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很多優秀繪本,畫得常常就是孩子身邊的日常生活,比《火車出發了》就是以特快列車「超級AZUSA」在東京新宿站和長野縣松本站之間運行的情況為原型創作的。這是默默地向孩子傳遞一個信息——美好有趣的事情並不是那麼遙不可及。
今天介紹的這本臺灣作品《我看見一隻鳥》也是以真實的大坑風景區為背景創作的。真盼望內地也能出現越來越多描述我們身邊美好生活的作品,而不只是描繪過去的風俗。
這是一個什麼故事
故事很簡單,講述小姑娘和媽媽去大坑風景區郊遊時觀鳥的體驗。以一個小姑娘發現一隻鳥,媽媽怎麼也猜不出來為引子,牽著讀者的心往下閱讀,在尋找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把大坑風景區的常見野鳥介紹了。
有趣的是,親子去野外觀鳥,帶領孩子的是一位媽媽,這和我們傳統觀念裡認為一般是男性家長帶領孩子去野外有所不同。比如,《月下看貓頭鷹》是爸爸帶著的,《星空》是爺爺帶著的。女性家長帶女孩子去野外,這個性別角色選得很好。家庭分工本來就該是多種多樣的。只不知作者是否有意這樣安排。
文字有什麼特點?
故事構思巧妙,但並不複雜,情節和文字都很簡潔。讓我喜歡的是這個標題「我看見一隻鳥」。對於喜歡繪本的人來說,這很像是對那本著名的《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的回答,也很像那些用白描手法寫「遠望」的唐詩。
封面圖上的這隻鳥的姿態也很有意思,好像是它再說:「喂,我看見一隻鳥!」
圖畫有什麼特點
美得東西是令人感動的。看到這些鳥,我的腦海中浮現出的第一句話就是這個。
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少有機會近距離、長時間的觀察鳥,這些輕盈小傢伙總是在我們眼前一掠而過,不給人機會看清它的羽色眼神。
這本書在畫鳥時採用了寫實的工筆畫法,但對山林和人物則略有些抽象,突出了鳥的形象。畫中的鳥,栩栩如生,纖毫畢現,夠我們揣摩一整天,每翻一頁,我都忍不住想去摸摸看。造物主真是神奇,造出這樣千差萬別又精巧至極的東西來。引人憐愛、驚奇而敬畏。
我也很願意知道這些小東西的名字,記住人家的名字是一種尊重。
↓↓↓這是野鴿子,他們腳下踏的是美麗異木棉。美麗異木棉和洋紫荊很像,但美麗異木棉的葉子是掌狀複葉,五瓣花瓣顏色一致,花開時葉尚稀疏,遠望疏朗。洋紫荊是近圓形葉,葉前端開裂後可對摺,五瓣花瓣中有一瓣顏色較其他四瓣略深,花開時葉已繁盛,遠望蔥鬱。
↓↓↓這是紅嘴藍鵲,性喧鬧,會主動攻擊猛禽。
↓↓↓這是黑冠麻鷺,也叫黑冠鳽(jian,一聲),彩色的是成鳥,黑白點的是幼鳥。領地意識強,遇有騷擾,雄鳥會大張其羽保護妻小,頗有怒髮衝冠之意。
多說幾句
小時候我不理解浩劫中破壞文物、藝術算什麼大罪,畢竟不是對活人下手啊。但是,我慢慢體會到,當人的內心感受到美,湧起那種又愛又敬的心情時,內心是柔軟的。善正是在體會到美的那一刻產生的。對文物和藝術的破壞,所毀掉的不僅僅是一個永難復生的物件,而是人心對善和美的柔軟。
這是我希望孩子多多欣賞自然繪本,甚至走到原野裡去撫摸一葉草、擁抱一棵樹的原因。這也是欣賞自然繪本和動植物詞典的區別所在。
評分和適讀年齡
我和謙謙都評5星。適合1+閱讀。
作品背後的故事
本書獲得第三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首獎。作者劉伯樂生於臺灣南投縣埔裡鎮,曾任臺灣教育廳兒童讀物出版部美術編輯,並從事插畫工作,擅長以水彩作畫。
這些年繪本大熱,國外的大獎作品不斷被引進進來,但母語創作的優秀繪本仍然不多見,其題材也往往局限於「中國特色」或是「老傳統」。所幸,近年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逐漸評選出了一些優秀作品。大家想要閱讀母語繪本作品時,可以把獲得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獲獎作為一個重要的信息參考。
延伸活動
去公園觀鳥,擁抱一棵樹。
閱讀鈴木守關於鳥的作品,點擊閱讀原文,可以了解日本鳥巢研究專家鈴木守的繪本作品《園丁鳥的秘密》。
欣賞中國花鳥國畫,比如請小朋友比較趙佶的五色鸚鵡圖和《我看見一隻鳥》裡的鸚鵡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