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①」,簡單來說就是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發表各種博人眼球的言論以獲得關注。而在後真相時代,大眾對新聞消息的態度可概括為「情緒在前,真相在後;認知在前,真相在後;成見在前,客觀在後」。②這與如今蓬勃發展的新媒體脫不開干係,「後真相時代」可以說是新媒體快速發展的產物。科技快速發展,帶動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從此之後,快速高效,直接易懂而富有衝擊力的資訊成為人們樂於關注的信息。傳統媒體的掙扎應時而生。 利用手機獲取信息乃如今常態,人們再難像以往般手持一份報紙耐心瀏覽,或定點坐在電視機前,從三十分鐘的新聞播報中了解過去發生的事。新媒體的快捷已讓傳統媒體難以望其項背。因此,歷史上傳統媒體間「第一時間」的競爭已不復存在。猶如劇中面對波士頓爆炸案後,推特消息沸沸揚揚,ACN電視臺卻不能進行新聞播報一樣,許多傳統媒體面對此類突發事件,能做的只有乾瞪眼。記者無法快速抵達現場,沒有畫面,沒有採訪,沒有進一步消息。而網絡留言又無法判定其真偽而不能作為新聞報導的確實信息來源。與此同時,新媒體卻能夠分秒不落的更新消息。這種速度上的巨大差距,正一步步擴大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不只是突發新聞,各類事件報導,例如體育賽事甚至明星花邊資訊,傳統媒體都將被新媒體遠遠甩在身後。面對如此景象,傳統媒體業逐漸轉型。 失去了「第一時間」的競爭力,是否傳統媒體就再無市場可言?當然不是。在筆者看來,新媒體確實把一部分功能發揮到了極致,逼迫傳統媒體讓步,但正因如此,不少專業新聞機構將目光放到了深度報導,追蹤調查等方面上,不斷開拓新聞報導的另一條路。此類工作原來也屬於傳統媒體工作的一部分,只不過現在需要將次再度專業化,真實化,細緻化,徹徹底底探究事件背後的故事,以彌補失去速度競爭這一優勢帶來的缺口。這也是劇中威爾等人在數次事件,包括波士頓爆炸案中,抗住重重壓力也要確認消息再進行新聞播報的原因。新聞最本質的就是真實性,與之相比,速度和採訪等都可以往後排。新聞最重要的是向焦急的民眾傳達確定無疑的消息,而不是通過存疑信息換來事件早期觀眾們的注意。在現實中,對于波士頓爆炸案報導過程中的一位主持人及電視臺因此獲贊。威廉斯就職於美國全國廣播電視臺(NBC),負責報導有關爆炸案的新聞,當時一名名為約翰·金的記者宣布警方已逮捕嫌疑人的消息,隨後大量新聞平臺轉發這一消息,但威廉斯方卻因為沒有得到兩方獨的消息來源確認此事而一直沒有改變之前「未逮捕嫌疑人」的說法。最後他的做法被證明是正確的。《新聞編輯室》以此為原型將其融入劇中,也是對威廉斯方做法的高度讚賞,向觀眾再次強調新聞真實性的重要性,也給傳統媒體的發展提供了學習榜樣。 但我們也應該思考,為什麼如威廉斯式本就應由媒體堅守職業道德而做出的行為,在如今被大為稱道?是這件事情很難做到嗎?當然不是。只不過因為如今許多媒體記者被利益驅使,而非出於職業道德報導新聞,竟使媒體堅守新聞的最基本原則也成了一樁美談。另一原因涉及社會變化,現在人人都是新聞的傳播者,人人都是新聞的參與者,太多的信息在網上被曝光,就連專業的新聞從業者也不一定能準確的分辨出真假。還有其他種種因素與這兩點一起發生作用,匯聚成如今錯綜複雜的信息世界。 那我們應該為新聞對手報導錯誤的新聞而喝倒彩嗎?劇中查理的表現值得每個人學習,他制止喝彩,教育員工。他人的錯誤,極為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一次錯誤的報導,尤其發生在在如此重大的事件上,很有可能會毀掉一個人的職業生涯。我們應該警惕,而不是慶幸。 媒體在新社會的新發展,關乎每一個新聞人的未來。「十萬+」也是衡量一篇文章是否成功的標準之一。它既被人們吹捧,又被人們詬病。為了追求閱讀量而刻意為文章帶上「爆炸性」標題的事件已屢見不鮮。可閱讀量不高,也意味著讀者不多,導致經濟落後,最後關門倒閉。如果不故意博人眼球也可以說真話,大膽發表言論,用真實吸引用戶。劇中的威爾當然是做到了,他所在的團隊始終堅持這新聞真實性的原則,儘可能的排除萬難以表達最真實的自己,避免因追求收視率而降低質量。但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嗎?不好說。有哪位記者或者哪家新興的新聞機構敢追隨他的腳步嗎?有,但是很少。能做到這一點的,不是發揚光大,就是銷聲匿跡。新聞產生於社會,勢必會牽扯到許多方面的利益關係。新聞是一把無形的劍,斬開世間黑暗的幕簾,探尋隱藏在背後真相。有人的劍不夠鋒利,有人經驗不足,有人深陷危機,有人為此付出生命。這不僅僅是傳統媒體所面臨的難關,而是整個新聞行業一代代新人即將面對的未來。 或許以後新媒體會有所發展,但就現在這個階段,於筆者看來,傳統媒體依然背負著比新媒體更多的挖掘新聞背後信息的責任。但新舊兩者絕不是不共戴天的仇人,恰恰相反,它們應該是互相扶持的好友。新媒體在前衝鋒陷陣,舊媒體續寫接下來的路,共同支撐著新聞傳播行業繼續發展。希望如今的掙扎,帶來的是細分工,精分工,專業分工。新聞工作者們作為現代社會的瞭望者,不管報導研究的是那一個行業,從屬於新舊媒體哪一方的工作崗位,都有義務向公眾傳達最真實準確的信息。不可失其源,這是《新聞編輯室》向我們傳達的,最重要的觀念之一。掙扎在發展中永遠不會停止,面對後真相時代,新聞行業有不得不做出的改變,也有應該永遠堅守的鐵的原則。而新聞工作者們作為行業中的一員,哪怕途中有夥伴離開,面臨分別,遭受重創,可回首過往,依然能為投身於這樣一份工作而感到慶幸與驕傲。
(①「後真相1」是指一些人為了自身利益,無視客觀事實,盲目迎合受眾的情緒與心理,使用斷言、猜測、感覺等表達方式,強化、極化某種特定觀點,攻訐抹黑對手,或博取眼球效應和支持率。②「情緒在前,真相在後;認知在前,真相在後;成見在前,客觀在後」,摘自李良榮先生《新聞學概論》一書。)此文章首發於俺的公眾號「Hard Time」,搜索「HardTimeNTS」,支持下大一新傳生的未來實踐作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