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石橋北起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南門,南至寧陽縣磁窯鎮茶棚村。據史料記載,明石橋修建於明朝隆慶年間(1567年至1572年),故稱「明石橋」,清雍正八年(1730年)被大水衝毀,當時的粥店著名石匠薑桂松進行義修,故又稱為「姜公橋」。
明石橋是古驛道上連接汶河兩岸唯一的石橋,也是省內現存最古老石橋,分為南橋和北橋,以橋中點為界,分屬於磁窯鎮和岱嶽區兩地。
橋南的茶棚村就是因為村民為給過往的商旅提供喝水休息的場所,紛紛搭起棚子賣茶水,久而久之形成規模,茶棚成片,村子也就因此得名了。
石橋的建成,是繼「汶河古渡」的一個飛躍,它結束了汶河兩岸人民交往僅靠舟楫的歷史。
現存石橋淨長221米,從遠處看橋呈S型。橋寬2.5米,雖然不是很寬,但讓人感覺很安全。65個橋孔,橋孔的長度不一,更讓整個石橋顯得有靈氣。由360餘塊大型石條組成的橋面,雖經歷幾百年的風風雨雨,但依然很讓人放心。原來石橋中間用作鎮水的石龍,目前僅剩下殘骸立在河北邊明石橋的兩側。
望著靜靜地大汶河水自東向西天水相接處,古時候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繁榮場面浮現眼前。雖然現在已經有京滬鐵路大橋橫跨南北,又有京福高速如長虹飛架,古石橋仍以它的獨特方式為老百姓服務,見證者時代的變遷。
來源:學習強國
【來源:愛寧陽】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