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至15日,在為期兩天的2020年度河南考古成果交流匯報會上,全省文物界考古「大咖」齊聚一堂,用精彩的講述還原數十項考古發掘現場,拼起一幅從古至今的中原文明畫卷。其中,來自我市的考古專家分享了不少最新的考古成果及進展,來了解一下吧。
12月14日至15日,在為期兩天的2020年度河南考古成果交流匯報會上,全省文物界考古「大咖」齊聚一堂,用精彩的講述還原數十項考古發掘現場,拼起一幅從古至今的中原文明畫卷。其中,來自我市的考古專家分享了不少最新的考古成果及進展,來了解一下吧。
白草坡東漢陵園出土「紀年」器物,基本確認墓主為漢桓帝
發掘現場,堆放的是出土的建築材料殘塊
「最近的出土一件圓形石質器物,為這一推論提供了實證。」主持白草坡東漢陵園發掘工作的市文物考古院專家王鹹秋說,白草坡東漢陵園遺址位於伊濱區龐村鎮白草坡村東北,是洛南東漢陵區中距離當時都城最近的一座帝陵。2006年至2007年,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為配合鄭西高速鐵路建設,曾對白草坡東漢陵園進行過初步調查和發掘。2017年起,白草坡東漢陵園遺址的考古工作重新啟動。
倉窖遺址
近年,考古人員陸續在該陵園遺址發現院落、房址、天井、廊道、水井、道路、排水渠等遺蹟,對陵園的整體布局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然而,這座陵園下究竟埋葬著東漢哪位皇帝,謎題一直沒有解開。
主持白草坡東漢陵園發掘工作的市文物考古院專家王鹹秋說,根據文獻記載,距離洛陽城最近的一座東漢帝陵是漢桓帝的宣陵,白草坡東漢陵園遺址雖然符合這一條件,但除此之外再無其他有力的證據支撐其是漢桓帝宣陵這一推論。
主排水渠遺址
「最近的出土一件圓形石質器物,為這一推論提供了實證。」王鹹秋說,這件石質器物外壁刻有「光和三年造」字樣,其中的「光和」為漢桓帝的繼任者漢靈帝的年號,而漢靈帝文陵位置已經確定位於邙山陵區,因此此石器應是漢靈帝為漢桓帝修建陵園時製造的,從而基本確認百草坡東漢陵園是漢桓帝宣陵。
捲雲紋瓦當
東周王城殘牆得到搶救性保護
東周王城城牆總長1.3萬米,現存的城牆長度不足20米,遺址位於西工區芳華路與健康西路交叉口東南側。
關於這道城牆,東周王城歷史上有明確記載,具有歷史標誌和建築標本作用,是研究東周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也是東周時期僅存的一處地面夯土遺蹟。
5年前,這段殘牆處於野外露天環境中,與民居、市場等混雜在一起,牆體表面長了大量野生植物,牆體表面布滿衝溝、裂隙且遍布土蜂窩……如果沒有特別說明,跟廢棄的土堆幾乎沒有區別。
為了搶救這處珍貴的遺蹟,全面展示東周王城城牆本體獨具特色的價值內涵,發揮其對公眾教育和服務的功能作用,2015年起,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委託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對殘牆本體開展防風化處理、土坯回填等保護修繕措施。
主持該項目的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專家閆海濤說,東周王城城牆遺址的保護修繕工程已在本月初完成初步驗收。未來,這段東周王城城牆將成為歷史、文物、文化等知識的教育場所。
欒川龍泉洞遺址出土標本超3萬件
龍泉洞遺址位於欒川縣城關鎮龍泉山公園內廟坡南麓坡根,發現於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間,2016年1月22日被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師範大學和欒川縣文物管理所曾對此進行考古發掘。自2014年至今,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欒川縣文物管理所進行持續發掘。
「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區,文明起源的根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欒川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對探索區域性早期人類演化的歷史非常重要。」主持龍泉洞遺址發掘項目的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專家顧雪軍介紹,遺址目前發掘總面積約20平方米,發現有1處灰燼及4處用火遺蹟。遺址發掘出土的標本目前超3萬件,包括石製品、動物化石和骨製品等。
該遺址年代距今3萬年到4萬年,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早段,恰好處於現代人形成的關鍵時期。通過發掘和研究工作,對於研究豫西地區舊石器晚期文化面貌,探索中華文明起源有著重要的意義。(洛報融媒記者 劉嘉儀) (圖片由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