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由老一輩用「舊習俗」照顧孩子?若出現這四種行為,父母要阻止

2020-12-22 兩口育兒

相信家裡有老一輩的家庭,在照顧孩子方面都會被「灌輸」一些傳統習俗,老人們覺得有些習俗都是一代代流傳下來的,肯定不會有什麼錯。

可是父母們知道嗎,一些習俗可能會導致自己孩子受到傷害。

小李即將分娩時就辭職在家專心帶娃,她和婆婆住在一塊,剛開始覺得還可以接受,她們的生活習慣並沒有太大的衝突。

可是孩子出生後,小李卻因為婆婆照顧孩子的方式而跟她起了衝突,因為小李夜裡要起來餵奶,所以白天精神比較差,需要多睡一會,孩子就會交給婆婆照顧。

然而前段時間她發現寶寶的Ru頭處有紅腫淤青,她嚇了一跳,還以為孩子是有什麼皮膚病。但是她觀察到婆婆眼神有些閃爍,追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婆婆遵從了所謂的「習俗」給孩子擠Ru。

老一輩人覺得給孩子擠過他才能健康地發育,實際上這種做法只會傷害到寶寶,沒有任何益處,因此她就和婆婆吵了起來。

其實現代社會無論是吃穿住行,還是生活方式都跟舊時代有了很大的差別,因此一些所謂的舊習俗也是不適用的,盲目地遵從老一輩的一些做法,很可能會傷害到自己的寶寶。例如以下這些:

一、給寶寶「捏鼻梁」

老一輩人的想法是,寶寶的骨骼還沒發育好,所以施加一些外力,可以改變他們鼻梁的高度。

實際上這種行為並不能讓寶寶的鼻梁變高,因為科學研究表明,骨骼可不是那麼輕易就能改變形狀的,長期給寶寶「捏鼻梁」的效果可能就是把皮膚捏紅腫,甚至導致鼻梁變形。

二、給寶寶剪掉眼睫毛

這也跟上面一點大同小異,一些父母和家裡的老一輩,為了寶寶能有濃密卷翹的睫毛,就想著把他們的睫毛剪短重新長過。

但是眼睫毛有著阻擋空氣中的灰塵,和減弱光線對眼睛刺激的作用,如果失去眼睫毛的防護作用,可能會讓寶寶的眼睛受到更多的刺激和傷害。

三、頻繁給寶寶剃頭髮

相信很多父母都聽過老一輩流傳下來的說法:寶寶的頭髮要多剃才能長得更好。所以很多父母一看到寶寶的頭髮長出來,就立馬給他們剃掉,一個月得剃個兩三次。

但是這種做法其實並沒有科學依據,影響寶寶頭發生長的主要因素是父母的基因,而且經常給寶寶剃頭會損傷他們的毛囊導致發量減少。

四、給寶寶擠Ru

這也是小李婆婆所觸及的「雷區」,要知道寶寶的Ru房區域可是很脆弱的,經常大力擠壓可能會導致Ru腺受到傷害。所有擠Ru這種行為並不能讓寶寶更好地發育,還有可能起到反作用。

可能一些老一輩流傳下來的「習俗」聽上去很有道理,但放到現代人的身上就是「致命傷害」。所以父母們一定要多加注意,不要讓這種錯誤的習俗使得自己的寶寶受到傷害。

相關焦點

  • 5歲男孩留長髮,網友:父母太不負責任,錯怪家長了,舊習俗而已
    英國著名的哲學家穆勒說,世界各地的根深蒂固的習俗,都是人類進步的障礙。 果真如此嗎? 舊習俗,有人說需要保留,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遺產,當然要遵循;也有人說,現在都2020年了,還搞封建迷信那一套嗎?我們應該相信科學。
  • 捨不得打孩子?若發現孩子有這四種行為,父母最好別心慈手軟
    網友1評論:「堅持讓公婆整天閒著沒事做,自己帶孩子,我自己很忙,每天一大堆事情,但我花錢請保姆帶。如果為了省錢,讓公婆帶,將來孩子沾了一身壞習慣,我付出的會更多。」網友2評論:「教育孩子關鍵是讓他們從小吃苦,不要富養就行了,你們看,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農村孩子連飯都吃不飽,父母整天忙於農活,誰去教育管他們呢?
  • 「捏鼻梁、擠乳頭、剪眼睫毛……」老人的這些惡習,正在傷害孩子
    相信家裡有老一輩的家庭,在照顧孩子方面都會被「灌輸」一些傳統習俗,老人們覺得有些習俗都是一代代流傳下來的,肯定不會有什麼錯。可是父母們知道嗎,一些習俗可能會導致自己孩子受到傷害。可是孩子出生後,小李卻因為婆婆照顧孩子的方式而跟她起了衝突,因為小李夜裡要起來餵奶,所以白天精神比較差,需要多睡一會,孩子就會交給婆婆照顧。然而前段時間她發現寶寶的Ru頭處有紅腫淤青,她嚇了一跳,還以為孩子是有什麼皮膚病。
  • 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這四種重要角色!
    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也需要蛻變成不同角色,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父母親在孩子一生中大致扮演了四種不同的重要角色,包括:照顧者、規範者、戰士兼保護者,以及精神導師。這四種角色在孩子發展的階段都扮演關鍵性的作用。父母在某些時刻需要特別凸顯某個角色。
  • 若發現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李玫瑾:要提高警惕!長大了很難改正
    李玫瑾直言不諱地說:如果孩子有這四種行為,他們必須戰鬥!六歲以後很難改變。針對這個問題,著名育兒專家李玫瑾說,當孩子有4種行為時,必須及時加以管教,超過6歲後很難改變。為什麼在六歲之前?雖然孩子小的時候很調皮,但是沒有犯太多的錯誤。但是到了小學或者初中,犯了大錯,父母又打罵,沒有效果。當然,父母沒有必要幹涉孩子的一些行為。李玫瑾教授也直言不諱地說:如果孩子有這四種行為,父母一定要打!如果發現孩子有這四種行為,就要打!
  • 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四種角色!
    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也需要蛻變成不同角色,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父母親在孩子一生中大致扮演了四種不同的重要角色,包括:照顧者、規範者、戰士兼保護者,以及精神導師。這四種角色在孩子發展的階段都扮演關鍵性的作用。父母在某些時刻需要特別凸顯某個角色。
  • 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四種角色
    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也需要蛻變成不同角色,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父母親在孩子一生中大致扮演了四種不同的重要角色,包括:在孩子出生至六歲這個階段最為重要,根據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指出,從出生到六歲進小學前,是孩子「學習愛的階段」,他需要充分的關愛與安全感。父母要能充分流露出對孩子的感情,讓孩子感到安全與價值感。
  • 出現這四種信號,父母要進行如廁訓練啦
    因為有了紙尿褲的存在,所以寶媽們在照顧寶寶時變得更輕鬆了,紙尿褲除了用起來比較方便,也讓寶媽在照顧寶寶時變得更省心。 這樣等寶寶上了幼兒園之後,就會變得獨立能照顧自己的大小便問題,得到更好的適應能力。 但由於每個寶寶的發育能力不一樣,所以學習時間也要根據寶寶自身情況而定。
  • 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四種角色|【家教專欄】
    孩子要的是父母的陪伴,一旦父母不在孩子身邊,便失去了主導孩子成長的力量,也失去了能夠給孩子源源不絕的溫暖。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也需要蛻變成不同角色,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父母親在孩子一生中大致扮演了四種不同的重要角色,包括:照顧者、規範者、戰士兼保護者,以及精神導師。
  • 老一輩育兒理念坑娃不淺,新手父母小心踩雷
    對於新手父母來說如何照顧寶寶真的是一個難題。第一次做爸爸媽媽完全不知道該拿這個嬌嬌軟軟,不會說話的寶寶怎麼辦,不知道該如何滿足它的需求,這個時候老一輩父母就撐起了照顧孩子的一片天,開始指導新手父母如何照顧寶寶,父母本是好意,但是很多育兒理念已經被淘汰,甚至很多理念是錯誤的。
  • 抑鬱媽媽用水果刀刺傷孩子!生完孩子,產婦出現這四種症狀要警惕
    還有網友感受1:「我當年也抑鬱過,不過我從來沒有想過傷害孩子,就想揍老公。」來自網友感受2:「產後抑鬱不自控,我就產後抑鬱過,真的很痛苦,無法言語的痛苦。」關於產後抑鬱,很多人表示不理解,認為不就是生了一個孩子嗎,為啥抑鬱呢?是不是生孩子的痛苦產生的抑鬱?
  • 萬聖節--為了孩子,我們應該要遠離!
    所以,鬼節的實質就在「萬聖節」的名號下得以在英倫三島保留下來(如此看來,實際上羅馬教會的這一行為起到了保護這個異教傳統的作用,這真是一件詭異的事情)。隨著新大陸的發現和「新世界」的崛起,愛爾蘭和蘇格蘭的移民於19世紀將鬼節習俗帶入北美洲和大洋洲諸國。
  • 歐陽妮妮「盤」了24年的被子,孩子有依戀行為,父母要反思
    在聊天的過程中,歐陽妮妮也自爆了自己的一個怪癖,她在視頻裡向大家展示了一條自己用了"24年"的被子。這條被子看起來已經非常舊了,但是歐陽妮妮卻說晚上沒有它睡不著。可見,歐陽妮妮已經對這條被子產生了很深的依戀之情。
  • 到底是給孩子過「陽曆」還是「陰曆」生日?父母別一意孤行
    沒想到,兩家人為了孩子生日的日期問題吵了起來,甜甜媽媽甚至憤怒地說:「我家孩子,當然我說了算,就用陽曆。」本是讓人開心的事,然而兩家人因為過生日是陰曆還是陽曆,最後連奶奶都沒有參加孩子的生日聚會,所以很不開心。作為新時代的新手家長,應該如何給孩子過生日?現在很多新手父母的育兒思想都很前衛,很多舊觀念早就被拋棄了。他們認為簡簡單單是最好的養孩子方式。
  • 中國傳統民間習俗:「舊碗不能亂扔」,得用紅布包著,講究!
    為什麼不用的舊碗不要隨便扔呢? 有些人處於節約的角度,有破損的碗還會繼續用,例如大排檔這些餐館。其實在風水學方面看,這是不提倡的做法。因為碗破損就表示自己的「飯碗」不穩有裂縫,暗示工作或者生意上的不順,甚至會有小人搗亂。所以如果碗有破損、裂縫,最好及時換掉,否則會有破財的危險。另外,過年時打碎碗會說是「歲歲平安」,但破碗的碎片還是得用紅紙包著才可以扔哦!
  • 生活在福安,你應該知必須該要知道的舊習俗.
    2壽慶做壽習俗福安舊時壽慶,俗稱「做壽」,農村多稱「做十」。一般人從50歲開始逢十晉壽。50為初壽,60為下壽,80為中壽,百歲為上壽。夫妻同壽稱「雙壽」。舊時個別人家還有給已故父母做「陰壽」,特別逢死者百歲誕辰時,其子孫隆重地按在世做壽的儀禮,進行慶賀拜祝。福安舊時壽慶習俗大體分賀壽、拜壽與請壽酒。賀壽,又叫「送壽」,「送十」。
  • 父母還沒去世,就被子女送進墳墓,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習俗?
    自古以來,儒家的思想對人們的影響非常的大,守孝道成為了一個人必備的素質,我們從小就看過很多孝敬父母的故事,這種行為歷來為人所讚揚,孝順成為了我國的一種美德。但是古代偏偏有一種非常殘忍的習俗,在父母還沒去世的時候,就要被子女送進墳墓,和孝順的理念完全違背。那麼,當時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習俗呢?
  • 心理學研究: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四種角色.
    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也需要蛻變成不同角色,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父母親在孩子一生中大致扮演了四種不同的重要角色,包括:在孩子出生至六歲這個階段最為重要,根據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指出,從出生到六歲進小學前,是孩子「學習愛的階段」,他需要充分的關愛與安全感。父母要能充分流露出對孩子的感情,讓孩子感到安全與價值感。
  • 為什麼不能打罵孩子?父母必須要知道的3個根源
    壞處之四:一個家庭中打罵孩子的習俗,是阻止家庭中形成民主、和諧和合作氛圍的最大障礙之一,這是幾十幾百年前沒有人格尊嚴的舊傳統。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薇姬索爾茲說:教育的過程可以揭示一個人的總體生活觀、一個人的人生哲學。因此,家庭中的氛圍,是教育孩子非常重要的因素。
  • 警惕:父母有幾種行為已經破壞了孩子免疫力
    執筆:鄒漢玲編輯:劉穎娟定稿:蘇子後孩子的健康是為人父母最擔心的事情,衣食住行上面都不會放鬆,可是儘管父母們萬分警惕,總會有那麼些小孩三天兩頭的感冒發燒,除了天生的體質弱,其實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免疫力的問題,而家長一些看起來是保護孩子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