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的人

2021-02-10 ELLEMEN睿士

你在視頻裡看到的,是 4 位以抑鬱症患者的身份前來受訪的人。

這個說法不一定準確,因為其中一位受訪者 Amy 始終傾向於用「抑鬱情緒」,而非「抑鬱症」來定義自己的狀態。考慮再三,她決定允許我們拍攝她的嘴和下巴。

視頻中那雙不安的手來自 Bella,一個被抑鬱症糾纏近十年的女孩。

兩雙頻頻對視的眼睛來自一對情侶,中國女孩 Cathy 和美國男孩 David,抑鬱症是他們共同迎擊的「黑狗」。

三場交談發生在上海市中心的一處窄巷之中,門外陰雨,不時有本地口音的爭吵聲隔著水汽遠遠傳來。4 位年輕男女各自依照約定的時間登門,收傘,或脫下雨衣,幾句寒暄,而後便開始緩慢而猶疑的告解。

「負面情緒是真的會傳播的,

會造成後果的」

在他們噴湧而出的情緒和往事面前,我們的鏡頭就像一個「樹洞」。

Amy 的上一個「樹洞」是一位已故朋友的微信。「我知道她已經走了。我知道她肯定不會回我。所以,很安全。」

這位不會再回復的朋友死於 3 年前的跨年夜,「她是吃安眠藥,在一個旅館裡,把窗縫門縫都貼起來,燒炭自殺。警察找到她的時候,發現她應該是後悔的,因為她不是躺著床上,是在門口,這說明她是想要自救的,只是沒有成功。」

更令 Amy 難以接受的是,她和朋友生前熱衷於探討的恰恰便是煩惱、抑鬱和死亡之類的話題。

「這是我的責任嗎?」任何人設身處地,都難免生出這樣的念頭。而當這個可怕的念頭在悼念中不斷滋長,Amy 變了,她不太敢向其他人表露更多的負面情緒,覺得「這種負面情緒真的會傳播,會造成後果的」。

這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負面情緒真的會像病毒一樣傳播嗎?

這個問題在 Cathy 和 David 以情侶的關係站在我們面前時,似乎立刻被具象化了——如果負面情緒會侵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那麼一對「抑鬱症情侶」的關係又該如何維繫?

「你們覺得自己會被對方的負能量影響到嗎?」

「他比我更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我很容易受他影響,他不會被我帶過去,反而他會慢慢的帶我出來。」

Cathy 有一雙好看的眼睛。她的「抑鬱史」並不長,與從小接受治療的 David 不同,她是在兩人相識後,在異國環境的衝擊下,才患上抑鬱症的。

負能量或許的確如 Amy 所說,是病毒一般的存在,但積極而健康的情感卻能在某種程度上築起一道珍貴的防線。

在這對看似充滿負能量的關係中,David 漫長的病史反而起到了一個積極的作用——他從一開始便敏感地發現了 Cathy 的「不對勁」,鼓勵她接受專業的治療和幫助。「在我想要自殺的時候,他知道怎麼把我拉回來。」

「我是一個情感無能的人」

Bella 從青春期開始,便從未感受過他人的理解。她說:「我們變成了一個情感無能的人,感覺不到別人對你的好,自己也沒有一個自發地向外的出口,我們是一個被隔離的狀態。」

採訪那天,她騎自行車過來,手足無措地站在門邊,不知道該把雨衣放在哪兒。

她念的高中就在我們採訪地點的附近,這讓她想起很多以前的事情,這顯然是一段不太愉快的往事。

「校園霸凌」和「原生家庭矛盾」是 Bella 所遭遇的青春期創傷,「對外,我要去幫助我家塑造一個你家還不錯的樣子,在學校裡,要做一個好學生。所以,我自己的問題是我不知道我自己的狀態,應該放到哪兒去,就像是被釘死在那張書桌上一樣,腦袋是空白的。」

Bella 所經歷的,是一個面具之下的青春期。她將自己的真實面目近乎嚴苛地控制在一個名叫「懂事」的面具之下,隔著一層厚厚的玻璃與世界相望。

「我發現我非常的害怕,害怕讓別人知道我來自一個很糟糕的原生家庭,害怕讓別人知道我跟人的社交模式其實是非常冷的,我甚至自己都不確定那是不是一個我想要的模式。」

「你說心情不好,真的是會影響到生理的」

在徵得 Bella 的同意後,Amy 留下旁聽了她的採訪。

Bella 很特別,她的表達方式像五月的陰雨一樣,稠密而綿長,同時伴隨著極度壓抑下的自我控制。房間裡只能聽到她密不透風的剖白。

Amy 似乎和我們一樣受到了震動。採訪結束後,她私下向 Bella 提了幾個自己的問題。兩個年輕女孩像談論如何化妝一樣,簡單交流了各自的症狀。

很巧,她們表現出的生理症狀幾乎相同——嗜睡、暴食、外加脫髮。這樣的巧合讓 Amy 對自己「不是抑鬱症,只是有抑鬱情緒」的結論有了小小的動搖,但她還是笑著說,「不行,不能把自己往裡套」。

與外人假想的不同,抑鬱並不是一團徒有重量的無形情緒,只是「心情不好而已」;相反它是一個有實體的惡魔,會強勢地控制你的身體和大腦,Amy 和 Bella 提到的睡眠問題和進食問題都是常常出現的表徵。

「這個心情不好,是會影響到生理的,會難過到起不來的,沒有力氣的。」

單單是「我有抑鬱症」這個自我認知,就和發病本身一樣痛苦。對復發的恐懼,和對外界的社交壓力都令這種認知成為了另一重自我折磨。從這個角度上來說,Amy 固執地否認自己的病症,大約也是一種恐懼之下的自我警惕。

「陌生人讓我安全」

否認很有可能也來源於東方文化下對自身陰暗面的羞恥心。

「在中國人眼裡,就實實在在的,覺得抑鬱這種問題是你自身的,需要你自己去解決的,可是在美國人眼裡,這是一種病,是需要接受治療的。」

在 David 的如此勸誡下,Cathy 才正視了自己的負面情緒。據 David 介紹,他家父輩有 6 個人得過抑鬱症,因此,在他 13 歲第一次表露「不想參與這個社會」的情緒時,家人便積極地為他安排了專業治療。

在這樣的環境下,David 學會了主動處理自己的抑鬱情緒。他玩各種運動,讀大量心理書籍,還嘗試了瑜伽和東方的禪修。大學期間,他已經能夠開始進行正常的社交,而我們如今看到的他也似乎是鬆弛而快樂的。

David 的自我成長絕沒有他雲淡風輕的講述一般輕鬆。用 Bella 的話來說,就像「重新學習走路」一樣艱難而疲憊。

「你想去重新開始,你想去塑造新的生活,但是你發現,可能對於人和人的關係也好,處理感情也好,我還停留在14、15歲那個年代,我在那個年代被剝奪的東西,我必須要回去重新學習。」

在畢業典禮上,Bella哭了。「我哭,不是因為畢業,是因為我很喜歡和同學們在一起的狀態,我希望可以重新和他們一起去經歷那一段,可以讓他們認識一個真實的我,而不是隱藏在玻璃門之後,那個故意去偽裝自己情緒的我。」

Amy 說起自己最近在麵館偶遇的老人。「他給我講了好多自己家裡的事,我也跟他聊了很多……我喜歡和陌生人聊天,我可以去告訴他們所有的事情,但我不要去認識他們。」

感謝陌生人這個身份,讓這些自我封鎖的年輕人在我們的鏡頭前洩露了片刻真實。講述依次完成,他們禮貌告別,撐傘,穿雨衣,推門離開,隱沒在大雨的人群中。

採訪、撰文:siri、梁珂

插畫:mojo

拍攝、剪輯:siri、mars、葉明浩

場地提供:小亞細亞文庫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抑鬱的人怕什麼?這4位名人的抑鬱經歷,告訴你答案
    01導語談及抑鬱,有些人會認為離自己非常遙遠,有些人會認為近在咫尺,更有些人「深有體會」。抑鬱的普遍性已不需要過多贅述,因為身邊早有耳聞。可是面對抑鬱所帶來的傷害,卻是旁觀者與「深受其害」的人們無法直視與面對的。在我看來,抑鬱給人帶來的傷害並不可怕,更為可怕的是那些「冷眼」相對旁觀者的目光。
  • 抑鬱症和抑鬱情緒的區別,其中抑鬱情緒每個人都有
    抑鬱症又稱為抑鬱障礙,是一種精神類疾病,根據權威機構研究發現如果按照目前抑鬱症的增長狀態,那麼2030年抑鬱症將超管所有心腦血管疾病的總和,成為致殘率第一的疾病,重度抑鬱症患者將喪失學習和工作的能力。在這裡我們需要退一步來講一下,抑鬱症並不是抑鬱情緒,這是兩種不同的概念,抑鬱情緒每個人都有,比如你出門不小心和別人撞了一下,導致互相發生口角,這個時候你心裡一定是生氣鬱悶的,這就是抑鬱情緒,但是你鬱悶一天睡了一晚,第二天你會發現你不生氣了,這種可以通過自我情緒調節從而恢復到最初狀態的就叫抑鬱情緒。
  • 心情低落,容易抑鬱?多吃讓人開心的食物,讓你抑鬱心情一掃而空
    而很多時候,我們的心情是很容易受到影響的,隨時都可能出現問題,有抑鬱的情況,不開心等,那不妨吃一些讓人快樂的食物吧,可以緩解憂傷,補充正能量,心情也會好很多。哪些食物可以讓心情愉悅?進而是可以調節情緒,保持穩定,減少抑鬱的情況,心情也會好很多。蛋糕是可以讓人心情愉悅,蛋糕類的食物一直不建議大家多吃,因為裡面的熱量比較高,會引起肥胖。但也不是完全不能吃,裡面的糖分多,適當的食用,可以增加好心情的,很多人不開心的時候,都會選擇吃些甜食,心情會好很多。
  • 【觀點】在德國抑鬱的華人,到底在抑鬱什麼?
    但現在還是忍不住想發這篇文章,一來是因為我這個人挺喪的,不覺得到新年真能使世界變好,二來我覺得抑鬱其實離大家不那麼遠。 為何人去了發達國家還會抑鬱?為何優秀的人更容易抑鬱?
  • 情緒識別——抑鬱情緒 我是抑鬱了嗎?
    生活當中,我們時常因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而情緒低落、不開心,甚至崩潰,我們可能會把諸如「我抑鬱了」、「我好抑鬱」的口頭禪掛在嘴邊,或是有過「我最近情緒好低落,是不是得抑鬱症了」、「我肯定是得抑鬱症了」的想法和判定。大家似乎很容易把一時的「抑鬱情緒」和「抑鬱症」畫上等號。身處新冠疫情的陰影中,生命健康受到了威脅,我們每個人難免如臨大敵、憂心忡忡。
  • 總被人說:「拜託,你有什麼好抑鬱的?」
    總被人說:「拜託,你有什麼好抑鬱的?」本文節選自安德魯·所羅門《正午之魔》最大阻礙可能仍是社會汙名,這種汙名只與抑鬱相連,其他疾病都沒有這樣的情況。NIMH的史蒂文·海曼稱之為「公共衛生災難」。我寫這本書時採訪的很多人都請我別用真名,不要公開他們的身份。我問他們,如果別人知道他們得了抑鬱,他們到底認為會發生什麼。
  • 大腦中的一把機關槍,人為什麼會抑鬱?
    因為人類非常不了解抑鬱的發病機制。人為什麼會抑鬱?胡海嵐團隊第一篇論文,首次提到大腦外韁核的一種特殊的放電方式:簇狀放電。讓我們寫一個「Inside Out」(電影《頭腦特工隊》,講述五種情緒如何調節人的大腦)的迷你番外篇來解釋:這是大腦中的一場拉鋸戰。
  • 產後抑鬱:很多人都在經歷卻難以啟齒
    來源:新浪財經產後抑鬱症是指女性於產褥期出現明顯的抑鬱症狀或典型的抑鬱發作,與產後心緒不寧和產後精神病同屬產褥期精神症候群。發病率在 15%~30%。典型的產後抑鬱症於產後6周內發生,可在3~6個月自行恢復,但嚴重的也可持續1~2年,再次妊娠則有20%~30%的復發率。
  • 抑鬱症:很多孕期抑鬱和產後抑鬱的女性,其實都是假性抑鬱
    在分析這個問題之前,我還是先來說說這類抑鬱的人群中,其實有很大一部分的抑鬱女性,她們所認為自己的抑鬱症,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假性的。只要時間過去了,或者及時彌補她們缺失的東西,那麼就有可能得到緩解和減輕,並逐步消失掉。那麼,如何來理解「這部分假性抑鬱的女性患者呢?」
  • 你是真的抑鬱還是假性抑鬱?
    抑鬱症又稱抑鬱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是心境障礙的主要病症。 最近總是不開心就是抑鬱嗎?其實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有很多,我們如果把不開心當作一種病態,那就大錯特錯了。只要你還沒有遠離世俗,那就不可避免的會產生消極情緒。
  • 頻繁使用交友軟體的人更容易抑鬱?
    很多人使用滑屏式交友軟體反映自己感受到心理壓力以及抑鬱。圖片來自Shutterstock,拍攝者 Odua Images西雪梨大學以及雪梨大學的研究將使用滑屏式交友約會軟體的經歷與更高比例的心理壓力和抑鬱相關聯。
  • 你知道一直笑的人也會得抑鬱嗎?
    你是否一直在笑卻一直不開心,不要裝開心哦,在這裡,可以大膽的做你自己,有什麼不開心的都可以和小曲說哦~   你了解微笑抑鬱嗎?那今天,小曲就來說說微笑抑鬱吧。  微笑抑鬱症:又名微笑型抑鬱,是抑鬱症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但不是獨立的診斷類別,患者面帶微笑,但實際上每天都在低落的情緒中掙扎。
  • 抑鬱的人,請不要放棄
    默爾金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與抑鬱症抗爭,《我快要幸福了》寫的就是她與抑鬱抗爭的全歷程。默爾金出生於富裕的猶太家庭,而她的童年卻被時時刻刻的恐懼和無休止的哀傷裹挾,抑鬱症伴隨其一生。在《我快要幸福了》裡,默爾金勇敢地剖析自己,涉足最危險的心理領地,反覆感知抑鬱的每一絲感受與心境,並將它們呈現於筆端。探身於濃黑的舊日陰霾之中,於最不堪回首的童年記憶中撈取關於自己抑鬱的源頭。
  • 隱性抑鬱症測試 | 每個人身上,都藏著一根抑鬱的導火索...
    01臺前逗人笑,臺下抑鬱症說起抑鬱,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孤僻、性格極端、敏感脆弱、悲觀喪氣。事實上,這只是一種錯誤的刻板印象。那些外表看起來開朗、活潑、愛笑的人,同樣有可能患上抑鬱。李雪琴,95後北大畢業生,抖音粉絲超過300W,在網絡上她是一名「快樂的傻逼」,不停講段子逗樂子,讓人開心。私底下,她患有抑鬱症,感受疼痛是她習慣的解壓方式。好幾次她情緒崩潰,想要自殺,用水果刀反覆劃手腕,然後靜靜地看著自己淌血。
  • 產後抑鬱,怎麼辦?
    有調查數據顯示:60%到80%的女性在孕期和產後會有不同程度的抑鬱情緒,接近20%會發展為臨床抑鬱。 二則,生產時有妊娠高血壓症候群、妊娠肝內膽汁瘀積症、前置胎盤、胎盤早剝、妊娠糖尿病、子宮破裂、羊水栓塞、產後出血等情況出現,產婦容易出現產後抑鬱。 三則,夫妻關係不好,丈夫不夠體貼關心,婆媳關係不好,孩子性別與自己或親人期盼的不符合等原因,也會成為產後抑鬱的誘因。
  • 抑鬱治療又現新方向:居然是把人「冷凍」一下?
    早在2008年,Joanna Rymaszewska等學者就發表了研究,指出WBC是對於焦慮和抑鬱是非常有研究價值的抗抑鬱輔助療法[3],近期在歐洲精神病學協會(EPA)2019年大會上,WBC療法再次被介紹,報導者Julia Rymaszewska表示:「WBC能夠為抑鬱患者帶來獲益,早期的結果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 微笑型抑鬱
    然而,現實中,有一小部分抑鬱症患者在抑鬱的心境表面,卻蒙上了一層微笑的面紗。本文就為大家來介紹抑鬱症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微笑型抑鬱」。微笑型抑鬱的高發人群往往是有伴侶或家庭、工作穩定、有所成就、受過教育的人。
  • 晚上好,打工人|獅童樂隊《我和我的金魚都抑鬱了》
    今天是聽音樂的1371天 今天,推薦一首獅童樂隊的原創作品——《我和我的金魚都抑鬱了》。 先來介紹一下獅童樂隊。 獅童樂隊成立於2018年,由喜兒、波波、鯊魚和李狗蛋4名成員組合。
  • 莫把抑鬱當「逆反」 孩子抑鬱非小事
    家長應如何理解和幫助受抑鬱困擾的孩子?為此,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專訪了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病房主任、兒童心理衛生中心副主任曹慶久。 記者:引起青少年抑鬱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曹慶久:抑鬱症的起因包括生物學、社會-心理因素。生物學指遺傳因素,父母有抑鬱症或情感障礙,孩子抑鬱風險會增大。社會-心理因素包括學習壓力過大、家庭不和睦、缺少夥伴關系支持、遭遇校園霸凌等。
  • 抑鬱和焦慮有什麼區別?又抑鬱、又焦慮該怎麼辦?
    我老婆自從懷孕以後,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總是覺得很慌張,一會心情大好一會又極度的沉悶,有時候像吃了興奮劑一樣,有時候又很安靜,整個人的情緒變幻無常,朋友說可能是患了焦慮症,可我看著像抑鬱症,請問她到底是焦慮還是抑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