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談數據新聞(二)|喻國明:大數據,推倒新聞編輯室的那堵牆

2021-02-15 考新聞

麥可•蘇德森(Michael Schudson)在《聚光燈,不是「真相的機器」》中指出:「新聞不是『真相的機器』,而是李普曼所說的『聚光燈』和『探照燈』。在大數據與信息過剩的風險社會,真正有價值的新聞應當是基於數據分析得出的『預計明天將有暴風雨』式的對公眾的忠告、指南、通知、預警。」概言之,大數據時代的新聞傳播較之傳統的新聞業態是一種深刻的轉型,本文集中探討大數據對於新聞業態重構的若干革命性改變。

1、 生產信息提供者層面的變化

(一)個性化信息推薦:新聞生產機制的顛覆性轉變

1.基於個性化信息聚合的信息推薦模式

這種模式是對新聞生產機制的顛覆性轉變。「個性化信息推薦」首先是基於個性化的信息聚合,即通過人工智慧分析和過濾機制,根據個性化需求聚合相關的信息和應用,並以此對信息進行深度智能分析,以實現用戶個性化的、動態的需求。信息聚合已經不再是由媒體主導的信息過濾與篩選,而是基於網際網路生產邏輯的信息聚合的過程,並藉助特徵分析、語義網等技術的發展,形成了基於個人興趣的個性化信息合成和推薦模式。

社交網絡和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為個性化信息聚合提供了更廣泛和更便捷的平臺,使深入分析用戶標籤之間的聯繫、跟蹤用戶標籤的使用習慣和頻率成為可能,並能夠以此為用戶推薦個性化內容。正如Frog Design諮詢公司的時尚觀察家所言:「我們正在離開資訊時代,邁入推薦時代。」

2.基於用戶興趣圖譜的個性化新聞推薦模式

以「今日頭條」APP客戶端為例,其有兩個最大的特點:一是基於用戶興趣圖譜分析的個性化閱讀推薦。「今日頭條」基於大數據挖掘技術,會有一個所謂的「冷啟動」過程,即通過對用戶微博帳號的分析建立一個「興趣圖譜」,即興趣模型,原理是根據用戶在微博上發布的內容及其所屬類別、用戶自標籤、社交關係、社交行為、參與的群組、機型、使用時間等數據源來推斷出用戶的興趣點有哪些。隨後系統後臺作出分析,建立初始的用戶興趣DNA數據,並根據這些興趣的權重來進行推薦。

二是「今日頭條」通過對網易、新浪等各大門戶網站的新聞進行內容聚合,完成基於「推薦」、「熱門」、「好友動態」三個維度向用戶進行包括資訊和評論在內的內容推送。「今日頭條」應用的開發者張一鳴認為,「所謂個性化推薦,本質上是不需要用戶做出任何選擇的……只有讓用戶越方便,越偷懶的應用,才能體現出真正的個性化推薦。」通過社交數據挖掘+個性化推薦的新聞生產和推送模式,給用戶塑造了一種「更懂我」的使用體驗,同時也使整個新聞生產流程顯得更智能。

(二)眾包、眾籌:從信息集成者到社會意義生成者

2006年,網際網路雜誌《連線》的資深編輯傑夫•豪(Jeff Hawe)在《眾包的崛起》(The Rise of Crowd sourcing)一文中提出了「眾包」(Crowd sourcing)這一概念。「眾包」是指利用集體智慧來搜集與核實信息、報導故事,或者在新聞生產中做出選擇。傑夫•豪還把眾包生產劃分成四種基本應用類型,即集體智慧(crowd wisdom)、集體創造(crowd creation)、集體投票(crowd voting)和眾籌(crowd funding),它們都是基於大數據時代的海量信息,對數據和信息的重新聚合與價值挖掘。

1.眾包新聞

眾包新聞就是基於UGC(用戶生成內容)的新聞生產。大數據時代,社會化媒體對數據新聞生產影響深遠,它既是數據搜集的重要來源,又可以幫助擴大傳播影響力。美聯社記者喬納森說,「構成新聞業的方方面面的工作既可在編輯部內部完成,也可在編輯部外部完成,可以是專業人士,也可以是業餘人士,甚至民眾自己也可以通過自己生成和分析數據的方式來提高對於政治事務的參與。」因此,基於社會化媒體的新聞生產方式,賦予新聞生產新的社會情境,而且破除了媒體間的障礙。

英國衛報的「數據博客」裡的很多調查性報導都是採用眾包的形式完成。「傑夫•豪認為,在許多行業中,『眾包』代表了運作方式上的徹底改變,尤其是在販賣信息的行業。」從眾包新聞網站的發展來看,英國衛報是影響力最大的,比如利用「眾包」報導倫敦騷亂、奧運票務、議員消費情況等等。韓國的Ohmynews.com網站,也是以網絡社區公眾為核心,眾包生產「公民新聞」的典範。如今,Ohmynews已經發展成為韓國最具影響力的新聞網站之一,其主要原因就在於這種獨特的理念和前瞻性的眾包式的新聞生產方式。

2.眾籌新聞

眾籌新聞(Crowd sourcing news),亦稱新聞眾籌,是指個人或機構向公眾募集資金,實現特定的新聞報導計劃。相比喜聞樂見的眾包新聞生產,眾籌新聞儘管開創了新聞生產的新模式,但是得到的評價卻是毀譽參半。眾籌新聞充分發動公眾參與新聞生產,固然增強了記者與受眾的互動性,但是也會容易導致喪失傳統新聞生產孜孜以求的獨立性。所以到現在為止,眾籌新聞作為新聞生產的一種創新理念,前方的道路仍然充滿未知的變數。眾籌新聞是一個開創性的模式,雖然從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新聞生產和消費,但並不能取代傳統的新聞報導形式和媒體經營模式,公眾對於免費新聞的依賴、資金鍊的持續性、對透明性和公正性的要求、以及記者從新聞工作者向市場推銷者的角色轉變等問題,都影響著眾籌新聞的未來。

2、 媒體層面的變化

(一)「推到新聞編輯室的那面牆」:數據團隊進駐編輯部

2014年3月24日,紐約時報發布了一份長達96頁的《創新報告》,這份報告和該報社首位被解職的女主編一起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並再次引發了對於傳統媒體數位化前景的關注。《創新報告》一方面再次強調了數位化轉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另一方面,也對報紙這樣的傳統媒體機構的改革提出了建議:脫離過去採編部分獨立於其他部門,只關注內容生產的單一模式,要加強與技術、設計、產品、市場部門的合作,記者編輯也要參與到內容推廣的流程當中。簡言之,就是要把各部門進行融合,讓數據團隊入駐新聞編輯部。

這裡的數據團隊,指的就是基於各部門融合的、跨領域合作的數據新聞生產團隊。2012年首屆國際數據新聞獎獲獎作品的運行過程顯示,數據新聞比拼的不是採訪力量和團隊規模,更看重具有新聞敏感的人與具有數據挖掘、分析和可視化呈現能力的人之間的相互協作。大數據新聞的生產模式決定了頭腦風暴和奇思妙想的重要性,部門與部門之間的界限日漸模糊。正如英國衛報數據博客編輯西蒙•羅傑斯所指出的「新聞編輯部的布局很有講究,如果你越靠近新聞編輯部,就更方便對報導進行交流,成為新聞策划進程中的一部分;反之則兩者距離越來越遠。」

芝加哥論壇報也正在實施把數據團隊加入新聞編輯部的改革,雙方就明確的新聞報導任務實時進行直接交流,協助記者調查和報導故事,在線描繪故事,並為芝加哥當地的特定群體建立永久的網絡資源。澳大利亞全國廣播公司(ABC)則組建了包括網頁開發及設計人員、數據採集分析人員、數據挖掘、圖形可視化的技術人員等七類人在內的數據新聞團隊,來完成從傳統新聞編輯團隊向數據新聞編輯團隊的轉變。

(二)媒體融合、跨界合作與產業升級:大數據時代媒體機構的自我顛覆

除了「推倒新聞編輯室的那堵牆」,讓新的數據團隊來主導新聞生產外,從媒體自我顛覆的層面來說,還需要加強跨界合作,與社會化媒體、移動網際網路結合起來,把不同行業、領域和終端的數據進行聚合,進行關聯分析和價值挖掘,增強媒體融合及跨界合作,加速產業升級。

1.加速媒介融合

大數據技術的運用,促進了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不同終端的數據交換和相互融合。11傳統媒體聯合新媒體正在打造的「雲計算」和「全媒體平臺」,能夠為大數據分析和數據驅動的生產建立龐大的資料庫基礎和通暢的信息交流整合渠道。同時還可以對數據進行二次價值的挖掘。在媒介融合過程中,報紙、廣播、電視等都成為全媒體平臺的一部分。傳統媒體在向商業公司體制轉變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從社交媒體、移動媒體這些跨媒體終端上採集評論信息和使用信息,比如對點擊率、轉發率等數據進行分析,分析讀者偏好,把握市場脈搏。如果能把大數據分析和市場調查結合起來,就會得到更精確的結果。

2.增強跨界合作

在大數據分析技術運用方面,新聞媒體還面臨著很多挑戰。數據的來源、加工和挖掘都需要專門的技術人才和設備等,跨界合作,也許是比自己事必躬親來說是最適合的方式,不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可以通過合作碰撞出新的火花。比如「據說春運」就是央視與百度搜索合作製作的大數據新聞報導,央視負責專題選定和新聞製作,百度負責數據採集和挖掘,這對雙方都是利好的事情,後來的「據說兩會」、「據說就業」等也證明了這種跨界合作的可持續性和良好的合作前景。

3.加速產業升級

媒介融合和技術發展給媒介集團帶來的衝擊有目共睹,迫使傳統媒體也在加快與網際網路媒體融合的步伐,加速產業升級。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和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於2013年合併成立上海報業集團,除了對旗下業務板塊進行重新整合之外,還將與百度公司合作,開始了與網際網路媒體融合的第一步。2012年佛山傳媒集團開始與國際調研公司尼爾森公司合作,希望根據多媒體平臺資料庫的整合與分析,為集團轉型發展提供戰略性的策略指導。在媒介融合以及跨界合作的趨勢影響之下,基於大數據時代飛速發展的信息採集和分析技術,將給傳媒產業帶來巨大機遇和價值,基於「開放、關聯、對接」的網際網路邏輯,傳統媒體的產業升級,不僅僅包括產業結構,還在於生產理念、商業模式和用戶體驗等方面的改革。

除此以外,傳統媒體要想在大數據時代成功實現自我顛覆,在媒介內部也要模糊部門之間的界限,正如紐約時報的《創新報告》所倡導的那樣,要把原本區分採編部門和其他運營部門的「牆」推倒,加強採編部門和客戶服務、技術應用與設計、數字挖掘、產品研發這些部門之間的協同合作,堅持「產品第一、部門第二」的原則。

3、 用戶層面的變化

(一)從「傳者中心」轉向「用戶中心」

信息獲取方式的多元化與信息的易得性,使得信息與媒體出現「富餘化」傾向,信息生產的單位成本不斷降低,信息的供應量以每年8%—10%的速度快速增長。媒介市場從「傳者中心」向「受者中心」轉變,信息的供應也從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開始進入供過於求的買方市場。表現在新聞報導領域,即對數據進行篩選、整理和挖掘後轉化為滿足不同層面受眾需求的細分化、定製化的新聞資訊,藉助於新媒體平臺,以直觀、易用的形式向公眾提供互動式服務,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知情、監督和選擇的需求。

(二)從單向變雙向:體驗至上,提升用戶分析價值

轉變為以用戶為中心的傳播模式後,用戶的體驗和反饋對媒體的改進尤為重要。因此,通過跨媒體的平臺來收集用戶意見,通過關聯分析受眾需求、偏好及行為模式,是提升用戶分析價值,增強用戶體驗滿意度的有效途徑。

以電視媒體為例,可以通過數位電視或者是網際網路智能電視的機頂盒,採集與統計受眾對節目內容的接觸頻次、行為軌跡等數據,甚至提取受眾在觀看電視時快進、暫停產生的收視率數據與傳統媒體收視率數據匯總,以此找出受眾的興趣點和喜好所在。繼而,建立起受眾收看習慣和口味偏好的強大資料庫,為受眾篩選出最適合的內容,再加以針對性推薦;此外還可打造個性化的推薦欄,生成「我的媒體單」,推薦符合受眾興趣偏好的內容產品,幫助其更快捷、方便地找到所需內容。大數據時代,結合個性化的數據平臺,通過有效的數據採集和受眾洞察系統,可以實現節目定製,為受眾帶來更好的觀看體驗和推送內容。

文/喻國明

---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微社區【考新聞的後院】交流。

相關焦點

  • 大數據在融合新聞生產中的應用
    二、研究方法和案例選取 近年來,大數據這個概念愈發炙手可熱,國內外媒體都創作了許多優秀數據新聞作品。 本文計劃採用個案研究法,通過對具體案例進行分析,研究大數據在融合新聞生產中的具體應用與呈現方式,總結其區別於傳統新聞報導的特點,探討其存在的問題,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
  • 回到新聞人夢開始的地方——新聞編輯室
    那學姐給你們推薦一部幾年前曾風靡一時的老劇——《TheNewsroom》(《新聞編輯室》)。這部劇曾感染、激勵了很多有新聞理想的新聞人。即使你從沒看過這部劇,那也可能在「新聞人不能錯過的X部美劇」等排行榜中看到過這個名字。
  • 自動化新聞案例集結:國際媒體新聞編輯室如何利用AI?
    原標題《自動化新聞案例集結:國際媒體如何利用AI賦能新聞編輯室?》 自動化加速落地,AI照進現實。 在駛向未來的旅程中,新聞業從未掉隊,媒體在觀察社會風向的同時,亦以開放的姿態擁抱未來。新聞編輯室如何利用AI? 2. AI在哪些具體流程中已經取代了記者? 3. 新聞編輯室應該如何藉助AI提高報導質量,AI又將如何影響新聞業的未來? 《紐約時報》:語義辨識和評論區管理
  • 「高智商美劇」:新聞編輯室
    在最近一兩年美劇聲勢下降之時,上周一開始播出的《新聞編輯室》卻像一顆從天而降的炸彈,剛剛播出兩集,就已經在豆瓣網上獲得9.4的高分。很多美劇觀眾開始把它列為今夏必追美劇,一向追求高品質的HBO電視臺,在該劇剛剛播完第一集後就宣布續訂第二季,這個劇集為什麼會這麼火?
  • 紙媒寒冬加劇:百年小報《紐約每日新聞》關閉新聞編輯室
    1919年創刊的《紐約每日新聞》,剛剛跨過百年的門檻,就在這天成了一份沒有編輯室的報紙。在過去一個世紀裡,《紐約每日新聞》也算是美國新聞界一塊響噹噹的招牌,甚至一度是全美發行量最大的報紙。1978年經典的電影《超人》中,超人工作的《星球日報》內景就是在《紐約每日新聞》當時的新聞編輯室裡拍攝的。
  • 2020年Sigma Awards數據新聞獎入圍及獲獎作品賞析
    原創 上觀數據 上觀數據Sigma Awards是一項新的數據新聞競賽,填補DataJournalism Awards(數據新聞獎)留下的空白,該獎項自2012年以來一直由GlobalEditors Network運營(由於資金困難現已終止)。
  • 豆瓣評分9.5,《新聞編輯室》在快餐時代尋找新聞的榮光
    高級製片人Jim Harper得到消息的那一刻,緊張中的演播室靜默了幾秒,然後男二號Jim問:有其他人說她死了麼?「沒有。」Jim斬釘截鐵地說:「那她就沒有死。」《新聞編輯室》裡一個又一個案例,一個又一個角色,則已經提前於現實數年開始了反思與掙扎。
  • 美劇《新聞編輯室》 從新聞製作透視美國政治
    以上是《新聞編輯室》的臺詞節選。HBO電視臺自2012年6月24日首播《新聞編輯室》劇集,系《白宮風雲》的操刀人艾倫·索金的又一力作,他以虛幻的背景與非真實新聞人員,堅定地注視著現實。正因為「面面俱到」,該劇的信息量才會大到驚人,引經據典的笑話也需要極廣的知識面才能完全消化。比如男主角威爾被媒體戲稱為「新聞界的傑·雷諾」,意在將他擺在一個脫口秀主持人的位置上,諷刺他只會耍嘴皮子。
  • 《新聞編輯室 第三季》新聞編輯室:疲憊生活裡的英雄夢想
    那部電影裡呈現的快節奏在這部電視劇裡得到了延續和發揚:從角色的語速到情節的推進都迅猛得幾乎讓人喘不上氣來。同時又因為電視劇篇幅上的優勢,每一個衝突都得到了更充足的時間與空間被更加細緻地抽絲剝繭。艾倫·索金在這部聚焦新聞行業的作品裡所呈現出的並不是新聞業的現實:這並不是一部紀錄片。
  • 《新聞編輯室 第三季》舀水行舟
    《新聞編輯室》的故事圍繞著一群新聞工作者中的理想主義者展開,Aaron Sorkin的本子固然劇情精彩、敘事聰明,本質上卻還是對Greater Fool的頌揚和同情的交織,其混合比例隨著劇情走向而不斷變化。從這個角度上來說, 拋開那些排列組合交錯縱橫無比複雜、但刪了過後可以讓整部劇再上一個臺階的二不掛五的辦公室戀情,《新聞編輯室》的核心其實相當簡單。
  • 《新聞編輯室 第三季》二刷
    二刷結束,Charlie的葬禮讓人對這部劇的完結的感受愈加沉重。當初一刷結束時說一定要看完堂吉柯德再去二刷,很慚愧地到現在還沒有看書。只因一個月前看了那部還原波士頓馬拉松案的電影,很想回顧一下新聞編輯室裡的報導方式就來看了。誰知看了一個開頭就一發不可收拾地看完了一二季,第三季遲遲不肯重啟,對一部劇的感情有多深大概就體現在這種時候了。
  • 用大數據挖掘常態新聞選題的新意
    摘 要:大數據時代下傳統媒體在新聞業務上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如何利用新技術實現報導形式和內容的創新是傳媒新聞媒體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以央視綜合頻道《晚間新聞》欄目中推出「據說春運」專題報導為例,總結了該報導在運用大數據上的經驗,以期為同類媒體和報導提供借鑑和分析。
  • 保研大數據|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
    其中,學術型碩士設有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學、傳媒經濟學四個專業,另在新聞學專業下設有國際新聞碩士特色項目;專業碩士方面,學院近年來秉持培養高端應用型人才的定位,響應國家社會發展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陸續開設「一帶一路」全英文碩士、大數據與新聞傳播、戰略傳播等特色方向,2019年起新增統招非全日制智能傳播方向。
  • 新聞編輯室 第一季(美劇)
    《新聞編輯室》,這是一部在豆瓣網上評價高達9.2分的美劇,這個評分略低於《肖申克的救贖》,但已經超過了《鐵達尼號》。《新聞編輯室》(英語:The Newsroom)是一部由阿倫·索爾金原創的美國劇情類電視劇,於2012年6月24日在HBO電視臺首播。
  • 好劇推薦|《新聞編輯室》
    (圖為新聞編輯室劇照)艾倫·索金在這部聚焦新聞行業的作品裡所呈現出的並不是新聞業的現實:這並不是一部紀錄片。潛到所有肉眼看得見的現象之下,去把握那些看不見的暗流、去體會那些看不見的力量、去預見人們即將要去的方向,也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文學和新聞共同在做的事。艾倫·索金在這部作品裡創造出了一個新聞業的烏託邦,這個烏託邦就是整個故事在其中展開的這一間新聞編輯室。
  • 發現號:美劇《新聞編輯室》
    劇照2    新聞編輯室 第一季的劇情簡介  新聞編輯室(The Newsroom)是一部由艾倫•索金原創的美國劇情類電視劇,於2012年6月24該劇講述了一個虛構電視臺"亞特蘭大有線新聞臺"(簡稱:ACN)臺前幕後的故事,同時也描述了ACN主播威爾•麥卡沃伊及其製作團隊面對"電視臺商業需求與個人新聞操守發生衝突時"的一系列表現。
  • 【資源推薦】HBO美劇《新聞編輯室》
    《新聞編輯室》由好萊塢金牌編劇索爾金打造,通過新聞間裡的緊張工作來反應整個美國社會,在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都有著犀利的觀點,對美國近年來的重大社會事件都有所涉及,也深層展現了媒體人的生活和工作狀態。當Maggie和Don繼續保持親密關係的時候,Jim決定離開新聞編輯室去做一名外勤記者。
  • 美劇《新聞編輯室》浪漫化 美國記者稱不真實
    作為在"報紙—網站—電視—報紙"都幹了個遍的新聞從業者,李曉亮說:"看到《新聞編輯室》第一集時,這一針雞血,使我徹夜難眠。"  《新聞編輯室》,這是一部在豆瓣網上評價高達9.2分的美劇,這個評分略低於《肖申克的救贖》,但已經超過了《鐵達尼號》。該片講述了一個虛構電視臺"亞特蘭大有線新聞臺",在主播威爾的帶領下,衝破各種阻力、報導新聞真相的故事。
  • 數據新聞生產的流程再造與敘事創新
    數據新聞的生產大致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精煉數據,二是可視化敘事與傳播,迥然相異於傳統的新聞生產流程,在新聞理念、技術操作和傳播方式各方面都存在較明顯的差異。就數據新聞產品的內容製成來看,尤其是它的敘事方式顛覆了以往的文本敘事和微觀敘事,整體架構不完全拘泥於傳統報導結構和新聞事件要素的要求,在新聞敘事的實踐層面上具有較強的創新意義。
  • 淺談新聞傳媒業如何應對大數據時代的衝擊
    因此,社會對信息的需求量日益增長,這就導致大數據時代下,各行各業都受到現代信息技術的衝擊。對於新聞傳媒業而言,大數據帶來了信息媒介傳播方式,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資源,同時增進了新聞傳播量,使新聞傳播的越來越廣泛,這對於新聞傳媒業來說可謂是一大商機,同時也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在發展當中大數據對新聞傳媒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多的發展優勢,與此同時,也對人們閱覽的方式和信息上的收穫帶來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