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畫:田威
◎ 厲彥林(沂蒙山)
2018年5月5日,我叫上妻子驅車來到雄偉的泰山腳下,專程謁拜大汶口明石橋。
「泰安這麼多好景點,為什麼非要看這座石頭橋?」
「一座石頭橋,到底有什麼好看的?」
大汶河像一條玉帶圍繞在泰山腳下,古人這樣描述:「百川環碧,抱魯伏流。」匯泰山山脈、蒙山支脈之水,自東向西流經萊蕪、新泰、泰山區、岱嶽區、肥城、寧陽、汶上、東平等地,又經東平湖流入黃河,奔向大海,全長200餘公裡。大汶河上遊的牟汶河、柴汶河、石汶河、泮汶河、瀛汶河等五條帶「汶」字的河流,在汶口處交匯成大汶河,大汶口也因此而得名。據史料記載,明石橋修建於明朝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3年),故稱「明石橋」。這座明石橋北起岱嶽區大汶口鎮南門,南至寧陽縣磁窯鎮茶棚村,全橋65孔,橋面由360多塊大型花崗巖組成,整座石橋由數百個巨大的鐵鋦子固定著。這裡是古人跨越大汶河這一天然屏障最容易的地方,也是南北古驛道的必經之路。這座「明石橋」,是整個大汶河上唯一的一座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石橋,也是至今保存完好且能正常使用的一座古石橋。
當天正值立夏節氣,氣溫已明顯回升,樹木和農作物即將邁入旺盛生長期。橋上零星的農民兄弟正下田勞作,不時有拉肥料的拖拉機駛過,遠處幾位匠人正在維修橋墩,為汛期做著準備。此橋橋面由巨大的長石條鋪成,石條用扁鐵的鏈鎖固定。傳說這裡最早是簡易木橋,後改為分段的石板橋,直到明隆慶年間,才建起一座橫貫大汶河的整體石板橋。清雍正八年,原石板橋被大水衝毀,兩岸士紳鄉民苦於無資修建,以攻石起家的粥店人薑桂松「捐資倡修」。乾隆六年,石橋修建完成並立碑記載此事,並改名「姜公橋」。之後,雖經兩次較大修整,但均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保持了「姜公橋」的原貌。石橋的選址極佳,頗顯智慧。橋上遊是一片平緩的沙灘河底,橋下遊是一片巖石,可以起到很好的緩衝、穩定作用。石橋的建成,結束了沿岸人民僅靠船隻交往的歷史,溝通促進了商貿往來,也使大汶口成為了經濟重鎮。
史書記載,較早見於《尚書·禹貢》篇:「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岱畎絲、枲、鉛、松、怪石。……浮於汶,達於濟。」 南北朝酈道元《水經注》(卷二十四)裡記載:「汶水出縣西南流,又言自入萊蕪谷,夾路連山百數裡,水隍多行石澗中。」
記得我上中學時學過《趙州橋》這篇課文。說河北一座石匠設計的石拱橋,「堅固,而且美觀」,歌頌了「勞動人民的傑出智慧和才幹」。據陪同的朋友介紹,明石橋分為南橋和北橋,以橋中點為界,分屬於寧陽磁窯鎮和岱嶽區大汶口鎮兩地,「一橋連兩縣」。石橋承載著鄉親們繁忙的腳步。有村民挑著重擔氣喘籲籲的身影,有扛著農具、趕著耕牛匆匆下田的步履,有三五成群趕集上店的笑聲,有迎親嫁女、喜爆聲聲的場面,有送子離鄉就讀或謀生、一步三回頭被淚水浸溼的目光。經常有人在河裡摸魚,河灘牧羊,或坐在石橋上欣賞美景。那天就有一位年過半百的牧羊人坐在河灘上,任暖暖的春風掀動頭髮和心緒,時而用眯著的眼瞄一下羊群,悠閒陶醉。古老的石橋,見證了無數人的歡聲笑語和人生酸甜苦辣,為大家提供了娛樂休閒的好去處。古老的石橋,鐵環相扣,從橋上走出去,是否也被這鐵環鎖住了綿延的鄉愁?這石橋上有汽車、拖拉機、驢車、自行車、獨輪推車……以及各種意圖和各種行色的人流。新與舊、虛與實、快與慢、動與靜、老與少、得與失,都在橋上展現,蔚為壯觀。
《水經注》記載:「今汶上夾水有文姜臺。」文姜者,春秋時期齊僖公的次女,齊襄公的異母妹,後為魯桓公夫人。文姜城是魯桓公為方便文姜回國省親而建。足見當年汶河古渡的重要。傳說文姜豔麗絕倫,婚姻一波三折,留下許多風流韻事。《詩經》中就有毀有譽。一百多年之後,魯國的孔子周遊列國七八年,在齊國待的時間相對比較長。試想「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孔子必定數經汶河古渡,因為這裡是穿行齊國、魯國的必經之地,可惜當年沒留下照片或者文字史料。那句膾炙人口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一定是孔子站在汶河畔用他那犀利的哲人眼光,望著滔滔汶河水而抒發的感慨吧?他一直在感嘆時間流逝太快,提醒世人:青春易逝、韶華難在。
橋北一公裡處,是著名的大汶口文化遺址。這裡是大汶口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大汶口文化早期屬於母系氏族社會末期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階段,中、晚期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大汶口遺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發展的全過程,距今4500~6400年,為新石器時代遺址。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汶口遺址,已寫進歷史教科書。在現行中學歷史課本《祖國歷史的開篇——先秦》部分專門介紹了屬於原始社會的大汶口文化,認為與半坡文化相比,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歷史進步是:隨著原始農耕,生產力得到發展,出現了貧富分化和私有財產。它是黃河流域燦爛的古文明,它和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共稱華夏民族的文明起源。
大汶口文化遺址的活標本,就是這石橋和這流淌著的河水了。在鄉下農村,石橋到處都有。當然,架石橋這也是中國老百姓最普通的技術活了。在河道溝汊影響通行的地方,用或長或短極不規則的亂石頭堆壘幾座橋墩,在上面平鋪上幾根長石條作橋面,便是石橋了。長石條的縫隙,或用小石塊填塞,或用水泥抹平,就可以通車過人了。石橋墩就像低頭喝水的馬頭,插在河水裡。我們村的村東就有一座石頭橋。橋西側是村裡的住戶,狗吠聲、牲畜聲和呼喊聲交織,房前房後是樹木,屋頂飄動著縷縷炊煙;橋東,就是一條土路和東嶺及土地了。田野裡一年四季景色美麗,或嫩綠、淺綠、深綠、黃綠,或鵝黃、嫩黃、橙黃、金黃。因為石橋的連結,兩岸的樹木、莊稼鮮活靈動起來,歷史在河水的流淌中淡化或者沉寂。久而久之,人們習以為常,甚至忘記了石橋的存在和默不作聲的功勞。
記得有個《彩虹和石橋》的寓言故事,說彩虹曾經譏笑石橋破破爛爛,在石橋面前炫耀自己的五彩繽紛。石橋沒理會彩虹。一會兒後,彩虹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而石橋仍屹立不倒地站在大地上,兩岸的人可以繼續踏著它去耕種勞作。石橋被彩虹的美麗驚住了,它低下頭,心想:彩虹多漂亮啊,如果我像它一樣美,那該多好啊!彩虹看見了石橋,它也在想:這石橋多好啊,壽命那麼長。
後來有人又續寫了這則寓言:雨後天晴,彩虹和石橋對話。石橋對彩虹說:「我低矮匍匐在地,你卻高高在上,高貴大方。」彩虹對石橋說:「我有的是絢麗多彩的外表,不如你可以實實在在地為人們做奉獻。」正當他們在互相羨慕的時候,一位畫家在石橋上支起畫架,對著這美麗的風景畫起來。畫家穩穩地坐在石橋上,畫著絢麗的彩虹。這時彩虹和石橋都親眼目睹和體驗了自身價值,一起笑了。彩虹的一生雖然短暫,但給了人美的視覺審美享受。石橋雖然醜陋與平凡,但它支撐著不平凡的東西,無形中彰顯出巨大價值。
石橋不必嫉妒彩虹的美麗,彩虹也不必羨慕石橋的堅固。石橋固然不美,但它穩固地橫臥於兩岸之上,默默承載通行,這是它生命的價值;彩虹雖然只是雨過天晴的瞬間,但它那瞬間的美麗卻給人們留下了永久的回憶。這同樣彰顯出生命的價值。
在這個世界上,有人當彩虹,有人做石橋。做石橋的長久默默地奉獻。當彩虹的短暫的生命中閃現出燦爛的火花。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各自揚長避短就是存在的最大價值和意義。無論前者後者,都沒有褒貶、高低、貴賤之分。大汶口明石橋承載著歷史,活著文明的記憶。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展、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
道路決定命運。道路通,命運通;道路走對了,當然就不怕路途遙遠。我國古代的道路,都是沙石或泥土路。直至19世紀末期,我國才出現了鐵路和公路。隨著近代交通工具火車、輪船、汽車的相繼興起,鐵路、公路、航線的不斷開闢,我國古代的驛路交通系統逐漸淡出了視線。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步入新時代,明石橋以其不朽的功業攜手大汶口文化遺址、京福高速公路和京滬高鐵等景觀,共同繪製著古老與現代、過去與未來、靜止與永恆的一幅恢弘歷史畫卷!
憶往昔,樓臺亭榭雲煙茫茫,時光穿梭,古渡橋口風採依舊。明石橋凜然站在洶湧奔騰的汶河之上,凝望見證著滄桑和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