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RA在中國失寵:開店數量下降,兄弟品牌明後年撤離,快時尚不香了?

2020-12-24 AI財經社

文 | AI財經社 劉雪兒

編 | 孫靜

本文由《財經天下》周刊旗下帳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ZARA的中國失速

某本土快時尚品牌高管向海生最近有點忙。倒不是因為疫情,而是忙著盤新店。

向海生負責門店渠道拓展,他最近聽到一個消息,與ZARA同質化較嚴重的三個兄弟品牌Pull&Bear、Stradivarius、Bershka,會在未來一兩年之內完全撤出中國,只保留主品牌ZARA、家居品牌ZARA HOME、內衣品牌Oysho及高端品牌Massimo Dutti。眼下正是和業主接洽店鋪位置的好時候。

ZARA曾是很多年輕人投向時尚的第一位引路人,這個57年前起家於西班牙偏遠小鎮的服裝作坊,如今已成為世界頭號時尚零售集團Inditex,旗下有ZARA等八個品牌。ZARA最大的貢獻在於把時裝平民化,殺手鐧是快速供應鏈,通過快速捕捉流行趨勢,快速修改原創設計,快速打樣生產,再48小時內空運到全球門店。

圖/視覺中國

然而,唯快不破的ZARA,這兩年卻在中國市場失速了。

首先是內地新開店增速放緩。據贏商網統計,2014年ZARA新開店還有16家,到2019年下滑到12家,甚至在2018年僅新開8家,期間還關掉位於成都的中國首家旗艦店。往昔年增20多家新店的輝煌時刻不再重現。

向海生透露,「本來ZARA要撤一批門店,由於疫情期間萬達物業等邀請做半年短租,ZARA才給一些門店續了半年到一年,預計明年主品牌會關三四十家,內地只剩150家左右。」2017、2018年,ZARA在中國門店數量達到巔峰,連續兩年超過190家,現在則下滑到180家左右。

在北京來福士商城,一層入口處的最顯眼位置原來是ZARA門店,但就在去年,加拿大瑜伽服飾品牌Lululemon取代了ZARA的領地,如今Lululemon還是全球第三大運動服飾品牌,市值僅次於耐克和阿迪。

當然快時尚行業整體都在下滑,自2018年以來,NewLook、TopShop、Forever21、Old Navy、Esprit、Superdry等多個品牌退出中國,剩下的品牌也在放慢擴張腳步,但ZARA的速度仍是墊底水平。

從贏商網的數據看,2019年優衣庫新增86家店位居前列,GAP、無印良品、國產品牌UR等在30家左右,MJstyle新開14家,ZARA和H&M以12家居後,僅高出新開3家的C&A。

這也與商業地產的變化有關。商業地產自2009年掀起開發熱潮,到2013年達到開業高峰,不少地產項目把快時尚當做引流品牌,催生了快時尚品牌的急劇擴充。公開數據表明,截至2013年底,包括優衣庫、ZARA、H&M在內的10個快時尚品牌在中國開店近1000家。

但由於開業面積遠超過零售消費額增長,此後商業地產尤其購物中心面臨空置率高企、租金下滑的困境。商業地產行業資深專家王國平告訴AI財經社,開店對城市等級和位置都有要求,快時尚裡ZARA的要求最高,而優質網點越來越少,對開店肯定有影響,除非ZARA自降要求,但這就意味著犧牲單店收益。

「今年有些ZARA門店可能會直接關掉。」王國平透露的信息,與向海生得到的反饋倒是相近。

圖/視覺中國

疫情更是讓局面雪上加霜。6月10日,ZARA母公司Inditex集團公布糟糕的2020財年Q1財報同時,表示未來一年會關閉全球1000-1200家門店。儘管被關門店的銷售額僅貢獻5%-6%,且多數店為ZARA以外的子品牌,聽起來更像是一場「優化」,但對靠ZARA撐起七成業績的Inditex集團來說,這仍是一個告別高速成長,進入關鍵轉型期的徵兆。

快時尚的整體衰落有跡可循。在紡織服裝品牌管理專家、上海良棲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程偉雄看來,歐美品牌風格比較一致,不會輕易改變,新鮮感過了就很難留住用戶。此外,這些品牌往往不太會針對中國人的特質推出版型,不利於深入中國下沉市場。而中國的電商環境領先全球,也會衝擊主打實體門店的服飾企業。

快時尚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快速反應和生產,但在質量上卻飽受詬病,這對看重面料質量的東方人來說並不友好。

儘管如此,快時尚行業依舊有屹立不倒的好企業,比如優衣庫。得益於主力中國市場的復甦,優衣庫在5月便實現營收和淨利雙增長。當然,優衣庫並不認為自己與快時尚有半毛錢關係,相反還認為自己是快時尚的反面。

不管如何定義快時尚,一個令人難以迴避的問題是:為什麼優衣庫能逆勢增長,ZARA卻做不好中國市場?

失速根源是本土化戰略?

ZARA為什麼做不好中國市場?多位人士把矛頭指向了ZARA本土化策略的失敗,稱其不看重中國市場。

本土化的第一步是團隊本土化。但向海生從ZARA內部了解到,大區經理、門店陳列經理等中層升不上去,中國區負責人為歐洲人,很難推進本土策略。錢明子四年前從ZARA店鋪主管的職位離職,他透露主要原因是個人發展受限,「店長和經理有80%靠外部招聘,內部人員很難升上去,而區域經理及以上級別基本是外國人。」

錢明子去了迪卡儂,發現兩家氛圍完全不一樣,ZARA講究高效和快速,員工做事不需要動腦子,做好一顆螺絲釘就行,但在迪卡儂,他發現有很多自主權, 自己的積極性也能調動起來。

「在門店運營上,感覺ZARA的理貨亂七八糟。」向海生觀察,ZARA在二線及以下城市管理比較亂,相比之下北上廣深略好。這也得到錢明子的證實,「ZARA缺少好服務,總認為靠產品就能吸引用戶,前幾年品牌少用戶選擇不多時還能忍受,現在不行了。」

不少中國用戶則吐槽版型設計。「歐美人喜歡黑白灰簡約範,她們身材高大,偏愛廓形衣服,但亞洲人身材偏小,尤其女生需要藉助顏色、裝飾細節襯託身材特點,但在老外看來就是土氣、不夠國際範。」一名時尚界人士告訴AI財經社。

那為什麼ZARA不針對中國或亞洲市場,設立專門的產品團隊?

這與ZARA的模式有關,其優勢在於捕捉流行趨勢,並快速生產出來。為了快,ZARA會抄襲大牌原創設計,不惜每年支付巨額的版權費。但如果針對每個地區設置不同款式,就會拉長ZARA的供應鏈周期,使其失去最核心的競爭力。

圖/視覺中國

這也是為什麼ZARA的設計中心總部在西班牙本土,生產中心多數在周邊的西班牙、葡萄牙、摩洛哥等的原因,而不像多數製造業那樣,把工廠更多安在成本更低的中國和東南亞等地。

所有人都圍繞一個共同目標組織資源:快速出貨。每個國家的買手團隊從總部選款,36小時內空運到歐洲門店,48小時內空運到全球門店。

不過在向海生看來,ZARA不重視中國市場,也與中國市場份額不高有關,從而形成惡性循環。2019財年ZARA母公司Inditex財報顯示,其60%收入來自歐洲,其中西班牙本土佔據15.7%,而美國市場為15.8%,包括中日韓的亞洲及其他地區佔比22.5%。多位人士分析,其中國市場的貢獻率也就是在10個點左右。

相比之下,靠中國市場迎來第二春的優衣庫,則嘗到本土化的甜頭。接近優衣庫的人士透露,「日本高層給予中國區負責人潘寧足夠的信任和放權,新零售的線上線下玩法甚至引領日本本土市場。早期門店運營端還有日本高層,現在基本是中國本土團隊在做,總部只提供產品端支持。」

程偉雄不完全贊同優衣庫的「放權」一說,他認為中日同屬於孔儒文化圈,對亞洲用戶的理解趨同,因此在推廣、版型上容易貼近中國市場。反過來,優衣庫在歐美市場也遭遇重重挑戰。

一個典型的本土化策略是品牌營銷打法,優衣庫喜歡請明星,擅長推跨界合作的IP款、聯名款,讓基礎款添上新鮮感。但ZARA多年來一直堅持門店廣告策略,讓門店櫥窗成為最好的廣告。

在向海生看來,這與東西方消費者的喜好差異有關,「西方整體審美高於中國,用戶不在乎營銷,更多靠自己的判斷和喜好選購,ZARA發家於歐洲,對這種運作方式和當地消費者習慣有路徑依賴,但東方消費者很吃廣告這套玩法,也在乎品牌背後的標籤和面子。」

程偉雄倒是很看好櫥窗設計的廣告模式,他甚至吐槽很多中國品牌「天天打廣告,導致產品價格泡沫化」。不過他同時也稱道了優衣庫的IP文化,比如通過與面輔料公司直接合作,推出搖粒絨、薄羽絨等產品,成為行業效仿的標杆案例。

如果說本土化還可以靠策略調整,那麼創意缺失則是ZARA很難彌補的短板。

快時尚有兩點「快」,一是快速跟上流行趨勢,二是快速生產送貨到門店,前者考察時尚敏銳度,後者考察柔性供應鏈。

向海生發現,ZARA每年有30%左右緊跟流行趨勢,剩下60%-70%還是時尚基礎款,而他所在的品牌幾年前就實現了50%的流行款佔比。「在追逐時尚潮流元素上,我們覺得ZARA不夠大膽,顛覆潮流的創新太少。」他很佩服優衣庫,賣基礎款也能跟隨趨勢。比如推出的丹寧(牛仔)系列、運動系列都頗受歡迎。

圖/視覺中國

時裝行業講究感性創意,但有業內人士擔心,ZARA母公司的新任CEO Carlos Vrespo雖然擅長運營和數位化,但缺少服裝行業的敏銳度,「這樣的人能守業,很難變革。」

線上化,ZARA的救命稻草?

目前看,電商及全渠道成了ZARA轉型的重點。

母公司Inditex沒有想像中那麼喪。在宣布關閉全球13%-16%門店同時,其還推出新一輪砸錢計劃,預計2020-2022年,將投資10億歐元發力線上,並準備再砸17億歐元,升級線上線下聯動的集成商店平臺。

Inditex發力電商早有徵兆。早在2017財年其銷售額告別兩位數增速時,電商渠道就成為一匹黑馬,貢獻的銷售額增速達41%,不過在總收入中的佔比僅有10%。

而在受疫情重創的2020財年一季度,在線銷售同比增長50%,這給Inditex帶來更高的期待,甚至不惜許上目標:到2022年旗下所有品牌的線上渠道收入貢獻達25%以上。而2019財年這一比例僅為14%,這意味著Inditex希望借力數位化改革,幫助集團實現每年4%-6%的銷售增長。

圖/視覺中國

至於還在「觀察期」的新任CEO的Carlos Vrespo,此前的角色是COO,他是集團數位化戰略的關鍵人物,2019年換帥被認為會加速實現電商目標。

實際上,在電商業態發達的中國,ZARA早在2012年就推出網上商店。當時ZARA為中國用戶專門設計了一個網站,線上線下價格一致,可以選擇送貨上門或門店自提,但溝通比較費勁,需要通過電話或郵件聯繫客服。

向海生回憶說,兩三年前ZARA開始在中國砸錢做線上,比如2018年天貓超級品牌日破天荒邀請流量明星周冬雨和吳磊,「可能發現投資回報不高,後來就不搞了。」

向海生還發現,到2019年,ZARA對入駐5年的天貓渠道依賴性降低,轉而發力推自己的App,「但中國用戶抖音都用不過來,更何況是某個服飾品牌的App呢?」

他這樣評價同行:相比歐洲對手,ZARA的數位化還不錯;但相比中國公司,還是中等水平。「中國的電商環境很成熟,但全球線上線下、物流水平都參差不齊,ZARA要在全球範圍做全渠道,挑戰就大得多。」

除了服飾主營業務發力全渠道外,ZARA也沒閒著,陸續開闢了多條業務線。

比如在美妝領域,ZARA於2019年2月在中國市場上線全新彩妝系列,號稱為亞洲女性打造的平價彩妝,且僅在品牌官網和天貓旗艦店銷售。此外,ZARA還擴大香水產品線,與高端香氛品牌推出合作款系列,2019年8月,ZARA首次推出個性化定製服務,涉及28款單品。

時裝行業跨界並不罕見,H&M早在2015年就推出彩妝品牌H&M Beauty,ZARA的兄弟品牌Bershka也在2017年推出美妝系列Beauty by Bershka,但都反響平平,落後幾年的ZARA恐怕也難逃命運。

ZARA在中國市場的低谷現狀,是快時尚行業近年來的縮影。原來崇尚時尚的風氣,已被更大眾化的運動風和更小眾的潮流風取代。

在向海生看來,運動風是順應國民注重健康的大趨勢,潮流風則是滿足不同年輕人的個性化需求,「很多品牌從無到有地冒出來,但也只是8億、10億的銷售規模,市場有限。」

當下服飾行業的一個趨勢是小而美的公司走入主流,大而全的公司反而規模在縮減,後者如拉夏貝爾、美特斯邦威、森馬等。「品牌要有特色化,如果做大眾款,就要有足夠的成本和價格優勢;如果做功能性、時尚類的,就要有差異化。」

圖/視覺中國

不過,程偉雄更看重的是品牌的可延續性。「中國服飾品牌最大的短板,在於創始人的價值觀和使命感,很多老闆為了生活創業,稍微成功了就玩跨界,(對行業)沒有足夠的敬畏。」

回歸到ZARA身上,這家57年歷史的服飾企業,也許正在中國經歷低谷徘徊,但它身上關於把時裝普及到大眾的理念和堅持,依然值得挖掘和思考。

(註:應採訪對象要求,向海生、錢明子為化名)

相關焦點

  • GAP關店、ZARA開店,快時尚品牌的退與進
    5月17日,中國商報記者來到該店,發現大部分商品以四折價格甩賣,其餘商品也被標上了紅色的優惠價籤。不過,並非所有的快時尚品牌都在精簡業務。在經歷過業績增速放緩、股價暴跌的低谷期之後,ZARA開始不斷轉型。面對適者生存的行業的趨勢,快時尚品牌未來的道路究竟應該如何走下去?
  • ZARA姊妹品牌大撤離 快時尚因「快」自掘墳墓
    集體沒落 定位相似導致左右手互搏憑藉一個「快」字,快時尚短時間內在中國市場風生水起,各大商場的臨街店鋪多有快時尚品牌的身影,電商也一度以能引入快時尚為傲。現如今,同樣是因為一個「快」字,讓快時尚將刀鋒對準了自己,昔日的輝煌多少成了過眼雲煙。
  • 熱點 | 快時尚不香了!Zara三姐妹品牌全線撤離中國,僅靠「白菜價」吸引不了消費者
    而Inditex旗下的Zara、Zara Home、Oysho和Massimo Dutti的中國實體店繼續保留。近兩年,快時尚行業被陰雲籠罩。Zara、H&M、Gap等快時尚巨頭「走下神壇」。2020年12月,H&M發布2020年第四季財報顯示,銷售額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2%。第四季度銷售額從去年同期的617億瑞典克朗降至525億瑞典克朗。
  • ZARA、H&M等快時尚服裝在中國還有多少機會?
    由於選址錯誤、店鋪面積過小,再加上產品質量、風格等問題,一年後,Forever 21關閉了這家門店,徹底退出中國市場。2012年,Forever 21卷土重返中國市場,選址上海。但相比其他的快時尚品牌,這家公司的開店速度明顯慢多了。據其官網顯示,目前Forever 21在中國大陸地區僅有21家店鋪。
  • ZARA全球關店、拉夏貝爾巨虧,快時尚為什麼不香了?
    不止中國,類似敗退、收縮的趨勢是全球性的。比如作為快時尚代表的ZARA,其母公司Inditex集團不久前宣布,未來將關閉1000-1200家實體店,這個數字將佔到它門店總數的16%。 快時尚似乎進入集體水逆期。
  • 在中國火了16年的快時尚一姐Zara,為什麼「不香」了?
    由此,Zara開創了「平民時尚」的歷史。Zara一邊複製秀場流行款,另一邊通過不斷降低成本,壓縮利潤,把秀場流行款賣出了甜甜圈的價格。只有這兩樣還不夠,更重要的是「快」。關於此,創始人阿曼西奧·奧特加有個小故事。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了一位穿著復古牛仔夾克的年輕人。
  • Zara母公司開始大撤退,快時尚轉型的路上,域名也是一大助力
    近日,ZARA母公司Inditex確定將關閉旗下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三個品牌在中國的所有實體門店。眾所周知,ZARA以及這些姊妹品牌,都屬於「快時尚」。快時尚也一度成為中國消費市場最吃香、最火爆、最吸引眼光的消費業態,頗受消費者喜愛。
  • 原創|快時尚就只是快嗎?Zara如何看待自己的「快」
    Zara有一條更複雜的公式,這條公式並不是常常見諸報端的「快時尚」裡的「快」那麼簡單。事實上,Zara是以一種傾向於限制而非促進「快」的方式來抓住顧客。快時尚並不能準確解釋目前Zara及其所有者Inditex集團在做的事情。
  • 看膩了HM、Zara、優衣庫嗎?種草這些快時尚品牌!
    在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快時尚已經是年輕人生活必不可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像hm,zara等這些眾所周知的快時尚品牌或許已經不能滿足愛時尚的你,那麼今天我向大家推薦一些價格合理的快時尚品牌。一 、BershakBershka是zara的姐妹品牌,其服飾與zara相比,價格要親民很多,而且也更適合學生黨等的年輕人。充滿著滿滿的街頭感。目前在我國很多大城市已經有其實體店,並且在某寶也能找到其官方旗艦店。
  • 【資訊】快時尚ZARA依舊是全球服裝消費者的心頭好!
    這家擁有Zara、Bershka和Pull&Bear等快時尚品牌的服飾零售公司最新發布的財報顯示,其2015財年(截至2016年1月31日)的銷售額達到了209億歐元,比2014財年的181.17億歐元上漲15.4%。而這也是Inidtex收入首次超過200億歐元。同時,集團淨利潤為28.75億歐元,實現15.0%的增長,增速為過去三年最高。
  • Zara三姊妹中國關店,快時尚江湖變了
    終於,快時尚巨頭Zara的母公司Inditex也沒躲過關店潮,向競爭慘烈的市場低下了高貴的頭。 據WWD(國際時尚特訊)消息稱,西班牙快時尚巨頭Zara的姊妹品牌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最快或將於1月底關閉中國所有門店,僅保留官網和天貓店繼續運營。
  • 武漢Zara關店,快時尚鼻祖要撤出中國?
    據微博大V號「武漢來了」、掌上武漢」、「分象生活APP」等多人近期先後爆料,截止到12月30日,西班牙快時尚品牌Zara在武漢的所有門店均已處於關閉狀態,目前,Zara在武漢門店門上均貼有封條。部分網友通過部分店外貼的「通知」猜測,可能與消防檢查有關。
  • 除了ZARA、優衣庫、H&M等,還有哪些快時尚品牌?
    除了zara,hm,優衣庫,gap,c&a,事實上還有很多驚豔的快時尚品牌,逛一逛真的能讓你有一種淘到寶的感覺。盤點一些,相信你下次買衣服的時候就能發現新大陸哦~// MJSTYLEG//特點:國產快時尚,價格是ZARA的1/3。
  • 如何簡單評價一下ZARA、H&M、UR這三個快時尚品牌?
    ZARA深受全球時尚青年的喜愛,設計師品牌的優異設計價格卻更為低廉。ZARA作為快消品牌,主要追求的是款式,質量算不上上乘,所以我覺得對流行性比較高的服裝,沒必要太苛求質量,畢竟Zara動不動就打折,要在打折的時候買到了合適自己的款式,那真是性價比超高了。
  • 瑪莎百貨中國遇困:反應滯後的「快時尚」
    加上之前已經被中國企業重組的樂購和百安居,英國零售業的三大巨頭,在中國市場的試水都難言成功。業內人士稱,瑪莎百貨的困境,既有外部原因,比如百貨業態的整體頹勢和快時尚領域的競爭加劇,但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則來自於內部:在消費習慣快速變化的中國市場,瑪莎百貨在經營策略上的保守和低效,也使其在同業競爭中一直處於劣勢。退出還是調整?
  • 快時尚關店又多三家 這回是ZARA的三姊妹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冉隆楠 文/圖)要在中國市場關店的快時尚品牌又多了三家。近日,有消息稱,西班牙服裝品牌ZARA母公司Inditex集團確定將關閉旗下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三個品牌在中國的所有實體門店,且預計所有關店工作將在2021年年中前完成。目前,這三個品牌的關店進程或已開始。1月10日,中國商報記者實地探訪北京薈聚中心,發現該購物中心內這三個品牌的實體門店均準備在本月底結束經營。
  • 2020年中國快時尚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從門店數量上看,近兩年我國快時尚新增門店數量呈下降趨勢。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包括H&M、ZARA、優衣庫、MJstyle、無印良品、UR、C&A、GAP在內的8個快時尚品牌,在內地共新增218家門店(不含升級重裝門店),創歷史新低。
  • ZARA等待救命
    在快時尚大敗退的當下,這樣的場景也是難見到了。最快兩周就能把圖紙上的衣服變成實物,業績長期名列前茅的Zara。對於傳統線下服裝零售丟盔卸甲、四處竄逃的前些年,一直被當作是教科書般的存在。不過這兩年它也開始在敗退潮中撐不住了,受疫情和行業衰退的雙重影響。
  • 武漢Zara門店集體關閉 還有這些大牌也關店了
    而在中國,拉夏貝爾、達芙妮等關店潮,更是讓人深刻地體驗到實體店的難。武漢Zara全城關店據多個微博大V近期先後爆料,西班牙快時尚Zara在武漢的所有門店近日均處於關閉狀態。從拍攝圖片來看,門上均貼有封條,官網也無法查詢到武漢門店信息。
  • ZARA母公司史上首次虧損,擬關店1200家:快時尚們,該「慢」了
    而它們的「快」,咱們也都有目共睹—短短幾年內,快時尚們從一二線城市下沉到三四線市場,幾乎覆蓋整個購物圈層。巔峰時期,如果一個購物中心沒有幾個快時尚品牌店,那就「沒得逛」。可是2017年,快時尚在中國新增門店數量的銳減,下滑高達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