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化新聞案例集結:國際媒體新聞編輯室如何利用AI?

2021-01-09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 騰訊傳媒,36氪經授權發布。原標題《自動化新聞案例集結:國際媒體如何利用AI賦能新聞編輯室?》

自動化加速落地,AI照進現實。

在駛向未來的旅程中,新聞業從未掉隊,媒體在觀察社會風向的同時,亦以開放的姿態擁抱未來。相較於幾年前的爭議,而今,人們對自動化新聞等實際案例已經見怪不怪,被「解放的」記者們並未如預料般陷入失業,相反,他們投入到了更有價值的工作當中。

在行業發展欣欣向榮之時,全媒派(ID:quanmeipai)總結了國際頂尖新聞編輯室的AI落地應用。我們希望,循著探路者的足跡,向大家徐徐展開當下新聞業的具象圖景,看變革如何進行,我們又將如何接納變革。

具體來看,我們將結合實際案例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1. 新聞編輯室如何利用AI?

2. AI在哪些具體流程中已經取代了記者?

3. 新聞編輯室應該如何藉助AI提高報導質量,AI又將如何影響新聞業的未來?

《紐約時報》:語義辨識和評論區管理

2015年,《紐約時報》引入了名為「Editor」的AI編輯,主要負責簡化記者和編輯的工作流程。「Editor」在記者和編輯報導新聞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新聞關鍵詞、新聞主題和報導標題。伴隨著數據的積累,AI編輯學會了識別語義標籤,並且學習文章的主要部分。Editor通過實時搜索數據,在設定類別中提取信息,如事件、人物、地點和日期,從而使信息更加易於獲取,簡化研究過程,並且提供快速可靠的事實核查功能。

除此以外,人工智慧在《紐約時報》的另一項應用是管理讀者評論區鼓勵有建設性的討論,減少騷擾和辱罵。《紐約時報》的評論區氛圍是令人興奮的,目前,有14名人工編輯負責管理這個模塊。儘管《紐約時報》僅有10%的文章開設了讀者評論功能,但編輯們每天還是需要處理高達1.1萬條讀者評論。

引入AI審核員後,審核和互動效率都將大大提升,這意味著將有更多的文章開放評論區,同時《紐約時報》也能節約一筆人工開支。目前,由Jigsaw(隸屬於谷歌母公司Alphabet)開發的Perspective API人工智慧工具已經實際應用於評論區管理,幫助讀者快速識別有害評論和有啟發性的評論。讀者可以通過滑鼠拖動滑塊來控制顯示的評論。滑塊越靠右,過濾程度越低,顯示的有害評論越多。使用這個工具,讀者們可以在評論區進行更高效率的互動。

拖動滑鼠可進行有害評論過濾

BBC新聞實驗室:語義辨識

BBC新聞實驗室的人工智慧編輯名為「Juicer」,像一臺榨汁機一樣,「Juicer」的任務是把包括新聞快訊、專題報導、視頻新聞、政府公告、社交媒體信息等在內的海量數據匯集在一起,並進行自由調用。

「Juicer」在2012年被首次引入BBC新聞實驗室,平均每天需要處理來自850個新聞機構、政府部門和社交網站的RSS信息推送。「Juicer」能夠通過語義辨識對輸入的信息根據信源、地點、人物和事件進行整理歸檔。當記者需要調取關於某個主題的新聞或信息時,「Juicer」能夠快速提供一個包含相關內容的清單。

「Juicer」能做的還遠遠不止這些,BBC新聞實驗室的願景是,當讀者在瀏覽新聞的過程中在某個關鍵詞上進行長期停留時,「Juicer」能夠自動彈出與該關鍵詞相關的信息。

除了應用於文本之外,在不遠的將來,BBC還希望將它應用於非文本領域,如進行音頻、圖片和視頻的提取。理想狀況是,存在於任何媒體格式的信息都能被分類,被內容生產者有效利用。

路透社:數據可視化新聞

2016年起,路透社與語義辨識技術公司Graphiq進行合作, 給新聞媒體提供許多免費的數據可視化素材,題材包括娛樂、體育等內容。媒體可以通過路透社的Open Media Express平臺訪問這些數據。媒體網站嵌入的這一數據可視化服務是實時更新的。

對於新聞媒體而言,這是一個吸引用戶的創新途徑,它能使數據新聞更吸引人,更易於理解。Graphiq的算法是在不斷更新進化的,該項工具就能夠提供快速訪問數據的能力。雖然不是所有的數據都需要藉助AI來進行可視化展示,但像Graphiq提供的這類工具能幫助媒體展示更豐富的、關聯度更大的信息,而不僅僅是貼一個簡單的圖表而已。

數據可視化是向讀者展示複合信息的有效方式,它需要以一種易於快速閱讀和理解的方式來呈現。它能夠呈現的內容類別十分之廣,從蘋果股價,到川普的聲望,再到市場營銷的預測分析,所有題材的可視化都能通過簡單操作實現。

《華盛頓郵報》:寫稿機器人

《華盛頓郵報》的自動寫稿機器人「Heliograf」自2016年里約奧運會嶄露頭角。通過對海量數據的分析和整合,「Heliograf」能夠將信息與事先置入的報導模板進行對應,自動生成新聞稿,並推送至不同的平臺。

在發現報導數據可能存在異常時,「Heliograf」還能夠提醒記者注意。在裡約奧運會期間,「Heliograf」承擔了大量關於獎牌數和比分相關的實時報導,為記者進行深度採寫留足了時間和空間。

自動化新聞產品是從數據導向型的領域起步的,如體育和金融內容。對於這類內容,生產者操作時常常利用原始數據,將其整合、轉化為連貫的文章。

雅虎體育:自動化新聞

一開始,媒體報導機器人採寫體育和金融題材報導時,常常提到的例子是雅虎。儘管雅虎已經「賣身」電信巨頭Verizon,但是它的金融和體育資訊板塊仍有大量忠實讀者。

著名的自然語言生成供應商Automative Insights曾對雅虎的體育新聞報導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在雅虎應用了自動化新聞的體育報導中,往往蘊含著豐富的內容與詳實的數據,這些紮實的內容能夠吸引讀者進行更長時間的閱讀。除了增強用戶粘性之外,研究指出,雅虎的自動化新聞同樣受到廣告主的歡迎,自動化新聞的高閱讀量讓廣告主們願意為更多展示曝光買單。

美聯社:人工智慧分析

美聯社2013年首次使用AI生產新聞內容。與雅虎類似,美聯社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體育新聞數據和財經新聞數據的分析,並生成自動化新聞。例如,一款名叫「Wordsmith」的機器人能夠自動把盈利數據轉換成財經新聞。

除此以外,美聯社的秘密武器是名為「NewsWhip」的新聞機器人,它能夠對社交媒體上的討論趨勢進行追蹤和預測。NewsWhip在其主頁列出了以下主要功能:

分析社交網絡上的競爭者,進行標杆學習

圍繞關鍵詞和垂直領域進行用戶參與度分析

判斷網紅對於品牌表現的影響

也就是說,除了像其他寫稿機器人一樣承擔新聞報導的工作外,「NewsWhip」還承擔了更多關於數據和趨勢分析的工作。它還能以30分鐘到3年的時間範圍分析現在或過去的時間段,給記者實時預警,或提取出每日新聞簡報。在它的幫助下,記者能夠對新聞時事進行更加精準地「把脈」。

媒體們開發出自己獨特的、符合定位的工具並不令人意外。在未來三四年,像NewsWhip這樣的工具會面臨激烈的競爭,因為AI取代網紅營銷、研究與競爭分析的態勢愈演愈烈。

Quartz:聊天機器人

2016年,Quartz從奈特基金會獲得19.3萬美元撥款,設立了專門的機器人實驗室Bot Studio,致力於為記者開發多樣的自動化工具,這也彰顯了網際網路公司對於傳媒趨勢的「順勢而為」。Quartz相信,新聞將不僅僅從印刷轉向網際網路,更將在不久的將來通過物聯網進入智能家居和車聯網。

帶著這樣的願景,Quartz將打造聊天機器人作為發展的重中之重,讓用戶和AI通過文字、語音或其他創新性地交互方式實現高效的人機互動。目前,這一研究還處於發展初期,但是聊天機器人已經可以實現對用戶需求的自動讀取,同時能夠根據用戶的需求提供相關內容,如圍繞著某一主題、人物或地點的新聞報導等。

Quartz的階段性目標是開發出能適配於所有媒體平臺的聊天機器人,同時也計劃開發面向新媒體工作者的自動寫稿機器人。

《衛報》:聊天機器人

《衛報》推出了適用於Facebook入口的聊天機器人,能夠有效節省讀者瀏覽和搜索新聞的時間。啟動該聊天機器人後,後臺將自動在每天早上通過Facebook Messenger向讀者推送精選的新聞報導,可選時間有6、7、8點三種。

報導內容可以由平臺基於當日新聞事件自動選擇,也可由用戶根據自己的偏好板塊自選,比如可選擇只閱讀熱門科技新聞,或只閱讀當日頭版新聞。與上文中Quartz的聊天機器人類似,《衛報》的聊天機器人也可以回復用戶消息和提供搜索幫助。

回到最初的問題,我們可以將AI在新聞編輯室的落地概括為六個方面:

1. 簡化媒體工作流程:人工智慧可以將記者從繁瑣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來,使記者更加專注於自己擅長的領域。

2. 自動化的報導流程:人工智慧可以應用於追蹤突發新聞,彌補記者的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性。

3. 處理海量數據:人工智慧可以應用於數據處理、研究等工作。處理更多數據:研究可以更快地完成,如紐約時報研究與開發實驗室的編輯應用程式所示。

4. 挖掘關聯信息:人工智慧可以幫助快速建立碎片化信息間的聯繫,輔助記者 更全面、更深層次地認識問題。

5. 事實核查:人工智慧能夠執行快速嚴謹的實施核查工作,在打擊假新聞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6. 數據新聞輸出:人工智慧可以將數據與新聞事件有機結合,輸出可視化的數據新聞。

站在當下,回望來路,那些曾被我們視為天方夜譚的想法都已落定現實。眺望未來,是未知,但更多的是激蕩著嚮往和期待的美好憧憬。

如何描繪一幅2023年的新聞編輯室圖景?

或許是人工智慧機器人與人類記者並肩而坐,配合井然,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在人工智慧的幫助下,人類記者的工作也將發生重大的變化。除了更高效地處理工作外,記者和編輯將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拓寬自己的邊界,探索全球性的深度新聞報導。這是一間新聞編輯室的進步,也將是全球新聞業的共同進步。

科技點亮未來,而我們,將一直在路上。

來源:emerj.com

相關焦點

  • 好劇推薦|《新聞編輯室》
    McAvoy的 老闆、ACN電視網新聞部部長Charlie Skinner (薩姆·沃特森Sam Waterston飾)有卓越的眼光與新聞理想,知道該如何拯救一檔新聞節目,眼光更是準得驚人。他不但沒有放棄Will,更利用他的工作能力竭力維護這檔節目中的所有人才。這一次,Will不得不帶領一批全新的團隊成員,重振《晚間新聞》的旗鼓.這部電影從角色的語速到情節的推進都迅猛得幾乎讓人喘不上氣來。
  • 回到新聞人夢開始的地方——新聞編輯室
    新聞編輯室是每個新聞人夢開始的地方,《新聞編輯室》也始終保留著新聞理想的防腐劑。 除了追劇劇,對於考研兒來說專業複習不能停,再補充一個重要的專題——中央廚房二、不斷發展的「新聞編輯室」1、從「新聞編輯室」到「中央廚房」編輯室新聞生產的邏輯起點是為了讓媒體更好地生存與發展,「中央廚房」是繼
  • 美劇《新聞編輯室》 從新聞製作透視美國政治
    以上是《新聞編輯室》的臺詞節選。HBO電視臺自2012年6月24日首播《新聞編輯室》劇集,系《白宮風雲》的操刀人艾倫·索金的又一力作,他以虛幻的背景與非真實新聞人員,堅定地注視著現實。一部好的美劇,並非角色語速快、情景轉換快就OK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小格局裡做到「一葉知秋」。媒體人的良心也在劇中處處彰顯,他們既務實又犀利,不會重複過去,會抓出事件死角,捏住它的軟肋向民主呈現,要保持自己沒有觀點,只擺事實,將辯論留給其它人,對於新聞從業者來說,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卻也是最困難的事,威爾只要在對談過程中稍有不慎,暴露了自己的傾向就會被斥為「失職」。
  • 豆瓣評分9.5,《新聞編輯室》在快餐時代尋找新聞的榮光
    有譁眾取寵的媒體或營銷號在重複刺激大眾的娛樂神經,也有衝在第一線的記者冒著生命危險與多方壓力為我們發來真實而讓人痛徹心扉的報導。《新聞編輯室》裡一個又一個案例,一個又一個角色,則已經提前於現實數年開始了反思與掙扎。
  • 紙媒寒冬加劇:百年小報《紐約每日新聞》關閉新聞編輯室
    1919年創刊的《紐約每日新聞》,剛剛跨過百年的門檻,就在這天成了一份沒有編輯室的報紙。在過去一個世紀裡,《紐約每日新聞》也算是美國新聞界一塊響噹噹的招牌,甚至一度是全美發行量最大的報紙。1978年經典的電影《超人》中,超人工作的《星球日報》內景就是在《紐約每日新聞》當時的新聞編輯室裡拍攝的。
  • 《新聞編輯室 第三季》新聞編輯室:疲憊生活裡的英雄夢想
    她以更積極的姿態投入到了她所熱愛的新聞行業:不僅僅為一檔新聞節目把關,更得到了參與塑造整個行業面貌的資格。在整部劇裡她表現出的從未動搖的、對職業操守的執著,讓人毫不懷疑她會把這份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劇集裡相對來說次要一點的角色,比如瑪姬·喬丹,吉姆·哈珀,都是這個行業裡的新鮮血液:年輕,經驗不足,但同時也充滿幹勁。就像麥肯錫所說,他們剛剛踏入這個行業,「還沒學會如何搞砸一條新聞」。
  • 《新聞編輯室》,一部從第一集就讓你熱血沸騰的美劇
    推薦HBO的《新聞編輯室》,一部從第一集就讓你熱血沸騰的美劇。儘管《新聞編輯室》(The Newsroom)沒有《權力的遊戲》、《絕命毒師》等經典神劇那麼有名,但是它的編劇是大名鼎鼎的奧斯卡最佳編劇艾倫·索金,他撰寫了包括《社交網絡》、《白宮風雲》等在內的大量膾炙人口的電影和劇集的劇本。
  • 「高智商美劇」:新聞編輯室
    《新聞編輯室》起用了一班「平凡人長相」的主演。  在最近一兩年美劇聲勢下降之時,上周一開始播出的《新聞編輯室》卻像一顆從天而降的炸彈,剛剛播出兩集,就已經在豆瓣網上獲得9.4的高分。很多美劇觀眾開始把它列為今夏必追美劇,一向追求高品質的HBO電視臺,在該劇剛剛播完第一集後就宣布續訂第二季,這個劇集為什麼會這麼火?
  • 新聞編輯室「秀兒」工種圖鑑:都是媒體新趨勢倒逼出來的-虎嗅網
    國際新聞媒體協會研究員Grzegorz Piechota說,「從我們追求的東西來看,我們正在轉向最大化用戶的價值。」《金融時報》以RFV公式來識別用戶的閱讀習慣,依之變更自家的訂閱策略,新聞編輯室希望能夠吸引和保持足夠多的付費用戶,並為之尋求積極又有效的改變,會員編輯連接兩端,架起聆聽和表達的橋梁。
  • 《後真相時代,傳統媒體的掙扎》 ——觀《新聞編輯室》S03有感
    利用手機獲取信息乃如今常態,人們再難像以往般手持一份報紙耐心瀏覽,或定點坐在電視機前,從三十分鐘的新聞播報中了解過去發生的事。新媒體的快捷已讓傳統媒體難以望其項背。因此,歷史上傳統媒體間「第一時間」的競爭已不復存在。猶如劇中面對波士頓爆炸案後,推特消息沸沸揚揚,ACN電視臺卻不能進行新聞播報一樣,許多傳統媒體面對此類突發事件,能做的只有乾瞪眼。
  • 《新聞編輯室 第三季》堅守和終結
    美劇Newsroom被翻譯成《新聞編輯室》,乍看像是一個情景喜劇的名字。事實上它確實是一部帶有黑色喜劇風格的系列劇集。從「唐吉訶德」這個名字在劇中出現的次數,就可見端倪。《新聞編輯室》的主角是一個晚間新聞節目,隸屬於一個叫做ACN的電視臺。他們所做的事情說出來有點像廣告語:作為一個黃金時段的新聞節目,他們只做有含金量的新聞。不在乎收視率,不在乎投資方,誓死也要保衛自己的新聞純潔。
  • 美劇《新聞編輯室》帶你重溫歷史瞬間
    美劇《新聞編輯室》憑藉試圖揭穿新聞直播臺前幕後的立意而深受劇迷的歡迎。  由艾倫`索金擔當製片的HBO劇集《新聞編輯室》第二季回顧了過去兩年的新聞事件,劇中講述了虛構的「亞特蘭蒂斯有線新聞臺」(簡稱:ACN)的《新聞之夜》欄目爭分奪秒地報導新聞事件的故事。通過重現一些頭條事件,無論是從事件本身,還是從記者的處理方式上,該劇都給出自己的獨到見解。
  • 新聞編輯室 第一季(美劇)
    《新聞編輯室》,這是一部在豆瓣網上評價高達9.2分的美劇,這個評分略低於《肖申克的救贖》,但已經超過了《鐵達尼號》。《新聞編輯室》(英語:The Newsroom)是一部由阿倫·索爾金原創的美國劇情類電視劇,於2012年6月24日在HBO電視臺首播。
  • 新聞編輯室 第一季至第三季 完結豆瓣評分9.0+
    新聞編輯室 第一季的劇情簡介 · · · · · ·  該劇講述了一個虛構電視臺「亞特蘭蒂斯有線新聞臺」(簡稱:ACN)臺前幕後的故事。 McAvoy的老闆、ACN電視網新聞部部長Charlie Skinner(薩姆·沃特森 Sam Waterston 飾)有卓越的眼光與新聞理想,知道該如何拯救一檔新聞節目,眼光更是準得驚人。他不但沒有放棄Will,更利用他的工作能力竭力維護這檔節目中的所有人才。
  • HBO燒腦神劇推薦-The Newsroom(新聞編輯室)
    今天蝦米姐要給大家狂推一部 TV series - The Newsroom《新聞編輯室》。
  • 《新聞編輯室》更新第四集 劇情被批過於浪漫化
    《新聞編輯室》劇照    東方早報訊 HBO夏季檔新劇《新聞編輯室》播出到第四集,這部在豆瓣上評分高達9.3的"神作"褪去了神話的外衣。失望的原因,永遠是先期覺得可以期待,而後發現期待過高。  這並非索爾金第一次寫作電視新聞題材的電視劇。1998年的《體育之夜》和2006年慘澹收場的《日落大道60號》,都是講述電視新聞人的美劇。但《新聞編輯室》卻不同,因為所有牽涉的新聞,都是自2010之後在美國真實發生過的事件,其中運用的新聞素材也大多取自真實新聞資料。於是,一堂由索爾金主持的"新聞課"就這麼浩浩蕩蕩、氣勢恢弘地展開了。
  • 美劇《新聞編輯室》浪漫化 美國記者稱不真實
    劇中對新聞理想主義的浪漫渲染,使新聞人這一鎂光燈下的職業更加受關注。不同的聲音開始此起彼伏,比如,"從來沒有一部片子可以勵志到讓我泣不成聲,理想主義萬歲!";又如,"千萬不要把新聞媒體想像得太神聖,社會變革絕對不是主要靠電視演播室裡的這幫人。"  《新聞編輯室》的編劇艾倫·索金,藉此劇向理想中的新聞行業致敬,劇中的故事和理念有著超脫現實的完美。
  • 名師談數據新聞(二)|喻國明:大數據,推倒新聞編輯室的那堵牆
    因此,基於社會化媒體的新聞生產方式,賦予新聞生產新的社會情境,而且破除了媒體間的障礙。英國衛報的「數據博客」裡的很多調查性報導都是採用眾包的形式完成。「傑夫•豪認為,在許多行業中,『眾包』代表了運作方式上的徹底改變,尤其是在販賣信息的行業。」從眾包新聞網站的發展來看,英國衛報是影響力最大的,比如利用「眾包」報導倫敦騷亂、奧運票務、議員消費情況等等。
  • 【資源推薦】HBO美劇《新聞編輯室》
    《新聞編輯室》由好萊塢金牌編劇索爾金打造,通過新聞間裡的緊張工作來反應整個美國社會,在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都有著犀利的觀點,對美國近年來的重大社會事件都有所涉及,也深層展現了媒體人的生活和工作狀態。當Maggie和Don繼續保持親密關係的時候,Jim決定離開新聞編輯室去做一名外勤記者。
  • 打破「沉默的螺旋」,除了勇氣我們還需要「新聞傳播與新媒體」賦予我們的武器
    本課程全面介紹了在當今不斷變化的媒體環境下新聞研究和實踐的發展,讓學生從歷史視角、國際視角全面了解新聞理論的發展過程。:新聞研究的歷史與發展、中西新聞比較研究●媒體寫作:包括印刷媒體寫作、廣播新聞寫作、網際網路新聞寫作●數字時代的新聞業:人工智慧與自動化技術在課程學習中,學生可以:●通過不同的理論視角 評估新聞領域的發展●獲得關於亞洲和西方 新聞標準和實踐的新觀點●學習在印刷、廣播和在線新聞編輯室工作所必需的寫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