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子時
著名劇作家王仁傑大師因病辭世
海都記者悲痛之餘
連夜寫下長文
以此緬懷王老
晚上十點剛過,老同事發來五個字:「王仁傑走了?」我不假思索地回道:「不會吧,好像前不久還在發朋友圈呢。」
立刻找出王老的朋友圈來,最後一條發自5月24日21:19。內容是「所謂肝膽相照,就是我得了,你也跑不了。」緊跟著三個笑臉的表情。原來當時王老就在向人們暗示病情了,但並不很直接。再翻看當下的朋友圈,29日,同樣是在21:19,這是人們所說的,他離開的時間。也有人說是30日子時,此前是呼吸暫停的狀態。
這算是一種「戲劇化情節」嗎?6月1日上午10時出殯,這位率性可愛的「老天真」,去往天堂的路都是快樂的吧。
許多人翻出了近年來各公眾號為王老寫的專訪文章。這些文章的點擊量蹭蹭地再次上漲。包括海都報旗下的文藝公眾號「花巷」2019年5月13日發表,因泉州"戲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王仁傑工作室掛牌為由頭,撰寫了一篇《王仁傑:我這個老天真,對戲不死心》。
此文從先前的數千點擊量,一夜間躥升至點擊量2.4萬。還有一些微信公眾號轉發了此篇文章。不少文藝界人士原創了輓聯,為他送別,情真意切。「春風歸舊院,人老刺桐城」;「三畏堂前茶初沸,繞梁誰唱梨園腔」……(點擊下方圖片回顧此前文章)
「三畏齋」是王仁傑的書齋名。據說是「畏天命」、「畏大人」、「畏賢人」之意。他被稱為「福建劇壇最優雅的古典詩人,又是最激烈的文化衛士。」他的《三畏齋劇稿》一書,由梨園戲《節婦吟》、《董生與李氏》、《楓林晚》、《陳仲子》、《皂隸與女賊》,以及崑劇《琵琶行》組成。
人們總不惜用譽美之詞贈予他,說他「挽南戲遺響於既衰,以堅實的創作實績,為福建戲曲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他的劇本裡能看見古典文學的底蘊,也不乏流行語的詼諧幽默。因此不僅老戲迷認為無可挑剔,還天南海北地為泉州戲劇圈了不少年輕「鐵粉」。呈現在舞臺上的劇作風格,是他真性情地流露。
每逢有「逝者如斯」這樣的新聞版塊,我們總是會邀請與主角相關的親友共同追憶逝者往昔。但這一次,我們不想,為了這位獨特的藝術家,我們想通過記憶及閱讀經驗與大家分享,我們所認識和理解的王仁傑老師。
「沒看過我的戲,就不要採訪我。」
這句話是同行轉告我的。在最初接觸文化新聞的時候,面對這位著名的劇作家,多少還有點臉皮薄,擔心提問不夠到位,會留下不好的印象。王仁傑曾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劇協理事、泉州市政協副主席。因為劇作太出名的緣故。
正因為過於矚目,這位在公眾場合總在為戲劇發展嚴肅認真思考的文人總顯得有距離感。近年慢慢地看過他寫的許多戲,也認真思考著將來有機會可以採訪些什麼問題,終於也還是覺得他是個「不可觸碰」、「怕寫砸了」的題材而屢屢作罷。或許也是覺得「來日方長」。以至於真的有合適機會採訪王老,也拱手讓給了「90後」。
有機會接觸到王老,笑言他總是「拒絕採訪」。他頗為幽默地解釋道:「你可能也沒有很想要採訪我吧?」這才明白,隨和的王老並不冷漠,只是希望有更多人看懂戲劇,親近戲劇。
「我平時只作寫戲打本的雕蟲小技……我『淪落風塵』,考進了劇團,當一名見習編劇。」
王仁傑為王連茂、秦嶺雪等同學老友撰寫新書序言時,都會談及他們青少年的往事。這些序言的內容都極為精彩。而這些文史界知名人士的故事總會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王仁傑曾告訴我們,他接觸梨園戲這種古老劇種的故事,充滿了傳奇,也註定了他一生的走向。
因為母親喜歡看戲,還不會走路的年紀,王仁傑就被母親抱在懷裡,在泉州的梨園戲劇舞臺下看過《蘇秦》。但記事以來,高中以前從不看戲,偶然一次走入劇場,看到梨園戲名伶許書美、施織上演的《呂蒙正》,被戲中「過橋入窯」的情節一下子吸引住了,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雖戲稱進入戲劇界是「淪落風塵」,但王仁傑一輩子甘之如飴。
《節婦吟》劇照
圖 / 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
「有人說,王仁傑你寫寡婦戲寫得這麼好,你是不是有寡婦朋友?我說沒有啊!都是看戲看出來的。你看,傳統戲裡把青春男女的情感寫得那麼生動、豐富和深刻,男女之間的打情罵俏簡直是活靈活現和撩人心魄,久久不能忘懷。」
王仁傑對於傳統戲劇是充滿憂患意識與深沉思考的。他筆下的主角多為底層小人物,一為寡婦群體,一為書生群體。其愛情糾葛、命運碰撞所展示的人物關係,所表現的人性善惡,隨處可見。因此總有人愛與隨和的王老開玩笑。
在一次編劇高研班上,王仁傑對大家說,編劇的水平決定了劇團的水平,也決定了劇種的水平。他以前在劇團裡看戲,經常是一個人搬個凳子坐在前面看戲,看到好戲時,就會琢磨古人為什麼這麼寫?為什麼寫得這麼好?
這些年梨園戲重新受到很多人的關注,他們追戲都追到了泉州。現在有些上海崑曲的戲迷也成了泉州梨園戲的戲迷,他們為了看個折子戲專門坐飛機就飛來了,他們只看傳統戲和骨子老戲,不看新編戲。這些戲迷很專業,研究得比本土的戲迷還深,對戲曲很痴情,很固執很執著。
因為有著八百年的傳承,有優秀的編劇和演員,梨園戲受到了海內外的關注。
《董生與李氏》劇照
圖 / 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
「王仁傑工作室,可以叫做『隔壁老王飯店』。」
去年5月3日,王仁傑工作室在梨園劇院頂樓掛牌。這是泉州"戲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計劃的重要一個環節,目的是通過名人效應匯聚資源,吸引新生力量加入。剛一成立,不走尋常路的劇團立馬擺了個圓桌,邀請老戲骨和戲迷共享美食。
和同事一起採訪王老時,他便謙虛地笑稱,把王仁傑工作室看作「隔壁老王飯店」就好啦。與美食作伴,暢談戲劇人生,這才是真正的樂趣。一邊吃著飯,一邊就聊完了工作和學習。
後來我們發現,王老是出了名的美食家。他常會在朋友圈曬出各種美味,堪稱身邊的「美食偵探」。有好幾次都是看了他打報的地方,想去一探究竟。心想,懂吃的他,推薦的準不會踩雷。
為王老拍照的同事標哥出了片子,時常都是他叼著菸頭的模樣。王老也時常率性地告訴友人:「若是心情不好,抽兩根就沒事啦。」
人們為王仁傑的離去惋惜,更憂心的是,他離去之後優秀劇目的斷層。其實這些年「返本開新」的課題是傳統戲劇不懈努力的方向。世上雖再無他,但他早已為後人指明了方向。他曾說「只要中國文化還在,中國戲曲就不會滅亡。」
於我們而言,終於沒有錯過,為王老撰寫一篇文章,心願已達成。
(王仁傑,著名戲曲作家,生於1942年,福建泉州人。福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主要作品有:梨園戲《節婦吟》《董生與李氏》;崑曲《琵琶行》《邯鄲記》;越劇《唐琬》《柳永》;閩劇《紅裙記》;蘇劇《滿庭芳》;錫劇《蘩漪》;歌劇《素馨花》等。曾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劇協理事。)
來源 花巷
海都記者 吳月芳 林良標
值班編輯 陳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