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家庭生活中,我們常常很難將孩子從一項活動中抽身出來,投入另一項活動。
比如讓孩子放下手中的玩具,跟家長出門;讓孩子離開遊戲場所,跟家長回家;讓孩子結束動畫片,去吃飯或者上床睡覺,等等諸如此類的事情,常常引發一陣激烈的親子衝突。
那麼有沒有什麼好辦法輕鬆解決這個疑難雜症呢?親愛的書友們,今天我們共讀《這樣跟孩子定規矩,孩子最不會牴觸》第十一章至第十二章。
(點擊查看10月書單)
讓我們共同探討:
1.我們常常跟孩子發生衝突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2.我們應當如何進行衝突前的預防?
在全書開篇,作者曾經列舉了一個親子衝突的案例,媽媽急著帶孩子出門,孩子偏偏不肯配合媽媽收拾好玩具,穿上衣服跟隨出門。
從家長的角度看來,服從安排,收拾玩具,穿好衣服,這有什麼難的呢?這不是一件很理所當然的事情嗎?
但你可曾考慮過孩子的感受嗎?
搭積木正搭到鬼斧神工,妙手輝煌之時,媽媽說停止,我就要立刻停止嗎?
為什麼我要隨時追隨大人的計劃和感受呢?我的事情一點也不重要是嗎?
說到底,家長與孩子衝突,多半是因為大人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平等的、有自主意識的「人」來對待,不曾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和重視。
家長通常把孩子當成一種附屬品,隨意加以命令和指揮,認為孩子天生就應該聽命於自己。而當孩子被遭遇不平等待遇,自然要加以反抗,於是親子衝突就這樣形成了。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做,才算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和平等呢?怎樣才能預防並且避免這類親子衝突呢?
事實上,我們在打算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提前告知孩子,徵求孩子的意見,讓孩子有預先的心理準備,更能避免孩子的牴觸。
對於一些家長來說,這樣的建議或許顯得很驚人。什麼?我做事情還要提前跟孩子報備?是的,你必須這樣做,否則只等換來孩子更大機率的牴觸和反抗。
或許,你現在可以依仗大人的身體力量優勢,通過強制的方式執行你的意志,通過威脅恐嚇甚至體罰的手段,迫使孩子屈服。
然而,總有一天,當孩子擁有與你同樣的體魄時,你將再也無法管束和引導孩子的行為,只留下一道不可彌補的親子間的裂痕。
而現在我們可以選擇在每一件需要孩子配合的事情上,把孩子當成合作夥伴去尊重,去平等的對待。
當我們準備從親友家或者遊戲場地離開時,我們應當提前十分鐘告知孩子,「你還可以玩十分鐘,我們就要回家了。」
如此一來,孩子就可以提前做好心理準備,整理自己的情緒,合理規劃自己的十分鐘。
這會讓孩子對即將發生的事情更有掌控感,而不是一切只由家長說了算,隨時終結自己正熱衷的事情。
當然孩子的自控力相對薄弱,我們需要在這十分鐘內再提醒孩子兩次,給孩子進行一個倒計時,來強化孩子對時間和情緒的掌控。
這種方法對於幫助孩子從一項活動轉向另一種活動非常有效。對於看電視、玩遊戲等可以提前規劃的活動,則更可以通過事前約定時間的方式來避免衝突。
例如每次打開電視之前,我都會提前跟孩子約定好,看完兩集就要關掉電視,達成一致意見後,我們再打開電視機。這樣就很好的避免孩子的無規矩感和無預期感,在打開電視後,欲望無止境的看個沒完沒了。
家長們只要運用好這條法則,就可以避免每次叫孩子吃飯,孩子卻仍然目不轉睛的盯著電視機的情況了。
我在這條法則的運用中,從沒有跟孩子發生過衝突,往往約定好的兩集動畫片一結束,孩子就會乖乖關掉電視機。因為只要家長充分的尊重並信任孩子,孩子就會非常珍視自己的「誠信」。
對於一些自控力比較薄弱,或者從前很少被尊重的孩子,恐怕短時間內並不能很好的遵守約定,仍會發生撒潑耍賴的行為。這時候我們就可以通過明確獎懲的積分方式來引導孩子的行為了。
總之,我們對孩子的行為越有預期,越能夠提前幫助孩子進行規劃,針對孩子的表現進行預防,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親子衝突。
各位書友,我們今天的共讀就到這裡,關於親子間的哪些衝突通過提前預防,明明可以很好的避免,歡迎大家在文末與我們探討,我們明日共讀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