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建園270周年系列|乾隆御題青玉籽料

2020-12-27 頤和園官方發布

乾隆時期,清漪園作為帝王理政之餘澄懷散志、拈香禮佛、讀書品茗的悠閒之所,這一時期的御苑行宮中陳放有大量精美陳設器以便帝後鑑賞、把玩和品題。在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的《園說Ⅱ——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展線上展出的玉器有相當一部分是乾隆時期的藝術精品。

▲乾隆御題青玉籽料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云:「玉乃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也;其聲舒揚遠聞,智也;不撓而折,勇也;銳廉而不技,潔也」。玉文化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自古君王愛玉、佩玉之風長盛不衰,乾隆皇帝更是如此,他痴迷於玉,不僅親自參與選料、製作,還以玉賜名皇子。乾隆朝國力昌盛,玉器的製作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玉料好。乾隆二十年(1755年)和二十四年(1759年),先後平定了準噶爾和回部的叛亂,穩定了對該地區的統治,打通了中斷多年的玉石之路。乾嘉時期,官府壟斷了玉石開採,管理嚴格,大量質優才佳的新疆和田玉料便開始沿著古絲綢之路源源不斷的進入宮廷,為內廷玉器的製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據清宮造辦處檔案記載,每年由葉爾羌、和田進貢的玉石皆有數千塊,一般重者數斤,輕者數兩。自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始,回部(今新疆地區)每年春秋兩次向朝廷納貢玉料四千斤,如遇特殊情況,還要派專差採辦,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從新疆運到大玉六塊,計二萬餘斤;乾隆四十五年,貢進九千餘斤大玉一塊等。

玉工好。清代玉器手工藝的中心是蘇州專諸巷,這裡集中了諸多能工巧匠,他們繼承了明代的琢玉工藝,並實行專業分工,蘇州玉工分為畫樣、選料、鋸鑽、做坯、做細、光玉、刻款、燒古等工種,一件玉器需要這八個專業的工匠分工合作才能完成。當時,江南制玉高手多調往宮中養心殿造辦處玉作和如意館,以宮廷畫家繪製圖樣為準,日夜趕製玉器。乾隆二十五年至嘉慶十七年(1760-1812年)是清代制玉業空前繁盛的階段,這一時期的玉器製作已採用鏇玉技術,不但工藝好,且具有藝術性。

拋光好。清宮碾玉有嚴格的程序,如選料、畫樣,設計完成後,畫樣和玉材交製作部門,做坯、做細、磨光,每一關鍵環節都要呈覽。乾隆時期玉器的拋光是非常講究的,且工序複雜,從粗砂到細砂,再到用麥麩裝到布袋中用手一點點揉,將玉質內在的光亮與潤度呈現出來。

乾隆帝對玉石的喜愛是深入骨髓的,還表現在他撰寫了800餘篇詠玉的詩文中。他時常下令工匠將自己的御製詩雕刻在精美的器物之上,以此來抒發他對玉石的獨到見解,而融合我國傳統書法藝術和雕刻技藝的琢字工藝也因此成為了乾隆玉雕的一大特色。實際上,在玉器上刻字並非一件易事,稍有不慎便前功盡棄。為使文字達到既美觀又規整的藝術效果,乾隆通常會讓書法家先書寫原稿,然後再發往宮廷玉作進行雕刻。為此,乾隆帝在宮中供養了一批技術高超的刻字師傅,他們平均每天一人只刻兩到三個字,酬勞卻比普通工匠高出一倍。

▲乾隆御題青玉籽料上的御製詩

據清宮陳設檔記載,這件乾隆御題青玉籽料原陳設於仁壽殿內,作為乾隆時期玉器的代表之一,其材質及工藝體現了乾隆玉器的「好」。此籽料青玉質,有裂紋,色澤溫潤有黃色玉皮,整器隨形,通體光素未經雕琢,線條圓潤,簡潔質樸。玉石表面隨形刻有乾隆甲申年(即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御製詩文《反韋應物<採玉行>即用其韻二首》:

「今古此藍溪,不聞出良玉。

採者向絕嶺,乘之草莽宿。

倉頡制字後,故應鬼夜哭;

和闐供歲貢,玉河每撈玉。

計價賤之糧,飽餐而晏宿。

瑾瑜自特達,猶待秦庭哭」

韋應物《採玉行》一詩反映了採玉工人的痛苦生活,表現出濃厚的憫農情緒;而乾隆皇帝則認為採玉者並不是因為採玉而受苦,反倒是因玉而獲得了另外的生活和依靠。詩後還加刻乾隆印章「幾暇怡情」、「得佳趣」兩枚:「得佳趣」這枚印章,在此處意即從賞玩玉石中獲得美的享受和雅趣;「幾暇怡情」則指閒暇之時愉悅自己的心情、陶冶情操。這些印章反映了乾隆時期的文化生活和精神追求,另一方面也表達了乾隆帝惜玉憫農的個人情懷。

▲乾隆御題青玉籽料上的御製詩

此外,這件籽料背後還有驚心動魄的故事。它參與並見證了上世紀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古物「南遷北返」事件,作為頤和園第三批南遷文物之一(故宮第五批),裝第307號箱,時名「大子石」,1951年歸園。

資料提供:頤和園文物管理科

*圖文版權歸頤和園所有,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頤和園建園270周年系列|國寶大遷徙中的頤和園文物
    關於解放前南遷文物北返一案的文件在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的《園說Ⅱ——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中,有一組名為「關於解放前南遷文物北返一案的文件」的展品。1950年1月24日,頤和園得知南遷古物已北返的信息後,分別呈文政務院及北京市人民政府,請將南運頤和園文物歸還頤和園。2月16日,文化部函復說明北返古物由中央統一調度。4月,文化部文物局奉令成立「北返頤和園文物清點鑑定分配臨時委員會」,由北京市人民政府、頤和園、故宮博物院各一人及文物局二人組成。
  • 頤和園建園270周年系列之十八|頤和園中的建築匾額
    頤和園裡楹聯匾額幾乎處處可見,其形式之豐富,內容之廣博,數量之繁多,在中國現存古典皇家園林中首屈一指,是這座文化遺產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的「園說Ⅱ——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中展出了十塊形態各異的匾額,本期微覽將向大家介紹一下頤和園中的匾額。
  • 頤和園建園270周年系列|轉輪藏上的「福」「祿」「壽」
    在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的「園說Ⅱ——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中有一組非常特別的文物——「福」「祿」「壽」三星。與其他陳設用文物不同,這三座琉璃像原位於頤和園內轉輪藏正殿三個攢尖頂上,由琉璃燒制而成。
  • 頤和園建園270周年系列|皇家園林中的露天陳設石座
    與須彌座一樣,多用於宮殿、壇廟、陵墓和皇家園 林等高等級建築。露陳座的造型與建築臺基的基本特徵具有一致性,在裝飾風格上也有很多共通之處。清末繪於光緒年間的《頤和園萬壽山內仁壽殿 · 排雲殿 · 玉瀾堂 · 樂壽堂 · 留佳亭 · 魚藻軒等各處露天陳設添安石座圖樣》(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藏)對頤和園各主要院落的露天陳設有詳細的圖示記載,並在繪製的每一件器物的名稱前都寫有「萬字××號」,說明這些露陳石座圖樣是為慈禧太后舉行萬壽慶典而設計。
  • 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開幕
    9月25日,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在中國園林博物館揭開大幕,匯集了頤和園、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瀋陽故宮博物院等8家文化單位提供的各類文物208件套、資料品190件套,展品時間跨度超過兩千年,從戰國跨越至近現代,其中近六成的珍貴展品首次「走出大牆」面向公眾展出。
  • 頤和園建園270周年系列|明萬曆銅鎏金萬壽螭虎雲紋瓶
    頤和園之名,取意頤養衝和,在清漪園時期,就是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四位帝王的休閒遊觀之所。在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的《園說Ⅱ——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中,有一件重器——銅鎏金萬壽螭虎雲紋瓶。此觚形大瓶為一對,根據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藏「樣式雷」手繪圖稿《頤和園萬壽山內仁壽殿排雲殿玉瀾堂樂壽堂留佳亭魚藻軒等各處露天陳設添安石座圖樣》所示,它們曾擺放於仁壽殿南側配殿前,編「萬」字五十三號,稱為古銅鎏金螭虎瓶。
  • 頤和園建園270周年系列|清代銅胎琺瑯獻壽麻姑像
    頤和園曾多次舉辦皇家萬壽慶典,壽禮貢品構思巧妙品羨豐富,清代銅胎琺瑯獻壽麻姑像正是其中一件。此次在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的《園說Ⅱ——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中展出了頤和園藏清代銅胎琺瑯獻壽麻姑像,通高51.1釐米,長33釐米,寬23釐米。整體刻畫細膩、色彩豔麗。主體麻姑髮髻高聳眉目慈祥,儀態端莊靜穆。
  • 270歲了 你竟是這樣的頤和園
    《治鏡閣立樣》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清漪園地盤圖樣》慈禧御筆「化動八風」記錄曾居住於頤和園名人的登記簿民國時期的頤和園導覽手冊和風景紀念冊 ◎黃哲展覽:園說Ⅱ——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時間:2020年9月25日-12月27日地點:中國園林博物館
  • 頤和園開放耕織圖景觀歷史文化展 展示中國農桑文化
    新華社北京12月1日電(記者魏夢佳)正值頤和園建園270周年,頤和園耕織圖景觀歷史文化展經過近一年的升級改造後於1日重新向遊客開放。展覽通過大量的展品、歷史照片、歷史繪畫和珍貴檔案,講述了頤和園耕織圖景區的歷史變遷,生動展現中國以耕、織為代表的農桑文化。
  • 創下9000多萬元天價,帝王之玉的青玉原來大有來頭!
    這並沒錯,但其實有一種玉被大家低估了,它就是有著「帝王之玉」美稱的青玉。說起青玉,可能真正了解它的玩家並不多,但乾隆皇帝卻是青玉的忠實擁躉,乾隆有多愛青玉,從他的玩玉喜好中就可以窺知一二。在乾隆的二十五件寶璽中,竟然有13枚都是青玉玉璽,由此可見和田青玉有多受乾隆歡迎,這也是青玉被冠上「帝王之玉」美名的由來。
  • 石之美者,唯有青色,和玉大叔聊聊新疆和田玉青玉籽料收藏時有哪些要點?
    我們說的青籽,自然就是青玉的籽料了,青色是中國人傳統喜愛的素雅顏色,自古以來就對青色非常崇拜,周杰倫的《青花瓷》都聽過吧,為啥不叫藍花瓷呢?新疆的和田玉類別比較多,其中青玉的籽料其實是一種次生礦,也就是青玉的山料在地質運動的過程中崩落被泥石流之類的帶到河道裡,主要分布在塔裡木盆地南端的崑崙山脈中,和玉大叔一直認為除了部分頂級的羊脂籽料以外,青玉其實比大部分和田玉都好看
  • 頤和園有一組非常特別的文物,轉輪藏上的「福」「祿」「壽」
    在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的「園說Ⅱ——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中有一組非常特別的文物——「福」「祿」「壽」三星。與其他陳設用文物不同,這三座琉璃像原位於頤和園內轉輪藏正殿三個攢尖頂上,由琉璃燒制而成。
  • 三山五園頤和園系列,從玉瀾堂到霽清軒一線
    昨天只寫了諧趣園,其實這趟頤和園之旅,從新建宮門進來後,一路向北,還從玉瀾堂中間穿過,這裡是光緒皇帝的居所,之後從川泳雲飛和養雲軒西邊的山路上了萬壽山。最終沿著萬壽山東路走到了近年開放的園子霽清軒。路上還遇到兩群貓領地。
  • 頤和園的發展史得知一個道理:強大的祖國永遠是我們堅強的後盾
    頤和園 算了算頤和園也是夠慘的,建了毀,毀了建,來回折騰,所以我們現在能看到頤和園也是不容易。 以上也算是頤和園的發展史吧,雖然不算是發展,接下來我們得說說頤和園在乾隆盛世時期的發展歷程,那時候叫清漪園,清漪園與香山靜宜園、暢春園、玉泉山靜明園和圓明園是聞名於世的三山五園,這個園區可以說在當時的作用並不僅僅是度假觀光之用,相反是政治中心,在當時的作用毫不誇張的說比紫禁城有過之無不及。
  • 乾隆為什麼要建西洋樓?
    西洋樓廢墟很長時間以來都是圓明園遊客最集中的地方,也成為了今天圓明園的園標。其實,處於全園一隅的西洋樓景區,面積僅佔整個園區的2%。當年乾隆帝為什麼要費時費力地修建西洋樓景區呢?  圓明園裡的洋人肖像  乾隆帝一生詠圓明園和在圓明園詠的御製詩有一萬餘首,但卻沒有一首詩是詠西洋樓的。
  • 遊三山五園之頤和園諧趣園,滿池荷花別樣的午後光影
    結束了俠客遊系列之後,在去年八月最後一天,又來到頤和園,這天是多雲天氣,沒有強烈的光照,給大地籠罩上一層暖色的韻調,頭一天又下了一場大雨,萬壽山吸飽了水份,植物在水的滋潤下,生長得是一年之中最旺盛的時候。這天還趕上了千載難逢的壯觀天象,原本不知道會出現,一個偶然機會,讓我沒急於出園子,也算是機緣巧合。
  • 《我在頤和園等你》第一季本周收官
    今晚21:08,《我在頤和園等你》即將驚喜收官,蘇州街特邀總幹事張國立,「頤」式生活首席體驗官、蘇州街特邀幹事鄭爽,蘇州街特邀幹事王鶴棣以及飛行幹事於朦朧將延續「頤式清涼」,挖掘那些隱藏在頤和盛夏線的古人納涼奇招。
  • 頤和園耕織圖景觀歷史文化展開放 追憶耕織圖景區270年歷史變遷
    人民網北京12月1日電(池夢蕊)正值頤和園建園270周年,頤和園耕織圖景觀歷史文化展,經過近1年的升級改造,於12月1日正式開放。該項展覽為《北京市2020年辦好重要民生實事項目》之一。
  • 頤和園園林藝術輯賞(三)
    清漪園(頤和園前身)時,乾隆皇帝御書對聯「螺黛一痕平鋪明月鏡,虹光百尺橫暎(映)水晶簾(簾)」,日月星輝下的玉帶橋美不勝收。作為頤和園西堤六橋之一,玉帶橋同昆明湖南岸繡漪橋為高拱型單孔石橋,橋體拱高而薄,形如古人佩飾的玉帶,流暢錯落的線條更為西堤增添了活躍之感。除了審美功能,高拱的橋體還為當年乾隆皇帝水上往來於清漪園和靜明園提供了便利。
  • 《我在頤和園等你》張國立等人探索「衣」夏秘密
    探尋「衣」夏秘密 幹事們再度挖掘頤和園消暑妙招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古人穿著保守且單一,但根據清代文獻《穿戴檔》記載,乾隆年間人們的著裝形式、服飾顏色與設計獨特豐富,夏季更有著極具巧思的穿衣妙招。本期節目中,幹事們就將前往以河湖、稻田、蠶桑等自然景觀為主的耕織圖景區,尋求頤和「衣」夏的秘密。想要深入了解中國古代的製衣奧秘,就不得不提蠶神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