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聊點暖心的
是 枝 裕 和
Hirokazu Koreeda
今年的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給了《小偷家族》。
在《距離》、《無人知曉》、《如父如子》三次提名後,是枝裕和,這個溫柔的日本大叔,終於憑藉《小偷家族》拿到金棕櫚獎。
# 第7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8月3號,也就是今天,這部電影終於在中國內地上映了,文藝青年終於可以在大屏幕看到他們8月最期待的電影了。
是枝裕和曾在接受採訪時透露《小偷家族》創作靈感來自於日本媒體報導的一則有關養老金欺詐的社會新聞,家中的老人去世後,家庭成員隱瞞了老人的死訊,繼續違法領取老人的養老金。
「過去五年,在日本階級分化越來越明顯,對那些生活沒有保障的人群,我認為應該給他們一個發聲的機會。」
日 本 官 方 海 報,Japan Version
靈感來自於社會新聞,但電影的故事切口依然很小,只有一家人。
是枝裕和在致中國人的一封信裡所說:「之前我拍《如父如子》,探討了聯結親人的是血緣,還是共同度過的時光。在那之後,我又對超越血緣的家庭究竟如何維繫進行了思考,於是有了這部即將在中國上映的《小偷家族》。」
內 地 定 制 海 報 , 黃 海 制 作 | 《希望不散》,China | Huang hai
韓 國 版 海 報 ,Korea Version
目前,《小偷家族》在豆瓣已創下20多萬人想看的驚人數據。城畫君找到了3位已經看過這部電影的粉絲,來簡單聊了聊觀後感。
@S蠻|這部電影依然十分溫柔又殘酷,依然非常「是枝裕和」,在看電影時我突然想到了剛出生就被媽媽送走的那個「妹妹」。妹妹被迫成為了別人家「偷來的小孩」,只是因為她是個女孩。所幸的是,她在那個家裡活得幸福。正如《小偷家族》海報裡所言,沒有負責的父母,意外遇到的一家人,可能是此生最大的幸運。比親情更深的羈絆,是愛呀。
#歌手李健為電影獻聲推廣曲《故鄉》。
@春鯉|真的是徹底淚奔。淚腺再次被導演的細節捕捉給擊垮。尤其是在沙灘上那場合家歡樂看似特別幸福的「表演」,奶奶知道自己「時日不久」,她留戀地盯著每一個人,蠕動的嘴唇舒展出一聲「謝謝」。太戳心了。
@馬都尉|看完之後其實不太喜歡這部電影。是枝裕和要打破『親情『的定義,沒有血緣關係的一家人,也可以互相愛,勝似真正的一家人。小女孩在親媽那裡被虐待,大女孩離開家,家裡都不管不問,甚至知道她在婆婆那裡,也裝作不知道。小男孩,是兩個人偷別人家的,當然視如己出,一直想讓男孩叫爸爸。我明白這部電影為什麼會得獎,因為他挑戰倫理。《如父如子》也是挑戰倫理,也拿了獎,歐洲人就吃這套。但親情這東西不是這樣,有點自己製造矛盾然後再自己解決矛盾的意味。
在還未去電影院看到《小偷家族》之時,城畫君想與各位來一起回顧是枝的三部經典電影。
《比 海 更 深》
「你是否成為了想成為的大人呢?」
一位失意頹廢中年,一位離異單親媽媽,一位獨居老人,一位渴望圓滿家庭的青春期小孩。
這一個本已四分五裂的家,卻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颱風難得地又聚在了一起;也因為這一次難得的相聚,大家對曾經以為熟悉的彼此好像又多了一分了解。
「 滑梯野餐時,每月見面一次的父子討論著各自的夢想 」
「颱風天下的彩券,藏著的是孩子心中簡單的願望」
「要是學不會放下,是沒辦法幸福的啊」
在颱風過後,大家都回到各自的生活軌跡,似乎一切都沒有發生過,但大家似乎都對生活有了不同的領悟。
「可能我們都沒有成為想像中的那個大人,但颱風過後,我們都要一步一步向前走了。」
人生啊,其實比想像的要簡單啊,就算沒有成為那個想成為的大人,沒有實現曾經的夢想,也沒有比海還深的愛過,也要開開心心的活下去,不是嗎 ?
你未必能成為自己夢想中的大人,但總有人在想念你啊。
這像是在回顧過去人生中的問題和遺憾,是枝裕和在創作過程中,常常喜歡注入自己對家庭和成長細枝末節的記憶,然後把它們不著痕跡地在電影中呈現出來。
借演員之口來回復成長的答案,也許這是他想彌補來不及珍惜的執念吧。
「你知道蜘蛛俠是蜘蛛嗎?」一個關於兩個家庭抱錯孩子的」老套「故事,也是一個男人學著真正成為父親的過程。
電影的前半段,我們看著兩個家庭交換孩子,試圖修正因「意外」產生的親子關係;電影的後半段,我們看到的更多是良多(福山雅治 飾)在父親角色的成長。
「和小孩一起,就是要花時間的」
「父親也是無人能取代的工作吧」
陪伴孩子的時間,他們終究會記得的,用一種屬於他們的方式:修好的機器人、家外的自製風箏、告別時的眨眼、和那個關於蜘蛛俠的問題。
借那些度過的時間,最後都會變成他們愛你的理由,儘管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笨拙地默默表達著。
血緣是無法割捨的羈絆,但那些日夜相對的時間才是我愛你的全部理由啊。
在是枝裕和心裡,父親和自己一直有著距離感,父親的去世讓他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柔弱。他借這部電影表達他對父子之間互相理解和成長的探討,也注入了自己對父親的印象和細節。
與父親幾十年的情誼是他人生中最特別的感觸。他和母親整理老房子時,許多關於父親的記憶才重新被發現。
據說38歲的是枝裕和曾收到過一份特殊的禮物:一張來自20世紀的明信片。
「請注意身體健康,組建一個和睦的家庭。」
寄件人是他的父親,在是枝22歲時寫下的,並約定在21世紀寄出;這時距離他與父親的最後告別已過去了十年。
父子間的關係和情感,是是枝裕和電影裡永遠逃不掉的話題之一。
「一個男人到底在什麼時候成為父親?」這是剛成為父親後的是枝裕和對於父親身份的困惑。
是在孩子出生後嗎?還是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成為父親?
答案是:並不是在孩子出生後,你就成為一個父親了;跟孩子長大一樣,成為父親也不是一個一夜長大的結果,而是一個逐漸成長的過程。
《步 履 不 停》
「總是這樣,人生路上,我總是慢一拍。」
「步履不停,步履不停,卻始終慢了一拍」。
這首良多母親心裡秘密的歌,是日本六十年代的流行樂《BLUE LIGHT 橫濱》,也是對影片裡橫山一家複雜關係的最好注釋。
《步履不停》為是枝裕和在母親去世後對母親記憶和情感的整理。他說自己是個執著於記憶的人。往事並不僅僅被記住就足夠,怎麼去把它們表現和慰藉,才是他得以繼續前進的力量。
「母親走後,我總想起與她吃壽喜燒的那天,她一口氣便吃完;臨別時,她開心地揮著手說:「那我走了」,是枝裕和說,「儘管心裡有預感:這可能是最後一次和母親吃飯了,然而我卻還是什麼都沒做」。
每次短暫的相聚時,我們都像良多和母親一樣,在努力回想那個相撲手的名字,卻又都在記起來時發現已經與對方告別了。
生活好像就是這樣的,儘管在不停地走著,卻還是會有趕不上的東西。
「我最終也沒能帶父親去橫濱看那場約定好的球賽,母親最後也沒能坐上我的車去購物」;他們就這樣帶著未了的心願和那些日常的瑣碎離開了,我們的和解,比死亡慢一步。
「很多事情像是親人去世時,會覺得跟生活切斷了關係,但當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新生命重新出現時,這種關係又恢復了;生命,就像一個圓環一樣。「
「「他們說白色的蝴蝶在冬天倖存下來,第二年就會變成黃色的」
「真的嗎,誰告訴你的?」
「我在想是誰」 」
……
「作品也好,感情也好,一切早已蘊含在世界之中,我不過是把他們撿拾並收集起來,然後捧在手心,展示給觀眾看。」是枝裕和被公認為日本電影新浪潮的傑出代表。他擅長將現實的殘酷和人生的無奈包裹於溫柔的畫面之下。
電影裡沒有轟轟烈烈的故事,沒有以一敵百的強大,有的只是「平凡人生活的、有點髒汙的世界突然閃現的美麗瞬間」。
如果真要用一個物件來形容是枝裕和的電影,或許是《海街日記》裡的那瓶釀製已久的梅酒吧。
是枝裕和在中國獲得許多人的熱愛。2017年北京電影節他的8部作品展映套票創下了46秒內被搶購一空的紀錄,連是枝裕和本人都忍不住問:你們為什麼喜歡我?《小偷家族》可以說是在翹首以盼中迎來了首映。有人看得落淚,有人失望,說這是迄今為止是枝裕和最差的一部作品。
anyway,看了來聊。
#講講
你最喜歡是枝裕和哪部電影?
評論區聊聊
👌
✒️
今日編輯|EDITOR
立夏
實習生|INTERN
yip、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