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時期,清漪園作為帝王理政之餘澄懷散志、拈香禮佛、讀書品茗的悠閒之所,這一時期的御苑行宮中陳放有大量精美陳設器以便帝後鑑賞、把玩和品題。在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的《園說Ⅱ——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展線上展出的玉器有相當一部分是乾隆時期的藝術精品。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云:「玉乃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也;其聲舒揚遠聞,智也;不撓而折,勇也;銳廉而不技,潔也」。玉文化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自古君王愛玉、佩玉之風長盛不衰,乾隆皇帝更是如此,他痴迷於玉,不僅親自參與選料、製作,還以玉賜名皇子。乾隆朝國力昌盛,玉器的製作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玉料好。乾隆二十年(1755年)和二十四年(1759年),先後平定了準噶爾和回部的叛亂,穩定了對該地區的統治,打通了中斷多年的玉石之路。乾嘉時期,官府壟斷了玉石開採,管理嚴格,大量質優才佳的新疆和田玉料便開始沿著古絲綢之路源源不斷的進入宮廷,為內廷玉器的製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據清宮造辦處檔案記載,每年由葉爾羌、和田進貢的玉石皆有數千塊,一般重者數斤,輕者數兩。自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始,回部(今新疆地區)每年春秋兩次向朝廷納貢玉料四千斤,如遇特殊情況,還要派專差採辦,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從新疆運到大玉六塊,計二萬餘斤;乾隆四十五年,貢進九千餘斤大玉一塊等。
玉工好。清代玉器手工藝的中心是蘇州專諸巷,這裡集中了諸多能工巧匠,他們繼承了明代的琢玉工藝,並實行專業分工,蘇州玉工分為畫樣、選料、鋸鑽、做坯、做細、光玉、刻款、燒古等工種,一件玉器需要這八個專業的工匠分工合作才能完成。當時,江南制玉高手多調往宮中養心殿造辦處玉作和如意館,以宮廷畫家繪製圖樣為準,日夜趕製玉器。乾隆二十五年至嘉慶十七年(1760-1812年)是清代制玉業空前繁盛的階段,這一時期的玉器製作已採用鏇玉技術,不但工藝好,且具有藝術性。
拋光好。清宮碾玉有嚴格的程序,如選料、畫樣,設計完成後,畫樣和玉材交製作部門,做坯、做細、磨光,每一關鍵環節都要呈覽。乾隆時期玉器的拋光是非常講究的,且工序複雜,從粗砂到細砂,再到用麥麩裝到布袋中用手一點點揉,將玉質內在的光亮與潤度呈現出來。
乾隆帝對玉石的喜愛是深入骨髓的,還表現在他撰寫了800餘篇詠玉的詩文中。他時常下令工匠將自己的御製詩雕刻在精美的器物之上,以此來抒發他對玉石的獨到見解,而融合我國傳統書法藝術和雕刻技藝的琢字工藝也因此成為了乾隆玉雕的一大特色。實際上,在玉器上刻字並非一件易事,稍有不慎便前功盡棄。為使文字達到既美觀又規整的藝術效果,乾隆通常會讓書法家先書寫原稿,然後再發往宮廷玉作進行雕刻。為此,乾隆帝在宮中供養了一批技術高超的刻字師傅,他們平均每天一人只刻兩到三個字,酬勞卻比普通工匠高出一倍。
據清宮陳設檔記載,這件乾隆御題青玉籽料原陳設於仁壽殿內,作為乾隆時期玉器的代表之一,其材質及工藝體現了乾隆玉器的「好」。此籽料青玉質,有裂紋,色澤溫潤有黃色玉皮,整器隨形,通體光素未經雕琢,線條圓潤,簡潔質樸。玉石表面隨形刻有乾隆甲申年(即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御製詩文《反韋應物<採玉行>即用其韻二首》:
「今古此藍溪,不聞出良玉。
採者向絕嶺,乘之草莽宿。
倉頡制字後,故應鬼夜哭;
和闐供歲貢,玉河每撈玉。
計價賤之糧,飽餐而晏宿。
瑾瑜自特達,猶待秦庭哭」
韋應物《採玉行》一詩反映了採玉工人的痛苦生活,表現出濃厚的憫農情緒;而乾隆皇帝則認為採玉者並不是因為採玉而受苦,反倒是因玉而獲得了另外的生活和依靠。詩後還加刻乾隆印章「幾暇怡情」、「得佳趣」兩枚:「得佳趣」這枚印章,在此處意即從賞玩玉石中獲得美的享受和雅趣;「幾暇怡情」則指閒暇之時愉悅自己的心情、陶冶情操。這些印章反映了乾隆時期的文化生活和精神追求,另一方面也表達了乾隆帝惜玉憫農的個人情懷。
此外,這件籽料背後還有驚心動魄的故事。它參與並見證了上世紀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古物「南遷北返」事件,作為頤和園第三批南遷文物之一(故宮第五批),裝第307號箱,時名「大子石」,1951年歸園。
資料提供:頤和園文物管理科
*圖文版權歸頤和園所有,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