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
2018年5月8日,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憑藉《小偷家族》摘得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兩周後,韓國導演奉俊昊的《寄生蟲》開拍。2019年5月14日,《寄生蟲》摘得金棕櫚,為奉俊昊頒獎的恰為是枝裕和新作《真相》的女主角凱薩琳·德納芙。連續兩年,金棕櫚獎均被東亞電影摘得。
《寄生蟲》
兩部影片似乎也存在著某些妙不可言的緣分和千絲萬縷的聯繫,兩部作品表現的主旨不同、社會背景不同,但不約而同選擇了&34;主題鋪陳故事,並均在國際獲獎。繼《小偷家族》獲得201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後,另一位金棕櫚得主《寄生蟲》在2020年奧斯卡頒獎禮上一舉斬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國際影片(原最佳外語片)四項大獎。《寄生蟲》成為奧斯卡歷史上第一部非英語類最佳影片,不僅創造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歷史,更創造了韓國電影的奇蹟,成為慶祝韓國電影100周年的最好禮物。
今天,我們就來對比一下,先後斬獲金棕櫚,並在世界舞臺大放異彩的兩部亞洲電影,他們&34;的優秀出彩之處以及&34;的各有千秋之地,文末從觀眾角度談一談對中國電影的期待。
樹木希林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意料之中選擇了合作多次的演員樹木希林,《寄生蟲》奉俊昊選擇了老搭檔宋康昊,樹木希林與宋康昊都是公認的老戲骨、實力派。
安藤櫻
當然,這兩部電影中的其他演員也同樣出彩,比如《小偷家族》中的安藤櫻。影片尾聲,安藤櫻飾演的&34;信代入獄,&34;柴田帶著&34;祥太與其見面,她面對沒有血緣的孩子,道出了那句帶著無力又不舍的臺詞&34;。隨後轉身走出探視間,微笑向兒子道別。這一對比無疑將整部影片帶入了情緒上的極致。
拍攝前,她問導演&34;。是枝裕和也大為驚訝,原來好演員是可以將演技進行量化,不同的配比使得情感的釋放方式隨之變化,我們最終看到的片段,是安藤櫻7:3的情緒配比效果。《小偷家族》中父親扮演者中川雅也同樣是導演的&34;。在此,我們不過多展開,我們主要選用兩位最具代表性的演員來看看導演與老搭檔、實力派之間的信任和默契。
《小偷家族》
2018年9月奉俊昊《寄生蟲》殺青,同月是枝裕和的&34;樹木希林女士去世。樹木希林在是枝裕和電影裡多次出演&34;類角色,《小偷家族》是她生前最後一部作品。等到奉俊昊騰挪出時間觀看《小偷家族》時,樹木希林已經離開人間。恍若隔世之感,對於電影導演來說則更有感觸。
樹木希林與是枝裕和合作多部電影。《步履不停》《比海更深》中愛子心切的母親,《海街日記》中溫暖有愛的姨母,《如父日子》中智慧寬容的嶽母。算上一些小作品,是枝裕和與其合作6部作品,二人既是朋友,又如母子。
在是枝裕和以自己母親為原型創作的電影中,樹木希林以其精湛演技俘獲觀眾,而圓滿了是枝裕和對母親的懷念的致敬。樹木希林去世,是枝裕和寫了一封長信表達向她致敬,表達哀思。字裡行間流露出如兒子般對母親的懷念,如朋友般對友人離去的悲哀,更充滿導演對失去老搭檔的無盡惋惜。
導演遇到默契的&34;演員必定如獲至寶,與一位演員合作多部作品便不足為奇。是枝裕和與樹木希林的多次合作,一方面基於雙方在長年合作中形成極高的默契,另一方面則是樹木希林作為&34;能夠精準把握住每部作品中自己的角色所該傳遞怎樣的情感,從而提升整部影片的質感。導演與自己信任的演員之間逐漸形成了伯牙子期的默契和相見恨晚的依賴。
宋康昊
奉俊昊與演員宋康昊合作的多部作品,也說明了這一點。宋康昊在《寄生蟲》中的精湛演技大家有目共睹。在此之前,宋康昊與奉俊昊已經合作了多部作品,包括《殺人回憶》《漢江怪物》《雪國列車》。宋康昊在韓國更是諸多導演爭先選用的&34;,與導演李滄東、樸贊鬱都曾有過合作。但是在我看來,宋康昊賦予角色的中真實感、滄桑感甚至是無力感、頹廢感在奉俊昊電影中得以淋漓展現。奉俊昊的電影善用諷刺、戲謔的表現手法,這讓宋康昊在此基礎上能夠釋放出更多的能量。
樹木希林
樹木希林在《小偷家族》中一段演繹非常出彩。沒有血緣關係,依靠盜竊、欺騙養老金為生的一家人,相約海邊遊玩。樹木希林飾演的奶奶坐在海邊看著&34;嬉戲的場景,對著鏡頭默聲念到&34;。而這一處,是她本人的即興演出。在電影中,奶奶在海邊歸來後不久便離開人世;在現實裡,樹木希林本人也在完成拍攝之後,病情惡化,不久辭世。無論是角色感情的帶入,還是演員本身的情感表達,這一句&34;分量都足以感動眾人,更成為了電影中的點睛之筆。
宋康昊
而這仿佛是實力派演員的共性之處,也是導演對其愛不釋手的主要原因。宋康昊也會偶爾帶出一些即興表演、即興臺詞,那不是為了突出自己而表演,而是服務於電影本身,能夠強化了導演想要表現的主題。此外,宋康昊平常生活中,會思考人物表現的各種情景,不斷試驗尋找自己滿意的呈現方式,我們看到的爆發情緒或者本能表演,背後都是演員們反覆琢磨和練習的結果。這樣的實力派自然會得到導演的青睞及信任,並在默契形成彼此的依賴。
好演員與好導演之間的關係相互欣賞和相互吸引。好演員對於作品的提升對於導演而言猶如禮物般珍貴,導演遇到好演員更是不吝溢美之詞。
《步履不停》上映時,奉俊昊曾通過郵件向是枝裕和發送自己的觀影感受,其中大加讚揚了樹木希林的表演。是枝裕和將此傳遞給樹木希林本人。而樹木希林則十分欣賞奉俊昊的《母親》。可惜,樹木希林沒能有機會與奉俊昊合作一部電影,如果可以那一定非常精彩。
可見,導演的好眼力是一致的,信任老搭檔的創作習慣是相似的,選用實力派的執導思路是相通的,甚至有的時候他們對其他導演的老搭檔也&34;不已。
比如《愛在》三部曲的導演林克萊特,他的老搭檔&34;男演員伊桑·霍克,同樣獲得是枝裕和的肯定,並參演了是枝裕和的新作《真相》。韓國導演奉俊昊也曾提出想與是枝裕和的&34;廣瀨鈴合作的想法。廣瀨鈴雖然年紀輕,但與是枝裕和已經合作了《海街日記》、《第三度嫌疑人》及宣傳短片的作品,可謂導演的&34;。不知未來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是否能夠與韓國&34;宋康昊合作。我們期待世界範圍內出現更多的這樣組合,為我們帶來更驚豔的視聽盛宴。
《小偷家族》
是枝裕和之前的《步履不停》《比海更深》等家族電影,展現的場景大多在家中。《小偷家族》更加正式地面向日本或者社會,以&34;形式呈現,通過各個家庭成員與社會關係的聯結,加強了角色的社會屬性,更加深刻地反映了社會問題。奉俊昊形容《小偷家族》更像人類學報告。的確,《小偷家族》所呈現出的故事放置日本或者其他國家,都會使人們面對劇中各種衝突、羈絆、抉擇、矛盾而無法做出&34;邊界處明朗的判斷。
《小偷家族》中,&34;成員每一個人所做作為都在道德邊界徘徊,甚至踏入了法律的禁區,即便還有未成年的小孩子。對於偷竊的行為他們不以為然,對於奶奶的離去他們以生存為本地繼續&34;逝去者的&34;,他們仿佛日本的&34;,蝸居著報團取暖,但又可以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無懼&34;和&34;。觀眾看著矛盾、揪心、複雜,甚至&34;。而小兒子為了不讓&34;來的小女兒沾染&34;汙點,不惜跳下高臺,用自己的慘痛代價換小姑娘的&34;童年。又恰恰因為這一次失手,讓全家不得不暴露從暗角走向陽光,在陽光下走向真正的解體和滅亡。母愛、父愛、愛情、親情各種情感羈絆在最後一刻隨著&34;的瓦解而全面展現,那一刻觀眾心生悲憫、憐愛、痛惜,連斥責都變得不忍心。
這正是是枝裕和愛用的表現手法,《如父如子》裡明明是護士的私心造就了兩家人的悲劇,但是影片卻藉由護士與養子的關係讓男主角緩和了自己與養母的關係。社會行為的&34;由法律審判,但人性之複雜由是枝裕和來呈現,這是他很多電影中經常出現的情景。
《寄生蟲》
人性複雜的呈現上,奉俊昊的影片中同樣表現得淋漓盡致。《殺人回憶》裡警匪之間的貓鼠遊戲,最終以懸案結束。罪犯以一次又一次滅絕人性的作案手法挑戰所有人的神經,但恰恰又是證據不足的懸案結局,讓觀眾對罪犯的痛恨達到極致,無奈、無力感達到極致,對正義的呼喊達到極致。
《寄生蟲》裡窮人一家好似韓國的&34;,他們偽裝成各種身份,遊刃有餘地把富人一家騙得團團轉。還不夠,看似被無盡光芒照耀下的豪宅,在主人都不知道的暗角裡,還有一家&34;,窮人組隊在富人家偷得信任、偷得糧食、偷得生存。明明欺詐、偷盜的是他們,明明受傷的是天真的富人家,可是最後卻讓人覺得窮爸爸插在富爸爸身上那一刀看起來&34;呢。正是導演超越了一般框架,在更哲學層面探討&34;的結果。最後窮爸爸消失在公眾視野,回到最危險的原地暗角,繼續他的寄生人生,這看似荒謬,實則從充滿了對底層思維、階層歧視滿滿的諷刺。
優秀的作品不是站在道德制高點去&34;人們是非對錯,不是讓觀眾&34;的判定好壞角色,而是在虛構的故事裡,引導人們去思辨,並審視現實生活。有了審視和反思,才能夠得到思想的進步,以及加深對正義和法律的敬畏,對善惡黑白的理解。
無論是《小偷家族》式的&34;,還是《寄生蟲》式的&34;,兩位導演把人性的複雜通過不同的敘事形式呈現,敲擊人心深處的承重大門,以小見大,這是這兩部電影的極為出彩之處。
奉俊昊
《小偷家族》《寄生蟲》能夠先後摘得坎城金棕櫚,乃至後來《寄生蟲》一路高歌猛進獲得多項奧斯卡獎項,奉俊昊在領獎臺上笑得像個&34;的胖子。
這兩部影片能夠在國際上獲獎,並收穫國際觀眾的好口碑。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也是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導演分別立足本土,講述根植於自己生長環境中的故事。尤其是以&34;為題材展開的話題,顯然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能夠有的放矢安排情節、組織情緒。
奉俊昊在《寄生蟲》之前,用國際化方式,搭配國際團隊拍攝《雪國列車》《玉子》,而這些電影顯然帶有一種&34;或者&34;特點,當然這其中不乏有迎合歐美觀眾的目的。儘管這兩部電影質量均屬上乘,但也無法避免因文化差異產生一些&34;質感。比如《雪國列車》,當&34;克裡斯·埃文斯在韓國導演的引導下,以另一種&34;的形象展現人性話題時,很多觀眾還在幻想&34;是不是缺了一隻盾牌。當影片以一種新形式表達&34;創造新世界的主題時,不少觀眾會疑問為何是韓國人代表亞洲人走出列車呢。這些疑問都離不開一個問題,亞洲導演與歐美巨星、亞洲導演與歐美觀眾仍在存在著不可調和的思維差異,這差異的根源便是文化差異。
奉俊昊自己也坦然,完成兩部&34;作品之後,回歸本國進行拍攝和劇本創作,不僅成本費用上少了很多壓力,而且《寄生中》劇本更像是一件&34;的衣服。很顯然,無論是電影劇情設定還是作品呈現上,我們都能感受到一種導演與作品之間的默契和融通,而聯結的本質便是文化&34;。
是枝裕和在《小偷家族》後嘗試與歐美演員合作《真相》,該片就目前而言口碑確實不如以往作品,是枝裕和語言就講述法國家庭故事,這其中不免存在情感表現上的差異。所以,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再優秀的導演,走向國際舞臺,創作非母語的作品時,文化差異導致的&34;是一直存在的問題。即便是再優秀的演員,隔著翻譯,去展現演繹角色時,除了靠演技,更多要指望雙方默契,著實不易。是枝裕和自己坦言&34;。
《小偷家族》
所以說,這兩部電影能夠得到世界電影人及世界觀眾的認可,並非他們討巧地去使用歐美演員,或者敘述歐美故事。而是正如奉俊昊所說,他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最舒服的敘述方式,將自己的創作靈感和創作熱情深深根植於熟悉的根本國土壤,用慢慢誠意去&34;良心之作。
很多人認為,這些亞洲電影之所以得獎,是因為他們符合了歐美觀眾對亞洲底層人物獵奇思想,我倒認為不然。這些底層人物掙扎故事,放置任何國家都能找到情感共鳴,找到&34;深處暗角絕望無力的影子。優秀的作品絕非故意討巧,而是用真情敘述的故事超越了文化和價值觀差異,從而直抵人心。
正如兩部影片所表現的家族主題,讓一個歐美演員來蝸居在日本的宅邸,或者讓一家韓國底層寄生在歐美豪宅內,都不能呈現出最真切的情感效果。親情使得地球村每個角落的人們都能在真切的故事環境下得以共情,而親情呈現共鳴&34;的辦法便是用自己最熟悉的語言講述身邊故事。熟悉的土壤上盛開的花,用哪種包裝紙去包裹,都不失去本真的底色。他們成功地將日本、韓國電影帶向了世界,更讓世界看到了亞洲電影人的水平。
《小偷家族》
究竟是倫理關係下血緣聯結起的親情牢固,還是長期相處中成員間積累的情感更為穩定,《小偷家族》與《寄生蟲》恰恰為我們呈現了兩個非常極端的答案。
《小偷家族》的家族成員,彼此沒有血緣關係,因為被遺棄、被拋棄而走在一起,為了能夠繼續得到政府的養老金,還要營造家中只有一位孤寡老人的假象。複雜的一家人,蝸居在狹窄到極致的房間裡,上演著底層人物掙扎在生存邊緣的&34;故事。
沒有血緣的成員組建而成的家庭,危險遊走在道德與法律的邊界。這樣的情節構造,對人們慣常思維中的家族觀念或者正義感形成一定衝擊,從而使得人們進一步去思考更為深刻的關於親情的命題。
他們無情嗎?他們為了繼續&34;,隱瞞奶奶去世的事實,將奶奶埋葬於庭院。他們有愛嗎?他們為了讓&34;緊密而不分離,無論多麼拮据,都不願將&34;送到福利院忍受親子分別,更不願看著弱小的&34;回到那個無情&34;原生之家。這個複雜的家庭中,&34;柴田與&34;新代隱瞞&34;與&34;共生,但卻從未傷害過家庭成員。&34;一直期待兒子祥太能夠喚他一句&34;,不能生育的&34;在接受審問時更是發出了靈魂之問&34;,小女兒在原生家庭遭受家暴,在&34;之家卻享受到了最多的寵愛。
影片的最後,我們分明看到了情比金堅的一家人。打破了倫理概念裡對親情的定義,這一家人因為時間積累著一份親情,溫暖著彼此被自己血親遺棄、背叛的破碎之心。
這不是導演是枝裕和第一次採用這樣的方式來探討這個問題。《如父如子》中兩個家庭因為醫院護士當年的嫉妒之心將兩家人的小孩互換,造成了兩家父母面對兒子與養子時的糾結、矛盾、掙扎和困惑。在《如父如子》中是枝裕和故事敘述的範圍就僅僅局限在家庭,在兩個孩子在親生父母與養父母之間由定期到長期的互換過程探討親情的話題。在這裡,是枝裕和&34;,沒有把視野投入到更廣袤的社會環境中。
《小偷家族》則將整個敘事格局置於社會環境之下,並且更加極端地設計了複雜的家庭組合,在情與法、理與愛之間表現了親情的多元化和人性的複雜性。
《寄生蟲》
《寄生蟲》在表現親情主題時,則把血緣凝聚的家庭成員勾勒地特別緊密和團結。窮人一家,相繼通過欺騙的手段進入富人家,在富人面前偽裝成毫無血緣關係的&34;關係,而實際則讓&34;親情展現了致命的力量。
富人一家更是如此,從社長到小兒子,全家人看待窮人都帶有偏見,只是偏見多少之分。這樣&34;心理的形成恰恰來自於家庭基因及原生家庭教育觀念所致。包括寄生在富人家庭的保姆丈夫,他與保姆之間身後的共生感情也是源於&34;之間情感的積累,而非《小偷家族》那種半路組合的夫妻。
於是,高高在上的富人家族與城市暗角的窮人家族,在彼此根深蒂固的&34;之中展開了明爭暗鬥。影片最後混亂的打鬥中,更是自家人救自家人,外人傷害外人,在此刻血緣維繫的親情能量顯得無比巨大。最終形成了以家庭為單位的階層之間的抗爭,階層之間的偏見有多深,貧富家族之間親情對比的差異就多明顯。
所以,對比來看,我們會發現很有意思的現象。是枝裕和有意強調無血緣親情的感人之處,感動到不惜挑戰法律的底線;奉俊昊則利用對比重點展現血親凝聚的親情力量之強大,強大到同樣釀成慘劇,跨越法律之境。兩位導演都利用&34;這一極端情節探討著關於親情維繫的話題。優秀的電影便在於此,導演引導人們去辯證思考,可能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卻能夠在電影的啟發下,更深入去思考問題的多面性、不確定性。
是枝裕和
《小偷家族》《寄生蟲》得到國際評審青睞,一方面源自其優質的製作水平,另一方面也得益於兩部影片極具日本、韓國電影風格特色。
馮小剛評價是枝裕和的電影,&34;,如果藉由這樣的比喻,我想看奉俊昊的電影則適合自己倒杯酒。一個克制靜謐,一個緊張跳躍。
很多人評價是枝裕和是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的風格繼承者,他們都的故事都為家庭故事展開,用平緩的電影語言敘說日本人的生活細節,進而探討著人們深處時代變遷之中的親情羈絆。是枝裕和自己回憶,《如父日子》上映時,歐洲記者談到他和小津安二郎風格很像主要體現在時間流轉的方式很像。那一刻,是枝裕和理解西方觀眾對於自己或者說日本電影風格的肯定主要來自於對於時間的表現和感受上。日本四季更迭明顯,正如《海街日記》中四季流轉完全調到了整部影片的節奏感,但是西方國家對於季節更迭的感受並不深。
於是,他們喜愛是枝裕和的電影,或者理解的日式電影風格的特點,就是時間像流動的,而非直線性。&34;。(是枝裕和,《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
奉俊昊
奉俊昊在國際舞臺則更具自己的市場,韓國電影走過100年,在百年盛典之際《寄生蟲》一舉奪得坎城金棕櫚、奧斯卡最佳影片。尤其在奧斯卡頒獎禮上,《寄生蟲》收穫四項大獎,美國學院派第一次將最佳影片頒發給了外國資本的作品。這不僅是韓國電影的突破,更是奧斯卡的突破。
奉俊昊的電影風格繼承了韓國電影導演善於藉助社會屬性反思人性、倫理的風格,更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可謂韓國電影的集大成者。而且他似乎又集合了百年韓國電影人的運氣,在國際舞臺開花結果。美國權威電影媒體曾評價&34;,可見歐美電影市場是多麼欣賞和喜愛奉俊昊。《殺人回憶》《寄生蟲》等紮根在韓國土壤的電影裡,我們看到了奉俊昊將自己的奉式黑色幽默和深刻人性主題結合地遊刃有餘。
在他的韓語電影中,我們能看到社會小人物與歷史洪流之間的交錯重合,小人物的悲劇底色中某種程度上帶著時代之殤,邊緣人物的無力感在諸多韓國電影中都可覓蹤跡,也是一種歷史風格沿襲。所以,當世界觀眾從《晚秋》《綠洲》《薄荷糖》看到《老男孩》《殺人回憶》《寄生蟲》時,韓國電影共有的歷史性、現實性等風格便已確立。奉俊昊在他的電影中再加入了獨特戲謔性黑色幽默,便更讓人耳目一新,拍手叫絕。
所以,是枝裕和、奉俊昊看似是帶著自己的作品走向各大電影節,實際上在國際舞臺進一步鞏固著本國電影風格印象,並讓歐美觀眾看到升華和驚喜,從而愛不釋手。
第71屆坎城電影節,是枝裕和《小偷家族》獲得金棕櫚獎
每年世界各大電影節都是導演及資本爭先&34;自己的機會。衷情藝術類型的坎城電影節、傾向社會派的柏林電影節、歷史最悠久的威尼斯電影節,世界三大電影節的重量級獎項一直都是導演們奮鬥的目標。
是枝裕和的風格顯然與文藝的坎城電影節氣場相和,終於&34;多次之後,在《小偷家族》這裡開花結果。是枝裕和自己曾言,電影節對他來說是一個學習的場所,通過與國際電影人和國際觀眾的交流中,進一步明白日本電影所處的環境,進而了解外國觀眾對自己作品的看法。是枝裕和帶著他記錄片導演出身的&34;在國際電影舞臺上不斷摸索、打磨,探索著適合自己、也適合國際的作品。不過,相較於奉俊昊而言,他的作品商業性並沒有那麼突出。
第72屆坎城電影節,奉俊昊《寄生蟲》獲得金棕櫚獎
商業性並沒有一種&34;,在市場環境中,導演如何調和好資本與風格是一件具有挑戰的事情,肩負的藝術使命和文化傳播責任,讓諸多導演在商業與文藝間徘徊不定。奉俊昊卻將二者更好融合在一起,我們能在奉俊昊電影裡感受到他&34;如何迎合歐美市場,又貼合亞洲文化。他本人具有留學經歷、40多歲勇闖好萊塢,經歷過《雪國列車》《玉子》的打磨後,帶著《寄生蟲》笑傲世界舞臺。奉俊昊相比於是枝裕和更懂得在創作基礎上經營產品,輸出性極強,成功率很高。是枝裕和曾坦言,韓國導演的這種進取意識也是他本人欣賞和佩服的。
於是,《小偷家族》《寄生蟲》讓我們看到了兩位導演在世界電影節歷練之後的優秀&34;。只不過,是枝裕和商業性中的文藝氣質更突出,奉俊昊的藝術與類型兼備的特色更顯著。
從左至右:賈樟柯、侯孝賢、是枝裕和
是枝裕和醞釀《無人知曉》十餘年,從開始寫劇本到開拍經歷了13年的沉澱,奉俊昊籌備《寄生蟲》用了4年,而影片中家庭教師的角色設定則來源於他讀書時的家教經歷,可以說電影的腹稿醞釀時間一定更長。即便是現在這麼功成名就的導演,也依然在默默耕耘原創作品,而且過程也並非一帆風順。
現在我們慶幸中國有越來越多的編劇、導演仍然堅持著原創之路。賈樟柯導演為了鼓勵後輩,扛起電影人的責任,憑藉自己的號召力,創立起平遙國際電影節。多年致力於發掘青年獨立導演和原創類作品,2020年賈樟柯將自己負責監製,青年導演宋方執導的《平靜》走上柏林電影節,並獲得&34;單元CICAE藝術電影獎。
2019年刁亦男的《南方車站的聚會》更是在坎城電影節參與到主競賽單元的角逐。近年來,我們的原創作品越來越多,然而僅僅幾位獨立導演的出色表現,還是遠遠不夠的。作為觀眾,期待更多優秀作品的誕生,並將中國故事、中國味道、中國風格帶向世界。讓世界知道,中國不僅會拍功夫片、古裝片,更會細膩地拍攝人物、拍攝煙火人間。
《小偷家族》劇組
很多人認為,電影的商業化與藝術性不可兼得。但《寄生蟲》就是融合了商業與藝術的尚好佳作,足以證明商業化與藝術性存在可以調和的可能,調和的關鍵在於電影人的能力與靈性。平心而論,電影的製作過程是確實&34;,可能一個場景的反覆拍攝就足以讓投資人心頭滴血。電影主創們,尤其是導演,在必要的時候便不得不在&34;上做出妥協。奉俊昊的《雪國列車》製作費用大約400億韓元,《玉子》預算620億韓元,這些都給導演帶了很大的壓力,自己每一個鏡頭的決定都與投資人的金錢息息相關。投資人信任導演的才華,當然希望電影大賣,收益翻倍,但是又不得不提高風險意識,萬一電影回報差,自己的投資也要保證盈虧持平。
在兩難境地裡,市場上不乏兩極分化局面,要麼是商業廣告堆砌、食之無味的&34;;要麼是文藝過度、不知所云的低成本&34;。更讓我們遺憾的是,還有青年導演與投資方觀念相悖,而將才華荒廢,失意改行。
導演既要平衡投資人的意願,又要兼顧觀眾的喜好,還要提升作品的品質,更要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這對於導演而言卻是很難。
是枝裕和曾提到對於善於寫原創劇本的他來講,他也開始認可&34;的身份。&34;電影人就像烹飪鮮魚,既要維持食材的鮮美,又要兼顧食客的口味,導演的工作與此就很相近。在電影創作中個,他以&34;身份創作電影時,不僅思考自己意圖傳遞的思想,更會考慮如何展現演員特質等等。
所以,無論多麼優秀的創作者導演,都在嘗試適應商業環境,同時兼顧著自己的創作初心,我們也期待中國電影能夠出現更多這樣的商業、藝術兼備的好電影。
奉俊昊
很多人曾經提出相比韓國電影的自由創作環境,中國電影創作環境較為狹窄。但是我們換一個角度思考,是不是一個自由度非常寬廣的環境下,競爭力也極強。無數獨立導演費勁心思,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他們同樣需要潛心創作,作品的質量、創作者的用心才是取勝關鍵。
我們很慶幸,看到越來越多導演創作出思想深刻、直擊心靈、製作精良、品質良心的作品,但是還不夠,我們還需要更多,我們還想看到更多。希望更多的創作者能夠身處物慾市場依然保持創作初心,提高藝術涵養。
是枝裕和一直堅持手寫劇本的創作習慣,拍攝中盡力尋找、挑選實景,哪怕是已經無法居住的破舊房屋,他努力通過實景拍攝的方式讓觀眾感受到人物情感的掙扎和羈絆。奉俊昊更有&34;之稱,電影創作之前他會創作成千上百分鏡圖,拍攝中細摳每一處細節。
沒有誰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我們希望看到更多電影人,尤其青年電影人對藝術、對夢想、對作品傾注更多熱情和真心。
是枝裕和、奉俊昊
是枝裕和、奉俊昊都是我個人非常欣賞的導演,本文用了大量篇幅對比兩位導演的作品,其實也包含了自己的個人偏好所致的&34;。從他們&34;對比中,我們進一步看到優秀作品背後離不開電影人的堅持、執著、奮進和努力。先後摘得金棕櫚大獎、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的日韓電影,也讓我們對中國電影充滿期待。
未來可期,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