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建園270周年系列|清代銅胎琺瑯獻壽麻姑像

2020-12-27 頤和園官方發布

麻姑獻壽是中國古代慶壽的吉祥題材之一,古人對長壽有著熱烈的期望與嚮往,把追求長生作為主要內容的道教也是如此。在道教的神仙體系中長壽之神分為兩種性別,男性神為彭祖,而女性神就是麻姑。

▲長廊彩畫中的麻姑獻壽之一

麻姑,又稱壽仙娘娘,漢族民間為女性祝壽多贈麻姑像以表達美好祝願,影響極為廣泛。麻姑之所以被奉為壽仙與她的長壽不無關係,常用成語「滄海桑田」正來源於她的神話傳說。據葛洪《神仙記·麻姑傳》記載,麻姑修道於牟州東南姑餘山(今山東萊州市),東漢時應仙人王方平之召降於蔡經家,年十八九,貌美,自謂「已見東海三次變為桑田」。東海桑田要經歷萬年之久,而麻姑竟三次見到東海變為桑田,壽命之長顯而易見。麻姑成為壽仙還與王母娘娘有關。傳說王母娘娘的壽誕之日即每年的三月三日,都會邀請上中下八洞神仙參加蟠桃會。牡丹、百花、海棠、芍藥四位仙子邀麻姑前去祝壽,麻姑便在絳珠河旁用靈芝釀造了美酒帶給王母娘娘,王母娘娘甚為歡喜,便封她為壽仙。麻姑獻壽便由此而來。

▲長廊彩畫中的麻姑獻壽之二

麻姑成仙得道而三見滄海桑田,成為了長壽的象徵,後人多用麻姑之像祝長壽不老。壽文化蘊含著人們熱愛生活、珍愛生命、期盼長壽的理想追求,皇家亦是如此。頤和園曾多次舉辦皇家萬壽慶典,壽禮貢品構思巧妙品羨豐富,清代銅胎琺瑯獻壽麻姑像正是其中一件。

此次在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的《園說Ⅱ——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中展出了頤和園藏清代銅胎琺瑯獻壽麻姑像,通高51.1釐米,長33釐米,寬23釐米。整體刻畫細膩、色彩豔麗。主體麻姑髮髻高聳眉目慈祥,儀態端莊靜穆。衣裳紋理華美,腰間絲帶飄忽,有仙氣。肩扛花鋤架有一花籃,盛滿奇花異草。麻姑身側佇立一隻仙鹿,口銜靈芝,身披仙草,生動靈趣。整體造型給人以美感。

▲清銅胎琺瑯麻姑攜鹿

麻姑作為神話傳說人物,關於其形象描寫最早的出處來自葛洪的《神仙記·麻姑傳》。文中記載,麻姑「於頂中作髻,餘發垂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錦綺,光彩耀目,不可名狀。」為了還原文本契合形象,這件麻姑獻壽分別採用了掐絲琺瑯、畫琺瑯和鑲嵌的工藝。

掐絲琺瑯俗稱「景泰藍」。以紅銅作胎,將很細的銅扁絲掐成花紋後用藥焊於器表,再以隨類附彩的方法將琺瑯釉料填進絲間,經焙燒、打磨、鍍金而成。使用這種工藝製作的器物色彩鮮豔歷久如新,更加突顯出麻姑形象的姣美以及其美好的寓意。主體造型的底座工藝為畫琺瑯。

畫琺瑯,金屬胎琺瑯工藝之一。作法是先在紅銅胎上塗白琺瑯,入窯燒結後,在其平滑的表面以各色琺瑯料及金繪畫圖案,再經焙燒而成。麻姑所攜花籃採用鑲嵌工藝。鑲嵌,我國古代金工傳統工藝之一。

鑄造銅器時,在需鑲嵌部位表面鑄成線槽,將松石、紅銅片或金銀絲、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多重工序不僅豐富了造型,體現出了設計者的匠心獨運,更使得這件文物充滿了迷人的神話色彩,散發著精湛的工藝魅力。

▲清銅胎琺瑯麻姑攜鹿局部圖

資料提供:頤和園文物管理科

*圖文版權歸頤和園所有,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頤和園建園270周年系列|皇家園林中的露天陳設石座
    與須彌座一樣,多用於宮殿、壇廟、陵墓和皇家園 林等高等級建築。露陳座的造型與建築臺基的基本特徵具有一致性,在裝飾風格上也有很多共通之處。宜芸館前露陳石座清代皇家苑囿將露陳座這一功能平凡的器物進行了藝術的升華,傳遞出了更為豐富的情感和美好的願望。
  • 頤和園建園270周年系列|國寶大遷徙中的頤和園文物
    關於解放前南遷文物北返一案的文件在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的《園說Ⅱ——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中,有一組名為「關於解放前南遷文物北返一案的文件」的展品。1950年1月24日,頤和園得知南遷古物已北返的信息後,分別呈文政務院及北京市人民政府,請將南運頤和園文物歸還頤和園。2月16日,文化部函復說明北返古物由中央統一調度。4月,文化部文物局奉令成立「北返頤和園文物清點鑑定分配臨時委員會」,由北京市人民政府、頤和園、故宮博物院各一人及文物局二人組成。
  • 頤和園建園270周年系列|乾隆御題青玉籽料
    在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的《園說Ⅱ——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展線上展出的玉器有相當一部分是乾隆時期的藝術精品。清代玉器手工藝的中心是蘇州專諸巷,這裡集中了諸多能工巧匠,他們繼承了明代的琢玉工藝,並實行專業分工,蘇州玉工分為畫樣、選料、鋸鑽、做坯、做細、光玉、刻款、燒古等工種,一件玉器需要這八個專業的工匠分工合作才能完成。當時,江南制玉高手多調往宮中養心殿造辦處玉作和如意館,以宮廷畫家繪製圖樣為準,日夜趕製玉器。
  • 頤和園建園270周年系列之十八|頤和園中的建築匾額
    頤和園裡楹聯匾額幾乎處處可見,其形式之豐富,內容之廣博,數量之繁多,在中國現存古典皇家園林中首屈一指,是這座文化遺產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的「園說Ⅱ——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中展出了十塊形態各異的匾額,本期微覽將向大家介紹一下頤和園中的匾額。
  • 頤和園建園270周年系列|明萬曆銅鎏金萬壽螭虎雲紋瓶
    在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的《園說Ⅱ——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中,有一件重器——銅鎏金萬壽螭虎雲紋瓶。此觚形大瓶為一對,根據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藏「樣式雷」手繪圖稿《頤和園萬壽山內仁壽殿排雲殿玉瀾堂樂壽堂留佳亭魚藻軒等各處露天陳設添安石座圖樣》所示,它們曾擺放於仁壽殿南側配殿前,編「萬」字五十三號,稱為古銅鎏金螭虎瓶。
  • 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開幕
    9月25日,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在中國園林博物館揭開大幕,匯集了頤和園、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瀋陽故宮博物院等8家文化單位提供的各類文物208件套、資料品190件套,展品時間跨度超過兩千年,從戰國跨越至近現代,其中近六成的珍貴展品首次「走出大牆」面向公眾展出。
  • 頤和園建園270周年系列|轉輪藏上的「福」「祿」「壽」
    在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的「園說Ⅱ——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中有一組非常特別的文物——「福」「祿」「壽」三星。與其他陳設用文物不同,這三座琉璃像原位於頤和園內轉輪藏正殿三個攢尖頂上,由琉璃燒制而成。
  • 270歲了 你竟是這樣的頤和園
    《治鏡閣立樣》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清漪園地盤圖樣》慈禧御筆「化動八風」記錄曾居住於頤和園名人的登記簿民國時期的頤和園導覽手冊和風景紀念冊 ◎黃哲展覽:園說Ⅱ——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時間:2020年9月25日-12月27日地點:中國園林博物館
  • 頤和園耕織圖景觀歷史文化展開放 追憶耕織圖景區270年歷史變遷
    人民網北京12月1日電(池夢蕊)正值頤和園建園270周年,頤和園耕織圖景觀歷史文化展,經過近1年的升級改造,於12月1日正式開放。該項展覽為《北京市2020年辦好重要民生實事項目》之一。
  • 視點|耕織圖景觀歷史文化展開放 追憶270年歷史變遷
    正值頤和園建園270周年,頤和園耕織圖景觀歷史文化展經過近1年的升級改造,於12月1日正式開放。該項展覽為《北京市2020年辦好重要民生實事項目》之一。 展覽分別為「耕織圖」滄桑、昆明湖水操學堂悲歌、耕織圖的再現、清代皇家園林石作工藝四大主題。
  • 頤和園開放耕織圖景觀歷史文化展 展示中國農桑文化
    新華社北京12月1日電(記者魏夢佳)正值頤和園建園270周年,頤和園耕織圖景觀歷史文化展經過近一年的升級改造後於1日重新向遊客開放。展覽通過大量的展品、歷史照片、歷史繪畫和珍貴檔案,講述了頤和園耕織圖景區的歷史變遷,生動展現中國以耕、織為代表的農桑文化。
  • 《我在頤和園等你》熱播,頤和園會是故宮後的下一個網紅嗎?
    頤和園作為中國保存最完整的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擁有270年的悠久歷史。頤和園長廊在萬壽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間,始建於清代乾隆十五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後,於1888年又重新建造。
  • 頤和園有一組非常特別的文物,轉輪藏上的「福」「祿」「壽」
    在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的「園說Ⅱ——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中有一組非常特別的文物——「福」「祿」「壽」三星。與其他陳設用文物不同,這三座琉璃像原位於頤和園內轉輪藏正殿三個攢尖頂上,由琉璃燒制而成。
  • 三山五園頤和園系列,從玉瀾堂到霽清軒一線
    昨天只寫了諧趣園,其實這趟頤和園之旅,從新建宮門進來後,一路向北,還從玉瀾堂中間穿過,這裡是光緒皇帝的居所,之後從川泳雲飛和養雲軒西邊的山路上了萬壽山。最終沿著萬壽山東路走到了近年開放的園子霽清軒。路上還遇到兩群貓領地。
  • 「何處燕山最暢情,無雙風月屬昆明「,一個昆明湖佔了頤和園3/4
    乾隆皇帝即位之前,在北京西郊建了四個大的皇室庭園,頤和園是當年四個園林之一,頤和園原稱清沙波園,是因為乾隆皇帝供養其母侍奉聖皇后,使用了448萬兩銀建築的皇家園林,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了中國,清沙波園當時被聯軍燒毀了,1886年,西禧挪用了海軍的經費,花了10年時間進行了建築,以光緒帝的名義命令重建小波園,於是改稱頤和園,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頤和園也不是1886年建造的,1900年,我國遭到八國聯軍的侵略
  • 遊三山五園之頤和園諧趣園,滿池荷花別樣的午後光影
    結束了俠客遊系列之後,在去年八月最後一天,又來到頤和園,這天是多雲天氣,沒有強烈的光照,給大地籠罩上一層暖色的韻調,頭一天又下了一場大雨,萬壽山吸飽了水份,植物在水的滋潤下,生長得是一年之中最旺盛的時候。這天還趕上了千載難逢的壯觀天象,原本不知道會出現,一個偶然機會,讓我沒急於出園子,也算是機緣巧合。
  • 讓觀眾認識一個新的頤和園
    「終於等到了頤和園的月亮!這可是乾隆爺都沒見到的『賞月佳景』啊!」「當年乾隆在頤和園內都是『過辰而往,逮午而返』,從未在園內過夜,導致園內不少獨特的景致,連這位建造者都未曾見過……」這是7月31日晚在北京衛視播出的《我在頤和園等你》中張國立與王鶴棣、鄭愷等人在頤和園中探尋美景的一個畫面。
  • 頤和園的發展史得知一個道理:強大的祖國永遠是我們堅強的後盾
    頤和園 算了算頤和園也是夠慘的,建了毀,毀了建,來回折騰,所以我們現在能看到頤和園也是不容易。不過通過比較古代頤和園與圓明園的格局又不難發現,可以說是頤和園算是繼承了圓明園的建築風格並且再次基礎上繼續發展,功能更加齊全,像大他坦就是新時期的代表建築。
  • 傳統文化與娛樂強勢聯動 《我在頤和園等你》掀文化綜藝熱潮
    近期北京衛視播出的《我在頤和園等你》備受觀眾矚目,這檔大型戶外園林綜藝節目,通過獨特的視角,觀眾將和頤式生活陪伴官《神武4》手遊的白無憂、特邀總幹事張國立一起,為大家揭開這座已有270年歷史「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清代皇家園林」的神秘面紗,如今節目已播出六期,這六期究竟有何精彩內容呢?就跟隨筆者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 金寶山藝術園林慶祝建園20周年 收穫來自行業和客戶的聲聲好評與祝福
    12月9日,金寶山藝術園林建園20周年暨「生命之歌,唱響光華」慶典在園區順利舉行。回顧過去,金寶山大力弘揚現代殯葬文化,堅持不懈推行文明殯葬,是雲南省殯葬改革的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