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之前的文章裡提到,裝修伊始我就把「全屋智能」作為非常重要的裡程碑之一,可今天再來看這件事,卻又有了新的理解——全屋智能應當是我們對家的標準,一個長遠的規劃及目標,它絕不是一朝一夕,或者僅僅是家裝階段就可以實現的結果。
當我們聊全屋智能的時候,絕不是幾個或者幾十個設備安裝上就可以全屋智能了,它應當是家和身在其中的你,在不同行為不同需求乃至不同場景下的默契聯動。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很簡單的「廚房照明」這事兒,它就有幾種情況:
開關廚房燈;
去廚房接水的時候開關廚房燈;
下廚/吃飯(我是開放式廚房)的時候開關廚房燈;
如果家裡已經接入了智能牆壁開關或者智能燈,那麼第一種情況下可以通過語音、額外控制項或者 app 實現;第二種屬於常規但偶發性情況,可能需要聯動相關的感應器並計時實現;第三種則屬於場景化配置,例如我們的活動從「客廳娛樂」切換到「吃飯時間」,它除了控制方法以外,還需要組合多個設備的狀態切換。
當情況再複雜一些,區域從廚房擴展到客廳、書房乃至臥室;設備聯動從照明遞增到窗簾、空調;活動從娛樂、吃飯到工作、睡覺甚至起夜…這個時候我們再去聊全屋智能,你就會發現它不再只是裝幾個開關幾個燈的問題,而是成為了一套非常複雜的體系。
我並不認為目前自己已經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全屋智能,我甚至很難想像一個完整的全屋智能的終點是什麼樣,但這不正是置身於「數碼宅」行列的魅力嗎——在體驗之餘,還能與之進步並日漸完善。事實上不止是未完成,還因為我是在裝修工程開始後才愈發深入了解智能家居,所以就這個標準來說,我前期的準備工作是不完善的,現在也留有很多遺憾,接下來的內容裡除了分享現今自己對已安裝產品的設置和體驗,還會針對已知的不足,儘可能地對前期準備工作提出建議,希望能夠幫助正在閱讀的你。
接下來內容中當提及「智能家居」或「全屋智能」時,若不作特別標識都只圍繞基本的環境電器,例如牆壁開關、插座、燈具及一些傳感器控制器等,暫不討論諸如電視冰箱等大家電。
▍從平臺到品牌,儘可能地統一
開始智能家居之前,我們需要有一個統一的認知就是「統一」——即儘可能地實現產品品牌及支持平臺統一。而這就已經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了。
除了國內常見的智能家居平臺和品牌,以上你還認識哪些?
平臺統一,為未來的跨品牌產品聯動打下基礎
先說平臺,我對智能家居平臺的定義比較粗暴,好比於電腦或手機的作業系統,一個個智能家居單品就像是運行在上的應用軟體,雖然不能說誰平臺下的軟體就一定好,但我們的工作或學習等都是一個個複雜的使用場景,是需要多個軟體配合來高效實現需求;智能家居也是如此,當我們刻意選擇並使用支持同一個平臺下的產品,即使並不來自統一品牌,也可以在同一處集成化對其管理。
目前常見的智能家居平臺有 Homekit(來自蘋果)、米家(來自小米)、Google Assistant(來自 Google)、天貓精靈(來自阿里)和 Alexa(來自亞馬遜)等。作為一個普通消費者,我沒法兒去從平臺沿革、質量品控和未來趨勢等專業全面地評價孰優孰劣,但也是作為一個普通的消費者,我可以拋開那些複雜的利弊較真,去選擇一個僅僅是我覺得更舒適的平臺。
我是堅定的 HomeKit 擁躉者,一方面因為蘋果相比其它企業有著更高的準入標準和隱私保護,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的主力設備從手錶、手機、電腦到智能音箱都是蘋果設備,所以在家居場景下選擇同一生態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兒。
事實上我也不覺得每個人都要去較真兒哪個平臺更好,首先平臺不完全代表最後使用的產品質量,其次目前很多產品都支持多平臺,我們儘可能朝著同一平臺前進,除了便於後期使用時聯動,也能精簡一下產品可選項,因為市面上的智能家居產品實在是太多了。
品牌統一,支持更多的個性化操作
平臺之後,就是品牌了,同樣我不會也不能去評價哪個品牌頂頂好,只是建議選擇品牌也要和平臺一樣,儘可能的選擇同一個品牌的產品。目前我使用的是 Aqara 的全系智能家居產品,它還有一個可能大家更熟知的名字叫綠米聯創。
國內將智能家居帶到普羅大眾身邊的是小米,而綠米作為被小米孵化的品牌之一同時也是其最初打入市場時的領頭先鋒,積累了充足的市場和產品經驗後推出了 Aqara 這個獨立的子品牌,後者也是目前國內第一批完全支持 HomeKit 的智能家居品牌。目前我已知的另一個品牌還有小燕科技,但因為產品設計和初生牛犢等原因,我還是選擇了 Aqara。
同樣是智能門鎖的自動化,品牌 App 中可設置項就豐富得多
之所以品牌也要統一,是因為每個智能家居品牌產品都有自己獨立的產品系統,以 Aqara 來說,雖然它的產品可以接入 HomeKit,也可以在其中配置對應的場景和自動化,但是特定產品的進階設定還是需要在自有的 App 中完成。例如 Aqara 的智能面板,雖然從傳統定義上來說它只是一個牆壁燈控開關,但是因為有觸控面板的加持,我們可以調整面板的顯示內容,還可以聯動控制諸如窗簾、射燈色溫和空調等,但是這個調整和聯動就需要在品牌下的 App 中設置,並且只能聯動同品牌的產品。
在面板中聯動空調設置
不僅是面板,例如通過人體傳感器聯動照明的開關和強度,如果是在 HomeKit 裡我們只能設置人過燈開,人離燈熄,但是在品牌 App 裡,還可以基於靜置時間和區域光照度去設置更豐富的場景聯動,以上這些更近一步的操作及設置方式我就不展開了,會在之後的設置部分介紹。
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儘管統一平臺是選擇品牌產品的前置條件,但是儘可能地統一品牌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則,基於這一點反過來考慮,在選擇品牌時,我們也需要關注該品牌的產品線是否豐富,就普通家用來說,至少需要同時擁有牆壁開關、插座、人體傳感器、光照傳感器、溫溼度傳感器、窗簾、門鎖和攝像頭這些產品,而其它的例如燈具和環境安防報警器等則是加分項,好在以上設備 Aqara 都同時具備,加上對 HomeKit 相對完整的支持,成了我最終選擇它的理由。
▍要不要全屋定製服務
從開始決定走向「全屋智能」,到選購 Aqara 品牌產品,過程中第一次知道並且總是避不開的是各個品牌都在大力推廣的全屋智能定製服務,從「自認為挺能並且那都是騙錢的」到「真的很不錯」的心態轉變,並且也親身經歷了該服務,我想我有必要專門針對此展開講講。這部分的內容是基於 Aqara 的全屋智能定製服務,其它品牌的服務內容和收費方式或許會有出入。
什麼樣的人需要全屋智能定製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不妨往前一步思考另一個問題:為什麼不願意選擇全屋智能定製服務——因為不僅要原價購買產品還要附加 15% 的服務費(每個城市的收費略有差異,以當地城市為準)。所以回到什麼樣的人需要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知道的是我們都被服務了什麼:
在質保服務有效期內,若設備出現故障或不會使用,可以享受服務商無限次的上門或電話指導服務;
包含設備安裝服務,若在裝修之初購買服務,服務商會主動與施工方對接工作,包括水電燈路設計等;確保設備得到最佳安裝方式與位置;
包含設備調試服務,即確保產品安裝後正常使用;
全屋智能設計服務:其實這個是貫穿於安裝和調試階段前後的,服務商並不只是為你所購買的產品服務,而是會在前期了解你的生活習慣、家庭成員等信息後推薦合適的產品,在安裝調試結束後再指導並協助設置場景和自動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 Aqara 的產品線裡,線上下銷售的產品是不盡相同的,雖然有部分產品線上下同步銷售,但線下獨佔的產品類別是遠遠多於線上的。
所以「什麼樣」的第一樣,就是你所購買的產品可能並不在線上銷售。
接下來的第二樣,就是你是否具備智能家居的安裝經驗——如果完全沒有使用過或者本身就屬於「數碼盲」,那麼肯定需要全屋智能定製服務,但之所以強調「安裝經驗」,也是對於我這種曾經有智能家居使用經驗,並且也具備較好的智能設備操作技能的人,因為安裝可不同於使用,這也是我在全屋智能大計中的第一個遺憾。
其實我接觸到服務商的時候家裡水電定位已經完工,也就是說我家裡什麼地方放牆插燈控,什麼地方走燈和燈控路線已成定局,因為我認為這件事的本質無非就是把傳統的牆插燈控更換成智能的而已,我只需要叮囑師傅注意預留零火線就好。可事實上智能家居的電路思路和傳統電路是有差異的,例如過去我們都會在家中留下很多迴路,像臥室門邊開燈床頭光燈等;可因為智能家居除了物理電路控制,還可以通過產品聯動的方式控制其它電路,例如我可以在臥室同一個開關中設定不同的控制方式:
單擊開關臥室燈;
雙擊打開床頭吊燈;
長按關閉屋內所有照明燈具。
在這個原則上,我們就需要用不同的思路去規劃家中的燈控位置,更進階的原因,就是倘若家中還有傳感器和場景的聯動,它就需要部分燈具是長通電狀態,這也涉及到更細的電路圖規劃。
所以拋開「怎麼設置產品」,我們更需要判斷自己或者施工方是否具備相應的電路和安裝規劃能力,如果沒有或者不確定,那麼我建議還是選擇定製服務,因為電路和牆插燈控這些強安裝設備都不是未來可以隨意更改的基礎建設。
至於如後續隨時提供的上門服務等價值幾何因人而異我就不展開分析了。
其實我選擇了一個比較討巧的方式,就是在我知道線上下產品線差異和服務方式後,我梳理了一遍我可能需要的智能家居產品,一些需要強安裝並且專業調試和線下 Only 的設備我通過線下購買,另一些諸如溫溼度傳感器人體感應器等自動化輔助工具則在購物節裡線上購買,算是小省了一筆,另外其實雖然線下服務商原則上是產品原價加服務費的方式,但是基於不同城市的消費水平和對線上購物節的迎合,不同的服務商在特定的時間點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折扣,建議大家提前去了解一番。
▍最後
智能家居相關的文章我分成了兩篇文章來講,這篇文章主要是分享我對目前智能家居品牌和選擇的理解,哪怕是我自己來說,一開始也會覺得這部分內容好像並不那麼重要。可當我真正開始撰寫智能家居的內容並且直接從我如何設置和使用切入時,總覺得欠缺些什麼。
智能家居真的並非我們刻板印象中那般,既不會複雜到「我只是個普通人我不配」,也沒有簡單到「不就是把傳統的設備更換成特定的智能設備而已」,在具體的產品之餘,更多的是我們傳統思維向智能思考的轉變。
它體現在我們選擇產品時既要擁有對設備多樣性的期待,又要基於其它的智能設備系統、使用習慣來考量,同時還要「多走幾步」,要充分思考自己的實際需求和生活習慣,還要儘可能早地布局產品安裝。等等這一系列的考量,並不亞於我們裝修之初和設計師溝通「我想要什麼樣的風格」。
所以無論這篇文章有沒有幫助到你,我也希望閱讀至此處並謀劃著全屋智能的你可以在方方面面都能多一些思考。下一篇文章我將會分享我所使用的產品和場景聯動及自動化,包括 HomeKit 和品牌 App 中的不同規劃,以及如何對跨品牌跨平臺產品「勉為其難」的融合。
以上,希望能對你提供幫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