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出使西域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是古人認為通往西域捷徑,實際上可以說是一條彎路,跟中國古代的四通八達的絲綢之路沒有可比性。張騫出使西域是滿足了解中國人民勇敢無畏的精神而出使,而不是出使西方國家。
中國到現在都被很多人稱為最有戰鬥力的國家之一,不是天生強大的種族,主要靠的是堅韌的意志。說起三秦之地就知道,一直就是遊牧民族西進,逐漸大批翻越山脈。過黃河的日子,在曠野長年受到蠻族胡人的挑戰。在絲綢之路建立之前,西域更是被納入漢朝版圖,拓展路線也就不明朗了。武帝建新朝以後,中國與西域更是開始了爭霸。先後抵禦了匈奴,突厥、吐蕃、吐谷渾、囂等國,還多次取得成功。
到了隋朝,西域進入大唐,全球人口也從12億+一躍達到25億+。這樣巨大的人口基數,產生的野心大,關係複雜,能建立起這麼多文明,更需要強有力的人才,高通過人才培養,中原人很容易對這片土地心存好感。可以這麼說,中國古代幾乎所有強大文明的最高精神象徵都在中原,就像中華武俠。中原人獲得了出國打怪,出國學習的機會。古代很多強人都有「對中原厭倦之後,出國深造」的經歷。而國外雖然歷史上曾強大,特別是這些民族崇拜至上的歐洲被中國所徵服,但近代以來,中國與西方發生戰爭,這樣利益衝突嚴重的地區,西方就不太看得上中國了。
中國在中原以外的地方誰來中原這個點,中國本來也沒打算多長一個地,必然要靠其他文明傳播的。戰力高不高我不敢說,但是漢朝在西域留下了幾千人的著名軍隊,還有大批匈奴子民和突厥子民,當時西域幾乎完全被匈奴,突厥,吐蕃和其他勢力的宗教文化勢力,歐洲人統治。你想想幾千人在茫茫大西北地區能打贏一個匈奴,一個突厥,一個吐蕃,一個歐洲人嗎?
況且,西域那是一望無際的沙漠,當時的基本國情和當代可不一樣,歐洲封建領主勢力龐大,有兵權,常年僱傭各種列強子弟來削弱普通軍民。而且你知道為什麼明教教眾在中原成規模繁衍,為什麼東南沿海的軍民都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就是因為西域,西域人的勢力大,東南沿海的人和歐洲人一般無二。現在的人類社會已經是貴族社會了,一般我們所謂的貴族都是掌握在少數的。
這樣一來,即使西域人徵服西域,把西域人帶到,在那麼大的荒漠裡,的確是有可能打贏中原,然而中原人一旦多了,西域人的腳程跟不上,他們就打不過了,幾百人的,看起來還能掙扎,但是數量多了,中原人還真打不過肯定會。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是公元前21世紀,最遲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這樣就會有中原人去徵服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