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對考試的貢獻:武舉和殿試一直延續到清朝,思想卻影響至今

2020-12-21 騰訊網

題/武則天對考試的貢獻:武舉和殿試一直延續到清朝,思想卻影響至今

文/有疾

配圖聲明/本號所使用配圖均來源於網際網路,且難以查證著作權人,若有來源我們定會標記,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本號,我們會認真解決!

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前言:

科舉制大家都知道,但一說起武舉,大部分人腦子裡都會一閃而過的是蘇乞兒,這一周星馳創造的經典角色。劇中周星馳飾演的蘇乞兒在參加武舉的時候,經過了舉重、射箭、武藝等多重考驗,再加上對手的突然暴斃最終成功當選武狀元。

(蘇乞兒劇照)

武舉的創立始於武則天時期。不過在這之前就已經有類似於「察舉制」的制度在特殊時期選拔過在武藝和軍事方面有特殊才能的人才。

就像漢朝時期就有一種叫做「勇猛知兵法」的選拔制度,主要目的是選拔作戰勇猛又懂兵法的專業型人才。不過這項制度並沒有形成慣例,只是在國家有需要的時候才緊急性的徵召那麼一下,平常時候根本不聞不問。

武人們想要提升社會階層,就只剩下了一條路——參軍。

就連科舉制度正式形成後也是偏向於文官集團,對於武人就好像是選擇性的忽略了,覺得並沒有專門選拔武舉人的必要性。畢竟軍隊從來都是掌權者們必須緊緊攥在手裡的武器,怎麼可能隨便開設一個武舉,然後讓根本不知道底細的人去統帥軍隊,萬一反了那可怎麼辦。

於是,問題就來了。武則天繼位之後,天下反對她的人也不少,在科舉制相對完善的情況下,為啥她還要專門創立一個「武舉制度」呢?

(武則天)

人才需求迫使她這麼做

武則天稱帝可以說是打破了中國有史以來的傳統,強如呂雉、王政君頂多也就是臨朝稱制,並沒有像武則天那樣一步到位,直接稱帝。這讓千百年來都以男性為尊的社會產生了劇烈的動蕩,甚至可以說是顛覆了當時候人們的認知。

所以武則天稱帝之後的要走的道路就必定充滿荊棘。

男尊女卑這個觀念倒是其次,最主要的是當時候李唐王室正統的這個概念已經深入人心,武則天將李改成了武,將唐改成了周,絕對會引來社會大範圍的動蕩。

(武則天畫像)

甚至在突厥那邊都曾經放出過「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兒郎」的話。國內那就更不用說了,李安靜被來俊臣冤殺的時候說出「以我唐家老臣,須殺即殺,若問謀反,實無可對」的話。

最重要的是,李旦雖然被廢,但是在民間卻有無與倫比的號召力。武則天想要對突厥動兵,剛開始一個月招募的士兵不到一千個人,等到人們聽說掛帥的是李旦的時候,立馬增到五萬人。

(李旦劇照)

所以很難說武則天對於李唐老臣能夠持有多大的信任,所以武則天需要大量的「新鮮」人才來輔助自己,為自己所用。

事實上武則天也是這麼幹的,她即位之後就派遣存撫使在全國各地大肆搜羅人才,這才用的是「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的路子。不僅從上而下的發掘人才,她還讓人才自己脫穎而出:「內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鹹令自舉」,可以自己推薦自己。

同時對科舉制改革,增設進士科,加試雜文,鞏固了並提高了科舉制的地位。

這都表明當時的武則天需要大量的人才,用來鞏固自己的統治,順便和那幹李唐老臣、宗室們劃清界限。

(武則天劇照)

內外叛亂

因為稱帝這件事在國內的反應太過激烈,所以武則天也不得不採用一些特殊的手段。於是像索元禮、來俊臣、丘神勣等酷吏就是在這個時候得到一飛沖天的機會。

在嚴酷的手段之下,大臣、宗室子弟相繼遭到迫害,內亂頻頻。

(來俊臣劇照)

李敬業、李衝、李貞等人的相繼謀反雖然在短時間內就被鎮壓了下去,但是這也不得不讓武則天心驚膽戰,從而將自己的屠刀伸向了那些領兵打仗的大將們身上,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功高震主,另一方面則是出於對他們的不放心。

程務挺、黑齒常之、李孝逸等人相繼被殺,軍隊中能打仗的將領出現了斷層。這就直接暴露出了在應對國內外可能到來的動亂方面,儲備人才不足的嚴重短處。

(黑齒常之畫像)

武則天也不是沒有試過已有的人才。就像在公元696年,營州契丹都督李進忠和歸誠州刺史孫萬榮舉兵造反,武則天一口氣派出了曹仁師、張玄遇等二十八位大將軍。看似氣勢洶洶,實則被人打成了狗——五月出兵,八月就全軍覆沒,一個人都沒有回來。

武則天再不選點軍事方面的人才,好不容易得來的皇帝位子轉眼就得讓別人得了去。

(武周時期版圖參考)

軍權的重要性

其實對於古代有志於皇位的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軍權。軍權掌握在誰的手中,勝利的天平就會倒向誰。而控制軍權最重要的手段就是不斷安插親信,讓整個軍隊從內到外都聽從自己的調遣。

唐朝的軍隊從唐太宗後期徵高句麗之後就基本處於停歇的狀態,作戰經驗嚴重不足,經驗豐富能打勝仗的將軍還被武則天猜疑。而武則天剛繼位的時候又是內憂外患沒有間斷,這就像是進了一個死循環,怎麼也捋不到頭。

(唐徵高句麗、百濟示意圖)

武則天解決軍隊將領的問題無非也就是安排武家子弟、提拔親信這麼幾種。但是武家子弟能擺得上檯面的有幾個?她的親信裡能打的也就一個當和尚的懷義,別的實在是沒有找出來。

一方面軍隊疏於戰鬥,一方面統帥又實在上不得臺面。所以人才的匱乏阻擋了武則天對於軍隊的控制,也影響了武則天的統治。在內憂外患,並且無人可用,無人可以信任的情況下,武則天只能從全天下廣招人才,以充實自己的班底。

(武則天劇照)

結語

所以,武則天開設武舉,完全就是應對局勢而做出的決策。在內有叛亂,外有強敵的情況下,加緊選拔合格的軍事人才,有利於她自己的統治。同時開設武舉也擴大了選官的範圍,讓自己在百姓中間也刷了一波存在感。

選拔合適的將領填充到軍隊中充當自己的嫡系,就和武則天在文試中還專門加了一項「殿試」制度一樣,讓貢生們都在洛城殿中考試,這樣一來這些考生就全部成了天子門生。對武則天必定是感恩戴德,加緊效勞。

這種殿試製度一直延續到清朝,有力的推進了歷史進程。而科舉制讓寒門子弟可以通過考試來突破門閥士族壟斷的核心思想也影響至今。

(殿試製度一直延續到清朝,圖為清朝殿試情景再現)

也就是說,武舉的開創還兼有收買天下武人之心的意思。科舉正規化和擴大化收買了全天下的士子,武舉的創辦則是讓出頭無望的武人們看到了希望。

不過從武則天時期開創的武舉並沒有像「科舉」一樣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文官考試不同,出名的將軍沒有幾個是靠著武舉上來的,似乎就是一個科舉制度下的陪襯角色。

即便如此,武舉制度也讓唐朝撞大運似的碰上一員猛將,而這個猛將也在後來的安史之亂中挽狂瀾於既倒的——郭子儀。

(郭子儀畫像)

這或許就是命運的安排吧。

對了,在明朝的時候也出現了兩位武舉人,一位是以抗倭聞名的戚繼光,另一位則是衝冠一怒,打開山海關的吳三桂。

相關焦點

  • 淺議武舉:不會寫論文的嶽飛和戚繼光,肯定成不了名將
    隋文帝開創了考試取才制度,隋煬帝開創了科舉制度。唐高祖和唐太宗接力,繼續發展科舉。唐高宗和武則天,開創了殿試製度。隨著科舉制的發展,老百姓紛紛去讀書,大唐朝形成了「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的氛圍。老百姓大部分去讀書了,練武的人就少了。一個國家光有讀書人,沒有練武的人,肯定是不行的。武則天為了鼓勵老百姓練武,設立了武科舉。
  • 一代女皇武則天的是非功過
    和太子李治關係曖昧,最後藉助高宗李治重返後宮,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不惜殺害自己的親生女兒,嫁禍給王皇后;從二聖臨朝到獨攬大權,為了稱帝,將反對她的李唐皇室屠殺殆盡……武則天繼位後,派王孝傑率軍大敗吐蕃軍隊,收復安西四鎮。在龜茲設置安西大都護府,駐兵鎮守;同時又恢復和親,緩和和吐蕃的關係。隨後,武則天又在在庭州設置北庭大都護府,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管理天山南北地區,鞏固了唐朝對西北邊疆的統治,重新暢通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和中亞地區的促經濟文化交流,也是從那時起,新疆正式納入中華民族的版圖。
  • 古代武舉科考開硬弓,力度180磅以上,現代人可能連弓拉不開
    中國有一套完整的科舉制度,一直延續至清朝,武舉經歷了幾興幾廢。通常人們都會產生一種錯覺,學武之人大多都是沒文化之人,殊不知這也不是常人能勝任的職位。武舉考試要過"過五關斬六將",每個朝代都有各自具體的標準。唐代除了考驗武力值還要看顏值,宋代需要考軍事策略,清朝較為重視武舉,拉硬弓,舞大刀,石礩子是必考項目。騎射是每個朝代都會涉及到的項目,拉弓射箭這一方面尤為重要。
  • 古代武舉科考的弓,到底有多「硬」?現代人可能連弓都拉不開
    中國有一套完整的科舉制度,一直延續至清朝,武舉經歷了幾興幾廢。通常人們都會產生一種錯覺,學武之人大多都是沒文化之人,殊不知這也不是常人能勝任的職位。武舉考試要過"過五關斬六將",每個朝代都有各自具體的標準。唐代除了考驗武力值還要看顏值,宋代需要考軍事策略,清朝較為重視武舉,拉硬弓,舞大刀,石礩子是必考項目。騎射是每個朝代都會涉及到的項目,拉弓射箭這一方面尤為重要。
  • 話說歷史上的科舉考試,以及狀元、會元、解元
    不但造成階級固化,堵塞了民間人材之路,還讓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實際上影響了皇帝的專制權力,因此東晉出現了「王與馬共天下」的情形。隋帝國建立後,587年,隋文帝正式設立科舉制度,在唐帝國時期發展成型,並一直延續到清帝國末年的1905年,持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現代社會的高考、以及公務員選拔制度,亦是從科舉制度演變而來。
  • 清朝的科舉制度:從發達到走入死胡同
    朝廷屢屢發布訓誡,不斷地增加考試次數,設立各種預防不正當手段的制度,但都沒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光緒十九年(1893年)的順天鄉試中,通過替考獲得合格的人數達到幾十人。不難想像,科舉制度早晚難以維繫。隨著科場競爭日益激烈,考官為評分便利難免出現試題瑣碎化的傾向。到光緒中期,蒙古地理和西藏地理都被用來作為殿試的題目,與鄉試、會試無異。
  • ...名人系列│政啟開元 治弘貞觀——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
    二是開創殿試。武則天稱制後,開創殿試製度。殿試又稱御試、親試、廷試,是由皇帝親自在大殿上開科取士、監考選拔人才的考試形式。其考察的內容十分廣泛,從對經書的熟悉程度到對國策的有關看法,從個人操行到外貌姿態,都逐一審視。唐高宗在顯慶四年(659)春季親自主持考試,但並未形成常態。而武則天則將殿試製度化,親自參與科舉取士的考核過程。武則天以此種方式發現和重用了不少賢能志士。載初元年(689)的殿試中有一名人才叫張說,雖剛22歲,但武則天經過考察看出他是個人才,親點他為第一。
  • 霍元甲和大清最後一位武狀元比武,為何僅踢出2腳,就不敢再踢了?
    在古代封建社會,科舉考試可分為文考和武考,文考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從鄉試到會試再到殿試,非常的麻煩而且錄取率極低,畢竟這些人都是要做官的。而武試也同樣不遑多讓,畢竟武職要遠遠少於文職。 歷史上的武舉最早開始於公元702年,也就是武則天執政時期,但是文舉和武舉都是一塊設立的,不過武舉卻遠遠沒有文舉受朝廷所重
  • 安徽挖出清朝大內侍衛墓,專家剛開挖,墓主後人趕來怒斥:快住手
    在清朝前期,清廷上層的朝堂裡很少有漢人的位置,除了極個別出色的漢人外,高官重臣幾乎都被滿族人和蒙古人所佔據,而軍隊裡就更加沒有漢人的位置了,主要的武將幾乎全都是由滿人出任。這種情況直到清朝後期太平天國運動的發生才有所改善。專家們尚在懷疑此事的真假,這群人竟然拿出了族譜,說祖上是清朝的一個武舉人,因為武藝出色,個人的綜合素養較高,被破格選拔到了皇宮大內裡充作侍衛。
  • 周星馳演的武狀元蘇乞兒,讓我們想到歷代武舉那些不為人知的事
    武舉始創於唐武則天長安二年,也就是公元702年,廢於清光緒二十七年,也就是說公元1901年,前後延續近1200多年,中間也有中斷,從時間來看還是比較長,很難想像武舉是唐朝則天這個女皇帝創建,這也是她當皇帝留給後人一筆寶貴財富,至少為習武之人有一種追求,那就是考武舉,最後升為將軍,在沒有武舉之前,雖然也有這方面的選拔,但是沒有武舉這樣系統,所以很多習武者十分感謝武則天,是她給習武之人一碗飯吃。
  • 武則天執政四十六年間,幹了1件事,影響中國歷史1200年 之久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在皇帝位十五年,實際執政46年(659-705)。武則天統治期間,幹了許多有益國家的事,也幹許多影響不好的事,其中有個創舉,影響了中國歷史近1200年。
  • 假如你是古代考生,你想回哪個朝代考試?
    到了漢朝選人,用的是察舉制。就是讓各地的地方官來考察、推舉人才。察舉有很多科目,其中最重要的一科是孝廉,選的人也最多,這就是舉孝廉。因為當時儒家思想佔據主導地位,而孝與廉在儒家思想有佔據重要地位。不過這種方式,很容易形成裙帶關係,到後來,好好的察舉制,最終徇私舞弊而告終。
  • 歷史最有權力的五個女人,武則天唯一女皇,孫儷讓一人名滿天下
    宣太后對秦國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但是,呂后延續了劉邦休養生息的政策,大力發展經濟,為日後的文景之治和漢武帝的強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她的過錯無需隱晦,她的功勞應當銘記。
  • 史上活到極致的10個女人,不得不服
    貂蟬也是女"間諜"的鼻祖之一,她親身實踐了美人計和連環計。呂稚 最狠毒的女人碭郡單父縣(今山東菏澤市單縣)人,後世把她與唐朝的武則天並稱為"呂武"。呂稚是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在歷史上算是個很成功的女政治家,但至今人們提起他的名字,最先想到的是她的的狠毒和權變。柳如是 最好命的紅塵女子
  • 一代女帝武則天,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在歷史上起了什麼樣的作用
    殿試而要壓制世家大族,必然要培養忠於自己的新進官僚。開創殿試、武舉,使科舉制度達到完善。狄仁傑690年,武則天親自策問舉人,表示重視科舉,用以籠絡人心,至此開創了「殿試」,還開設了武舉。以往各州選送舉人,是排在貢物之後,她將其改為先人後物,表示重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