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在歷史上的名頭很響亮,今天講解他背後的人物——「甘父」

2021-01-20 少帥回憶

《史記·大宛列傳》是敘述了西域各個國家,詳細寫了大宛、烏孫等八個國家,簡略寫了於窴、樓蘭等九個國家,還提及了西南夷等十個國家。

這麼紛亂的頭緒,都是由張騫一個人串起來的,所以張騫是《大宛列傳》當之無愧的男一號。

張騫在歷史上的名頭很響亮,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成為代代傳頌的傳奇故事,但人們大多忘記了張騫出使西域的另一個重要人物。

根據史料記載,公元前126年,38歲的張騫回到闊別十三年的長安城,除了張騫的匈奴妻子之外,當年聲勢浩大的上百人的探險隊只剩下了兩個人,一個是張騫,另一個就是身兼翻譯、保鏢、嚮導多重職務的甘父。

時光回到十三年前,當時,漢朝得知了一個重要情報:在匈奴的地盤上,曾經有一個名叫大月氏的國家,因為被匈奴擊敗而被迫西遷。如果大漢朝在正面對付匈奴人的時候,有一支同盟軍從匈奴人背後捅上一刀,想想也覺得爽。

要聯合大月氏,需要穿越匈奴,這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需要勇氣、毅力,以及不可或缺的運氣。

好在,大漢朝的子民們不缺少冒險家,一支集合了各類「人才」的探險隊組建成功。

張騫自告奮勇、毛遂自薦擔任探險隊長,探險隊中另一個後來被證明極其重要的人物就是甘父。

甘父在史書上被稱為堂邑父,是一個匈奴人,在早先的漢匈衝突中被俘虜,被作為奴隸賞賜給了堂邑侯陳午。

堂邑侯陳午是漢文帝的女婿,他的老婆是長公主劉嫖,堂邑在今天的南京以西,六合地區,處在浙江江蘇安徽三省交界的地方。

史書上只說堂邑父可能姓甘,身為奴隸,妥妥的低端人口,名字肯定是沒有的,即使有也上不了史書。

但是,不要因為甘父是奴隸,就小瞧他。

甘父不但精通西域語言,還是一名特種兵級別的保鏢,《史記》中明確記載甘夫「善射」,屬於難得的狙擊手。

對甘父來說,西域之行是一次回家之旅。

回家之旅並不是欣喜和愉悅的,張騫一行剛進入匈奴後不久,就被匈奴人全部活捉。

張騫說,我們是外交使團,是去大月氏進行外交活動的,有外交豁免,你們不能扣押我們。匈奴人說,我的地盤我做主,再說了,我們要是穿過漢朝的疆域,去南越國進行外交活動,你們能允許嗎?少來這套!

探險隊被無情地拆散安置,很人性化的匈奴人居然還給張騫發了個老婆,您就在這紮根吧。

一晃過去了很多年,終於等來了匈奴內亂的機會,張騫秘密召集了包括甘父在內的部分探險隊員,趁著匈奴人自顧不暇放鬆監管的時機,逃出匈奴,繼續向西。

重新踏上西去的道路時,因為是逃命式的出發,後勤準備很不充分,沒多久,探險隊就面臨斷水斷糧的困境,很多探險隊員都埋骨茫茫戈壁。

好在還有甘父,他不但熟知西域的地理規律,往往在山重水複的時候,迎來柳暗花明的轉機,更是用自己特種兵的身手,射殺為數不多的飛禽走獸,為奄奄一息的探險隊員補充能量。

張騫一行最終能夠到達大月氏,甘父的功勞最大。

雖然張騫一行並沒有從大月氏得到聯合攻擊匈奴的承諾,雖然在回程時再度被匈奴人活捉,但張騫西域之行的意義無疑是極其重大的。

只是,我們只記住了張騫,卻忘記了那個有著特種兵身手的翻譯,更不要說那些埋骨西域的無名探險隊員們了。

常言道「讀史可以使人明智,鑑以往可以知未來」。但歷史的作用可能真的不是讓我們遇見未來這麼簡單,讀到深處的人一定明白,讀史只不過讓我們有更大的自由和能動性去創造未來。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在高曉松的歌詞裡,我們除了體驗了一把文藝情結,更重要的是追求內心的自由與情懷。詩歌為我們締造了一個精神的烏託邦,而史哲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現實,我們不僅要活在現在,更要活在未來。跟著這些經典,遵循著歷史的足跡,一點點掀開面紗,還原真實的場景,感受時光的流逝,追逐著哲人的思想,一點點探究人類的精神世界,一天天遇到更智慧的自己。

喜歡小編的文章就關注我吧,歡迎評論或者吐槽!謝謝!

相關焦點

  • 譯觀|中國歷史上的「翻譯官」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中國歷史上的「翻譯官」,紀念這些前輩在歷史長河中所作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翻譯這個行業在我國由來已久,中國本身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語言不一,與境外的往來也很頻繁,因此歷朝歷代都設有專職翻譯機構,從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到晚清國人走出國門,在中國歷史的各個節點上,都活躍著翻譯官們的身影。
  • 歷史上的今天:《放浪冒險譚》(02-10)
    2000:《放浪冒險譚》提到《放浪冒險譚》,你就會知道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響亮的名頭:它來自於《最終幻想:戰略版》、《皇家騎士團》與《最終幻想 12
  • 張騫的地理探險
    歷史教科書中說,張騫是鑿空西域的第一人,自他之後,通向西域的路逐漸清晰,且越走越遠。 後來,人們給這條路起了一個美麗動聽的名字,把它叫做絲綢之路。 張騫這次西行,雖然未能達到與月氏建立聯盟、夾擊匈奴的目的,在別的方面卻產生了巨大影響,因為他拓寬了漢朝的視野,溝通了漢朝和西域各國的聯繫,特別是在文化和經濟方面,為後來者開闢了一條重要通道,這就是我們今天仍常常提及的絲綢之路。
  • 出演宣傳片中的漢朝西域特使張騫,給我啟示而受到鼓舞!
    張騫角色,在懷柔影視城殺青,張騫是漢朝西域特使,具有堅毅和親善的兩面性格,我都詮釋的很到位,很好的文化素養幫助我把古代人物準確的把握和演好。也是漢武帝時期希望聯合月氏夾擊匈奴,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各國的歷史事件。建元元年,漢武帝劉徹即位,張騫任皇宮中的郎官。建元三年,漢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長安出發,經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
  • 「博望侯」張騫的遺憾人生
    但生命總是戛然而止,沒有人例外——我們從來是不知生,也不知死——死神悄然而至,以極快的速度吞噬了這個曾經具有無比堅強意志、無比強健體魄的人,使苦歷風霜、忍熬饑渴在他身體內部埋藏的裂痕像癌細胞一樣迅速擴散,遍布他的全身,打垮他的鬥志,這個史詩雕像般的英雄人物,在回到長安僅僅一年多以後,就撒手人寰。
  • 電影《大漢張騫》在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上發布
    10月12日下午,由唐滔導演,張寧江、石兆琪、陳曦、張凱元等主演的歷史動作片《大漢張騫》在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上發布。影片講述了奉漢武帝之命西行出使大月氏的張騫被匈奴攔截於半途蘭驥對所有漢人俘虜實施暴虐政策,張騫忍辱負重終於保下了同族人的性命,但計劃已久的出逃之策卻因蘭驥的到來而被擱置,如何出逃成了最大的問題。(彭潔、王鳳姣)
  • 爆款兒童舞臺劇如何誕生 揭秘《張騫出使西域》
    騰訊大秦網訊 大型兒童原創歷史舞臺劇《張騫出使西域》7月6日首演,人頭攢動人聲鼎沸,很多家長帶著孩子早早到人民劇院門口排隊候場。關注該劇的粉絲點讚量超過萬條,不少觀眾認為這是一部以兒童表演講述歷史題材的久違的兒童歷史劇,她是在一帶一路的大時代背景下,從一位草根小人物以超凡的勇氣與大愛,以及對生命的尊重對多民族的大融合呈現出一部大漢與少數民族以及絲綢之路的建立的壯舉。不少家長觀後說不但孩子通過該劇了解了張騫,了解了絲路文化,更讓我們對這位堅韌不拔初心不改的張騫肅然起敬。
  • 「張騫出使西域」之於當下的啟示 | 活動回顧
    王建新中烏聯合考古隊中方領隊、西北大學考古系教授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十幾年來致力於月氏文化研究,足跡從我國西北的天山山脈一路延伸到烏茲別克斯坦,其成果也成為國際月氏領域研究中響亮的「中國聲音」。因為他從長安出發西行之時已經65歲,好像比王老師小一歲,但他並沒有選擇從遠路返回,而是踏上了從獅子國前往中國的商船。在那個航海基本靠漂的時代,法顯法師花了3年的時間,穿越馬六甲海峽,繞道東南亞,終於回到了祖國的邊境線。 他抵達的國內第一站是南海,南海是秦置之南海郡,郡治番禺,就是今天的廣州。
  • 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盛大啟幕 電影《大漢張騫》備受矚目
    昨日下午,由唐滔導演,張寧江、石兆琪、陳曦、張凱元等主演的歷史動作片《大漢張騫》在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上發布,吸睛無數。劇情片花現場驚喜釋出,主創回憶艱難拍攝歷程昨日,電影《大漢張騫》在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上舉行了影片發布會。出席現場的有西安曲江影視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珂,橫店影視旗下橫店柏品影視總經理呂俊,北京馨友影視出品人、製片人尹菲,製片人王子赫,編劇姚遠,以及陳曦、張凱元、段瑋、李振、王尊等幾位主要演員。
  • 博望侯——張騫
    但張騫是一個對國家忠心耿耿的人。這十年裡,他都一直沒放棄尋找逃出匈奴地盤的機會,他也從沒放棄過身上的神聖任務。       十年以後,他瞅準機會,帶著老婆孩子,和當年剩餘的隨從,逃出了匈奴的地盤。現實很骨感       世人皆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說的就是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故事。
  • 張騫"走"上央視!今晚電影頻道6:30不見不散!
    作為中國悠久歷史中勇敢的開拓者之一,張騫的名字始終為人銘記和傳頌。從最初交匯東西方文明的連結通道,到如今成為彰顯人類共同理想與美好追求的「一帶一路」,因他不斷追尋和探索而開通的「絲綢之路」,不僅為國家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更有著非凡的意義及劃時代的內涵。
  • 電影《大漢張騫》在絲路電影節發布
    10月12日下午,由唐滔導演,張寧江、石兆琪等主演的歷史動作片《大漢張騫》,在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上發布。該片由曲江影視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出品,講述了奉漢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的張騫被匈奴攔截軟禁後拒絕變節並計劃出逃的故事,填補了「張騫」題材電影的空白,讓更多觀眾了解張騫的事跡,弘揚了張騫的精神。
  • 清朝有3種官職,品級為正一品,名頭很響亮,卻沒啥實權
    其中,太師、太傅、太保這3種正一品官員,名頭非常響亮,手裡卻沒啥實權,類似於擺設。 其實,在很久以前,太師、太傅、太保是屬於地位最尊、身份很貴、權力很大的三個官職,合稱為「三公」。《尚書·周官》記載:「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竟邦,燮理陰陽,官不必備,惟其人。」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15(上)—美國電影《父輩的旗幟》背後的歷史
    影片介紹限於篇幅,今天這個主題我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來講,因為雖然是兩部獨立的電影,但卻是同一個導演,講述著同一個事件,這個事件就是二戰歷史上著名的硫磺島戰役,第一部影片是從美國人的視角所拍攝的電影《父輩的旗幟》,第二部電影是從日本人的視角所拍攝的爾電影《硫磺島的家書》,這兩部電影是同期發行的姐妹篇,也是電影史上很罕見的可以用兩方不同的視角展示的同一個事件的影視作品,非常具有代表性
  • 貞貞講解:歷史上呂布和劉備誰才是真的無恥小人?
    本文為百家號貞貞講解獨家原創文章。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呂布在三國演義裡面受到了很多人的鄙視,張飛罵呂布最是不堪入目,幾乎所有的人都對呂布抱著仇視的態度,只因為他是先投身并州的丁原,然後殺了自己的義父作為進身之階,投降董卓之後,再認董卓為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