常所說的「幀」就是每秒的畫面張數,120幀自然就是每秒120張。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電影幾乎一直是以每秒24幀的格式放映。這個標準正好符合人類的視覺暫留現象。這樣你就不會意識到是24張圖片從你眼前閃過。
▲視覺暫留現象原理:物體在快速運動時, 當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後,仍能繼續保留其影像一會兒。如果沒有視覺暫留現象,人看到的電視和電影就會是一行行、一張張的片子,而不會是動態的。
讓我們來做個比較就知道了:
《霍比特人》:3D、4K 畫質;每秒 48幀
《阿凡達 2 》:3D、4K 畫質;每秒 48 或 60幀
《比利·林恩》:3D、4K畫質;每秒 120幀
▲ 電影《霍比特人》劇照
來換算一下:
3D=2D*2,4K=2K*2,120幀=24幀*5
這樣一來,這部新片每秒產生的信息量為傳統電影的 40 倍。那麼有人就質疑了,因為《霍比特人》更新技術採用48幀的效果並不盡如人意,這麼高密度的信息量,會不會造成觀影的不適。但實際上這樣的結果是令畫面看起來十分柔順,觀眾能感覺到更多的張力的親切感。
通常我們看到的動物世界獵豹捕捉羚羊的紀錄片,是採用 1000 幀的超高速率拍攝,1000 幀的畫面如果用 24 幀的速度播放便是慢動作,畫面又真實又清楚。這部電影達到了上述慢動作的清晰度,再用一般的播放速度播放,最終呈現的畫面是超乎想像的流暢與清晰。
與 3D 常用於科幻動作題材等大片製作的認知不同,李安運用3D 的目的在於表現真實,這樣觀眾就可以看到人的氣色,甚至感受到人的感覺,就好像他站在你面前,觀眾得到的是參與感。
面對如此高速的拍攝,李安要求電影中的演員不要化妝,因為每一根汗毛都看得到。為此,演員克裡斯汀•斯圖爾特還特別留出 3 個月時間進行保養,以保證皮膚狀態。
▲演員克裡斯汀·斯圖爾特在片場
據有幸觀影的記者說,二十二分鐘的電影片段,觀眾帶著比利的眼光,像比利一樣,走在綠草坪上,跟著流行天后碧昂絲進入中場秀舞臺、看著飾演比利姐姐的女星克裡斯廷史都華盯著自己的眼睛講話;當然,還有面對戰場敵我間殘忍的廝殺,逼真程度就像炮彈與肉搏戰正在身邊轟然降臨。本片監製之一本·熱爾維在接受採訪時就表達過類似的擔憂,「參加測試的觀眾看了一部分鏡頭,他們說,看過戰爭場面的40分鐘之後,他們還在顫抖。」
更難能可貴的是,這部電影不僅有技術,還有內涵啊,單單看完預告片就震撼哭了。
《比利林恩》是根據美國小說家本·方登的同名小說改編的。本書獲得了2012年「美國書評」獎,並被《紐約時報》評為暢銷書。小說講述了一個伊拉克戰爭英雄在一場慘烈的戰鬥之後,和其他老兵一起調回美國並參加了一場慶祝勝利的巡迴宣傳,以一場感恩節橄欖球的中場秀告終,此後又被派往伊拉克前線的故事。
▲ 原著封面
整個電影穿插了很多戰爭片段,讓整個故事更加豐滿。士兵們回家後作為一名表演者在球場內慶祝的場景與戰爭中他們並肩戰鬥的鏡頭形成了對比。這樣的故事安排隱喻了美國政府對於老兵的態度——看似把他們「捧上天」,實際上卻是在無視他們的生活。這種敘述方式配合上虛擬的特效讓整個戰爭場面顯得非常富有深意。
一個壞消息,一個好消息。
先別急著說這麼高規格的電影你想不想買票看,不好意思啊,全球只有五家電影院的設備支持這麼高幀的電影,並且也只能還原到80幀左右。在中國,只有上海和北京分別有一家影院有條件播放。據消息,博納悠唐目前正在升級改造,將成為北京唯一一家可以看到李安新作120幀版本原畫的影院。
▲ 電影的首次放映地林肯廣場
不過也不要太沮喪。好消息是導演親自調了很多版本,國內電影院應該還是可以播放還原到普通質量的3D版本。但是,即便如此,電影畫面質量也比普通電影流暢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