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大連市皮膚病醫院先後接診了4例兒童海蜇皮炎患者,其中至少有3人近期曾在夏家河子海水浴場遊玩。8月13日,一名20多歲的年輕女性因海蜇蜇傷前來就診,這已經是該院本周接診的第5例海蜇蜇傷患者。
網絡配圖
每個人被蜇傷的輕重程度各有不同
據該院皮膚科門診兒童皮膚專診副主任醫師董昳蒞介紹,海蜇的毒液經它的刺胞注入人體後,可引起皮膚過敏、中毒甚至死亡。每個人蜇傷的輕重程度各有不同,這與海蜇的種類、蟄傷的方式、面積、時間、現場處理情況、就診早晚及個人自身體質的敏感程度均有密切關係。通常情況下,面積越大、越接近軀幹部重要臟器,機體中毒症狀越嚴重,病情越危急。另外,患者對毒素的反應也存在個體差異,比如過敏性體質者、兒童、年齡大於65歲者、有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更容易發生病情進展。
遲發性過敏反應不容忽視
據介紹,被蜇的部位通常會立刻感覺刺痛、灼痛,感覺會持續數分鐘甚至數十分鐘,被蜇後最快可在半分鐘內便在蜇傷處會出現線狀排列的紅斑、丘疹或風團狀等皮膚症狀,隨著時間推移症狀可能會消退或加重,嚴重者會出現水皰、滲出等皮膚症狀。
但是,也有部分患者出現遲發性的過敏反應,有的是被海蜇蜇傷後3至5日甚至更長時間後才出現皮膚過敏症狀,而有的則是剛被海蜇蟄過後皮膚便出現了過敏症狀,但經治療好轉後數日,皮膚同樣位置又再次出現同樣的過敏症狀。這種遲發性過敏反應病例在門診中也經常會遇到,不容忽視。
若被大型、毒性強的海蜇蜇傷,通常在1至4小時內會出現畏寒、發熱、腹痛、噁心、嘔吐、胸悶、呼吸困難、肺水腫甚至死亡,少部分劇毒性海蜇蟄傷病死率可達15%-20%。
正確的處理方式是救命關鍵
董昳蒞提醒,當市民在海邊趕海或遊泳時,若感覺皮膚有不明原因的刺痛和瘙癢感時,就要警惕是不是已經遭遇海蜇襲擊,應停止玩耍,立刻觀察自己的皮膚是不是出現之前所描述的條狀或片狀紅疹等症狀。
若發現已出現過敏等症狀時,一定不要用淡水衝洗傷口,這樣會促使留在皮膚上的海蜇觸手繼續釋放毒液。可以用乾燥的毛巾或衣服用力擦去粘附在皮膚上的觸手或毒液,不要直接用手擦拭。如果有條件可以用飽和明礬水、1%氨水、5%-10%碳酸氫鈉溶液等鹼性溶液冷敷患處,這樣可以清除殘留在皮膚上尚未放射出毒液的刺胞,可明顯減輕蟄傷症狀。
進行緊急處理後,一定要細心觀察,若蜇傷面積較大,出現噁心、嘔吐、胸悶等急性症狀,要第一時間就近到綜合性醫院急診科就醫,進行急救和治療,以緩解過敏或中毒症狀,謹防致命危險的發生。
被蜇傷後的一段時間內,都要密切關注皮膚變化,一旦再次發生遲發性過敏反應,需要及時就醫,進行抗過敏和抗感染等對症治療。千萬不要亂塗藥膏,亂用偏方,以免病情加重。
王楠 半島晨報、39度視頻記者黃鳳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