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城市比作公共客廳的話,那麼遍布於街頭的公共設施必定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點綴。在上海街頭,有一樣公共設施已經靜靜陪伴了我們近百年,那就是"公用電話亭"。近年來,隨著移動通信和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公用電話亭,似乎漸漸成了擺設。但最近,它們正悄然變身。
在上海火車站,一出站,就能見到一整排的公用電話亭,這裡是全市公用電話亭分布最密集的地方,一共有66座,幾十年如一日,為南來北往的旅客們提供便利。在手機並不普及的年代,這裡更是全市公用電話亭使用率最高的地方。
其實上海街頭的這些小亭子,有近百年的歷史。上世紀30年代上海就有了第一個公用電話亭,1984年,金陵路上又開設了最早的7座投幣式公用電話亭。1992年,第一批磁卡公用電話亭在外灘落成。
2006年,上海公用電話亭的數量達到最高峰,共有一萬座。而此後,隨著手機使用越來越普及,移動網速越來越快,除了機場、車站,其他地方的很多公用電話亭,漸漸成為擺設。從2014年起,上海電信陸續拆除了近3000座使用年限過長、使用效率低下的電話亭。儘管如此,省下來的6000多個電話亭裡,仍然有近一半,一年之內一個電話都沒有打過。2015年,對於這些立在人行道上的公用電話亭,未來到底要何去何從,引發了市民的熱烈討論。
市民:應該取消,而且佔了一點地方。
市民:如果衛生搞得不好反而不好看。
市民:要保留 這個對我們務工人員來說很有好處。
市民:偶爾你的手機會沒電,緊急的情況還是需要的。
市民:可以增設銀行卡和公交卡進行刷卡來打電話。
市民:給手機充電,臨時的變成網絡覆蓋點。
隨後,公用電話亭的"變身"之路正式開始。2011年,它承擔起了城市wifi微基站的作用,今年,上海又開啟了對全市電話亭的5G升級改造。加裝了5G小型微基站後,可以彌補5G室外宏站的覆蓋盲區,實現市區5G信號的無縫覆蓋,5G網速在電話亭旁可以保持在800MBPS的水平,是4G網速的10倍以上。
而現在,在保持通信功能的同時,這些街頭的紅色小亭子還在設計師的巧思下,迸發出了無限可能。
它可以是臨時休憩站:
也可以是迷你圖書館:
數據顯示,過去三年,市民通過公用電話撥打110的將近有27萬人次,撥打120的有2.9萬,撥打119的有1.7萬,小小一方電話亭,未來還將對接更多智慧城市的建設需求,成為街頭的"風景線"。
編輯 | 師玉誠
*本微信公眾平臺音、視頻為獨家製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本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