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時代,傳統媒體的掙扎》 ——觀《新聞編輯室》S03有感

2020-10-12 MSUN

「後真相①」,簡單來說就是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發表各種博人眼球的言論以獲得關注。而在後真相時代,大眾對新聞消息的態度可概括為「情緒在前,真相在後;認知在前,真相在後;成見在前,客觀在後」。②這與如今蓬勃發展的新媒體脫不開干係,「後真相時代」可以說是新媒體快速發展的產物。科技快速發展,帶動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從此之後,快速高效,直接易懂而富有衝擊力的資訊成為人們樂於關注的信息。傳統媒體的掙扎應時而生。 利用手機獲取信息乃如今常態,人們再難像以往般手持一份報紙耐心瀏覽,或定點坐在電視機前,從三十分鐘的新聞播報中了解過去發生的事。新媒體的快捷已讓傳統媒體難以望其項背。因此,歷史上傳統媒體間「第一時間」的競爭已不復存在。猶如劇中面對波士頓爆炸案後,推特消息沸沸揚揚,ACN電視臺卻不能進行新聞播報一樣,許多傳統媒體面對此類突發事件,能做的只有乾瞪眼。記者無法快速抵達現場,沒有畫面,沒有採訪,沒有進一步消息。而網絡留言又無法判定其真偽而不能作為新聞報導的確實信息來源。與此同時,新媒體卻能夠分秒不落的更新消息。這種速度上的巨大差距,正一步步擴大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不只是突發新聞,各類事件報導,例如體育賽事甚至明星花邊資訊,傳統媒體都將被新媒體遠遠甩在身後。面對如此景象,傳統媒體業逐漸轉型。 失去了「第一時間」的競爭力,是否傳統媒體就再無市場可言?當然不是。在筆者看來,新媒體確實把一部分功能發揮到了極致,逼迫傳統媒體讓步,但正因如此,不少專業新聞機構將目光放到了深度報導,追蹤調查等方面上,不斷開拓新聞報導的另一條路。此類工作原來也屬於傳統媒體工作的一部分,只不過現在需要將次再度專業化,真實化,細緻化,徹徹底底探究事件背後的故事,以彌補失去速度競爭這一優勢帶來的缺口。這也是劇中威爾等人在數次事件,包括波士頓爆炸案中,抗住重重壓力也要確認消息再進行新聞播報的原因。新聞最本質的就是真實性,與之相比,速度和採訪等都可以往後排。新聞最重要的是向焦急的民眾傳達確定無疑的消息,而不是通過存疑信息換來事件早期觀眾們的注意。在現實中,對于波士頓爆炸案報導過程中的一位主持人及電視臺因此獲贊。威廉斯就職於美國全國廣播電視臺(NBC),負責報導有關爆炸案的新聞,當時一名名為約翰·金的記者宣布警方已逮捕嫌疑人的消息,隨後大量新聞平臺轉發這一消息,但威廉斯方卻因為沒有得到兩方獨的消息來源確認此事而一直沒有改變之前「未逮捕嫌疑人」的說法。最後他的做法被證明是正確的。《新聞編輯室》以此為原型將其融入劇中,也是對威廉斯方做法的高度讚賞,向觀眾再次強調新聞真實性的重要性,也給傳統媒體的發展提供了學習榜樣。 但我們也應該思考,為什麼如威廉斯式本就應由媒體堅守職業道德而做出的行為,在如今被大為稱道?是這件事情很難做到嗎?當然不是。只不過因為如今許多媒體記者被利益驅使,而非出於職業道德報導新聞,竟使媒體堅守新聞的最基本原則也成了一樁美談。另一原因涉及社會變化,現在人人都是新聞的傳播者,人人都是新聞的參與者,太多的信息在網上被曝光,就連專業的新聞從業者也不一定能準確的分辨出真假。還有其他種種因素與這兩點一起發生作用,匯聚成如今錯綜複雜的信息世界。 那我們應該為新聞對手報導錯誤的新聞而喝倒彩嗎?劇中查理的表現值得每個人學習,他制止喝彩,教育員工。他人的錯誤,極為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一次錯誤的報導,尤其發生在在如此重大的事件上,很有可能會毀掉一個人的職業生涯。我們應該警惕,而不是慶幸。 媒體在新社會的新發展,關乎每一個新聞人的未來。「十萬+」也是衡量一篇文章是否成功的標準之一。它既被人們吹捧,又被人們詬病。為了追求閱讀量而刻意為文章帶上「爆炸性」標題的事件已屢見不鮮。可閱讀量不高,也意味著讀者不多,導致經濟落後,最後關門倒閉。如果不故意博人眼球也可以說真話,大膽發表言論,用真實吸引用戶。劇中的威爾當然是做到了,他所在的團隊始終堅持這新聞真實性的原則,儘可能的排除萬難以表達最真實的自己,避免因追求收視率而降低質量。但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嗎?不好說。有哪位記者或者哪家新興的新聞機構敢追隨他的腳步嗎?有,但是很少。能做到這一點的,不是發揚光大,就是銷聲匿跡。新聞產生於社會,勢必會牽扯到許多方面的利益關係。新聞是一把無形的劍,斬開世間黑暗的幕簾,探尋隱藏在背後真相。有人的劍不夠鋒利,有人經驗不足,有人深陷危機,有人為此付出生命。這不僅僅是傳統媒體所面臨的難關,而是整個新聞行業一代代新人即將面對的未來。 或許以後新媒體會有所發展,但就現在這個階段,於筆者看來,傳統媒體依然背負著比新媒體更多的挖掘新聞背後信息的責任。但新舊兩者絕不是不共戴天的仇人,恰恰相反,它們應該是互相扶持的好友。新媒體在前衝鋒陷陣,舊媒體續寫接下來的路,共同支撐著新聞傳播行業繼續發展。希望如今的掙扎,帶來的是細分工,精分工,專業分工。新聞工作者們作為現代社會的瞭望者,不管報導研究的是那一個行業,從屬於新舊媒體哪一方的工作崗位,都有義務向公眾傳達最真實準確的信息。不可失其源,這是《新聞編輯室》向我們傳達的,最重要的觀念之一。掙扎在發展中永遠不會停止,面對後真相時代,新聞行業有不得不做出的改變,也有應該永遠堅守的鐵的原則。而新聞工作者們作為行業中的一員,哪怕途中有夥伴離開,面臨分別,遭受重創,可回首過往,依然能為投身於這樣一份工作而感到慶幸與驕傲。

(①「後真相1」是指一些人為了自身利益,無視客觀事實,盲目迎合受眾的情緒與心理,使用斷言、猜測、感覺等表達方式,強化、極化某種特定觀點,攻訐抹黑對手,或博取眼球效應和支持率。②「情緒在前,真相在後;認知在前,真相在後;成見在前,客觀在後」,摘自李良榮先生《新聞學概論》一書。)此文章首發於俺的公眾號「Hard Time」,搜索「HardTimeNTS」,支持下大一新傳生的未來實踐作業吧|˛˙꒳˙)♡

相關焦點

  • 豆瓣評分9.5,《新聞編輯室》在快餐時代尋找新聞的榮光
    有譁眾取寵的媒體或營銷號在重複刺激大眾的娛樂神經,也有衝在第一線的記者冒著生命危險與多方壓力為我們發來真實而讓人痛徹心扉的報導。《新聞編輯室》裡一個又一個案例,一個又一個角色,則已經提前於現實數年開始了反思與掙扎。
  • 回到新聞人夢開始的地方——新聞編輯室
    ,衝破各種阻力、報導新聞真相的故事。經「中央廚房」生產處理的半成品或成品,再配送到各個連鎖店進行二次加工或配菜組合後進行銷售。記者和編輯從繁瑣、機械的事務中解放出來,進而開展更具創造性的工作;但另一方面,人工智慧技術挑戰了新聞標準,威脅到了新聞編輯室的透明度原則,改變了媒體傳統的把關人角色,使用戶易陷入信息過濾的困境中;新聞編輯室引入技術人員
  • 《新聞編輯室》:我們想要更好更真實的未來!
    這是《新聞編輯室》要回答的問題, 也是這個時代每一個編輯要面臨的選擇。 很慶幸, 《新聞編輯室》給了一份教科書般的答案: 我們要做的是一檔真實的新聞節目,關注公民所關注的問題
  • 好劇推薦|《新聞編輯室》
    在他剛結束休假回到辦公室後,發現他的大部分部下將要另謀他就,集體被挖牆角。McAvoy的 老闆、ACN電視網新聞部部長Charlie Skinner (薩姆·沃特森Sam Waterston飾)有卓越的眼光與新聞理想,知道該如何拯救一檔新聞節目,眼光更是準得驚人。他不但沒有放棄Will,更利用他的工作能力竭力維護這檔節目中的所有人才。
  • 《新聞編輯室》更新第四集 劇情被批過於浪漫化
    《新聞編輯室》劇照    東方早報訊 HBO夏季檔新劇《新聞編輯室》播出到第四集,這部在豆瓣上評分高達9.3的"神作"褪去了神話的外衣。失望的原因,永遠是先期覺得可以期待,而後發現期待過高。  理想主義的熱血  該劇虛構了一個ACN電視臺,其8點檔旗艦節目《晚間新聞》主播威爾因大膽言論被撤換團隊後,他的前任女友成了新製片人。製作團隊不顧收視率,挑戰現有新聞報導規則。在引來外界目光的同時,也讓直播室的人際關係變得更加複雜。
  • 《新聞編輯室 第三季》新聞編輯室:疲憊生活裡的英雄夢想
    吉姆和唐代表了在每個行業裡起跑後遙遙領先的那一類人:高學歷,過硬的專業能力,比同期的同事豐富得多的經驗,但吉姆和唐的差別也是顯而易見的:吉姆幾乎是年輕版的麥肯錫,對職業操守有著極高的自我要求,而唐則更加圓融。在這個幾乎人人眼裡都進不得沙子的新聞編輯室,唐的這種靈活有時候甚至讓他看起來像個壞人。在查理去世之後,唐放棄了有收視保障的黃金檔,在更加冷清的十點檔堅定地扎了營。
  • 《新聞編輯室 第三季》堅守和終結
    美劇Newsroom被翻譯成《新聞編輯室》,乍看像是一個情景喜劇的名字。事實上它確實是一部帶有黑色喜劇風格的系列劇集。從「唐吉訶德」這個名字在劇中出現的次數,就可見端倪。《新聞編輯室》的主角是一個晚間新聞節目,隸屬於一個叫做ACN的電視臺。他們所做的事情說出來有點像廣告語:作為一個黃金時段的新聞節目,他們只做有含金量的新聞。不在乎收視率,不在乎投資方,誓死也要保衛自己的新聞純潔。
  • 《新聞編輯室》最終季回歸——看一部只在中國火了的美劇
    這也讓在中國語境下討論《新聞編輯室》變成了一件相當有意思的事———從中我們能挖出的,不僅有兩國美劇觀眾口味差異,更有我們對美國至今存在的各類誤讀:一樣的東西,在我們這裡是紅星閃閃,在太平洋那頭,卻是黑它沒商量。新聞理想:真相捍衛還是自我膨脹?
  • 自動化新聞案例集結:國際媒體新聞編輯室如何利用AI?
    原標題《自動化新聞案例集結:國際媒體如何利用AI賦能新聞編輯室?》 自動化加速落地,AI照進現實。 在駛向未來的旅程中,新聞業從未掉隊,媒體在觀察社會風向的同時,亦以開放的姿態擁抱未來。新聞編輯室如何利用AI? 2. AI在哪些具體流程中已經取代了記者? 3. 新聞編輯室應該如何藉助AI提高報導質量,AI又將如何影響新聞業的未來? 《紐約時報》:語義辨識和評論區管理
  • 《新聞編輯室 第三季》堂吉訶德?是追求真理還是固執
    時間坐標2020.1.26,兩例疑似新型肺炎入住不遠的醫院觀察,從盲目樂觀,到武漢封城的震驚,滿是屍體的謠言視頻瘋轉,全網應激性創傷的不敢快樂,好像這個時候把新聞編輯室看完是有意義的。堂吉訶德的受眾堅持著正規的審查路徑去報導新聞,他們有良知,有標準,有職業責任感,普魯特不想要真相,他想要噱頭,要收視率,URACN,公民記者,粗暴簡單,所以遭到了抵制,但這是2013年,新媒體對舊媒體的衝擊還較為溫和,所以Jim可以帶著優越感去抨擊肉食動物的無下限,可是我們身處2020,關於疫情我們的信息來源基本都源於網絡,我們是公民記者也是公民造謠者,網友通過對單一官方話語權的追求將一切非官方的信息打為謠言
  • 美劇《新聞編輯室》 從新聞製作透視美國政治
    以上是《新聞編輯室》的臺詞節選。HBO電視臺自2012年6月24日首播《新聞編輯室》劇集,系《白宮風雲》的操刀人艾倫·索金的又一力作,他以虛幻的背景與非真實新聞人員,堅定地注視著現實。於是,我們能在《新聞編輯室》裡見識到整個美國社會所面臨的「灰色」問題,從亞利桑那移民法鬧劇、美國消防私營化、茶黨風雲、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鑽井平臺爆炸等發生在歐巴馬時代的政治事件,無不透露艾倫個人竭力保持客觀的同時,又悲天憫人的心態。
  • 新聞編輯室 第一季(美劇)
    《新聞編輯室》,這是一部在豆瓣網上評價高達9.2分的美劇,這個評分略低於《肖申克的救贖》,但已經超過了《鐵達尼號》。《新聞編輯室》(英語:The Newsroom)是一部由阿倫·索爾金原創的美國劇情類電視劇,於2012年6月24日在HBO電視臺首播。
  • 《新聞編輯室 第三季》堂吉訶德三部曲
    我也想不通我為什麼要拿《新聞編輯室》和《黑暗騎士》三部曲做比較但是我覺得它們的結構的確很相似,也可能是因為堂吉訶德使我在「騎士」的層面上對二者感到相似?三季二十五集裡每一個角色都得到了足夠的空間去被刻畫,除了Will、Mac、Charlie、Don等幾個主要角色以外,配角也會給觀眾留下印象,你會記得他們每個人的臉,記得他們做過什麼,並且不覺得他們的存在多餘。我覺得這部劇的中心還是信念吧。
  • 新聞編輯室「秀兒」工種圖鑑:都是媒體新趨勢倒逼出來的-虎嗅網
    《金融時報》以RFV公式來識別用戶的閱讀習慣,依之變更自家的訂閱策略,新聞編輯室希望能夠吸引和保持足夠多的付費用戶,並為之尋求積極又有效的改變,會員編輯連接兩端,架起聆聽和表達的橋梁。標準編輯:新聞世界的規則制定者也許,標準編輯是整個新聞界最有權勢的存在。他們在全國最大,也是最有影響力的新聞編輯室工作,為公司制定一系列標準。
  • 【資源推薦】HBO美劇《新聞編輯室》
    《新聞編輯室》由好萊塢金牌編劇索爾金打造,通過新聞間裡的緊張工作來反應整個美國社會,在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都有著犀利的觀點,對美國近年來的重大社會事件都有所涉及,也深層展現了媒體人的生活和工作狀態。兩個人感情舊帳一大堆,可是對新聞的追求卻始終一致。在他們的合作下,晚間新聞欄目有了更高的追求,力求為觀眾提供真相而不關注收視率。但是事情發展卻沒有想像中順利,McAvoy團隊不斷受到來自各方的阻力甚至威脅。第二季第二季故事起始於2011年9月,正值9-11事件發生10周年之際。
  • 名師談數據新聞(二)|喻國明:大數據,推倒新聞編輯室的那堵牆
    在大數據與信息過剩的風險社會,真正有價值的新聞應當是基於數據分析得出的『預計明天將有暴風雨』式的對公眾的忠告、指南、通知、預警。」概言之,大數據時代的新聞傳播較之傳統的新聞業態是一種深刻的轉型,本文集中探討大數據對於新聞業態重構的若干革命性改變。
  • 紙媒寒冬加劇:百年小報《紐約每日新聞》關閉新聞編輯室
    1919年創刊的《紐約每日新聞》,剛剛跨過百年的門檻,就在這天成了一份沒有編輯室的報紙。在過去一個世紀裡,《紐約每日新聞》也算是美國新聞界一塊響噹噹的招牌,甚至一度是全美發行量最大的報紙。1978年經典的電影《超人》中,超人工作的《星球日報》內景就是在《紐約每日新聞》當時的新聞編輯室裡拍攝的。
  • 美劇《新聞編輯室》浪漫化 美國記者稱不真實
    作為在"報紙—網站—電視—報紙"都幹了個遍的新聞從業者,李曉亮說:"看到《新聞編輯室》第一集時,這一針雞血,使我徹夜難眠。"  《新聞編輯室》,這是一部在豆瓣網上評價高達9.2分的美劇,這個評分略低於《肖申克的救贖》,但已經超過了《鐵達尼號》。該片講述了一個虛構電視臺"亞特蘭大有線新聞臺",在主播威爾的帶領下,衝破各種阻力、報導新聞真相的故事。
  • 「高智商美劇」:新聞編輯室
    在最近一兩年美劇聲勢下降之時,上周一開始播出的《新聞編輯室》卻像一顆從天而降的炸彈,剛剛播出兩集,就已經在豆瓣網上獲得9.4的高分。很多美劇觀眾開始把它列為今夏必追美劇,一向追求高品質的HBO電視臺,在該劇剛剛播完第一集後就宣布續訂第二季,這個劇集為什麼會這麼火?
  • 「新聞編輯室 第三季」影評
    新聞編輯室並不是一部流行劇,或者說一部可以流行的劇集,如果哪位觀眾曾認為TNR會像《老友記》一樣連播10季,那麼這個人一定沒有理解這部劇,也沒有理解索金。但是如同Will在激憤之下的發言,the worst generation period ever period, 如果不是最糟的時代,就無需守夜人吹響號角,但既然是最糟的時代,這聲號角本就是多餘,哪怕是兩季半,對於這個時代也太長了,太麻煩了,太刺耳了。 第一季的第一集,Mac激昂地喊著,it's time for Don Quix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