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片名,會以為《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是一部戰爭片,看完電影後,又覺得,叫劇情片更好些。戰爭畫面是有的,以回憶方式來呈現,只為讓我們了解情節發展的來龍去脈,影片真正主題,是前線殘酷戰事與後方虛偽人性交織而來的矛盾衝突。
比利·林恩,19歲小夥子,在戰場上救援戰友的視頻曝光,成為英雄,所在B班被召回國內巡迴宣傳、接受採訪,並參加感恩節橄欖球公開賽中場表演。戰場、採訪現場與表演舞臺,每個場景中的真實感受,在林恩的頭腦中閃回交匯。
導演李安以比利·林恩的視角,看戰爭,看社會,用電影語言,成功使個體情感承託出很多沉重的社會主題。
首先,林恩不是因愛國而去服役,是為了息事寧人。具體說,姐姐在車禍中受傷,他砸了姐姐男友的車並打傷他,然後去了前線。此次歸來,姐姐通過各種辦法阻止他回戰場,他亦有動搖。說明什麼呢?——沒有誰會喜歡戰爭,服役只是被動選擇。
其次,對戰爭目的描述,雖不是很直接,但從石油公司老闆的大放厥詞中表明,戰爭完全是美國對伊拉克進行石油進行掠奪的手段;
再次,影片不經意滲透著戰士從戰場歸來後的心理創傷,親臨戰事的場景及由此而來的抑鬱會隨時浮現腦海而使情緒爆發;
然後,電影刻畫了戰爭給伊拉克人民帶來的苦難。一個完整的家庭,生生被拆散,伊拉克老人哭喊著說,人被帶走就再也不會回來了;
最後,戰士們在前線出生入死,後方人們對他們很難理解,特別是在採訪及準備籌拍一部電影洽談中,彼此情緒反差與交流障礙已然形成。用林恩的話是,「有人來表揚你這輩子最慘的一天,這種感覺,我不知道怎麼說。」
影片情節推進,隱喻與諷刺無時不在,每個細節都在述說,每句話都在真情流露,前方戰場開火與後方採訪語言交鋒,政治虛偽與戰爭殘酷,商人逐利與戰士真誠,情感與理智,責任與無奈這些細小的矛盾浪花此起彼伏。
導演的深厚功力也正是在這些小波瀾中盡顯。《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敘事圓融,不生硬,在情節表達方面對人性的彰顯勝於對戰爭的回顧。李安非常擅長通過平民視角呈現主題,也懂細節雕琢,整部影片可以說是處處精彩,步步蓮花。
有其他影評說故事略顯平淡,我卻認為平淡的敘事又能蘊著深遠意義的主題,更是影片值得褒獎之處。
我認可這是一部反戰電影的提法,美前總統荒誕的伊拉克之戰,帶來的傷害不僅在伊拉克人民身上凸顯,在美士兵身上也有著不可估量的傷害。影片雖只是針對個體表達,但起到可見一斑之功用。有資料說,美國17%的流浪人口是退役軍人。曾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服役的160萬退役軍人中,有45%正在申請殘疾補助。
影片還有一個亮點在於技術創新。為了跟隨市場腳步,導演李安在後期將影片製作為多個版本,包括3D/4K/120幀、3D/2K/120幀、3D/2K/60幀、3D/2K/24幀等不同規格。通俗說,不同幀數對畫面細節展示清晰度會有所不同,幀數越高,細節的刻畫也更細膩,更能體會身臨其境,栩栩如生效果。
對於觀影要求不高的普通受眾,只要知道上面這些數據是不同格式就可以了。若真想體驗其與眾不同,是要到高逼格的影院,才能感受到超清、高清魅力。
我只想說,技術創新是每位導演與製片必經之路,李安走在前列而已。從標清到高清,再到4k,還有目前宣傳甚猛的VR,這是發展趨勢,也是市場需求。至於哪個會更有生命力,能被受眾認可,還要看觀影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如何以及觀影體驗是否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