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武則天對考試的貢獻:武舉和殿試一直延續到清朝,思想卻影響至今
文/有疾
配圖聲明/本號所使用配圖均來源於網際網路,且難以查證著作權人,若有來源我們定會標記,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本號,我們會認真解決!
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前言:
科舉制大家都知道,但一說起武舉,大部分人腦子裡都會一閃而過的是蘇乞兒,這一周星馳創造的經典角色。劇中周星馳飾演的蘇乞兒在參加武舉的時候,經過了舉重、射箭、武藝等多重考驗,再加上對手的突然暴斃最終成功當選武狀元。
(蘇乞兒劇照)
武舉的創立始於武則天時期。不過在這之前就已經有類似於「察舉制」的制度在特殊時期選拔過在武藝和軍事方面有特殊才能的人才。
就像漢朝時期就有一種叫做「勇猛知兵法」的選拔制度,主要目的是選拔作戰勇猛又懂兵法的專業型人才。不過這項制度並沒有形成慣例,只是在國家有需要的時候才緊急性的徵召那麼一下,平常時候根本不聞不問。
武人們想要提升社會階層,就只剩下了一條路——參軍。
就連科舉制度正式形成後也是偏向於文官集團,對於武人就好像是選擇性的忽略了,覺得並沒有專門選拔武舉人的必要性。畢竟軍隊從來都是掌權者們必須緊緊攥在手裡的武器,怎麼可能隨便開設一個武舉,然後讓根本不知道底細的人去統帥軍隊,萬一反了那可怎麼辦。
於是,問題就來了。武則天繼位之後,天下反對她的人也不少,在科舉制相對完善的情況下,為啥她還要專門創立一個「武舉制度」呢?
(武則天)
人才需求迫使她這麼做
武則天稱帝可以說是打破了中國有史以來的傳統,強如呂雉、王政君頂多也就是臨朝稱制,並沒有像武則天那樣一步到位,直接稱帝。這讓千百年來都以男性為尊的社會產生了劇烈的動蕩,甚至可以說是顛覆了當時候人們的認知。
所以武則天稱帝之後的要走的道路就必定充滿荊棘。
男尊女卑這個觀念倒是其次,最主要的是當時候李唐王室正統的這個概念已經深入人心,武則天將李改成了武,將唐改成了周,絕對會引來社會大範圍的動蕩。
(武則天畫像)
甚至在突厥那邊都曾經放出過「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兒郎」的話。國內那就更不用說了,李安靜被來俊臣冤殺的時候說出「以我唐家老臣,須殺即殺,若問謀反,實無可對」的話。
最重要的是,李旦雖然被廢,但是在民間卻有無與倫比的號召力。武則天想要對突厥動兵,剛開始一個月招募的士兵不到一千個人,等到人們聽說掛帥的是李旦的時候,立馬增到五萬人。
(李旦劇照)
所以很難說武則天對於李唐老臣能夠持有多大的信任,所以武則天需要大量的「新鮮」人才來輔助自己,為自己所用。
事實上武則天也是這麼幹的,她即位之後就派遣存撫使在全國各地大肆搜羅人才,這才用的是「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的路子。不僅從上而下的發掘人才,她還讓人才自己脫穎而出:「內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鹹令自舉」,可以自己推薦自己。
同時對科舉制改革,增設進士科,加試雜文,鞏固了並提高了科舉制的地位。
這都表明當時的武則天需要大量的人才,用來鞏固自己的統治,順便和那幹李唐老臣、宗室們劃清界限。
(武則天劇照)
內外叛亂
因為稱帝這件事在國內的反應太過激烈,所以武則天也不得不採用一些特殊的手段。於是像索元禮、來俊臣、丘神勣等酷吏就是在這個時候得到一飛沖天的機會。
在嚴酷的手段之下,大臣、宗室子弟相繼遭到迫害,內亂頻頻。
(來俊臣劇照)
李敬業、李衝、李貞等人的相繼謀反雖然在短時間內就被鎮壓了下去,但是這也不得不讓武則天心驚膽戰,從而將自己的屠刀伸向了那些領兵打仗的大將們身上,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功高震主,另一方面則是出於對他們的不放心。
程務挺、黑齒常之、李孝逸等人相繼被殺,軍隊中能打仗的將領出現了斷層。這就直接暴露出了在應對國內外可能到來的動亂方面,儲備人才不足的嚴重短處。
(黑齒常之畫像)
武則天也不是沒有試過已有的人才。就像在公元696年,營州契丹都督李進忠和歸誠州刺史孫萬榮舉兵造反,武則天一口氣派出了曹仁師、張玄遇等二十八位大將軍。看似氣勢洶洶,實則被人打成了狗——五月出兵,八月就全軍覆沒,一個人都沒有回來。
武則天再不選點軍事方面的人才,好不容易得來的皇帝位子轉眼就得讓別人得了去。
(武周時期版圖參考)
軍權的重要性
其實對於古代有志於皇位的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軍權。軍權掌握在誰的手中,勝利的天平就會倒向誰。而控制軍權最重要的手段就是不斷安插親信,讓整個軍隊從內到外都聽從自己的調遣。
唐朝的軍隊從唐太宗後期徵高句麗之後就基本處於停歇的狀態,作戰經驗嚴重不足,經驗豐富能打勝仗的將軍還被武則天猜疑。而武則天剛繼位的時候又是內憂外患沒有間斷,這就像是進了一個死循環,怎麼也捋不到頭。
(唐徵高句麗、百濟示意圖)
武則天解決軍隊將領的問題無非也就是安排武家子弟、提拔親信這麼幾種。但是武家子弟能擺得上檯面的有幾個?她的親信裡能打的也就一個當和尚的懷義,別的實在是沒有找出來。
一方面軍隊疏於戰鬥,一方面統帥又實在上不得臺面。所以人才的匱乏阻擋了武則天對於軍隊的控制,也影響了武則天的統治。在內憂外患,並且無人可用,無人可以信任的情況下,武則天只能從全天下廣招人才,以充實自己的班底。
(武則天劇照)
結語
所以,武則天開設武舉,完全就是應對局勢而做出的決策。在內有叛亂,外有強敵的情況下,加緊選拔合格的軍事人才,有利於她自己的統治。同時開設武舉也擴大了選官的範圍,讓自己在百姓中間也刷了一波存在感。
選拔合適的將領填充到軍隊中充當自己的嫡系,就和武則天在文試中還專門加了一項「殿試」制度一樣,讓貢生們都在洛城殿中考試,這樣一來這些考生就全部成了天子門生。對武則天必定是感恩戴德,加緊效勞。
這種殿試製度一直延續到清朝,有力的推進了歷史進程。而科舉制讓寒門子弟可以通過考試來突破門閥士族壟斷的核心思想也影響至今。
(殿試製度一直延續到清朝,圖為清朝殿試情景再現)
也就是說,武舉的開創還兼有收買天下武人之心的意思。科舉正規化和擴大化收買了全天下的士子,武舉的創辦則是讓出頭無望的武人們看到了希望。
不過從武則天時期開創的武舉並沒有像「科舉」一樣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文官考試不同,出名的將軍沒有幾個是靠著武舉上來的,似乎就是一個科舉制度下的陪襯角色。
即便如此,武舉制度也讓唐朝撞大運似的碰上一員猛將,而這個猛將也在後來的安史之亂中挽狂瀾於既倒的——郭子儀。
(郭子儀畫像)
這或許就是命運的安排吧。
對了,在明朝的時候也出現了兩位武舉人,一位是以抗倭聞名的戚繼光,另一位則是衝冠一怒,打開山海關的吳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