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本文所有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1998年的法國,賈樟柯的長片處女作《小武》入圍第20屆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是枝裕和也正巧攜新片《下一站,天國》來到南特。2015年,兩人又在多倫多相見。
是枝裕和與賈樟柯
我也在最近的機緣巧合中,穿插著把兩位導演的主要作品看了一遍。
賈樟柯
《小武》
《站臺》
《任逍遙》
《三峽好人》
《山河故人》
《天註定》
《江湖兒女》
《小偷家族》
《海街日記》
《如父如子》
《比海更深》
《步履不停》
《無人知曉》
《空氣人偶》
《下一站天國》
看完,發現,兩個人的電影其實有很多共同點,也有許多有意思的巧合,總是看著這個導演的的片子時不自覺跳到另一個導演電影中的某個場景中,直到終於憋不住想說點什麼了。
他們都很有才華,都把視角放在了大時代背景中小人物身上,電影畫面都是最常見不過的對話,如同紀錄片一般,人物都熟悉地仿佛是你,是我,是他;他們都拍各種人物,黑社會、精英、獨居老人、迷茫年輕人、妓女、小三、小偷…..也都用冷峻地視角關注社會熱點事件,去引發民眾的意識覺醒和思考,還有他們都試圖通過影像去還原時代特徵。
不過非要比個高下,是枝裕和的確要更厲害些,無論是劇本,選角還是臺詞打磨,他的電影是治癒的,看完如涓涓暖流流過心間;賈科長的電影則充斥著濃濃的鄉土氣息,在他鏡頭下的小人物總是讓人心疼,無論是煤礦工人,富士康工廠員工還是嗜血的殺手,於是每次看完總讓人覺得心裡沉甸甸的,縈繞著悲傷的情緒無法紓解,或許這也是當下我們的時代給人的壓抑感覺?(也可能因為兩人相差了8歲?)
《空氣人偶》裴鬥娜
大概是8年前,看了第一部是枝裕和的作品《空氣人偶》,那時根本不知道這部作品是他的,只記得那部電影中年輕人的孤獨和欲望刻畫得真好。
再看就是《小偷家族了》,這部被很多中國觀眾喜歡的片子,那種邊緣人群組成的一個充滿溫暖家庭的畫面,看完心裡很暖。
豆瓣上評分最高的《無人知曉》9.1分,根據1988年西巢鴨棄嬰事件改編,可是片子裡的光總是暖的,小男主眼神棒得一塌糊塗。是枝裕和愛拍孩子、老人和中年人,總愛用孩童或古稀老人的視角去看這個世界,或許因此,他的作品才能有那樣的溫度和深度。
王寶強在這部裡很顛覆形象
同樣喜歡改編社會事件的科長,最典型的一部《天註定》,根據四個社會事件改編:2001年10月26日晚,山西人胡文海,因不滿村支部有關人員的貪汙行徑,在上訪未果的情況下,持槍暴斃14人。2012年8月14日,背負11條人命的蘇湘渝系列持搶搶劫犯周克華在重慶沙坪垻被便衣警察擊斃。2009年5月10日,湖北人鄧玉嬌在巴東縣「雄風」賓館做服務生時,因不堪鄧貴大等人的騷擾挑釁,奮起反抗將其刺亡。後被判有罪免處,得以釋放。2010年1月23日至11月5日,富士康連續發生14起跳樓事件。(摘自網絡)
兩部改編,一部著眼孩子們之間的日常,一部著眼於刻畫每個核心人物性格,但前者是溫和、緩慢的,即使最後死亡的悲劇發生,觀影的人的悲傷情緒像是灑進水裡的鹽,一點點融入化掉,苦澀越來越濃烈。而後者則暴力多了,從開頭的暴力三槍就奠定了片子的基調,明顯致敬杜琪峯槍戰片的「暴力美學」,科長是冷峻的,他著力去描繪每個人物的日常,但觀眾知道,他們最終都要殺人,最終正義都只能用暴力伸張,而且最後當小玉站在那裡聽戲,「蘇三,你可知罪?」科長到底還是為了符合政治正確的環境,加上了這麼一句。
這兩部作品的對比,高下立判。但我想,科長是了解中國觀眾的,他知道,普遍大眾都更喜歡這樣的暴力敘事。
有一天跟朋友說起最近在刷賈樟柯的電影,被嗤之以鼻,並作出評價「他後期的作品不行,不如從前了。」
《小武》劇照
於是我跑去看他最開始的「故鄉三部曲」,說實話,看得過程真的很艱難,緩慢的敘事,無處不在的迷茫和惆悵,包括《三峽好人》;然後很抱歉的是,我個人比較喜歡他後期加了些商業元素的作品,因為看起來要輕鬆多了(也可能是畫質原因,也可能是我深度不夠。)
知道賈樟柯很久,知道他的很多作品,真正開始看的第一部卻是最近的《江湖兒女》,並且非常喜歡這部,雖然這部據說被評價為賈樟柯系列最低。接著他的其他作品,幾乎是用倒敘的方式在往前看,結果像找彩蛋一樣有趣。
比如原來在《任逍遙》中趙濤的出場也是一身紅色,原來在《三峽好人》中,巧巧已經去找過一次斌斌;所以很多人說,科長江郎才盡了,不斷把過去的素材拿回來用。
我卻覺得他真的用作品在構建自己的電影宇宙,如漫威的電影宇宙一樣,總是埋些彩蛋,等你去發現。比如他的電影中女主幾乎都是趙濤,她們的名字總是叫巧巧,就像是枝裕和的電影總是有樹木希林這個靈魂人物。
巧巧們總是性格剛烈的女子,喜歡穿紅衣;樹木希林們總是看穿一切卻不做評價。科長的電影裡,也總是看到斌斌們,他們總是看起來很男人的大男孩;是枝裕和的電影裡男主則總是叫良多,不僅失敗還很喪(除了福山雅治在《如父如子》中扮演的精英男「良多」之外);還有幾乎每部都有客串的「小武」王宏偉和那個害羞話不多的「韓三明」,在是枝裕和作品中則是幾乎每部都有的中川雅也。
也有人說他被這個社會汙染了,片子越拍越商業化,但是如果不接受這個社會的規則,又如何去呈現好的作品呢?或許這是當代導演的幸與不幸,是枝裕和後面幾部高評分的也都偏商業啊!
要說為什麼是枝裕和明顯更勝一籌,或許勝在他的觀察更細緻,導演始終是客觀的,他只是記錄,從不做評價;他記錄這些人物的悲喜,如一位智慧的老人,說著「你是自由的,我聽,我看,我不評價」。他的作品視角是孩子氣的,適合安安靜靜地看,看人物們在一天時間裡碎碎念(《比海更深》《步履不停》),看互不相識的人重新組合成家庭後,怎麼慢慢地融入彼此的生命(《小偷家族》《海街日記》《如父如子》)。
此外,是枝裕和的劇本功力、臺詞打造、光影應運都是教科書級別的,不是我崇洋,而是事實如此。
相比之下,為什麼很多人覺得科長退步,大概正因為,他的作品,重複太多。
他好像把自己困在了山西,困在故鄉情懷裡,而且他的作品裡有評判。雖然這樣說,我仍然喜歡他作品中的表達,尤其是被詬病的《山河故人》和《江湖兒女》,或許因為這兩部作品的主題太明顯,讓專業影評人們覺得他侮辱大家智商(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可能因為我在他國漂泊,所以更能體會他所表達的故鄉情節。
他所描繪的不正是這個時代的真實嗎?從1998年的《小武》,到2018年的《江湖兒女》,跨度20年,時代變了,人物也是在變化著的。這半年多在國外的時間,聽到最多的評價就是「中國發展太快,很快要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了。」
或許他太想把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記錄下來,所以不斷將鏡頭瞄準「小武們」「巧巧們」和「斌斌們」,不管哪個時代,他們總是面臨著同樣的愛恨情仇,同樣的生活困境。
20年,我們的國家發展太快了,大家都未必跟得上節奏,他們從《小武》中的茫然,到《站臺》中改革開放時代知青們的茫然,再到《山河故人》中跟著父親移民澳洲最後不知故鄉何處,不會說中文的「道樂」。
也有人物,總是堅定著的,比如剛烈的巧巧,我太喜歡趙濤了,她幾乎是每部作品中的靈魂,這個堅毅的女子,總是束高高髮辮,總是在所有人都茫然的時候,怡然自得守著家園,安靜過日子,即使短暫出走尋找愛人,但也是問清楚結果後不再執拗結果,這個變化也是20年來女性意識覺醒的象徵。(中國兩個愛拍自己老婆的導演都不錯)
至少我在科長的作品裡看到了初心,他一直堅持做一個嚴肅地、記錄時代的人。就像他在拍完《任逍遙》後接受採訪時說的,「就像一個人的臉,你不喜歡,但你不能問它為什麼長成這個樣子,它就是這個樣子;我希望我的電影都是有生命的,而生命本身沒有理由;它為什麼長成這樣,是因為出生的時候就變成了這樣。」
無論怎樣,感謝兩位導演,帶來的這麼多優秀作品和深刻的觀影體驗,特成此文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