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歲月如白駒過隙,從小我們就知道要惜時,要勤奮經營自己的人生。
然而現實中的人們,大多數都是道理都懂,依然把握不好自己。
我們除了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還有精彩紛呈的精神享受,無不在奪人眼球,消耗人們的精力。
換言之,我們被「俘虜」了。
縱觀古今,還有一部分人卻能始終堅守初心,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他們奉行的是另外一個真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最終時光不負有心人,他們也都達到了人生頂峰。
而總結他們成功的經驗,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具備推遲滿足感的特質。
何謂推遲滿足感?為什麼人們需要它?我們怎樣才能擁有這種能力?
01享受安逸是人類的天性
在《少有人走的路》裡說,推遲滿足感,就是不貪圖眼前的安逸,先苦後甜,重新設置人生痛苦與快樂的次序。
人類遠在原始時代,由於對大自然的缺乏認知,這讓他們的生活狀態始終處在恐懼中。
而享受食物帶來的滿足感讓他們產生快樂的因子。此後的人類隨著社會的發展,衍生出許多讓精神放鬆的活動。
也就是說,我們的遺傳裡儲存了享受安逸的基因,這是人類的本能。
這也造就了我們做事急於求成的思維。當我們決定達到一個目標,也許只是做到入門級的水平,卻想著馬上就能有回報。
如若不然,就會信心大失半途而廢。孰不知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個過程。
複利效應顯示,價值積累的普遍規律就是,前期增長緩慢,但到達一個拐點後會飛速發展。
所以說,用這種淺嘗輒止的行為敷衍自己,是找不到成功的出路。我們只有克服自己的天性,才能使自己得到真正的成長。
02遇見更好的自己
由此看來,推遲滿足感是人生成功的唯一捷徑,即使是天才也適用。
《傷仲永》的故事更好的詮釋了這條法則。方仲永是一個天才兒童,在其五歲時,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隨即寫了四句詩,他父親拿給一個秀才看,秀才評價極高。
只要是指定事物,方仲永都能作出詩來。逐漸有人花錢求之,他的父親視這為一條來錢的道,不使學,領著他到處賣弄文採。逐漸方仲永的才華殆盡,最終泯然眾人矣。
這樣一個天才泯滅的悲劇,究其原因是方仲永的父親不懂得推遲滿足。自恃兒子有才,被利慾薰心,可笑的行為如同殺雞取卵。
綜上所述,想使自己有所作為,我們要做到的是堅持自律。
自律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種自我照顧,自我珍惜。這一切源於對自我價值的認可。
這也意味著自律的人們都會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
因為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面對困難並解決困難的過程。
我們只有踏出舒適區,不斷地向困難區拉伸,才能拓寬自己的邊界,遇到更優秀的自己。
03從四個步驟練習
也就是說,推遲滿足感,實則是一種自控力的培養,那麼我們該怎樣培養這種能力,可以從以下四點做起。
1、和欲望保持距離。如上文所說,對欲望的渴求是人類的本能,在我們完全沒有毅力面對它的誘惑時,儘可能遠離是最簡單的辦法。
2、面對現實。心理學家說,人類最愛犯的錯是不自知。所以在現實面前,需要人們認清自己的能力水平,才能準確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3、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力所能及的丹迪做起,培養自信心,以此來強化自我控制感。
4、設定目標。人生如果沒有目標指路,就像在渺茫的大海裡,失去方向感。沒有了方向,也便失去內驅力。
04寫在最後
自小父輩們就教導我們,年輕吃苦不算苦,年老吃苦才是真正的苦。
這條樸素的道理是他們從艱苦卓絕中總結而來,所以才有了我們幸福的童年。
班傑明·富蘭克林說,唯有痛苦才能給人帶來教益。
所以,摒棄掉安逸的生活,去主動吃點苦頭,才會享受到真正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