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在所有人心中激起了邪惡的念頭,人們開始恐慌不安,社會秩序陷入了混亂……一群女人蜂擁到一個有錢人的家裡,把它佔了起來,在那裡生火做飯,然後又擁到另一個地方吃下一頓飯。這些人看這一點很好。於是成了五百多人的團體,一村一村地地搶食.」-參加「丁戊奇荒」賑災的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
#在元朝末年和明末清初都發生過大範圍的天災,這次天災引發了騷亂,並意味著一個王朝的終結,比如朱元璋加入紅巾軍,逐步地建立起了大明王朝;明末農民起義軍李自成攻佔紫禁城,崇禎皇帝在煤山殉國。晚清時期,卻有一次罕見的大旱荒——「丁戊奇荒」,它持續了四年,波及山西、直隸、陝西、河南等地,使一千多萬人餓死,兩千多人逃往外地,影響十分廣泛。
民國十七年(1875年),尚不懂事的四歲男童光緒帝坐上了皇位,兩宮太后在後排垂簾聽政,慈禧太后打算把權力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宮廷外,西方列強毫無顧慮地審視著東方這塊土地,我國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洋務運動,以抵禦西方侵略。
但此時北方地區已有旱災的跡象,光緒元年二月,北京和直隸也已有旱災發生,此後山東、河南、陝西等省的旱災已變得嚴重,而且旱災之後又緊跟而來的是蝗蟲,最後一波又一波。
清朝末年動蕩不安,傳統的農耕帝國早已瓦解,但是官吏對農民的賦稅並未減少,百姓即使收成好,也未必能滿足溫飽,更不用說遭遇了這種乾旱了。
民國十七年(1876年),各省均有旱災,收成極差,甚至有些地方微粒未收,民國十七年十二月十一日,《申報》上刊登「各地饑民賣妻,流離亡命,其苦甚」,清政府不得不重視,各地也紛紛開辦賑粥廠。但1877年的災情卻達到了史無前例的程度,重災區就像人間一樣。連家人死了,也不敢哭,怕人聽見,當飯吃,年輕女子更是不值一提。
飢餓的人們走投無路,道德和仁慈的心也蕩然無存,於是出現了「砍刀會」,災民們紛紛組織起來,搶購糧食,在管道上豎起大旗「王法難行,飢餓難行」。
據統計,揚州五臺山建有11個粥廠,收容災民四萬二千多人;清江建有17個粥廠,收容災民四萬五千多人;蘇州建有20多個粥廠,收留災民不下千人。1868年以來,旱情逐漸緩解,但饑民的境況並未因此得到緩解,還爆發了一場可大規模的瘟疫,河南省有近十人九病。為緩解北京、天津等地對「粥廠」的壓力,李鴻章曾下令,在寒冬之後,一定要給災民發糧,送回家鄉,為災區的春耕播種做好準備。一八七九年,旱情已近尾聲,災民們也都看到了生還的希望,但今年七月,卻又有一次震級達八級,烈度為十一度的大地震,仍然對災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時任山西巡撫的曾國荃,事後稱「二百三十年來,見之悽涼,未聞之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