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裡,小夥伴們是不是認為後面的劇情應該是:「張騫在嚮導的指引下成功避開匈奴人,到達遠方的大月氏。」嘿嘿(●ˇ∀ˇ●)恭喜你們……答錯了。
是的,無論張騫他們怎麼左躲右閃,他們還是遇上了匈奴,張騫他們寡不敵眾,畢竟只有一百餘人的軍隊,那些隨從的戰鬥力也不可能強到哪裡,畢竟張騫也不是皇帝嘛。於是,張騫的部隊死的死,逃的逃,而他本人,也成為了匈奴人的俘虜。你看,這運氣多背。
單于早就聽聞漢朝派了個使臣,向大月氏出使,如今見到了大漢使臣的本人,單于又怎麼會放過這樣一個拉攏使臣,使使臣背叛國家的這等好事呢?於是單于在手下抓到張騫之後,對張騫說:「你看,大月氏在我匈奴之北,無論怎麼走,你們還是要撞見我們噠!可我們又怎麼會把你們放到北邊去呢?就像我們匈奴人要出使你們大漢南邊的越國,你們漢人會放我們通行嗎?」於是,單于就扣留了張騫一行人。
注意一點,為什麼張騫它們會被單于扣留?其實單于只要把張騫他們殺了就可以了啊?這一段就能突出張騫的才幹。以及匈奴是識才的,就像飛將軍那裡一樣(詳情請看李廣輯)。
張騫這一行人啊,在匈奴那兒一呆就是十年,單于甚至還給張騫找了個匈奴老婆,想勸他放棄,不要再想著出使大月氏了。但張騫是一個對國家忠心耿耿的人。這十年裡,他都一直沒放棄尋找逃出匈奴地盤的機會,他也從沒放棄過身上的神聖任務。
十年以後,他瞅準機會,帶著老婆孩子,和當年剩餘的隨從,逃出了匈奴的地盤。
現實很骨感
世人皆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說的就是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故事。由於大月氏人遷移之後的地方土地肥沃,離匈奴這樣的強大部落距離比較遙遠,再加上如果要攻打匈奴,那他們就很難撤兵了。所以,大月氏國王不願意與漢朝合作,打這場仗。張騫等人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但始終未能說服月氏人與漢朝聯盟夾擊匈奴。
在此期間,張騫曾越過媯水南下,抵達大夏的藍氏城(今阿富汗的汗瓦齊拉巴德)。元朔元年(前128年)動身返國。
歸途中,張騫為避開匈奴勢力,改變了行軍路線。計劃走塔裡木盆地南部,崑崙山北麓的「南道」,從莎車,經于闐(今和田)、鄯善(今若羌),通過青海羌人地區後歸漢。但出乎意料,羌人也已淪為匈奴的附庸,張騫等人再次被匈奴騎兵所俘,又扣留了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年)初,匈奴為爭奪王位發生內亂,張騫趁機和堂邑父逃回長安。從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出發,至元朔三年(前126年)歸漢,共歷十三年。出發時是一百多人,回來時僅剩下張騫和堂邑父二人。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並沒有收穫什麼,甚至損失了更多的人馬。但對於當時的人來說,張騫的這第一次,是拓展了中國人的視野,第一次讓中國人清清楚楚地知道,原來世界不止一個中國這麼大。
第二次出使西域
當漢武帝看到張騫和堂邑父的時候,他是很驚訝的。因為都過去這麼久了,一般人肯定認為他們小隊全軍覆沒了。所以當張騫回來報告失敗的時候,漢武帝並沒有處罰他,反而是讚賞了他,提高他的官職。
元狩四年,張騫開始了第二次的出使之路。這一次,他要出使的是和匈奴有矛盾的烏孫,其目的之一是為了斷匈奴右臂,第二個目的也是宣揚國威,想讓其他國家與漢朝聯盟。
張騫並沒能實現第一個目的,因為烏孫當時正內亂著;但他的副使則分別訪問了中亞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國,擴大了西漢王朝的政治影響,增強了相互間的了解。張騫一行偕烏孫使者數十人於元鼎二年(前115年)返抵長安。
這裡便是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的事情。第三次的時候,便是著名的、名揚千古的絲綢之路的故事了,我想我在這裡不用多說了。
總結
太史公認為,要不是漢武帝挑起戰爭,匈奴根本就不會攻擊漢朝。其實大家有沒有想過,漢武帝劉徹即位的時候匈奴在幹什麼?在擴大領土。擴大領土代表了什麼?代表匈奴正在擴大勢力,他們不可能只局限於現在安定的假象,這就是匈奴能打敗我們的最主要原因。他們知道,要是不擴大勢力,自己就只會像砧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只會像羊圈裡的羊,每日無所事事,等被養肥了,等放鬆警惕的時候,別人就會來宰割我們,根本就不會給我們反擊的機會。這也是我們中原人要學習匈奴人的地方。
作為天子的劉徹又怎麼會不知道這件事呢?既然劉徹能成為天子,那就代表著他的視角,一定是領導人的視角。他的視角就會比我們更加廣闊。因此,當初漢武帝攻打匈奴的原因正是那句老話:先下手為強。
而至於張騫這裡。張騫出使西域,有人認為只是為了滿足皇帝的好奇心,但我個人認為,皇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這個舉動能使當時的經濟發展得更快。據百度詞條上記載,如天馬、汗血寶馬這樣的寶馬、千裡馬都是進口馬。它們並不是我們中國原產的,要不是張騫,我們中國人可能還要更加晚才能認識到葡萄這種水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