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陽縣明石橋:汶河兩岸古驛道的「活化石」

2021-01-09 湘湘愛旅行

明石橋北起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南門,南至寧陽縣磁窯鎮茶棚村。據史料記載,明石橋修建於明朝隆慶年間(1567年至1572年),故稱「明石橋」,清雍正八年(1730年)被大水衝毀,當時的粥店著名石匠薑桂松進行義修,故又稱為「姜公橋」。

明石橋是古驛道上連接汶河兩岸唯一的石橋,也是省內現存最古老石橋,分為南橋和北橋,以橋中點為界,分屬於磁窯鎮和岱嶽區兩地。

橋南的茶棚村就是因為村民為給過往的商旅提供喝水休息的場所,紛紛搭起棚子賣茶水,久而久之形成規模,茶棚成片,村子也就因此得名了。

石橋的建成,是繼「汶河古渡」的一個飛躍,它結束了汶河兩岸人民交往僅靠舟楫的歷史。

現存石橋淨長221米,從遠處看橋呈S型。橋寬2.5米,雖然不是很寬,但讓人感覺很安全。65個橋孔,橋孔的長度不一,更讓整個石橋顯得有靈氣。由360餘塊大型石條組成的橋面,雖經歷幾百年的風風雨雨,但依然很讓人放心。原來石橋中間用作鎮水的石龍,目前僅剩下殘骸立在河北邊明石橋的兩側。

望著靜靜地大汶河水自東向西天水相接處,古時候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繁榮場面浮現眼前。雖然現在已經有京滬鐵路大橋橫跨南北,又有京福高速如長虹飛架,古石橋仍以它的獨特方式為老百姓服務,見證者時代的變遷。

來源:學習強國

【來源:愛寧陽】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泰安市寧陽縣明石橋:汶河兩岸古驛道的「活化石」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11日訊 明石橋北起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南門,南至寧陽縣磁窯鎮茶棚村。據史料記載,明石橋修建於明朝隆慶年間(1567年至1572年),故稱「明石橋」,清雍正八年(1730年)被大水衝毀,當時的粥店著名石匠薑桂松進行義修,故又稱為「姜公橋」。
  • 泰安不只有泰山 還有座明石橋,帶你通往各種世外桃源
    古老的石橋,有我童年時的美好回憶和夢想。明石橋北起岱嶽區大汶口鎮南門,南至寧陽縣磁窯鎮茶棚村。明石橋,流傳著很多很多太姥姥的故事,老爺爺的傳說。可以想像,那時候商賈貿易交流,走在明石橋上那繁華的景象。
  • 大汶口明石橋
    據史料記載,明石橋修建於明朝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3年),故稱「明石橋」。這座明石橋北起岱嶽區大汶口鎮南門,南至寧陽縣磁窯鎮茶棚村,全橋65孔,橋面由360多塊大型花崗巖組成,整座石橋由數百個巨大的鐵鋦子固定著。這裡是古人跨越大汶河這一天然屏障最容易的地方,也是南北古驛道的必經之路。
  • 泰安汶水暴漲,大汶口明石橋現龍吟虎嘯奇觀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張偉 宋鑫茹 江煥冉 徐智慧 見習記者 郭松韻山東泰安大汶口明石橋是整個大汶河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石橋,已成為大汶口鎮古老昌盛的見證 。近日,泰安的幾場大雨過後,汶水暴漲,大汶口鎮西南門的明石橋,再現水漫石橋龍吟虎嘯景觀,引來遊客圍觀。
  • 冬日行走大汶口,明石橋畔解鄉愁
    冬日,行走大汶口,山西街——山西會館——汶河明石橋,隨行隨記。 明石橋坐落在泰安大汶口鎮南門外,至寧陽縣茶棚村止。兩岸相隔近300餘步,石橋66墩65孔,皆由大型條石排列而成,用數百個鐵鋦固定。
  • 明石橋要面向世界!《中國古橋》在大汶口開機
    6月10日,《中國古橋》系列片在岱嶽區大汶口鎮開機,再次將這座見證時代更迭、歷史滄桑的明石橋推向了世界。據了解,這次成功入選《中國古橋》系列片的大汶口鎮明石橋,北起大汶口鎮西南門,南接寧陽縣茶棚(堡頭)村,全橋65孔,是整個大汶河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石橋。橋面由大長石條鋪成,條石用扁鐵連接固定,非常牢固。傳說這裡最早為簡易木橋,後又改為分段的石板橋,直到明隆慶年間,才建起一座橫貫大汶河的整體石板橋。清雍正八年,原石板橋被大水衝毀,以攻石起家的粥店人薑桂松「捐資倡修」。
  • 北望泰山的大汶河,去過多少次你不曾發現明石橋傍晚的美!
    明石橋北起大汶口鎮西南門,南接寧陽縣茶棚(堡頭)村,全橋65孔,長約裡許,是整個大汶河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石橋。橋面由大長石條鋪成,條石用扁鐵連接固定,非常牢固。
  • 大汶口明石橋,「橋」見了泰安變遷
    大汶口是「五汶」匯聚的地方,南北連接泰山與曲阜,依汶河而建。歷史元素讓汶口古鎮具有獨特的記憶。省內現存最長古石橋一座石頭橋,有什麼好看的?明石橋是整個大汶河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石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我省境內現存最長的古石橋,至今保存完好且能正常使用。
  • 泰城逐步走向汶河新時代
    隨著城市未來的發展,依據城市總規遠景規劃,泰城將逐步走向汶河新時代。汶水兩岸名勝古蹟眾多大汶河,古稱汶水,是黃河中下遊最大的支流,也是泰安市最大的河流。其主流起源於沂源縣松崮山南麓的沙崖子村,匯集泰山山脈以南飛蒙山山脈以北諸水,向西注入東平湖。
  • 明石橋頭,走進汶口古鎮上的山西會館
    石橋始建於明隆慶年間,故又稱之為明石橋,數百年過去了,明石橋依然可以通行使用,當地百姓仍從石橋上南北通行。昔日,明石橋上,車馬通行其上,熙來攘往。如今,繁華落盡,再無人聲嘈雜和客商從此處販運往返,石橋在冷清中靜靜佇立於長河,同樣落寞的,還有橋北頭的汶口古鎮和古鎮上早已人去屋空的山西會館。空蕩蕩的戲樓、遊人稀少的關帝廟、少有人煙的古鎮,置身其中,竟感覺有些許悲涼。
  • 邱燕原創詩歌二首:大汶河丨大汶口明石橋
    「汶河倒流」千古奇觀特立獨行了數萬年慎獨時時約束自己——向前它融進黃河的萬頃波濤修正自己完成大氣象的折返.一年又一年數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從大汶口文化開始算二大汶口明石橋文/邱燕.大汶口是汶河古渡流急舟小人瘦老了一代代擺渡人.石橋臥波結束了擺渡的時代用整整五百年的篤定融進文明的風景臥成一道彩虹彩虹上是熙熙攘攘車水馬龍.
  • 這樣的大汶口明石橋,寧靜祥和古拙質樸,但就是為它感動了!
  • 泰安山西街村,專家稱明石橋是少見能用的古物,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火神廟面向汶河,為鎮汶河水患所建,是村民們曾經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祭祀場所。「何事吟餘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寺廟前的老槐樹綴滿了祈願的紅飄帶,帶著斑駁的滄桑凝視著歲月的腳步在這片土地上遊走,它猶如一位守望故土的老者,對到來的人們訴說著這裡曾經的繁華。時代變遷,帶走的是不能與現代相融的陳腐氣息,留下的是世代相傳的動人記憶。
  • 山水相映、蘆葦蕩漾——冬瞰泰安汶河溼地公園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薛瑞 徐智慧 12月19日下午,「文旅泰安之最……」系列推選尋訪活動,來到位於泰安市泰山區與岱嶽區交界處的汶河國家溼地公園。冬季的泰安汶河溼地公園,水流草美,各種樹木、蘆葦、花葉被季節浸染得美不勝收。
  • 昌樂汶河邊有種植物,方言叫「水格拉瓢」,你見過嗎
    汶河兩岸,河柳叢中,常常會在不經意間發現一些長了柳葉一樣的枝條纏繞在低矮的草叢上,有時也會攀附在荊條之上,進了五月時,會開出淡淡、米粒大小的白花,這就是水格拉瓢的植株。別小看花兒弱小,孕育出的孩子卻是「彪形大漢」,一個個的足有五六釐米長,像紡線的梭子,似家裡用來舀水的兩個水瓢扣在一起。它的學名就叫蘿藦。印象中,只要有水的地方便都能覓得它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