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出使西域」之於當下的啟示 | 活動回顧

2021-02-13 松果生活

2019年6月30日,松果生活聯合西安SKP在西安SKP十層的Rendez-Vous舉辦了一場名為「『張騫出使西域』之於當下的啟示」的沙龍,活動特邀中烏聯合考古隊中方領隊、西北大學考古系教授王建新、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副教授、自媒體「考古系大師姐」主理人於春以及三聯·中讀內容總監俞力莎(擔任本次活動主持人),帶大家回到那個風起雲湧的漢代,共同講述關於張騫出使西域的種種。

本期推送,我們擷取王建新和於春老師的部分精彩內容,以饗讀者。

王建新

中烏聯合考古隊中方領隊、西北大學考古系教授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十幾年來致力於月氏文化研究,足跡從我國西北的天山山脈一路延伸到烏茲別克斯坦,其成果也成為國際月氏領域研究中響亮的「中國聲音」。

🐎

張騫出使西域與絲綢之路的開通


王建新老師分享的主題是「張騫出使西域與絲綢之路的開通」,圍繞這個話題,王老師從「張騫出使西域之前的歐亞大陸的東西方交流」和「張騫出使西域的過程」兩方面進行闡述,松果君擷取現場部分內容,以Q&A(問答)形式,與小松鼠們分享。


Q:張騫出使西域之前的絲綢之路是什麼樣?

A:1927~1949年期間,在俄羅斯戈爾諾阿爾泰省丘雷什曼河及其支流巴什考斯河之間的巴澤雷克谷地,由前蘇聯考古學家魯堅科等人主持發掘了一批大型墓葬,被稱為巴澤雷克冢墓。這批墓葬的年代約為公元前5~前3世紀。在巴澤雷克墓地的隨葬品中,以草原遊牧文化為主要特徵,還有許多具有古代波斯文化特徵的文物,同時也出土了一些來自中國內地的文物。這些中國文物包括:來自長江流域楚國的織錦、銅鏡和漆器。

巴澤雷克墓地的發現表明,早在張騫出使西域之前,絲綢之路上的交通和包括絲綢在內的貿易就已存在。

除了民間的交通和貿易之外,由國家建設和管理的從歐洲經西亞到中亞的交通路網開始形成。

公元前6世紀中葉,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居魯士二世建立了地跨歐亞非的波斯第一帝國。到了大流士一世時期,波斯帝國的疆域向東擴展到錫爾河和印度河一線,設立了20個行省,並修建了各行省與帝國首都之間的道路路網和驛站。

公元前330年,希臘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開始東徵,摧毀了強盛一時的波斯第一帝國,開始了近200年的希臘化時期。亞歷山大大帝進一步完善了歐洲、北非、西亞和中亞的陸路交通路網,並且開通了歐洲通往印度河流域的海路交通。

在張騫出使西域之前,歐洲通往西亞、中亞和南亞、北非的交通網絡已經形成。

Q: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從何處、何時出發?


A: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出發的具體時間,《史記》、《漢書》等文獻並無明確記載。但《史記·大宛列傳》說,張騫這次出使經過了十三年。他回到長安的機會是因為匈奴單于死,左谷蠡王攻其太子自立,被再次抓到匈奴的張騫才得以趁匈奴內亂逃脫。可知死去的這位單于是軍臣單于,他死於漢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冬,張騫可能要到第二年(公元前125年)春天才逃脫。這樣前推十三年,張騫出發的時間大致應該是公元前138年左右。

張騫從什麼地方出發的呢?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時,漢武帝剛即位不久,朝政還受到竇太后的控制,還沒有像後來那樣常在甘泉宮派出使節和接見外國賓客。張騫級別雖然不高,但所負使命重要,漢武帝應該在處理重大朝政的未央宮前殿正式派遣張騫出使並授節。因此,張騫第一次出使的出發地應該是西漢首都長安城。

Q:張騫在匈奴的生活是怎樣的?


A:張騫一行百餘人從漢隴西郡出境後,進入當時匈奴控制的區域,大致應該是在河西走廊東部,被匈奴抓住,送往單于庭。這時大月氏人還活動在伊犁河流域。張騫在匈奴生活了十年,並娶妻生子,但仍不忘使命。

在匈奴放鬆警惕後,張騫趁機逃脫,繼續前往大月氏。這時大月氏人已再次西遷至中亞阿姆河以北。

Q:張騫經大宛、康居到大月氏、大夏和返回長安的過程。


A:張騫前往大月氏公開經過的第一個國家是位於今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國交界處的費爾幹納盆地的大宛。他向大宛國王公開了自己的身份和使命,並請求大宛國王派人送他去大月氏。在此之前,張騫經過的區域可能還處於匈奴的控制之下,張騫不敢暴露身份。大宛在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過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司馬遷在《史記》中對西域的記述基本來自張騫所述,稱為《大宛列傳》。張騫到達大宛的路線應該沒有經過當時已被烏孫佔據的伊犁河流域,很可能走的是塔裡木盆地北緣天山南麓的路線,經今吉爾吉斯斯坦到達費爾幹納盆地。

大宛國王派人將張騫送到康居。康居的統治者是遊牧人群,主要活動在今哈薩克斯坦西南部和烏茲別克斯坦北部的錫爾河流域。同時,康居還統治了五個從事農業的城邦小國,應該主要分布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的錫爾河以南、西天山以北的區域。康居再派人將張騫送至大月氏。

張騫到達大月氏後,月氏人已經遠離匈奴,不願意再與匈奴作戰。張騫停留了一年多,最終也未能說服月氏人。在此期間,張騫還去了阿姆河以南的大夏(巴克特裡亞),還在大夏看到了來自四川的筇竹和蜀布。

張騫返回時,害怕再次被匈奴抓住,選擇了塔裡木盆地南緣崑崙山北麓的路線,打算經今青海湟水流域古代羌人集聚區羌中返回長安。可能是由於當時匈奴已與羌人結盟,張騫再次被匈奴抓獲,又在匈奴呆了一年多。恰逢匈奴軍臣單于死亡,其弟左谷蠡王自立為單于,匈奴陷於內亂,張騫等人才趁機逃脫返回長安。

於春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副教授、自媒體「考古系大師姐」主理人

主要研究方向為佛教考古、西藏考古和公共考古。長期致力於考古科普的理論和實踐工作。主持微信公眾號、微博、今日頭條「考古系大師姐」帳號,推送上千條,粉絲三十餘萬。

🐎

追尋張騫足跡的人們


這幅是敦煌初唐時期的洞窟323窟北壁的壁畫,描繪了張騫出使大夏國尋找佛像的故事。

畫面的右上角,是漢武帝甘泉宮拜金人這幅場景,有榜題,寫著「漢武帝將其部眾討匈奴,並獲得二金(人)長丈餘,列之於甘泉宮。帝為大神,常行拜謁時。」這個榜題內容,可能來自北齊人魏收所寫的《魏書·釋老志》:「案漢武元狩中,遣霍去病討匈奴,至皋蘭,過居延,斬首大獲。昆邪王殺休屠王,將其眾五萬來降。獲其金人,帝以為大神,列於甘泉宮。金人率長丈餘,不祭祀,但燒香禮拜而已。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

居於下方的第二幅畫面是故事的主體,畫中一位帝王騎著高頭大馬,身後一幹侍從僚屬。帝王的對面,持笏板跪拜者就是張騫。他們之間的榜題寫著:「前漢中宗既獲金人莫知名號,乃使博望侯張騫往西域大夏國問名號時。」

我們知道,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第一次是尋找大月氏聯合攻打匈奴,第二次是聯合烏孫攻打匈奴,但是兩次出使都未能完成使命。但是在這幅壁畫之中,最後,張騫不辱使命,終於在大夏國找到了佛教寺院、佛塔和佛教僧侶。不過,由於缺乏更多的證據,我們更傾向於認為,《魏書·釋老志》和這幅壁畫的內容,是佛教徒的附會之作,西漢武帝與佛教尚未結緣。但是,佛教史上還有另外一個關於帝王與金人的故事,即漢代明帝夢金人。

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劉莊夜夢一個身材高大、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漢明帝將此夢告訴給大臣們,博士傅毅啟奏說「西方有神,其名曰佛」。於是,漢明帝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餘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別帝都,踏上去西方徵途。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像,懇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布教。

洛陽白馬寺

終於,在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並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裡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寺」字即源於「鴻臚寺」之「寺」字,後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

自此,佛教文化的交流逐漸成為絲綢之路上的主角。在著名的唐僧玄奘遠赴西天拜佛求經之前300年左右,東晉著名高僧法顯已經完成了他的冒險,並寫成了流傳至今的遊記《佛國記》,又稱為《法顯傳》。

法顯西行線路圖

根據法顯法師的遊記,我們大致能復原出他的路線。跟張騫比起來,法顯法師更具有冒險家的精神。因為他從長安出發西行之時已經65歲,好像比王老師小一歲,但他並沒有選擇從遠路返回,而是踏上了從獅子國前往中國的商船。在那個航海基本靠漂的時代,法顯法師花了3年的時間,穿越馬六甲海峽,繞道東南亞,終於回到了祖國的邊境線。

 

他抵達的國內第一站是南海,南海是秦置之南海郡,郡治番禺,就是今天的廣州。但他並沒有上岸,而是跟隨商隊繼續漂行,最後在北中國海的膠東半島踏上了陸地,這時候他已經78歲高齡了。所以,王老師還大有可為。

 

法顯法師長達13年的求法路途,顯然不僅僅是我們今天看到的《佛國記》記載的寥寥數字。關於他從海路歸國的選擇,我得到了兩個啟示。第一,他並不是唯一一位經海路從南亞次大陸到達中國的僧人。根據《高僧傳》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經海路來華的外國僧人多達二十五、六位,充分說明了法顯法師的海上漂流活動是有前船之鑑的,海路也是當時的佛教徒們熟知的佛教文化傳播的通道。第二,法顯法師所乘坐的船是「商船」,直接說明了獅子國與南中國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存在。

16世紀末,汕頭南澳1號沉船

雖然我們已經無法復原法顯所乘坐的商船的模樣,但是最近汕頭南澳一號明代沉船的考古發掘,為我們提供了長距離航海商船的參考。

 

南澳一號沉船發現於2007年,經過長期水下考古和研究工作,結合船體結構和出水瓷器的特點,發掘者孫健先生認為南澳一號沉船的時代是16世紀末期,即明代晚期。

 

報告者認為,出水的船載文物中,以貿易盈利為目的的船貨是大宗。其中最主要的是外銷瓷器,大小相套,無少隙地,初步揭示了亞洲範圍內的島際貿易形態。另外,出水文物中還有部分當時的違禁物品,包括圓形銅板、銅質線圈、鐵鍋等。看來,古今無異啊。

 

當然,絲綢之路上也並不全是文化、財富這些美好的回憶,也曾經充滿了暴力和陰謀。回到明帝夢金人的東漢,班超就曾經在西域導演了一幕幕刺激的劇目。《後漢書·班梁列傳第三十七》記載班超的夢想是「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棄筆從戎,橫行西域。

東漢,班超的行動路線

敦煌祁連之間,不僅是漢唐王朝的必爭之地,在高原民族最為強盛的吐蕃時期,塔裡木盆地、敦煌所在的沙洲、天山南麓地區都淪為了吐蕃屬地。因為現在的藏族是個信仰藏傳佛教的民族,我曾經以為,吐蕃佔領敦煌的目的是為了佛教。但是通過10年的調查,我們發現吐蕃時期的佛教遺存很少,而且主要集中在藏東、川西以青海玉樹為中心的區域內,高原腹地僅有極少數吐蕃佛教遺存。那麼,吐蕃武力佔領敦煌和西域的目的是什麼呢?

黑山嶺古綠松石遺址

2017年以來,我們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與新疆自治區考古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學等單位聯合在新疆哈密的黑山嶺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發現了中國西部最早的也是最大的一個古代綠松石礦,至遲到春秋戰國時期,已經開始大規模採礦活動。

緊接著,我們又在敦煌莫高窟附近的大山中,找到了古玉礦遺址;通過對敦煌附近的遺址出土的綠松石成品進行成分檢測,發現它們是來自黑山嶺的綠松石。此時的敦煌,不再是一個簡單的佛教文化中心,而是一個寶玉石採礦、加工、貿易的中心;不僅是一個戈壁上的綠洲,而是一個自然資源富集之地。

資源,如果我們從這兩字出發去探討古代人群的移動,包括戰爭、貿易、文化交流,或許,能夠得到更多的關於今天的啟示。

 現場花絮



編輯 ✎ 傻狍子

圖片 ✎ 文字配圖為嘉賓提供

 在浩瀚的微信宇宙裡,一眼找到我們!👀

✨ 發現更多關於好生活的靈感 ✨

關 / 注 / 松 / 果          拯 / 救 / 無 / 聊

人文 · 藝術 · 生活

 Learn More 

 Contact us 

商業合作/投稿發送郵件

songguolife@lifeweek.com.cn

相關焦點

  • 張騫出使西域是為了人民勇敢無畏的精神和絲綢之路而出使的
    張騫出使西域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是古人認為通往西域捷徑,實際上可以說是一條彎路,跟中國古代的四通八達的絲綢之路沒有可比性。張騫出使西域是滿足了解中國人民勇敢無畏的精神而出使,而不是出使西方國家。在絲綢之路建立之前,西域更是被納入漢朝版圖,拓展路線也就不明朗了。武帝建新朝以後,中國與西域更是開始了爭霸。先後抵禦了匈奴,突厥、吐蕃、吐谷渾、囂等國,還多次取得成功。到了隋朝,西域進入大唐,全球人口也從12億+一躍達到25億+。這樣巨大的人口基數,產生的野心大,關係複雜,能建立起這麼多文明,更需要強有力的人才,高通過人才培養,中原人很容易對這片土地心存好感。
  • 爆款兒童舞臺劇如何誕生 揭秘《張騫出使西域》
    騰訊大秦網訊 大型兒童原創歷史舞臺劇《張騫出使西域》7月6日首演,人頭攢動人聲鼎沸,很多家長帶著孩子早早到人民劇院門口排隊候場。兒童舞臺劇《張騫出使西域》作為微庫影業兒童舞臺劇星光計劃第二部作品。2017年12月24日啟動《張騫出使西域》舞臺劇,該劇劇本的創作由成石和王欣創作執行導演笑宇製片人吳向陽。為了創作該劇主創團隊專門去張騫故裡城固學習搜集素材,了解張騫故事,絲路文化。
  • 出演宣傳片中的漢朝西域特使張騫,給我啟示而受到鼓舞!
    角色,在懷柔影視城殺青,張騫是漢朝西域特使,具有堅毅和親善的兩面性格,我都詮釋的很到位,很好的文化素養幫助我把古代人物準確的把握和演好。出使西域又稱張騫通西域,是文化交流的歷程。也是漢武帝時期希望聯合月氏夾擊匈奴,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各國的歷史事件。建元元年,漢武帝劉徹即位,張騫任皇宮中的郎官。建元三年,漢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長安出發,經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後逃脫。
  • 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打通陸上貿易通道,古絲綢之路今日美景
    2000多年前,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國到地中海的陸上貿易通道,這就是我們熟知的絲綢之路,它東起西漢長安,向西經中亞國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到達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裡。這條古絲綢之路今日又有哪些美景呢?圖為西安,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甘肅張掖的一場沙塵暴。 張掖是古絲綢之路重鎮。
  • 漢武帝出關洗雪恥,竇氏死後斬敵軍十五萬,張騫出使西域引入佛教
    前言大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而飽受匈奴之患,不敵之,又以聯姻進貢維護和平。漢武帝年間,大漢確立了儒家學派的傳統地位,武帝為其先君高祖之聯姻憤慨,養靜蓄銳後多年,騎兵出關。接連九次大勝斬獲匈奴十五萬人頭,後派出張騫出使西域,為大漢帶來了佛教的傳承。
  • 十六歲的少年天子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有什麼目的?
    公元前138年,一個匈奴俘虜供述說在河西走廊一帶原本有好幾個遊牧部落,較為強大的月氏部落打敗了烏孫國,烏孫人被迫向西遷移,進入西域,匈奴人進入河西走廊後,有打敗了月氏部落,殺掉了月氏部落的首領,月氏部落從此遠走西域,新的月王渴望向匈奴復仇,奪回被佔領的故國土地,於是劉徹覺得要是聯合月氏人一起進攻匈奴,或許可以徹底擊敗匈奴,於是劉徹決定公開招募出使匈奴的人,他需要一個真正的英雄,劉徹的宮廷侍從陝西城固人張騫應詔出使。
  • 武俠玄幻小說《鑿空記》:借張騫之眼,展開一場西域大探險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由網元聖唐出品,武俠小說作家王晴川創作的武俠玄幻小說《鑿空記》,近日在北京以「鑿空西域,以登崑崙」為主題,圍繞西域的歷史與幻想,進行了一場新書分享。「鑿空」二字意為開通大陸,《鑿空記》取材於「張騫出使西域」這段真實的歷史事件,融入了中國神話元素,借用打開中國與世界連結的第一人張騫的眼睛,帶領讀者領略西域風情,展開一場大探險。網元聖唐旗下的中華文化遊戲作品《古劍奇譚》系列和《神舞幻想》,也是源自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
  • 博望侯——張騫
    於是,張騫的部隊死的死,逃的逃,而他本人,也成為了匈奴人的俘虜。你看,這運氣多背。       單于早就聽聞漢朝派了個使臣,向大月氏出使,如今見到了大漢使臣的本人,單于又怎麼會放過這樣一個拉攏使臣,使使臣背叛國家的這等好事呢?於是單于在手下抓到張騫之後,對張騫說:「你看,大月氏在我匈奴之北,無論怎麼走,你們還是要撞見我們噠!可我們又怎麼會把你們放到北邊去呢?
  • 張騫的地理探險
    遂決定聯合月氏,共同夾擊匈奴,用漢武帝的話說,就是「斷匈奴之右臂」。於是下令選拔人才,出使西域。 在眾多候選者中,昔日身陷雜事、名不見經傳的張騫勝出。你可以盡情想像這個人的不凡之處,智力超群、能言善辯、胸懷天下、境界高遠、敢於冒險,所有這些或許他都具備。
  • 「博望侯」張騫的遺憾人生
    使者歸來之前,張騫提前回到了長安,他雖然再一次沒有完成使命——聯合和招徠烏孫國以進一步削弱匈奴、臣服西域各國——但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仍然對這位已過天命之年的忠心漢使給予獎賞,任命他為大行令,讓他成為了負責接待賓客和處理夷族事務的高級官員,位在九卿之列:張騫作為一個使者在仕途上達到了他的頂點。
  • 張騫"走"上央視!今晚電影頻道6:30不見不散!
    《鑿空者》系列電影配合「一帶一路」重大合作倡議,以古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為主人公,以波詭雲譎的冒險故事帶你了解張騫出使西域的偉大壯舉,弘揚民族精神、彰顯家國情懷,敬請期待。  該影片將視線聚焦在張騫出使五個西域城邦的旅途當中,以此展現他無畏無懼探索未知的勇氣,及其幫助西域各部了解中原文化,打通絲綢之路的艱辛過程。  「鑿空」,寓意「開通大道」。
  • 張騫在歷史上的名頭很響亮,今天講解他背後的人物——「甘父」
    《史記·大宛列傳》是敘述了西域各個國家,詳細寫了大宛、烏孫等八個國家,簡略寫了於窴、樓蘭等九個國家,還提及了西南夷等十個國家。這麼紛亂的頭緒,都是由張騫一個人串起來的,所以張騫是《大宛列傳》當之無愧的男一號。張騫在歷史上的名頭很響亮,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成為代代傳頌的傳奇故事,但人們大多忘記了張騫出使西域的另一個重要人物。
  • 他肩負重大使命出發,中途被匈奴所抓,歷盡艱辛完成出使任務
    西漢初建之時朝廷立刻面臨著來自匈奴的威脅,匈奴仗著實力強悍不斷騷擾北部邊境地區,不僅進行了財富方面的掠奪,甚至還伺機侵佔了部分漢朝領土,漢高祖劉邦曾親徵匈奴,雖然擊敗了匈奴主力,但最後反被圍困,幸而用計才得以逃脫,從此之後的幾代西漢皇帝都不敢再對匈奴進行軍事打擊,這就造成了匈奴的有恃無恐,他們更加肆無忌憚地蠶食漢朝領土,嚴重危害到朝廷的統治。
  • 張騫在此封侯,陳勝在此出生,方城的驚人之處不止如此
    01張騫封侯之地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張騫因出使西域,抗擊匈奴有功,功勳卓著,因此被漢武帝封到了方城博望,曰「博望侯」,取其「廣博瞻望」之意,來犒勞這位偉大的外交家。張騫被封博望侯後,帶領不少張姓族人和西域來的胡商胡僧來到博望,商人們把西域之香料、皮毛、寶馬及各種植物種子帶到方城,同時,也把中原等地的特產,如:南陽鐵器、堵陽(方城古稱)絲綢通過洛陽、長安等地,被帶到了西域各國,讓西域各國貴族領略到了東方絲綢的魅力。
  • 為什麼漢朝使者能在西域十分囂張?
    二、軍人與郎官:高素質的使者群體畫像石上的水陸攻戰圖在出使西域的使者中,歷經了早期的投機取巧階段之後,除了類似於江充、馮奉世、傅介子等自願出使的使者之外,還有一部分是被漢朝廷選拔或者地方官舉薦的使者。匈奴人而在具體的性格和才能特質上,多數漢使不同於春秋戰國時代只能動嘴皮的遊說之士,勇武健壯、強悍善戰是第一位條件。這是因為縱橫家是在華夏文化圈內進行外交活動,而漢使是跨文化交流的使者,必須適應西域當地的環境才能最高效地執行任務。
  • 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盛大啟幕 電影《大漢張騫》備受矚目
    昨日下午,由唐滔導演,張寧江、石兆琪、陳曦、張凱元等主演的歷史動作片《大漢張騫》在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上發布,吸睛無數。本次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邀請到數百位影壇名流匯聚西安,除了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半個月亮爬上來》等多個優秀劇組之外,電影《大漢張騫》也收到了電影節的特別邀請。電影《大漢張騫》由橫店影視旗下浙江橫店柏品影視傳媒有限公司、西安曲江影視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北京馨友影視傳媒有限公司共同出品,北京馨友影視獨家製作。據悉,該片邀請了院線電影層級的製作團隊來為影片的質量保駕護航。
  • 東漢班超出使西域被冷落,憑藉8個字,讓國王回心轉意,更成名句
    說起西域、絲綢之路,大家立刻就會想到"張騫",而在東漢,有一個功勞絲毫不弱於張騫的"班超"。班超是東漢時期著名軍事家、外交家,曾經屢次出使西域,憑一己之力威震西域30年。漢明帝時期,曾經派遣他與同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班超到了西域鄯善王國後,鄯善王廣禮節非常周全地招待他,後來忽然就變得馬虎怠慢起來。
  • 一個書生的吶喊,震動了西域50國
    一個書生的吶喊,震動了西域50國他出身史學之家哥哥班固編著《漢書》千古留名。他本可沿襲家風,著書立說,卻開創了棄筆從戎的先河。他是文人封侯第一人——定遠侯班超!年少之時,迫於生計才以抄書為業。一日,他拍案而起,大丈夫當如張騫鑿空西域,於沙場封侯晉爵!
  • 陝西快板、張騫傳說、碗碗腔擬入國家級非遺 文旅部公布名單
    張騫傳說是流傳在張騫的出生地漢中盆地、活動地域關中地區、封地河南南陽地區的傳說故事,作為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張騫傳說也是中國優秀民間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已有2100
  • 神秘的西域古國曾經一度稱霸西域,匈奴都忌憚,漢朝送去兩位公主
    強大,烏孫曾經稱霸西域,連匈奴都忌憚。當年烏孫國巔峰的時候,人口63萬人,號稱「西域最大的國家」。當然,這就要說到烏孫的起源了。 這種說法也不怎麼靠譜,眾所周知,當年烏孫跟西域另一個部落大月氏有著不共戴天之仇,烏孫聯合匈奴把大月氏先是趕到了新疆伊犁一帶。但烏孫還不罷休,繼續追趕大月氏,沒辦法,大月氏只好繼續南遷,來到了希臘人(塞人)建立的大夏國,也就是現在的南亞次大陸,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