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姑獻壽是中國古代慶壽的吉祥題材之一,古人對長壽有著熱烈的期望與嚮往,把追求長生作為主要內容的道教也是如此。在道教的神仙體系中長壽之神分為兩種性別,男性神為彭祖,而女性神就是麻姑。
麻姑,又稱壽仙娘娘,漢族民間為女性祝壽多贈麻姑像以表達美好祝願,影響極為廣泛。麻姑之所以被奉為壽仙與她的長壽不無關係,常用成語「滄海桑田」正來源於她的神話傳說。據葛洪《神仙記·麻姑傳》記載,麻姑修道於牟州東南姑餘山(今山東萊州市),東漢時應仙人王方平之召降於蔡經家,年十八九,貌美,自謂「已見東海三次變為桑田」。東海桑田要經歷萬年之久,而麻姑竟三次見到東海變為桑田,壽命之長顯而易見。麻姑成為壽仙還與王母娘娘有關。傳說王母娘娘的壽誕之日即每年的三月三日,都會邀請上中下八洞神仙參加蟠桃會。牡丹、百花、海棠、芍藥四位仙子邀麻姑前去祝壽,麻姑便在絳珠河旁用靈芝釀造了美酒帶給王母娘娘,王母娘娘甚為歡喜,便封她為壽仙。麻姑獻壽便由此而來。
麻姑成仙得道而三見滄海桑田,成為了長壽的象徵,後人多用麻姑之像祝長壽不老。壽文化蘊含著人們熱愛生活、珍愛生命、期盼長壽的理想追求,皇家亦是如此。頤和園曾多次舉辦皇家萬壽慶典,壽禮貢品構思巧妙品羨豐富,清代銅胎琺瑯獻壽麻姑像正是其中一件。
此次在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的《園說Ⅱ——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中展出了頤和園藏清代銅胎琺瑯獻壽麻姑像,通高51.1釐米,長33釐米,寬23釐米。整體刻畫細膩、色彩豔麗。主體麻姑髮髻高聳眉目慈祥,儀態端莊靜穆。衣裳紋理華美,腰間絲帶飄忽,有仙氣。肩扛花鋤架有一花籃,盛滿奇花異草。麻姑身側佇立一隻仙鹿,口銜靈芝,身披仙草,生動靈趣。整體造型給人以美感。
麻姑作為神話傳說人物,關於其形象描寫最早的出處來自葛洪的《神仙記·麻姑傳》。文中記載,麻姑「於頂中作髻,餘發垂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錦綺,光彩耀目,不可名狀。」為了還原文本契合形象,這件麻姑獻壽分別採用了掐絲琺瑯、畫琺瑯和鑲嵌的工藝。
掐絲琺瑯俗稱「景泰藍」。以紅銅作胎,將很細的銅扁絲掐成花紋後用藥焊於器表,再以隨類附彩的方法將琺瑯釉料填進絲間,經焙燒、打磨、鍍金而成。使用這種工藝製作的器物色彩鮮豔歷久如新,更加突顯出麻姑形象的姣美以及其美好的寓意。主體造型的底座工藝為畫琺瑯。
畫琺瑯,金屬胎琺瑯工藝之一。作法是先在紅銅胎上塗白琺瑯,入窯燒結後,在其平滑的表面以各色琺瑯料及金繪畫圖案,再經焙燒而成。麻姑所攜花籃採用鑲嵌工藝。鑲嵌,我國古代金工傳統工藝之一。
鑄造銅器時,在需鑲嵌部位表面鑄成線槽,將松石、紅銅片或金銀絲、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多重工序不僅豐富了造型,體現出了設計者的匠心獨運,更使得這件文物充滿了迷人的神話色彩,散發著精湛的工藝魅力。
資料提供:頤和園文物管理科
*圖文版權歸頤和園所有,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