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出關洗雪恥,竇氏死後斬敵軍十五萬,張騫出使西域引入佛教

2020-12-23 米莉說史

前言

大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而飽受匈奴之患,不敵之,又以聯姻進貢維護和平。漢武帝年間,大漢確立了儒家學派的傳統地位,武帝為其先君高祖之聯姻憤慨,養靜蓄銳後多年,騎兵出關。接連九次大勝斬獲匈奴十五萬人頭,後派出張騫出使西域,為大漢帶來了佛教的傳承。

晚年武帝放棄朝政,續秦始皇的後路,以修仙得道作為其人生目標,太子奸臣冤枉,以為自己要長生不老的漢武帝將太子冤死。武帝死後二十年其騎兵隊伍不負其厚望,將匈奴部落趕盡殺絕,剩下為數不多的匈奴兵馬也臣服大漢。

武帝欲報,前朝之恥

自秦始皇之後,漢武帝的君主地位是歷史上不可動搖的裡程碑,漢武帝在其短暫而又輝煌的執政生涯中為大漢的興亡做出了多個方面的努力,畢其一生匈奴之難,西域之土的收復,儒家正統地位的確立,都成為其可圈可點的功績;大漢在漢武帝後,無匈奴之亂,國泰民安,一片祥和。在漢武帝死後,大漢朝再也沒有出現過如此鞠躬省甚偉的君主,臣服大漢的匈奴也使得高祖劉邦在大漢初年所受到的恥辱得以昭雪,任用張騫更是為中國歷史上的外交添加了濃重精彩的一筆。

漢武帝十六歲即位,此時大漢國泰民安,太后竇氏與一眾老臣正安詳天年,漢武帝卻是血氣方剛的年紀,執政的第六年,漢武帝就因為邊境的匈奴而夜不能寐。高祖敗與匈奴之手,多年以來大漢忍辱負重,貴為大漢公主,卻因為這匈奴蠻夷的入侵,而遠嫁千裡,方能圖得一時的太平。而不知足的匈奴居然幾年一犯,絲毫不把這個人情放在眼裡,漢武帝怎能不怒,這可是他的骨肉姐妹,想高祖劉邦滅秦時是多麼的威風八面,到了他這一代,居然落得如此境地。

竇氏阻攔,騎兵出關

漢武帝既不甘又不情願,他要出兵邊關,討伐匈奴。但是兵符還未到手,漢武帝的腳脖子就被他的祖母太皇太后竇氏老婦拽住了,信奉道家無為而治的老婦聯和一群已經將半截身子埋進了土裡的老臣子對漢武帝進行了思想教育,且通過朝政中的勢力掣肘漢武帝徵集士兵。

意難平的漢武帝,決心先養精蓄銳,在完全接受國政與兵馬強盛之後再從長計議。在之後的幾年,大漢仍然以軟弱的外交策略應對匈奴的入侵。

漢武帝的等待已久的機會就在眼前,多年來束縛他手腳的竇氏終於在這年駕崩,舉國同哀;在其死後漢武帝趁機將以無為為道的老子思想從大漢國中撤銷,而儒家學派成為了漢代的正統。竇氏死後十六年,武帝以為時機已然成熟,大將霍去病更是給了他勝利的信心,整裝待發後,霍去病帶兵前往瀚海,排擊囂張已久的匈奴。漢武帝多年訓練的騎兵這時候上陣馬上向匈奴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據《海國圖志》:"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匈奴蠻夷在漢初洋洋自得的騎術此時卻是遇到了勁敵。

收服河套,佛教輸入

大漢初次大戰就打的匈奴狼狽不堪,而此後又有大漢兵馬九次出徵,將軍陣容中加入了衛青將軍。霍去病和衛青將軍的戰術都極其出色,匈奴與大漢的戰鬥中屢戰屢敗,九次戰役中匈奴軍隊損傷慘重,十五萬人頭,盡埋與漠北黃土之中。而元狩四年,匈奴的首領混邪王在一次戰鬥中大敗後,折損八萬匈奴兵馬,畏懼單于的懲治,混邪王帶著四萬兵馬投向大漢,將西北走廊地帶獻給大漢,而蒙古河套之地也被霍去病收回。

元狩五年到太初元年,在大勝匈奴後,漢武帝已然建立了充分的自信心,這十七年之間將四周蠻夷盡數虜掠收服。武帝的騎兵從南越到西南夷經過朝鮮至巴蜀,將這些小國都變成了大漢的附屬國;張騫的出使西域更是為大漢帶回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張騫初到西域,就被當地人俘虜,在十年之後才得到回到大漢的機會。

即使是作為俘虜,十年之間,張騫也未曾有一刻將大漢忘記,回國後張騫將異域特產帶入大漢,佛教也是從這個時間點輸入中國,成為傳統文化盛極一時的宗教。

張騫的西域生活和武帝的誤殺太子

在西域呆的這十年,蠻夷並沒有虧待張騫,反而因為想策反他,給予了張騫許多好處。西域的美麗女子嫁給了張騫,且為他生了一個孩子,十年的生活,使得張騫掌握了一門大漢無人能懂的外語,為日後匈奴和大漢的情報刺探打下了基礎。

而張騫十年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還是沒有辦法去除他心中對漢節的執著,這也多虧了漢武帝將道家思想廢掉,若是以老子的執者必失的念頭加與張騫,恐怕張騫早已經迷途西域,成為大漢日後的威脅也不一定,只是苦了張騫的美麗妻子和孩子,張騫這個有著信仰的浪子在找到機會後頭也沒回的就離開了西域的家。漢武帝最後的十五年執政生涯開始不復之前的盛況,大漢國力的衰竭,使得和匈奴的戰鬥中屢次失利。

徵和二年,武帝寵幸的大臣江充誣陷太子,稱其以巫蠱之術要造反奪位,太子一怒之下殺了江充,反而使得謠言成真。

據《漢書·宣帝紀》:"太子誅江充以除讒賊,而事不見明。後武帝覺寤,遂族充家."

漢武帝因此冤枉了太子,將其處死;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次年又傳來匈奴戰場中大漢兵馬全軍覆沒的消息,兩年後的武帝已經是七十歲,既憂又悔,猝於後元二年。武帝死後二十年,大漢將軍不辱使命,與烏孫合作,將匈奴夾擊在兩軍之間,匈奴軍隊大亂,臣服於大漢。匈奴之患,起於高祖劉邦,漢武帝承劉邦之志,斬首十五萬人,死後二十年將匈奴收復。大漢得以國泰民安,西域引入的佛教成為中國第一個宗教。

參考文獻

《海國圖志》《漢書宣帝紀》

相關焦點

  • 「張騫出使西域」之於當下的啟示 | 活動回顧
    🐎張騫出使西域與絲綢之路的開通王建新老師分享的主題是「張騫出使西域與絲綢之路的開通」,圍繞這個話題,王老師從「張騫出使西域之前的歐亞大陸的東西方交流」和「張騫出使西域的過程」兩方面進行闡述,松果君擷取現場部分內容,以Q&A(問答)形式,與小松鼠們分享。
  • 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打通陸上貿易通道,古絲綢之路今日美景
    2000多年前,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國到地中海的陸上貿易通道,這就是我們熟知的絲綢之路,它東起西漢長安,向西經中亞國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到達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裡。這條古絲綢之路今日又有哪些美景呢?圖為西安,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甘肅張掖的一場沙塵暴。 張掖是古絲綢之路重鎮。
  • 爆款兒童舞臺劇如何誕生 揭秘《張騫出使西域》
    騰訊大秦網訊 大型兒童原創歷史舞臺劇《張騫出使西域》7月6日首演,人頭攢動人聲鼎沸,很多家長帶著孩子早早到人民劇院門口排隊候場。兒童舞臺劇《張騫出使西域》作為微庫影業兒童舞臺劇星光計劃第二部作品。2017年12月24日啟動《張騫出使西域》舞臺劇,該劇劇本的創作由成石和王欣創作執行導演笑宇製片人吳向陽。為了創作該劇主創團隊專門去張騫故裡城固學習搜集素材,了解張騫故事,絲路文化。
  • 十六歲的少年天子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有什麼目的?
    公元前141年正月初十,劉徹登上皇位,成為漢帝國的第五任皇帝,史稱「漢武帝」在年輕的劉徹眼中,這個富裕的國家 公元前138年,一個匈奴俘虜供述說在河西走廊一帶原本有好幾個遊牧部落,較為強大的月氏部落打敗了烏孫國,烏孫人被迫向西遷移,進入西域
  • 張騫出使西域是為了人民勇敢無畏的精神和絲綢之路而出使的
    張騫出使西域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是古人認為通往西域捷徑,實際上可以說是一條彎路,跟中國古代的四通八達的絲綢之路沒有可比性。張騫出使西域是滿足了解中國人民勇敢無畏的精神而出使,而不是出使西方國家。在絲綢之路建立之前,西域更是被納入漢朝版圖,拓展路線也就不明朗了。武帝建新朝以後,中國與西域更是開始了爭霸。先後抵禦了匈奴,突厥、吐蕃、吐谷渾、囂等國,還多次取得成功。到了隋朝,西域進入大唐,全球人口也從12億+一躍達到25億+。這樣巨大的人口基數,產生的野心大,關係複雜,能建立起這麼多文明,更需要強有力的人才,高通過人才培養,中原人很容易對這片土地心存好感。
  • 出演宣傳片中的漢朝西域特使張騫,給我啟示而受到鼓舞!
    角色,在懷柔影視城殺青,張騫是漢朝西域特使,具有堅毅和親善的兩面性格,我都詮釋的很到位,很好的文化素養幫助我把古代人物準確的把握和演好。出使西域又稱張騫通西域,是文化交流的歷程。也是漢武帝時期希望聯合月氏夾擊匈奴,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各國的歷史事件。建元元年,漢武帝劉徹即位,張騫任皇宮中的郎官。建元三年,漢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長安出發,經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後逃脫。
  • 張騫的地理探險
    漢武帝知道了這一情況,覺得是一個天賜良機。遂決定聯合月氏,共同夾擊匈奴,用漢武帝的話說,就是「斷匈奴之右臂」。於是下令選拔人才,出使西域。 在眾多候選者中,昔日身陷雜事、名不見經傳的張騫勝出。你可以盡情想像這個人的不凡之處,智力超群、能言善辯、胸懷天下、境界高遠、敢於冒險,所有這些或許他都具備。
  • 「博望侯」張騫的遺憾人生
    大漢對匈奴的作戰雖然頻頻勝利,但是匈奴仍然緊緊控制著通往西域各國的交通要道,何不另闢蹊徑,從西南開闢一條新的通道?張騫向漢武帝匯報了自己的構思:臣在大月氏逗留時,曾往南到大夏國,大夏國有我大漢蜀地出產的邛竹杖、蜀布,是從身毒國買來——大夏在大漢西南一萬二千裡,身毒在大夏東南數千裡,身毒能與蜀地直接貿易,則距離蜀地必定不遠——出使大夏,可從蜀地通身毒,又方便又安全。
  • 博望侯——張騫
    現實很骨感       世人皆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說的就是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故事。由於大月氏人遷移之後的地方土地肥沃,離匈奴這樣的強大部落距離比較遙遠,再加上如果要攻打匈奴,那他們就很難撤兵了。所以,大月氏國王不願意與漢朝合作,打這場仗。張騫等人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但始終未能說服月氏人與漢朝聯盟夾擊匈奴。
  • (西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後,開啟了一場空前的僧人留學運動
    釋迦牟尼於西元前六世紀至前五世紀,於印度始創佛教。至西元前三世紀,在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時期的軍事擴張及對佛教的扶持下,佛教開始向印度全境及周遭鄰近國家傳布。到了西元前二世紀,佛教已在整個中亞地區廣泛流傳。
  • 張騫"走"上央視!今晚電影頻道6:30不見不散!
    《鑿空者》系列電影配合「一帶一路」重大合作倡議,以古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為主人公,以波詭雲譎的冒險故事帶你了解張騫出使西域的偉大壯舉,弘揚民族精神、彰顯家國情懷,敬請期待。  該影片將視線聚焦在張騫出使五個西域城邦的旅途當中,以此展現他無畏無懼探索未知的勇氣,及其幫助西域各部了解中原文化,打通絲綢之路的艱辛過程。  「鑿空」,寓意「開通大道」。
  • 張騫在此封侯,陳勝在此出生,方城的驚人之處不止如此
    01張騫封侯之地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張騫因出使西域,抗擊匈奴有功,功勳卓著,因此被漢武帝封到了方城博望,曰「博望侯」,取其「廣博瞻望張騫被封博望侯後,帶領不少張姓族人和西域來的胡商胡僧來到博望,商人們把西域之香料、皮毛、寶馬及各種植物種子帶到方城,同時,也把中原等地的特產,如:南陽鐵器、堵陽(方城古稱)絲綢通過洛陽、長安等地,被帶到了西域各國,讓西域各國貴族領略到了東方絲綢的魅力。
  • 李白:願將腰下劍,只為斬樓蘭。樓蘭到底做了什麼,非要滅了它
    02匈奴人對西域諸國的掠奪、統治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漢武帝時期,讓西域諸國左右為難的日子到了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準備聯絡被匈奴打得一路西逃的月氏國東西夾擊匈奴。而漢朝使者必經之路就是樓蘭。張騫沒出使西域前,漢武帝派遣的使者基本上都在樓蘭被劫了。原因很簡單,樓蘭國的人長期受到匈奴彎刀的威脅,來了一群「之乎者也」的漢朝使臣,而且還要聯合西域諸國對抗匈奴。
  • 武俠玄幻小說《鑿空記》:借張騫之眼,展開一場西域大探險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由網元聖唐出品,武俠小說作家王晴川創作的武俠玄幻小說《鑿空記》,近日在北京以「鑿空西域,以登崑崙」為主題,圍繞西域的歷史與幻想,進行了一場新書分享。「鑿空」二字意為開通大陸,《鑿空記》取材於「張騫出使西域」這段真實的歷史事件,融入了中國神話元素,借用打開中國與世界連結的第一人張騫的眼睛,帶領讀者領略西域風情,展開一場大探險。網元聖唐旗下的中華文化遊戲作品《古劍奇譚》系列和《神舞幻想》,也是源自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
  • 他肩負重大使命出發,中途被匈奴所抓,歷盡艱辛完成出使任務
    漢武帝即位後立刻對囂張的匈奴採取了反制措施,他命人出使相鄰匈奴的大月氏國,企圖聯合對方一起打擊匈奴,但這個任務並不輕鬆,相反還危險重重,因為出使的必經之路河西走廊被匈奴控制,一旦被發現則後果堪憂。張騫在這個時候主動請纓,肩負起了出使任務,值得一提的是張騫心胸廣闊重視信義,當時作為皇帝的侍從官,他沒有被賦予固定的職位,而是隨時等候皇帝的派遣。
  • 霍去病攻佔河西走廊,漢武帝分別取4個霸氣名字,使中國受益至今
    從地理位置上來講,匈奴佔據了河西走廊就可北接草原,南連西羌,西控西域,東謀關中。對漢朝的威脅非常大。漢朝經過早期的修生養息,國家實力已經強大起來,恰逢一代雄主漢武帝,想改變以往和親的屈辱政策直接採用軍事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