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汶口出土骸骨,專家測試其DNA,證明日本人極可能起源中國

2020-11-24 騰訊網

山東大汶口出土骸骨,專家測試其DNA,證明日本人極可能起源中國

對於日本人的起源,一直是一個熱門的話題,流傳最多的就是說,日本人起源於中國。我們可能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當年一心想著長生不老的秦始皇,到處求醫問藥,叫道士尋找仙丹。

有一個叫徐福的人,自稱東海有仙山,仙山上住著仙人,他可以去幫秦始皇找仙人求仙丹。秦始皇很高興,馬上叫徐福去。於是徐福帶著三千童男童女和大批物資東渡,結果一去不復返,秦始皇等的花都謝了,也沒人來。

而徐福的蹤跡也成了一個謎,有人說他葬身大海,還有人說他到了日本,在日本群島定居下來,繁衍生息,才有了今天的日本。而日本各地都有徐福的紀念堂。當然,對於這個故事,日本人肯定不願意承認。

所以,他們極力的否認這一切,並說自己的歷史不止兩千年。對於這個反駁,我們再次拿出了有力的證據,那就是更早的山東大汶口古人類。這個距今四五千年,比秦始皇早了幾千年。

多年來,考古學者在山東境內的考古發掘中收集了大量的史前及歷史時期人骨。人類學家對其中多處人骨進行了觀測研究。經過系統研究過的有泰安大汶口、曲阜西夏侯、兗州王因、諸城呈子、廣饒五村等新石器時代人骨等等。

目的在於研究這一地區從新石器時代到歷史時期的種族形態學特徵及其與周鄰地區古代人群之間的親緣關係。專家通過測試大汶口古人類的人體骨骼和DNA,不僅發現與日本彌生人之間的骨骼形態學關係,還發現大汶口古人類的DNA和現代日本人極其吻合,此舉再次證明了日本人極有可能出自於中國。

按照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一般順序是: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每個時期都會度過成百上千年的歲月,然而日本的鐵器時代卻來得太過突然。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尚處於原始社會的日本「一夜暴富」,飛躍性進入農業社會。它被稱為彌生時代,它為日本帶來的變化意義重大:彌生人走出洞穴開始建造木屋,脫去樹葉穿上了麻布衣服,男性地位開始凸顯,女性開始注重裝扮,此前沒有的先進工具大量出現,墓葬規格和形制均有了很大改觀。

彌生時代的高速發展顯然違背人類發展規律,如果不是什麼外來的文明,是無法解釋這一現象的。所以說,日本之所以從原始時代一下子進入到農業文明時代,肯定是外來人的功勞。那麼,問題的關鍵是,這個「外來人」到底是誰?

有人說北亞的,有人說是東亞大陸,總之眾說紛紜,無法得到確鑿的證據。專家對大汶口古人類化石,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研究母系線粒體mtDNA,與日本、朝鮮居民進行mtDNA對比,結果顯示二者存在大量相似,尤其是D型單倍群體出奇的吻合。

大汶口文化發源於山東半島,是新石器時代後期父系氏族社會的典型文化形態。以泰山地區為中心,東起黃海之濱,西到魯西平原東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的淮北一帶。大汶口遺址中出土過公元前3000多年的人類遺骸。

換言之,大汶口古人類化石的DNA跟現代日本人很接近。泰安,正是春秋齊國的領地。所以,大汶口古人類去日本,也很適合。史書也有記載:「陳勝等起,天下叛秦,燕、齊、趙民避地朝鮮數萬口。」

雖然人類的基因在不斷變化,但女性的線粒體基因能夠定向遺傳給後代,因此研究一個地區人群mtDNA的結構類型和構成比例,可以很好體現其遺傳特性。

後來還有一位美國學者曾做過日本人、繩紋人、史前中國人的牙齒形態特徵分析,研究表明現代日本人只有少量的繩紋人原生居民的基因,而大多數基因都來自大陸中國型人群。

其實,日本列島出土的古人類化石可追溯到3萬年之前,也就是說他們擁有獨立的人類起源系統,只不過在後續的發展中曾接受過其他系統的混合罷了。但不管怎麼說,基因是不會說謊的,日本現代文明中有遠古中國的影子。

我們只能寄希望科技的進步或者發現更多有力證據,證明日本出自於中國。顯然大汶口遺址的骸骨和現代日本人的DNA近似,已經極有可能說明日本人的起源了。

朋友,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環球衛視走進泰山天元石博物館 泰山大汶口文化研究院
    【本欄目訊】9月28日,環球衛視運營中心主任張志軍、運營部主任張梅玲、聯絡部副主任曲信平、總顧問公丕忠一行蒞臨泰山天元石博物館、泰山大汶口文化研究院調研。泰山大汶口文化研究院院長、泰山天元石博物館聯席館長吳秀新熱情接待並詳細介紹泰山大汶口文化研究院、泰山天元石博物館現狀及發展前景。張志軍主任就環球衛視與泰山大汶口文化研究院、泰山天元石博物館今後在文化公益事業與文化產業方面的合作,與吳秀新院長達成了初步方案。
  • 大汶口明石橋
    大汶河像一條玉帶圍繞在泰山腳下,古人這樣描述:「百川環碧,抱魯伏流。」匯泰山山脈、蒙山支脈之水,自東向西流經萊蕪、新泰、泰山區、岱嶽區、肥城、寧陽、汶上、東平等地,又經東平湖流入黃河,奔向大海,全長200餘公裡。大汶河上遊的牟汶河、柴汶河、石汶河、泮汶河、瀛汶河等五條帶「汶」字的河流,在汶口處交匯成大汶河,大汶口也因此而得名。
  • 【讀者來稿】陳長青:中國文字起源辨析 陶文天書亦可讀
    中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專家:還有比它更早的,只是很難讀懂。山東莒縣出土了一件帶有刻畫符號的文物。因為它的出現,把中國文明向前推了1500年。它就是「日月山」大口尊。上面刻有比甲骨文更為古老的「文字」圖樣。如果被認定為「文字」的話,比甲骨文早了1000多年。在1960年莒縣出土的三件類似「大炮彈」的陶器上,在其中一件上發現了下面這幅畫,就是目前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文字。
  • 山東出土史前遺址,骸骨身高顛覆後世認知,原始人真高於現代人?
    「七尺男兒」是古人常常用以自稱的詞語,它最早出現在《荀子·勸學》之中,曰:「口耳之間,則四寸耳,偈足以美七尺之軀哉?」雖說每個朝代計量單位不同,但它最初在戰國時期的換算方法是一尺23.1釐米,所謂七尺之軀也就是1.6米左右。
  • 山東古墓出土大量竹簡,專家奔赴現場興奮不已,千年謎題有答案了
    在大部分人看來,認為考古就是實地考察,走訪,查閱古籍,帶著考古小組挖掘,所挖掘出來的文物比較單調,例如:非常珍貴稀有的甲骨文,目前有一萬多篇甲骨文片還在日本流失,在河南省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此鼎從外觀上來看雄偉壯觀,重量有832.84千克。
  • 大汶口明石橋,「橋」見了泰安變遷
    它是中國最早的農耕文明發源地之一,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6500年至4500年的新石器時代。「大汶口遺址」,就坐落在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大汶口是「五汶」匯聚的地方,南北連接泰山與曲阜,依汶河而建。歷史元素讓汶口古鎮具有獨特的記憶。省內現存最長古石橋一座石頭橋,有什麼好看的?
  • 泰安汶水暴漲,大汶口明石橋現龍吟虎嘯奇觀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張偉 宋鑫茹 江煥冉 徐智慧 見習記者 郭松韻山東泰安大汶口明石橋是整個大汶河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石橋,已成為大汶口鎮古老昌盛的見證 。近日,泰安的幾場大雨過後,汶水暴漲,大汶口鎮西南門的明石橋,再現水漫石橋龍吟虎嘯景觀,引來遊客圍觀。
  • 建水庫發掘千年古墓,遼國公主身邊神秘骸骨出土,揭秘其亡國內幕
    1985年6月,內蒙古通遼市一個小村莊在修建水庫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墓葬,據專家分析還是一個契丹貴族墓,已經沉睡了上千年之久。當時為了配合水庫建設,同時也為了加強對契丹民族的了解(畢竟遼朝貴族墓大多損壞嚴重,這是為數不多損壞不大的),對於這個千年墓,考古專家們不得已開始對其進行搶救性挖掘。
  • 河南出土商朝大墓,墓中驚現兩具人骸,專家:他們自願當「祭品」
    這座墓葬群中不乏有高等級墓葬,通過夯土基址以及牲畜祭祀坑,還有墓中出土的甲骨文,提供了非常多的歷史研究價值。可這些商代遺址中有兩具人骸骨造型非常怪異,考古專家推斷:這兩人生前應該是自願當作祭品的,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早在商代和周代,中原大地上存在不少匪夷所思的離奇幻術。說是幻術,其實就是迷信學說,無論統治者還是王公貴族每逢大事小情,都要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
  • 山東寧陽於莊東南遺址發現刻符大口尊
    多為垃圾坑;少量形制規整、壁面及底部加工較好的可能原為窖穴,後廢棄成為垃圾坑。灰溝一般規模較小,多為近長方形的長條狀,部分較規整,個別規模較大。水井兩眼均開口三層下,J1為土壙,平面近圓形,直壁略內收;J2在土壙內用大量殘瓦、陶片砌築井圈。
  • 考古發現的巨人和極小人類化石,讓人震撼!
    中國古代巨人族其實在中國古籍中就有過關於巨人族的記載,《國語》中就有相關記載。吳國使者在越國發現了巨人的骸骨,一輛車都只能裝一節骨頭。擁有比較純粹的巨人血統的是雷澤氏,大約生活在今日山東菏澤附近。雷澤氏因為身材比較高大,講話聲音洪亮,這一族在遠古社會中,擔任的是雷神的祭司角色,與風神、火神、雨師並列。現如今的東北,山東兩地的人都比較高大,就是因為有這種血統的原因。
  • 考古發現:亞當夏娃骸骨並葬於一墓穴
    (由神作導師,亞當夏娃在這片沃土上嬉戲和興盛起來,顯示這片沃土就在這一帶。)   法國考古學家艾斯塔弗古爾具特博士說:「對我而言,此次挖掘中最令人驚奇的最有說服力的是,男性的骸骨少了一根肋骨,而女性則多了一根。沒有跡象表明男性的肋骨被截去或折斷。我是科學家,而非僅僅欣賞優美動聽的故事。這骸骨與現代人的骨架十他相象。
  • ...墓出土過的這種罕見器物,山西陽高也曾出土過,可惜流失到了日本
    海昏侯墓出土過的這種罕見器物,山西陽高也曾出土過,可惜流失到了日本 這件「溫明」, 2017年出土於山東青島土山屯西漢墓, 是一件覆於墓主頭部的漆木質方盒, 上面鑲嵌著琉璃等構件。 「溫明」本就少見, 尤其還是如此完整精美的「溫明」。
  • 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嶽中明到泰安市水文局大汶口水文站調研指導...
    8月15日,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嶽中明到泰安市水文局大汶口水文站調研指導防汛工作,泰安市委副書記曲鋒、東平湖管理局局長王漢新、泰安市委副秘書長範福順、泰安市水文局局長侯恩光陪同調研。在大汶口水文站,嶽中明主任一行詳細了解了大汶口水文站的發展歷程、流域基本情況和站網情況,聽取了大汶口水文站防汛測報工作匯報,實地查看了測站職工工作生活環境,了解了水文自動測報系統和監測儀器設備運行情況。嶽中明主任充分肯定了大汶口水文站防汛測報工作,對泰安基層水文發展給予高度評價。
  • 日本神社供奉的三神器,為何秘不示人?專家:將揭開日本人的起源
    而且日本皇室有著明確的規定,禁止考古學家挖掘皇室歷史,所以這14位天皇是傳說還是現實人物都不得而知,就連日本的起源也是日本歷史上一大謎團,考古學家無法挖掘天皇起源,但可以挖掘日本三大神器,三大神器也是日本最為古老的文物,若是能斷定神器的歷史,就能挖掘出日本起源。
  • 山東博物館:藏品豐富,只介紹這十大鎮館之寶,涵蓋史前到清代
    館藏歷史文物中,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藏品豐富。此外,甲骨、商周青銅器、陶文、封泥、漢印、漢畫像石、漢銀雀山竹簡、歷代石刻、書畫及善本圖書,均有豐富的珍藏。館藏自然標本有10多個門類、近200個品種。其中三葉蟲、泰山燕子石、恐龍化石及山旺化石,在國內外古生物、地質諸學科方面頗有影響。
  • 考古2019︱新石器考古:農業起源新進展,史前中國收穫大
    龍山時代的文化和社會研究驚喜不斷仰韶文化發現之後,面對彩陶文化西來說的巨大壓力,為進一步探究華夏文明的來源問題,於民族危難之際守護文化自信,中國考古學界開始發掘山東城子崖遺址,最終發現了與彩陶文化截然不同的黑陶文化,並將其命名為龍山文化。數十年來,考古學界對龍山文化的諸多城址、大中型聚落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但對當時的基層組織了解不多。
  • 《中國古橋》在大汶口開機
    6月10日,《中國古橋》系列片在岱嶽區大汶口鎮開機,再次將這座見證時代更迭、歷史滄桑的明石橋推向了世界。《中國古橋》系列片是由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旅遊電視專業委員會具體策劃實施的紀錄片項目,旨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和宣傳中國優秀旅遊資源,促進文化和旅遊的深度融合,以獨特的航拍視角集中展現全國100座古橋的歷史風姿和勞動人民的智慧,讓古橋在旅遊中「醒來」,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
  • 冬日行走大汶口,明石橋畔解鄉愁
    冬日,行走大汶口,山西街——山西會館——汶河明石橋,隨行隨記。 山西會館,座落在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駐地西南門裡路西,為大汶口鎮著名名勝之一,是省級重點保護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