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出土過的這種罕見器物,山西陽高也曾出土過,可惜流失到了日本

2021-01-11 騰訊網

海昏侯墓出土過的這種罕見器物,山西陽高也曾出土過,可惜流失到了日本

世界之大,

無奇不有。

而古代世界,

更有著今人無法想像的器物。

前段時間,

微博網友「饅頭_控」發布了一組圖,

從內部到外部,

再到細小的構件,

全面展示了一件西漢墓出土的"溫明",

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和討論。

這件「溫明」,

2017年出土於山東青島土山屯西漢墓,

是一件覆於墓主頭部的漆木質方盒,

上面鑲嵌著琉璃等構件。

「溫明」本就少見,

尤其還是如此完整精美的「溫明」。

同時出土的,

還有一件保存完好的遣冊,

遣冊是專門記錄隨葬品器物的簡牘,

古人會將隨葬品列個清單一同下葬,

放置在墓室之中,

在這份遣冊上就列有「玉溫明」。

▲青島土山屯漢墓遣冊

什麼是「溫明」呢?

關於它的記載,

最早見於《漢書·霍光傳》:

「光薨,上及皇太后親臨光喪……

賜金錢、繒絮 ,

繡被百領,衣五十篋,璧珠璣玉衣,

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

樅木外臧槨十五具。

東園溫明,皆如乘輿制度」。

對於溫明的解釋,

東漢人服虔曰:

「東園處此器,形如方漆桶,

開一面,漆畫之,以鏡置其中,

以懸屍上,大斂並蓋之。」

青島漢墓出土的這件溫明,

外形確如服虔所注。

為人們確認「溫明」為何物又增加了新的證據。

而在此之前,

著名的海昏侯墓也出土過一件溫明。

更鮮為人知的是,

在山西,

上世紀四十年代也曾經出土過一件,

可惜流失到了遙遠的日本。

關於溫明 專家們這樣說

溫明究竟是什麼?以前學界多認為溫明就是考古中發現的西漢晚期至東漢早期的漆面罩,認為揚州一帶出土的幾件漢代漆面罩,應當是《漢書·霍光傳》裡記載的溫明。

復旦大學教授裘錫圭先生在《漆「面罩」應稱「秘器》一文中提到:王念孫《讀書雜誌·漢書第十二》「溫明」條認為《霍光傳》「溫明」下脫「秘器」二字,並將此條原文引錄於下:

「『溫明』下有『秘器』二字。而今本脫之。據服注云東園處此器形如方漆桶,顏注云東園署名也,其署主作此器,皆是釋『秘器』二字。後《孔光傳》,光父霸薨,賜東園秘器;光薨,賜乘輿秘器。師古皆無注,此注已見於此篇也。……《文選·齊竟陵文宣王行狀》注引此,正作『東園溫明秘器』,《漢紀》同。(《北堂書鈔·禮儀部十三》引《晉公卿禮秩》雲,安平王孚薨,給東園溫明秘器。)」

▲漆溫明 西漢

揚州博物館藏

▲左:漆溫明頂部 右:漆溫明上的圖案

他認為:「《文物》1987年第1期《揚州平山養殖場漢墓清理簡報》所報導的在M1、M4 二墓中出土的漆『面罩』,應即《漢書》所說的『秘器』……《簡報》所述M1所出漆『面罩』情況,與上引服虔注所言正相符合,顯然就是《漢書》所謂秘器,稱為面罩是不合適的。」

裘錫圭先生認為新發現的漆「面罩」應稱為「秘器」,但有的專家卻不這麼認為。

文物專家、考古學家孫機先生在他的文章《「溫明」不是「秘器」》中說:

「按以溫明混同於秘器,始自王念孫《讀書雜誌》卷六『溫明』條……《後漢書·袁逢傳》李注說得最明確:『秘器,棺也。』可見秘器就是棺…… 至於溫明,在漢代只見於《漢書·霍光傳》……其所賜之『梓宮』就是棺……所以在『東園溫明』之後不應再加『秘器』二字。否則,一人之喪而重複賜棺,於理不合……最近發表揚州平山養殖場1號西漢墓所出漆面罩……這種現象為前所未見,但與服虔說正合……面罩上的銅鏡可以被視為溫明的特殊標誌;由於它的出現,此器遂得以確認……《漢紀》於溫明下增『秘器』,適成蛇足。」

▲連雲港尹灣漢墓出土溫明

那麼,是否可以認為「漆面罩」就是「溫明」呢?

鄭州大學副校長韓國河在其文章《溫明、秘器與便房考》中認為:

「把江蘇揚州、淮陰、連雲港等地一帶出土的西漢晚期至東漢早期漆面罩定為溫明 ……不能令人完全信服。理由如下。

第一,從文獻記載來看,溫明是皇帝、王侯、大臣和高級貴族使用的葬器,揚州等地發現的新莽前後的墓主身份達不到使用的級別。

第二,如果服虔說可信,開一面,形如漆桶的溫明是斂屍以前懸掛在屍體之上的用品 ,「大斂並蓋之」埋葬時,未必一定就是罩在死者頭部的東西。

第三,溫明作為葬具來記述,《漢書》中僅見《霍光傳》一處 ,《後漢書》中未見 ,《三國志· 魏書》中有一處 ,《晉書》《魏書》《南史》《北史》中多見。記載最晚下限是在《舊唐書》。由此可見,溫明的使用年代跨度比較長,僅僅以揚州等地出土的漢代漆面罩作為溫明的實證,還不足於證明就是漢唐文獻記載的溫明,因為魏晉南北朝隋唐考古的王陵發現中沒有見到類似於漢代漆面罩的實物可以印證。」

▲儀徵新集螃蟹地漢墓出土的溫明

溫明有什麼含義呢?孫機先生說:「斂屍時罩以溫明,或表示為死者送去光明。」

韓國河則有不同意見,他認為:「『溫』作為古漢語使用,主要有四種含義,即溫暖、和氣、溫習、溫病;『明』字有八種含義,即明亮、明白、證明、明確、英明、視力、次、明代。鑑於此,葬具溫明之『溫』的含義大概主要和溫暖、和氣相關。……溫明之『明』的含義,也許和明器之『明』有一定的關聯。……明器雖為死者的隨葬之物,但隱喻的是為死者神明所貢獻的物品。溫明之語,不僅僅是給死者送去光明,重在於溫和死者的神明。至此,西漢時期溫明的含義也許是一種泛指,即包含各種隨葬明器(東園處製作)在內的東西。……東漢時期溫明的含義發生了變化,因為,東漢洛陽城中有溫明殿的存在……溫明長時間忌諱不用,至東漢晚期服虔對它的解釋出現偏差也在所難免。」

▲揚州市博物館溫明使用示意圖

《「溫明」新考》一文的作者陳潔圓認為:「此說法還不夠確切。……『溫明』二字當拆開而看。『溫明』詞語後常跟 有『轀輬車』,《漢書》雲『載光屍柩以轀輬車』,顏師古注引孟康曰:『如衣車有窗牖,閉之則溫,開之則涼,故名之轀輬車也。』如此表述,『溫』在這裡當有幽閉的意思。而服虔所云……也符合這樣的含義,所以筆者認為,『溫』字當解釋為此葬具的器型,即幽閉如方漆桶,可以大斂覆蓋在上方。『明』字指的應當是鏡子的功用。《說文》云:『明,照也。』《抱樸子·涉登》說:『明鏡徑九寸已上,懸於背後,則老魅不敢近人。』 『明』指鏡子,覆鏡於上,正是前文『光明破暗』的功效。」

關於溫明的作用,陳潔圓認為,「『溫明』為天子王侯所獨享的葬具,在最初規格極高;因為壓制鬼神的意圖,在讖緯之學盛行的兩漢並不被廣泛採用;晉代以後,隨著佛教的傳入;『溫明』逐漸得到重視,統治階層中多有關於其的記載,直至唐代後由於《開元禮》逐漸被荒廢,但仍舊有類似的『以鏡懸棺』的現象出現。」

無獨有偶,在海昏侯墓出土的器物中,早期公布過一件漆器——孔子屏風,上面不僅有孔子及弟子的畫像,而且還有用漢隸書寫的孔子生平,可謂漆、書、畫三絕。後有專家考證,那不是屏風,而是一面碩大的青銅立鏡,相當於如今的穿衣鏡。但更進一步研究又發現,這件集鏡、漆、書、畫為一體的器物,極可能就是學界多年來只聞其名不見其物的「溫明」。

▲海昏侯墓「溫明」結構示意圖

你知道嗎?山西也曾出土過溫明

▲山西陽高出土的溫明線圖

出自孫機先生的《從歷史中醒來》

上世紀40年代初,

日本人小野勝年、水野清一等,

在山西陽高古城堡西漢墓進行發掘,

其中也出土過一件溫明。

孫機先生曾這樣描述它:

「不僅鑲有琉璃壁、璜等飾件,

而且從下部左側之馬蹄形孔中

伸出溫明內置屍枕兩端的獸頭,

樣子很可怖。」

據了解,

這件溫明,

後來被掠奪到了日本,

藏於何處不得而知。

令人遺憾的是,

目前,

只能在一些書籍中看到它的樣子。

▲小野勝年等人編著的

《陽高古城堡——中國山西省陽高縣古城堡漢墓》,

書中有關於這件溫明的介紹

參考文獻:

[1]裘錫圭.漆「面罩」應稱「秘器」[J].文物,1987.

[2]孫機. 「溫明」不是「秘器」[J].文物,1988.

[3]韓國河.溫明、秘器與便房考[J].文史哲,2003.

[4]陳潔圓.「溫明」新考[J].六盤水師範學院學報,2018.

轉引自文博山西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海昏侯墓出土過的這種罕見器物,山西陽高也曾出土過,可惜流失到了...
    海昏侯墓出土過的這種罕見器物,山西陽高也曾出土過,可惜流失到了日本 更鮮為人知的是, 在山西, 上世紀四十年代也曾經出土過一件, 可惜流失到了遙遠的日本。
  • 山西境內首次出土漢簡,推測為西漢代王墓
    太原東山漢墓M6出土的簡牘|北京大學山西. 太原重 大 發 現還記得轟動一時的海昏侯墓嗎?還記得大墓中發現的竹簡吧?江西海昏侯墓出土的簡牘據稱填補了史籍空白|北京大學現在,在山西太原東山地區,也發現了漢代簡牘,而且墓主等級之高也極為罕見。
  • 虢國墓出土的玉魚 ,活靈活現.
    虢國墓地出土的玉器大致可分為 禮玉、佩玉、殮玉、用具、飾件、棺飾等幾大類。其中,佩玉類器物的品種、數量最多,佔總出土玉器的60%;而造型各異、惟妙惟肖、精緻靈動的魚形玉器又是佩玉中數量頗多的一款。西周 扁體魚形佩1990年出土於虢國墓地M2001虢季墓,現藏於河南博物院。
  • 姜子牙是山西人?龍形觥是他嶽父墓中出土的?無釐頭傳說後面的鬼方秘密…
    1958年8月間,山西石樓縣桃花莊社員發現一座商代晚期殘墓,墓室雖小,但出土的文物卻十分豐富,計青銅禮器十六件,大小兵器、飾物六十二件,金片、大小玉制工具與飾物二十餘件,還有大量海貝,其中以龍紋銅觥形制最為特殊,製作最為精工華美,曾被唐蘭先生稱譽為「稀有的寶物之一」。
  • 山西首次出土漢簡 墓主或為西漢代王(圖)
    原標題:山西首次出土漢簡,墓主或為西漢代王2015年,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內發現大量竹簡,有5000枚之多;而近日,山西太原東山恆大悅龍臺6號西漢墓(又稱「祔葬墓M6」)內也出土了大量的西漢木質簡牘。可以說這是近年來漢簡的又一次重大發現。
  • 洛陽白草坡東漢陵園出土「紀年」器物 基本確認墓主為漢桓帝
    白草坡東漢陵園出土「紀年」器物,基本確認墓主為漢桓帝  發掘現場,堆放的是出土的建築材料殘塊  「最近的出土一件圓形石質器物,為這一推論提供了實證。」2006年至2007年,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為配合鄭西高速鐵路建設,曾對白草坡東漢陵園進行過初步調查和發掘。2017年起,白草坡東漢陵園遺址的考古工作重新啟動。
  • 國寶傳奇:一代名臣,四朝元老,700年後墓被挖開,出土過億珍寶
    高某和工友們繼續深挖下去,從地底下1米多深處挖出了一座青磚古墓,古墓中並排著兩口棺木,墓室中堆滿了大量金銀器物。古墓挖出金銀,不知誰喊一聲「搶」頓時大量人群湧入古墓之中,人群爭搶金銀器物,很快古墓就被破壞得不成樣子,出土的兩口完好的黑漆棺木也被人拉走拆掉當柴燒。第二天,有群眾到當地文管部門舉報,在南門附近挖出古墓遭到哄搶,大量文物已經流失,讓文管專家趕緊前去看看。
  • 西安發現北宋孟氏家族墓地 出土罕見耀州窯青釉瓷器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孟氏家族墓葬位於發掘區中部偏北,發掘確認2座墓葬在2010年前後被盜,倖存兩方青石墓誌;3座墓葬形制保存較為完整,隨葬品豐富,出土的60餘件組耀州窯青釉瓷器最為精美。這批青瓷絕大多數保存完整,器類組合明確,部分器型殊為罕見,為研究北宋耀州窯器物類型、燒造工藝以及瓷業發展等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鼎式爐。
  • 西安長安區發現北宋孟氏家族墓 墓主人均未過三十而亡
    西安市長安區郭杜街道杜回村南部發現北宋家族墓,出土一批精美的耀州窯青釉瓷器,部分器型極為罕見,為研究北宋耀州窯器物類型、燒造工藝以及瓷業發展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南排3座墓葬形制保存較為完整,隨葬品豐富,尤以三墓出土近60餘件組的耀州窯青釉瓷器最為精美。該墓地共出土隨葬品130件/組,有銅、鐵、瓷、陶、玉、水晶等。墓主人均未過三十而亡,將通過基因技術確定死因除M11外,其餘4座墓葬均出土有長方形墓誌,部分墓誌側面有線刻紋飾。
  • 趙雲墓出土的趙雲槍和趙雲墓出土的龍膽槍是真的嗎?
    古代沒有龍膽槍,趙雲墓也沒有被挖掘過,趙雲墓出土龍膽槍,是現代人杜撰的一種說法。
  • 山西發現周朝王卿高級貴族墓地 出土虢國重器
    中新網臨汾12月9日電 (記者 胡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9日發布重大考古新發現,當地考古人員在山西垣曲發現9座春秋早期的王卿高級貴族墓葬,出土帶有銘文的銅器近50件套。北白鵝墓地出土器物「匽姬」甗,甑部近口沿處後腹內壁鑄有銘文3行11字,內容為:「虢季為匽姬媵甗/永寶用享」。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提供2020年4月至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運城市文物工作站、垣曲文旅遊局對位於運城市垣曲縣英言鄉北白鵝村的墓地進行考古發掘,此次發掘面積為1200平方米,共發掘墓葬9座,灰坑17個。
  • 西安發現北宋孟氏家族墓地 出土罕見耀州窯青釉瓷器「組圖」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孟氏家族墓葬位於發掘區中部偏北,發掘確認2座墓葬在2010年前後被盜,倖存兩方青石墓誌;3座墓葬形制保存較為完整,隨葬品豐富,出土的60餘件組耀州窯青釉瓷器最為精美。這批青瓷絕大多數保存完整,器類組合明確,部分器型殊為罕見,為研究北宋耀州窯器物類型、燒造工藝以及瓷業發展等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梅瓶。
  • 2019年出土的驚世文物
    一座二裡崗期半地穴式房址帶有多個被灼燒過的壁龕,出土與冶銅活動關係密切的遺存。在多數灰坑內都發現了銅煉渣等冶銅遺存。在二里頭、二裡崗期灰坑中還發現用於鑄造小型工具的殘陶範、殘石範,說明西吳壁遺址除冶銅外,還可鑄造工具。在二裡崗期的灰坑中發現仿銅陶禮器、磨製石磬等級別較高的遺物,指示遺址在二裡崗期具有較高等級。
  • 古玉界:古玉出土時的模樣,難得一見!
    其實古玉出土的時候躺在泥土裡的樣子也是非常美麗可愛的,並不是我們很多人想像的髒兮兮的樣子。虢國墓出土玉器場景          虢國墓地是居住在上陽城內的虢國貴族及平民死後的埋葬地,位於三門峽市區北部的上村嶺。出土各類珍貴文物數萬件,僅玉器就達3000餘件,數量之多,品種之全,玉質之好,製作之精,為西周考古中所罕見。
  • 又見大墓!洛陽再次出土有液體的青銅方壺,是美酒還是「仙藥」?
    西漢家族墓大景洛陽又又又挖出古墓了!出土的青銅方壺裡還存有半壺液體,這次是美酒還是「仙藥」?經專家初步推測,這些墓葬的年代大部分為西漢早期,但是,墓主人身份尚待明確。西漢家族墓內的文物隨著發掘逐步推進,在位於工地東南角的一座墓葬中,一組青銅器漸漸顯露。其中,較大的器物有銅方壺、銅鼎、銅甗等,小型的器物有銅盤、銅勺等。
  • 南京發現一座明朝墓,出土罕見八卦太極棺床
    我國古代墓葬都會進行精心的設計,除了會在墓室通道中設計各種機關以防後世的盜墓賊,墓室內部也會按照墓主人生前的夙願進行編排,有的會根據地形設置稱懸棺,而又的則是罕見的陣法。1978年在湖北隨縣出土了一座大型戰國諸侯墓,裡面的棺底就刻著北鬥七星,甚至棺木都是按照二十八星宿進行擺放的,極有儀式感。除了星宿,還有墓室會根據八卦太極來進行排布,2010年在南京就曾挖出一座明代古墓,裡面的棺床程八卦狀,因而這座墓也被u稱為是道教祖師的墓。
  • 虢國墓地出土的刻銘高古玉
    尤其是出土的近萬件玉器,種類齊全,玉質優良,造型精緻,紋飾優美,工藝精湛,其價值之高在周代考古中實屬罕見,是我國先秦時期的藝術珍品。雖然虢國墓地出土玉器數量眾多,但帶銘文的玉器卻少之又少,目前見於報導的僅有五件。物以稀為貴,刻銘玉器的少見使其價值大大提高。在此,筆者試就虢國墓地出土的幾件刻銘玉器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 蟬冠菩薩像亮相國家博物館:出土於山東濱州 曾流失海外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1日訊 「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目前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山東參展的是一件蟬冠菩薩像。這尊佛像1976年在濱州博興的龍華寺遺址出土。「菩薩像經歷過各種各樣的故事,最後終於一個完整的形態呈現出來,挺開心的,而且我們倆本身就是學古代文學的,聽到這樣的故事,確實由衷地高興。」
  • 盛妝出土的寧靖王妃吳氏
    另據記載,寧靖王共有4位妻妾,正妃(受封)、胡氏、郭氏、吳氏(即交大明墓主)。因吳氏有子,並封為王,所以母以子貴,享以受次妃待遇。因此,華東交大女墓主稱寧王妃無可厚非。墓內出土隨葬器物再現明藩王族奢靡生活。其中有金器、銀器、玉器、鳳冠及絲織錦緞75件。
  • 河北中山王墓出土一件罕見桌子,修復後專家都驚嘆其精美的程度!
    位於河北平山縣三汲村的中山王墓,它是來自戰國時期中山國的陵墓,而且佔地面積也是非常的大,出土了大量的陪葬坑和陪葬墓,而且文物非常的有特色,帶有非常明顯的北方民族文化特色,不少文物的出土甚至震撼了世界。這座大墓是戰國時期中山國君主的陵寢,沒想到的是這個墓中的文物數量讓人吃驚,墓內不僅出土了各種青銅禮器、玉器、陶器、還有大量錯金銀器,而其中這件罕見的「桌子」戰國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就在其中。無奈的是當時發現「戰國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的時候底部的木質板已經腐爛,坍塌下來的泥土將銅方案壓變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