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各國料理中,我一直比較偏愛義大利菜,一方面當然是因為披薩,另一方面就要歸因於我另一個心頭好,也就是今天要給大家安利的,同樣能體現「簡單既是經典」的平民美食——義大利麵(Pasta)。
雖然很長時間以來,都流傳著馬可波羅將中國麵食帶回意呆利然後發揚光大的故事,但是食物歷史學家發現,馬可波羅其實只是在日記中比較了中國面和義大利麵(並且還表示喜歡中國面多一些呢!),說明當時義大利已經有相似的麵食了。不過意面在發明之初和現在常見的吃法大不相同,因為當時的人認為水煮的面太清淡(是你們自己不會調味吧...),所以大都是拿來炸和烤。好在某一時刻他們終於開竅了,才有了今天我們常見的各色各樣的意面菜色。
意面可以分為幹意面(Dry Pasta)和新鮮意面(Fresh Pasta)兩大類,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新鮮意面晾乾了就是幹意面哈——它們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面。
幹意面就是我們在超市常見的袋裝或者紙盒裝的硬面,它是由硬質小麥(durum wheat)粗磨一遍得到的粗粒小麥粉(semolina)加水製成麵團,再經過揉擀、殺菌、切割/造型和低溫乾燥等步驟製成的淺黃色乾麵,通常不含雞蛋,其淡淡的黃色調來自硬質小麥的原色。
硬質小麥(左)和粗粒小麥粉▲
製作乾麵的工業流程▲
新鮮意面則是由普通麵粉加雞蛋/蛋黃製成,麵團裡通常不加水或只加很少量的水,有的配方也加鹽和橄欖油。通常的做法是將原料混合成團之後揉十分鐘,然後用保鮮膜包好放進冰箱醒三十分鐘到一個小時,之後用擀麵杖或者壓面機(某寶有售,很便宜~)擀成薄麵皮,再切分成想要的大小形狀,是不是和咱們北方家裡做切麵條也差不多?
意式壓面機(帶兩種粗細的切割配件)▲
兩者在義大利本土並沒有優劣之分,完全是各地的食俗不同,並不存在新鮮面比乾麵好吃的說法。事實上,兩者在搭配的醬汁和做法上都有各自的講究~
從風味上看,新鮮面由於加入了雞蛋,會帶有隱約的蛋香,因此傳統上更適合搭配清爽而不那麼重口的醬汁,會較能彰顯它本身的香氣;口感上,因為鮮意面含有來自蛋黃的脂肪,因此成品會比乾麵更柔軟、滑順,也不容易在太厚重的醬汁中保持空氣感(不被壓塌)。烹煮時,鮮意面所需的時間很短,細面一般只需不到四五分鐘就能好,體積也只會稍有膨大;而幹意面則一般需要八九分鐘及以上,煮好了體積也會大一圈。
Tagliatelle al ragù(「真正的」意式肉醬面搭配的是新鮮的Tagliatelle)▲
義大利菜裡有個術語叫做「al dente「,是指飯、面、蔬菜等烹煮到很有嚼勁(偏硬)的口感,甚至有點接近我們說的「夾生」;而義大利人在料理麵食的時候,也尤其講究這個「al dente」的口感。相比鮮意面,幹意面就更容易達成al dente的要求,因為它本身就更有韌勁,而且所需要的烹煮時間更長,容易控制程度。所以煮的恰到好處的幹意面即使是搭配大塊的配料/醬(肉丸,海鮮等),也能較好的保持韌度,做到根根分明,均勻的裹著醬汁。
西紅柿鮮蝦扁細面(Linguine with shrimp and tomato)▲
➤所以如果是對口感的韌勁兒要求比較高,且醬汁風味很足的話,那麼我會推薦乾麵;若是喜歡柔軟中帶有些許嚼勁,如絲綢般柔順的口感,那我會推薦自己花點時間做新鮮意面。不過從現代人快節奏生活的角度來看,家中常備乾麵還是更方便呢,也許這也是意面能夠流行的原因之一吧~
意面根據形狀和大小而區分的種類有三百多種,但是稱呼卻可以達到一千多種,完全是因為義大利各地對同一種面的稱呼都不盡相同(每家還都有自己的祖傳配方),不要說咱們外國人不可能認全,就算是意呆利本國人也常常會有面對意面懵逼的時候。
所以廚房君的建議是——不要去管它!去超市看到哪種樣子順眼就買哪種,留心的也可以看看上面的名字,下次就知道自己喜歡的面叫什麼名字啦;或者根據食譜要求去對照著買就好了,多吃幾次自然就知道各種常見意面的名字了~
不過貼心的廚房君還是為大家匯總了一些常見意面的名稱和圖片,讓你們心裡有底:
其中三種寬面(fettuccini,pappardelle,tagliatelle)一般是作為新鮮意面比較多見,因為屬於自己在家也很好操作的那種,只需將擀薄的麵皮摺疊一下切成想要的寬度就可以了。
1. 燒一鍋水,不要太少,比如要煮普通的細面spaghetti,那麼水的深度至少要達到面下進去能被沒過一半。
2. 水開之後加鹽,要達到水嘗起來微鹹的程度,然後調成中大火,下面。煮的時候注意,有可能會撲鍋。
3. 按照包裝袋背面寫的建議烹煮時間來計時,還剩兩分鐘的時候嘗一下,然後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調整時間。這點非常重要,即使都是spaghetti細面,每家廠商由於配方不同,所需要的烹煮時間也可能會不同。
一般細面的建議烹煮時間為8-10分鐘▲
4. 煮麵的時候根據需要在旁邊另起一鍋準備醬汁,可以是現做的黃油大蒜辣椒或香草,也可以是事前準備好的西紅柿、奶油醬汁或青醬回熱。
5.最重要的一步!能不能打敗外面餐廳的面就成敗在此一舉:面根據自己的喜好煮到8、9成,用夾子或漏勺撈起(注意不是整鍋將麵湯瀝掉),稍瀝水後直接加入醬汁的鍋中,然後一邊小火加熱一邊混合,讓面均勻的裹上醬汁;如果感覺比較幹,就舀少許煮麵湯加入(麵湯中的澱粉會使醬汁變稠)。就這樣邊攪拌邊烹煮片刻,等面的熟度10分剛剛好了就可以起鍋了~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面在最後階段還能吸收一些醬裡的湯汁,使得醬汁可以和面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而不僅僅是掛在表面這麼簡單。
6. 在上一步烹煮的過程中,還有個要點就是要多嘗,嘗鹹淡,嘗面的口感。不要等出鍋了才發現淡了,再加鹽就有點晚了。
7. 最後擰上現磨黑胡椒,撒上自己喜歡的芝士(parmesan、pecorino等乾酪,或者ricotta、goat cheese等新鮮奶酪)就可以趁熱享用啦~
to be continued...
下期預告
下一期廚房君將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在家做新鮮意面、意餃的心得,以及幾類超實用的意面醬汁做法,學會了自己在家也可以輕鬆搞定洋氣又快手的一餐~
廚房君的話:
意面一直是我非常愛吃也算是在家最常做的義大利菜了,當我想吃點西餐的時候,比起牛排動輒上百的架勢,一盤意面總是能讓我吃得輕鬆又愜意。
從一份原料最簡單,只需十分鐘就能完成的Spaghetti cacio e pepe(黑胡椒芝士細面),到為了一份Tagliatelle al ragù(「真正的」意式肉醬面)長時間精心熬製一鍋肉醬,再到威尼斯海邊最鮮美的Spaghettiall'Astice(龍蝦細面),Pasta的好搭檔不要太多~而即使是看似最簡單的做法,也絲毫不會折損義大利麵的美味(和咱們陽春麵同理~)。
其實要做好一份義大利麵,說難不難,但是說簡單也未必。不過還是那句話,做菜往往只需掌握幾個小技巧,就能化難為易,而最重要的還是去不斷練習,哪怕是從零開始學習,也比一次都不去嘗試要強~各位說是吧?
文字內容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