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編輯室》:我們想要更好更真實的未來!

2020-12-24 騰訊網

堅決還是屈服?這是個問題。

新聞理想,

媒體人的素養,

是一往無前做該做的,

還是服務於收視率、繁冗和陌生的歡喜?

這是《新聞編輯室》要回答的問題,

也是這個時代每一個編輯要面臨的選擇。

很慶幸,

《新聞編輯室》給了一份教科書般的答案:

我們要做的是一檔真實的新聞節目,關注公民所關注的問題,盡最大可能去揭露事實,主播可以有自己的態度和選擇,但人們有權知道,事情的真相。

儘管我們所有人都知道,

這會很難。

但在看了節目的觀眾中,只要有5%的人有良知有態度,就足夠了,因為這5%的人一定會並且正在改變什麼。

我們想要的,是一個更好更真實的未來。

01.傳統媒體——想說的話不能說,不想看的沒選擇

傳統媒體時代,話語權掌握在少數人手裡,想說的話不能說,不想看的也沒選擇,所以信息的接收途徑是單一的,來源是單薄的。

好處是,媒體的公信力和公權力,在特定時期被放大,所以對媒體人的要求層層拔高。三審三校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在傳統媒體時代,任何一條新聞或者消息都有跡可循,而且具有強大的公信力。

發布即權威,經手媒體人對它負有直接責任。

我們不用花心思去考察消息的準確及可靠與否,因為編輯已經幫我們做了選擇。而我們能做的就是接受它,然後在它的指示下,了解生活資訊,瀏覽國家大事,做好一個「觀眾」應該做的事。

這是一個「接受即真實」的時代,除了相信,沒什麼可以做的。

這也是一個「相信即存在」的時代,因為相信了,能做的就會很多。

02.公權力開放,每個人手裡都有一把話筒

網絡的發展,讓我們擁有了更多打開世界的方式。我們慢慢從信息的接受者變成了信息的參與者,對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激發了人們的表達欲,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參與信息的製造,媒體從神壇走向地面。

人人都擁有說話的權利,每個人手裡都有一把話筒。

這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激烈交鋒的時代,舊的方式逐漸被淘汰,而新的表達正處於被激烈討論的時刻,但這並不影響新媒體的發展和日益強大。

到最後,究竟還是人類的創作欲佔了上風,一個向所有想說話的人打開的媒體世界它來了。

03.魚龍混雜的新世界,在對抗中能否涅槃重生?

這是一個各抒己見的新世界,想說的話暢所欲言,不想見的事選擇性不見。

木話筒慢慢變成了金話筒,一字一句都價高千金,

只是原本確信無疑的我們,卻開始慢慢懷疑了。

連帶著舊的傳播方式一起被丟掉的,還有傳統媒體的嚴謹和公信力。

自媒體時代,人人擁有話語權,原本需要三校五審才能最後抵達觀眾面前的內容,現在甚至只需要一個人就能敲定。媒體的公信力在這份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時代裡,被無情的碾得粉碎。

在魚龍混雜的信息面前,我們開始不確定這份消息的來源和真實性,所以必須具有一份明辨是非的能力,我們需要在紛雜的信息中辨別真實的、有用的和合理的。

與其說信息變得越來越多,倒不如說媒體把這份選擇的「機會」留給了觀眾。我理解你說的,但是我保留一份懷疑的權利。

傳統媒體也在新的形式下煥發了新生,他們將傳統媒體的嚴謹和負責延續到了新媒體上,所以往往更能取信於人,而信任,恰好是聯繫開始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遺憾的是,很多新媒體,卻在以媒體的名義行著不夠媒體的行為,魔幻的標題和封面下隱藏的,卻是一副殘破不全的軀體。

我們可以將信將疑,但那些不理解「內容詳情」的人該怎麼辦?那些習慣了公信力的特殊人群該怎麼辦?空付一腔信任給你們嗎?

媒體,什麼時候成了人人都想分一杯羹的地方?

也許是我看到的世界太小,但底層生態的現狀,著實令人擔憂。

某公眾號在一周前曾發布了一篇文章,題目就叫:今晚,感謝《XX雜誌》《XX》和《XXXX》!

內容是疫情期間三家媒體機構直言不諱的事情,看完挺讓人感慨的。

你看,有些我們不敢或者不願做的事,總有人在做。

真相和事實會遲到,但不會缺席。

劣幣驅逐良幣,永遠都不會是一個健康的媒體系統所擁有的常態,而倒逼劣幣退出或變好,應該是那5%的人努力的方向。

所以媒體能做的到底是什麼呢?

與惡說,

編輯能讓觀眾看見世界的全貌。

那你覺得現在是嗎?

不是,但是編輯應該努力做到。

我想,

媒體(姑且稱為),大概也一樣。

相關焦點

  • 《新聞編輯室 第三季》新聞編輯室:疲憊生活裡的英雄夢想
    同時又因為電視劇篇幅上的優勢,每一個衝突都得到了更充足的時間與空間被更加細緻地抽絲剝繭。艾倫·索金在這部聚焦新聞行業的作品裡所呈現出的並不是新聞業的現實:這並不是一部紀錄片。相反的,通過每一集、以真實事件為素材進行的創作,艾倫·索金向我們勾勒出了他理想中、新聞業應該成為的樣子:理想主義,道德至上。這八個字一出,大概就要嚇跑很多人:這麼教條和枯燥的內容,有誰會感興趣。
  • 回到新聞人夢開始的地方——新聞編輯室
    第二季講述了晚間新聞出現重大的工作失誤,致使出現嚴重假新聞,導致新聞臺遭遇了嚴重的生存危機。第三季講述了新聞臺從危機中慢慢走出,卻又走入另一個危機,公司被人惡意收購,旗下的記者因為想要獲得國防上機密的重大新聞,卻無意觸犯美國法律。
  • 美劇《新聞編輯室》浪漫化 美國記者稱不真實
    6月底首播的美劇《新聞編輯室》第一季已經更新到了第8集,劇中涉及的所有新聞都是2010年後發生過的真實事件,如墨西哥灣石油洩漏、埃及前總統穆巴拉克下臺等等。  好萊塢金牌編劇索金,延續了其喜用大段對白描繪社會精英的一貫風格,第一集一開場,主人公威爾就在一群大學生面前滔滔不絕地演講:"我們過去的確輝煌過,我們會為正義而拼、為道德而戰。
  • 《新聞編輯室》更新第四集 劇情被批過於浪漫化
    這並非索爾金第一次寫作電視新聞題材的電視劇。1998年的《體育之夜》和2006年慘澹收場的《日落大道60號》,都是講述電視新聞人的美劇。但《新聞編輯室》卻不同,因為所有牽涉的新聞,都是自2010之後在美國真實發生過的事件,其中運用的新聞素材也大多取自真實新聞資料。於是,一堂由索爾金主持的"新聞課"就這麼浩浩蕩蕩、氣勢恢弘地展開了。
  • 新聞編輯室 第一季(美劇)
    《新聞編輯室》,這是一部在豆瓣網上評價高達9.2分的美劇,這個評分略低於《肖申克的救贖》,但已經超過了《鐵達尼號》。《新聞編輯室》(英語:The Newsroom)是一部由阿倫·索爾金原創的美國劇情類電視劇,於2012年6月24日在HBO電視臺首播。
  • 好劇推薦|《新聞編輯室》
    (圖為新聞編輯室劇照)艾倫·索金在這部聚焦新聞行業的作品裡所呈現出的並不是新聞業的現實:這並不是一部紀錄片。相反的,通過每一集、以真實事件為素材進行的創作,艾倫·索金向我們勾勒出了他理想中、新聞業應該成為的樣子:理想主義,道德至上。這八個字一出,大概就要嚇跑很多人:這麼教條和枯燥的內容,有誰會感興趣。
  • 豆瓣評分9.5,《新聞編輯室》在快餐時代尋找新聞的榮光
    有譁眾取寵的媒體或營銷號在重複刺激大眾的娛樂神經,也有衝在第一線的記者冒著生命危險與多方壓力為我們發來真實而讓人痛徹心扉的報導。《新聞編輯室》裡一個又一個案例,一個又一個角色,則已經提前於現實數年開始了反思與掙扎。
  • 美劇《新聞編輯室》 從新聞製作透視美國政治
    追求知識,不輕視,知識不會讓我們覺得低人一等,不會以上屆選舉的投票選擇來給自己定性左右派。我們也不會輕易畏懼,以前之所以能做到這些,是因為我們遙遙領先,因為受人尊敬的偉大人物。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是要認清癥結所在:美國再也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了。」以上是《新聞編輯室》的臺詞節選。
  • 紙媒寒冬加劇:百年小報《紐約每日新聞》關閉新聞編輯室
    這也是報社母公司在發給所有員工的郵件中提到的理由:「疫情使我們在年內都無法安全地返回辦公室辦公,因此在繼續檢視員工需求的同時,我們決定不關閉這間辦公室。我們依舊可以保證業務正常進行。」不過,在馬努基安看來,遠程辦公的體驗並不能說是讓人十分滿意。報社的新聞編輯室並不只是提供一張桌子一把椅子的單純的辦公空間。這裡更像是一個大家一起互相學習的場所。
  • 疫情令美國記者線上辦公 新聞編輯室重要性更凸顯
    參考消息網12月15日報導外媒稱,忙碌的新聞編輯室一直是美國報紙的生命線。但最近幾個月,隨著疫情加深行業危機,記者被迫遠程辦公,忙碌的工作從線下轉到線上。許多記者說,新聞編輯室的消失改變了他們工作的性質,他們擔心報社甚至在疫情結束後也可能無法重建編輯室。
  • 自動化新聞案例集結:國際媒體新聞編輯室如何利用AI?
    原標題《自動化新聞案例集結:國際媒體如何利用AI賦能新聞編輯室?》 自動化加速落地,AI照進現實。 在駛向未來的旅程中,新聞業從未掉隊,媒體在觀察社會風向的同時,亦以開放的姿態擁抱未來。相較於幾年前的爭議,而今,人們對自動化新聞等實際案例已經見怪不怪,被「解放的」記者們並未如預料般陷入失業,相反,他們投入到了更有價值的工作當中。 在行業發展欣欣向榮之時,全媒派(ID:quanmeipai)總結了國際頂尖新聞編輯室的AI落地應用。我們希望,循著探路者的足跡,向大家徐徐展開當下新聞業的具象圖景,看變革如何進行,我們又將如何接納變革。
  • 「高智商美劇」:新聞編輯室
    電視臺安排他去度假,回來之後,他發現他的製作組集體跳槽,新來的製作人是他的舊情人麥肯茲,而且這個舊情人還要徹底改造節目,讓這個節目變成一個追蹤「真正新聞」的節目,拋掉那些一切「唯收視率」,一切保證不能讓觀眾流逝的保守做法,何去何從,威爾自己也要做出選擇。  單從這個劇情看,《新聞編輯室》就不是一般美劇的固定套路,而且第一集的劇情就安排得異常緊湊。
  • 《新聞編輯室 第三季》All for nothing
    第一次看完新聞編輯室,是2015年。已經記不得當時是在什麼樣的場景下看完的,有什麼樣的心情。5年後,可能反反覆覆又重看了兩三遍,有時候隨便點開一兩集看,有時候會把整一季或者整三季從頭到尾看一遍。重看的場景和心情倒是很明確的,無非是遇到了困境,尋找一個情緒出口。
  • 《新聞編輯室》並不是一部流行劇,豆瓣評分 9.5!
    《新聞編輯室》並不是一部流行劇,豆瓣評分 9.5!《新聞編輯室 第三季》懸念迭起,酣暢淋漓。迷這劇不僅為唇槍舌戰的交鋒和妙語連珠的犀利,更重要的是敬畏它傳遞的勇氣、信仰和氣節。也許它理想化得不合時宜,信仰和節氣這東西可能我已經沒有了,但看別人有,也是極大的滿足和欣慰新聞編輯室並不是一部流行劇,或者說一部可以流行的劇集,如果哪位觀眾曾認為TNR會像《老友記》一樣連播10季,那麼這個人一定沒有理解這部劇,也沒有理解索金。正如Will在第一季對Charlie說的,自己在西北大學的發言是a rousing call(起床號),起床號如果吹個不停,那麼就成了嘮叨。
  • 發現號:美劇《新聞編輯室》
    劇照2    新聞編輯室 第一季的劇情簡介  新聞編輯室(The Newsroom)是一部由艾倫•索金原創的美國劇情類電視劇,於2012年6月24該劇講述了一個虛構電視臺"亞特蘭大有線新聞臺"(簡稱:ACN)臺前幕後的故事,同時也描述了ACN主播威爾•麥卡沃伊及其製作團隊面對"電視臺商業需求與個人新聞操守發生衝突時"的一系列表現。
  • 美劇《新聞編輯室》帶你重溫歷史瞬間
    美劇《新聞編輯室》憑藉試圖揭穿新聞直播臺前幕後的立意而深受劇迷的歡迎。  由艾倫`索金擔當製片的HBO劇集《新聞編輯室》第二季回顧了過去兩年的新聞事件,劇中講述了虛構的「亞特蘭蒂斯有線新聞臺」(簡稱:ACN)的《新聞之夜》欄目爭分奪秒地報導新聞事件的故事。通過重現一些頭條事件,無論是從事件本身,還是從記者的處理方式上,該劇都給出自己的獨到見解。
  • 關於我跟三季《新聞編輯室》的分手
    我剛剛看完第三季《新聞編輯室》的最後一集。我覺得有必要總結一下自我的感受,以致敬這位偉大的作品。以下的感受基於看過的各位。就不在此敘述劇情了。不再堅持什麼真正的新聞。他是與全世界對抗吧。在一個商業化的世界裡,為了公正,捨棄金錢。好像一個道德標杆一樣,與整個世界背道而馳。最後,死掉了。這個讓所有人尊敬的老人結束了他的生命。 在他死掉之後呢,ACN會變成什麼樣子,我覺得Prui是不會妥協的,他只是想要個賺錢的工具,道德標準對他沒有任何意義。
  • 《新聞編輯室》,一部從第一集就讓你熱血沸騰的美劇
    推薦HBO的《新聞編輯室》,一部從第一集就讓你熱血沸騰的美劇。儘管《新聞編輯室》(The Newsroom)沒有《權力的遊戲》、《絕命毒師》等經典神劇那麼有名,但是它的編劇是大名鼎鼎的奧斯卡最佳編劇艾倫·索金,他撰寫了包括《社交網絡》、《白宮風雲》等在內的大量膾炙人口的電影和劇集的劇本。
  • 《新聞編輯室 第三季》新聞編輯室:極佳的一系列美劇
    幽默參雜著正經新聞行業,使得整個追劇過程輕鬆又有動力。看過一片國產法律劇的評論,美國的法律劇、律政劇,和國產的同題材劇不同的,就是美國的是含有愛情故事的法律劇,而國產的是有法律專有名詞的愛情劇。說實話,在騰訊視頻連續刷完三季,但其實很多時候看著字幕,第一遍都沒有看懂各個專有名詞連接在一起時候的意思。還要倒回去再看一遍才能略微看懂。
  • 《新聞編輯室 第三季》堅守和終結
    美劇Newsroom被翻譯成《新聞編輯室》,乍看像是一個情景喜劇的名字。事實上它確實是一部帶有黑色喜劇風格的系列劇集。從「唐吉訶德」這個名字在劇中出現的次數,就可見端倪。《新聞編輯室》的主角是一個晚間新聞節目,隸屬於一個叫做ACN的電視臺。他們所做的事情說出來有點像廣告語:作為一個黃金時段的新聞節目,他們只做有含金量的新聞。不在乎收視率,不在乎投資方,誓死也要保衛自己的新聞純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