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明石橋

2021-01-09 SZNEWS

插畫:田威

◎ 厲彥林(沂蒙山)

2018年5月5日,我叫上妻子驅車來到雄偉的泰山腳下,專程謁拜大汶口明石橋。

「泰安這麼多好景點,為什麼非要看這座石頭橋?」

「一座石頭橋,到底有什麼好看的?」

大汶河像一條玉帶圍繞在泰山腳下,古人這樣描述:「百川環碧,抱魯伏流。」匯泰山山脈、蒙山支脈之水,自東向西流經萊蕪、新泰、泰山區、岱嶽區、肥城、寧陽、汶上、東平等地,又經東平湖流入黃河,奔向大海,全長200餘公裡。大汶河上遊的牟汶河、柴汶河、石汶河、泮汶河、瀛汶河等五條帶「汶」字的河流,在汶口處交匯成大汶河,大汶口也因此而得名。據史料記載,明石橋修建於明朝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3年),故稱「明石橋」。這座明石橋北起岱嶽區大汶口鎮南門,南至寧陽縣磁窯鎮茶棚村,全橋65孔,橋面由360多塊大型花崗巖組成,整座石橋由數百個巨大的鐵鋦子固定著。這裡是古人跨越大汶河這一天然屏障最容易的地方,也是南北古驛道的必經之路。這座「明石橋」,是整個大汶河上唯一的一座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石橋,也是至今保存完好且能正常使用的一座古石橋。

當天正值立夏節氣,氣溫已明顯回升,樹木和農作物即將邁入旺盛生長期。橋上零星的農民兄弟正下田勞作,不時有拉肥料的拖拉機駛過,遠處幾位匠人正在維修橋墩,為汛期做著準備。此橋橋面由巨大的長石條鋪成,石條用扁鐵的鏈鎖固定。傳說這裡最早是簡易木橋,後改為分段的石板橋,直到明隆慶年間,才建起一座橫貫大汶河的整體石板橋。清雍正八年,原石板橋被大水衝毀,兩岸士紳鄉民苦於無資修建,以攻石起家的粥店人薑桂松「捐資倡修」。乾隆六年,石橋修建完成並立碑記載此事,並改名「姜公橋」。之後,雖經兩次較大修整,但均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保持了「姜公橋」的原貌。石橋的選址極佳,頗顯智慧。橋上遊是一片平緩的沙灘河底,橋下遊是一片巖石,可以起到很好的緩衝、穩定作用。石橋的建成,結束了沿岸人民僅靠船隻交往的歷史,溝通促進了商貿往來,也使大汶口成為了經濟重鎮。

史書記載,較早見於《尚書·禹貢》篇:「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岱畎絲、枲、鉛、松、怪石。……浮於汶,達於濟。」 南北朝酈道元《水經注》(卷二十四)裡記載:「汶水出縣西南流,又言自入萊蕪谷,夾路連山百數裡,水隍多行石澗中。」

記得我上中學時學過《趙州橋》這篇課文。說河北一座石匠設計的石拱橋,「堅固,而且美觀」,歌頌了「勞動人民的傑出智慧和才幹」。據陪同的朋友介紹,明石橋分為南橋和北橋,以橋中點為界,分屬於寧陽磁窯鎮和岱嶽區大汶口鎮兩地,「一橋連兩縣」。石橋承載著鄉親們繁忙的腳步。有村民挑著重擔氣喘籲籲的身影,有扛著農具、趕著耕牛匆匆下田的步履,有三五成群趕集上店的笑聲,有迎親嫁女、喜爆聲聲的場面,有送子離鄉就讀或謀生、一步三回頭被淚水浸溼的目光。經常有人在河裡摸魚,河灘牧羊,或坐在石橋上欣賞美景。那天就有一位年過半百的牧羊人坐在河灘上,任暖暖的春風掀動頭髮和心緒,時而用眯著的眼瞄一下羊群,悠閒陶醉。古老的石橋,見證了無數人的歡聲笑語和人生酸甜苦辣,為大家提供了娛樂休閒的好去處。古老的石橋,鐵環相扣,從橋上走出去,是否也被這鐵環鎖住了綿延的鄉愁?這石橋上有汽車、拖拉機、驢車、自行車、獨輪推車……以及各種意圖和各種行色的人流。新與舊、虛與實、快與慢、動與靜、老與少、得與失,都在橋上展現,蔚為壯觀。

《水經注》記載:「今汶上夾水有文姜臺。」文姜者,春秋時期齊僖公的次女,齊襄公的異母妹,後為魯桓公夫人。文姜城是魯桓公為方便文姜回國省親而建。足見當年汶河古渡的重要。傳說文姜豔麗絕倫,婚姻一波三折,留下許多風流韻事。《詩經》中就有毀有譽。一百多年之後,魯國的孔子周遊列國七八年,在齊國待的時間相對比較長。試想「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孔子必定數經汶河古渡,因為這裡是穿行齊國、魯國的必經之地,可惜當年沒留下照片或者文字史料。那句膾炙人口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一定是孔子站在汶河畔用他那犀利的哲人眼光,望著滔滔汶河水而抒發的感慨吧?他一直在感嘆時間流逝太快,提醒世人:青春易逝、韶華難在。

橋北一公裡處,是著名的大汶口文化遺址。這裡是大汶口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大汶口文化早期屬於母系氏族社會末期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階段,中、晚期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大汶口遺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發展的全過程,距今4500~6400年,為新石器時代遺址。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汶口遺址,已寫進歷史教科書。在現行中學歷史課本《祖國歷史的開篇——先秦》部分專門介紹了屬於原始社會的大汶口文化,認為與半坡文化相比,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歷史進步是:隨著原始農耕,生產力得到發展,出現了貧富分化和私有財產。它是黃河流域燦爛的古文明,它和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共稱華夏民族的文明起源。

大汶口文化遺址的活標本,就是這石橋和這流淌著的河水了。在鄉下農村,石橋到處都有。當然,架石橋這也是中國老百姓最普通的技術活了。在河道溝汊影響通行的地方,用或長或短極不規則的亂石頭堆壘幾座橋墩,在上面平鋪上幾根長石條作橋面,便是石橋了。長石條的縫隙,或用小石塊填塞,或用水泥抹平,就可以通車過人了。石橋墩就像低頭喝水的馬頭,插在河水裡。我們村的村東就有一座石頭橋。橋西側是村裡的住戶,狗吠聲、牲畜聲和呼喊聲交織,房前房後是樹木,屋頂飄動著縷縷炊煙;橋東,就是一條土路和東嶺及土地了。田野裡一年四季景色美麗,或嫩綠、淺綠、深綠、黃綠,或鵝黃、嫩黃、橙黃、金黃。因為石橋的連結,兩岸的樹木、莊稼鮮活靈動起來,歷史在河水的流淌中淡化或者沉寂。久而久之,人們習以為常,甚至忘記了石橋的存在和默不作聲的功勞。

記得有個《彩虹和石橋》的寓言故事,說彩虹曾經譏笑石橋破破爛爛,在石橋面前炫耀自己的五彩繽紛。石橋沒理會彩虹。一會兒後,彩虹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而石橋仍屹立不倒地站在大地上,兩岸的人可以繼續踏著它去耕種勞作。石橋被彩虹的美麗驚住了,它低下頭,心想:彩虹多漂亮啊,如果我像它一樣美,那該多好啊!彩虹看見了石橋,它也在想:這石橋多好啊,壽命那麼長。

後來有人又續寫了這則寓言:雨後天晴,彩虹和石橋對話。石橋對彩虹說:「我低矮匍匐在地,你卻高高在上,高貴大方。」彩虹對石橋說:「我有的是絢麗多彩的外表,不如你可以實實在在地為人們做奉獻。」正當他們在互相羨慕的時候,一位畫家在石橋上支起畫架,對著這美麗的風景畫起來。畫家穩穩地坐在石橋上,畫著絢麗的彩虹。這時彩虹和石橋都親眼目睹和體驗了自身價值,一起笑了。彩虹的一生雖然短暫,但給了人美的視覺審美享受。石橋雖然醜陋與平凡,但它支撐著不平凡的東西,無形中彰顯出巨大價值。

石橋不必嫉妒彩虹的美麗,彩虹也不必羨慕石橋的堅固。石橋固然不美,但它穩固地橫臥於兩岸之上,默默承載通行,這是它生命的價值;彩虹雖然只是雨過天晴的瞬間,但它那瞬間的美麗卻給人們留下了永久的回憶。這同樣彰顯出生命的價值。

在這個世界上,有人當彩虹,有人做石橋。做石橋的長久默默地奉獻。當彩虹的短暫的生命中閃現出燦爛的火花。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各自揚長避短就是存在的最大價值和意義。無論前者後者,都沒有褒貶、高低、貴賤之分。大汶口明石橋承載著歷史,活著文明的記憶。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展、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

道路決定命運。道路通,命運通;道路走對了,當然就不怕路途遙遠。我國古代的道路,都是沙石或泥土路。直至19世紀末期,我國才出現了鐵路和公路。隨著近代交通工具火車、輪船、汽車的相繼興起,鐵路、公路、航線的不斷開闢,我國古代的驛路交通系統逐漸淡出了視線。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步入新時代,明石橋以其不朽的功業攜手大汶口文化遺址、京福高速公路和京滬高鐵等景觀,共同繪製著古老與現代、過去與未來、靜止與永恆的一幅恢弘歷史畫卷!

憶往昔,樓臺亭榭雲煙茫茫,時光穿梭,古渡橋口風採依舊。明石橋凜然站在洶湧奔騰的汶河之上,凝望見證著滄桑和永恆……

相關焦點

  • 泰安汶水暴漲,大汶口明石橋現龍吟虎嘯奇觀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張偉 宋鑫茹 江煥冉 徐智慧 見習記者 郭松韻山東泰安大汶口明石橋是整個大汶河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石橋,已成為大汶口鎮古老昌盛的見證 。近日,泰安的幾場大雨過後,汶水暴漲,大汶口鎮西南門的明石橋,再現水漫石橋龍吟虎嘯景觀,引來遊客圍觀。
  • 冬日行走大汶口,明石橋畔解鄉愁
    冬日,行走大汶口,山西街——山西會館——汶河明石橋,隨行隨記。 山西會館,座落在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駐地西南門裡路西,為大汶口鎮著名名勝之一,是省級重點保護文物。
  • 明石橋頭,走進汶口古鎮上的山西會館
    大汶口,曾孕育了遠古的大汶口文化,大汶口還有很多謎我們還不能了解。泰山南面的大汶口古鎮上,有一座明代建起的石橋,橫亙在自東向西奔流的寬闊的大汶河上,整座橋連接南北,橋基用石塊壘砌而成,上面鋪有厚重的石板。
  • 大汶口明石橋,「橋」見了泰安變遷
    「大汶口遺址」,就坐落在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大汶口是「五汶」匯聚的地方,南北連接泰山與曲阜,依汶河而建。歷史元素讓汶口古鎮具有獨特的記憶。省內現存最長古石橋一座石頭橋,有什麼好看的?與古對比,才能凸顯明石橋的作用。明石橋出現之前,當地百姓想去對岸,唯一的方法是「筏甕渡水」。「用大甕一口,四周綁上木棍等漂浮物,置渡河人於甕中,有會遊水的健壯男子四五人,邊遊邊推,在驚濤駭浪中渡到對岸。」大汶口鎮文化站站長程勇這樣解釋。大汶口鎮扼南北交通要衢,據《泰安縣誌》載:「邑南大汶口,匯牟、贏、石柴及泮、奈環水達於濟。」
  • 明石橋要面向世界!《中國古橋》在大汶口開機
    6月10日,《中國古橋》系列片在岱嶽區大汶口鎮開機,再次將這座見證時代更迭、歷史滄桑的明石橋推向了世界。據了解,這次成功入選《中國古橋》系列片的大汶口鎮明石橋,北起大汶口鎮西南門,南接寧陽縣茶棚(堡頭)村,全橋65孔,是整個大汶河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石橋。橋面由大長石條鋪成,條石用扁鐵連接固定,非常牢固。傳說這裡最早為簡易木橋,後又改為分段的石板橋,直到明隆慶年間,才建起一座橫貫大汶河的整體石板橋。清雍正八年,原石板橋被大水衝毀,以攻石起家的粥店人薑桂松「捐資倡修」。
  • 這樣的大汶口明石橋,寧靜祥和古拙質樸,但就是為它感動了!
    大汶口遺址在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鎮山西街村南,大汶河東西貫穿,將遺址分為南北兩片,北片在衛駕莊東,為大汶口文化的代表遺址和命名地。
  • 泰安不只有泰山 還有座明石橋,帶你通往各種世外桃源
    古老的石橋,有我童年時的美好回憶和夢想。明石橋北起岱嶽區大汶口鎮南門,南至寧陽縣磁窯鎮茶棚村。明石橋分為南橋和北橋,以橋中點為界,分屬於寧陽磁窯鎮和岱嶽區大汶口鎮兩地。橋下的大汶河由上遊的牟汶河和柴汶河合流而成,滔滔西去。所以大汶口就形成了「一橋連兩縣,兩河匯一水」、「汶水西流」的獨特景觀。
  • 北望泰山的大汶河,去過多少次你不曾發現明石橋傍晚的美!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 泰安山西街村,專家稱明石橋是少見能用的古物,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村內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處(石橋,明代),山東省級文物 1 處(山西會館),宗教性建築一處(火神廟),距離村落西側約 730 米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處(大汶口文化遺址)。現有村落格局及建築風貌保存相對完整,是泰安市「歷史文化軸」的重要節點。山西街村自古至今已經有 2000 年的歷史,大汶口文化正是發源自此。
  • 邱燕原創詩歌二首:大汶河丨大汶口明石橋
    汶水湯湯它平靜舒展清澈見底水草豐美成一片平灘潤澤著錦繡膏腴的「汶陽田」.「汶河倒流」千古奇觀特立獨行了數萬年慎獨時時約束自己——向前它融進黃河的萬頃波濤修正自己完成大氣象的折返.一年又一年數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從大汶口文化開始算二大汶口明石橋文/邱燕.大汶河夾帶衝擊的紅泥金沙經過火的洗禮成了文明的陶瓷器具從這裡啟運去北京去南京.
  • 環球衛視走進泰山天元石博物館 泰山大汶口文化研究院
    【本欄目訊】9月28日,環球衛視運營中心主任張志軍、運營部主任張梅玲、聯絡部副主任曲信平、總顧問公丕忠一行蒞臨泰山天元石博物館、泰山大汶口文化研究院調研。泰山大汶口文化研究院院長、泰山天元石博物館聯席館長吳秀新熱情接待並詳細介紹泰山大汶口文化研究院、泰山天元石博物館現狀及發展前景。張志軍主任就環球衛視與泰山大汶口文化研究院、泰山天元石博物館今後在文化公益事業與文化產業方面的合作,與吳秀新院長達成了初步方案。
  • 岱嶽區:四坡路大汶口段維修竣工 天頤湖旅遊路提質升級
    岱嶽區:四坡路大汶口段維修竣工 天頤湖旅遊路提質升級 2020-10-14 16: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嶽中明到泰安市水文局大汶口水文站調研指導...
    8月15日,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嶽中明到泰安市水文局大汶口水文站調研指導防汛工作,泰安市委副書記曲鋒、東平湖管理局局長王漢新、泰安市委副秘書長範福順、泰安市水文局局長侯恩光陪同調研。在大汶口水文站,嶽中明主任一行詳細了解了大汶口水文站的發展歷程、流域基本情況和站網情況,聽取了大汶口水文站防汛測報工作匯報,實地查看了測站職工工作生活環境,了解了水文自動測報系統和監測儀器設備運行情況。嶽中明主任充分肯定了大汶口水文站防汛測報工作,對泰安基層水文發展給予高度評價。
  • 汶水之畔品味鄉奢,住在大汶口石頭古鎮別有一番情趣
    在湯湯汶水之濱,還有一座蘊含豐富歷史的古鎮——汶口。「直播泰安美宿」系列公益活動的第一站,來到了大汶口鄉奢藝術酒店。作為著名旅遊目的地的泰安,旅遊景點、特色住宿,不勝枚舉。遊在泰安住在哪?泰安美宿有何特色?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之下,泰安旅遊行業現狀如何?
  • 寧陽縣明石橋:汶河兩岸古驛道的「活化石」
    明石橋北起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南門,南至寧陽縣磁窯鎮茶棚村。據史料記載,明石橋修建於明朝隆慶年間(1567年至1572年),故稱「明石橋」,清雍正八年(1730年)被大水衝毀,當時的粥店著名石匠薑桂松進行義修,故又稱為「姜公橋」。
  • 山東大汶口出土骸骨,專家測試其DNA,證明日本人極可能起源中國
    對於這個反駁,我們再次拿出了有力的證據,那就是更早的山東大汶口古人類。這個距今四五千年,比秦始皇早了幾千年。經過系統研究過的有泰安大汶口、曲阜西夏侯、兗州王因、諸城呈子、廣饒五村等新石器時代人骨等等。專家通過測試大汶口古人類的人體骨骼和DNA,不僅發現與日本彌生人之間的骨骼形態學關係,還發現大汶口古人類的DNA和現代日本人極其吻合,此舉再次證明了日本人極有可能出自於中國。
  • 泰安市寧陽縣明石橋:汶河兩岸古驛道的「活化石」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11日訊 明石橋北起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南門,南至寧陽縣磁窯鎮茶棚村。據史料記載,明石橋修建於明朝隆慶年間(1567年至1572年),故稱「明石橋」,清雍正八年(1730年)被大水衝毀,當時的粥店著名石匠薑桂松進行義修,故又稱為「姜公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