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羅馬》| 批判男性:被水衝走的狗屎和在浪裡被救下的孩子

2020-09-03 Wanda與幻境


恕我才疏學淺、孤陋寡聞,在2018年阿方索·卡隆導演的電影《羅馬》(Roma)之前,我只看過有「厭女情結」的電影。所謂的「厭女情結」就是認為女性比男性差,比男性弱,比男性傻,在電影中,重要的、美好的、理性的、值得被尊重的角色都是男性而其他傻乎乎打醬油的都是女性,比如……大部分電影。雖然我知道,在理論上,既然有「厭女電影」,那必然會有「厭男電影」,可我看來看去,看去看來,很大一部分電影都是厭女的——當然,這和整個社會的男女不平等不無關係。所以,在這個大背景下,這部2018年上映的《羅馬》則顯得另類又別具一格。

在講述和分析這部電影之前,我們要明確一點,電影名稱裡的「羅馬」(Roma)並不是義大利的那個「羅馬」(Rome),而是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附近的一個小城,該片的卡隆導演在這裡長大,而《羅馬》這部電影也講述的是導演兒時的一段與他家裡保姆或者女傭之間的故事。

20世紀70年代,在墨西哥的羅馬小城裡住著醫生一家,一對夫妻、幾個小孩和兩個保姆,是個典型的中產階級。男主人是個冷漠虛偽的花花公子,為了和情人廝混,不止一次地欺騙妻子兒女說他去魁北克做研究,後來與妻子離了婚。女主人是個高大的白人女子,雖然脾氣不大好,但為人堅強,有道義有擔當,與丈夫離婚後獨自養活五六個孩子,並且在保姆克裡奧遇到困難時挺身而出幫助了她。這家人有兩個保姆,分別叫克裡奧和阿黛拉。克裡奧是故事的主角。

醫生一家

和同為墨西哥人的阿黛拉一樣,克裡奧身材矮小,皮膚黝黑,與她高大的白人僱主形成鮮明對比。不僅如此,他們在語言上也有區別:雖然克裡奧和阿黛拉能講西班牙語,她們也和僱主一家講西班牙語,但她們倆之間卻講一種墨西哥鄉下土話——而這則是她們與僱主語言上的區別。雖然克裡奧與僱主一家在外貌和語言上一點都不一樣,但這並不妨礙她對僱主一家、尤其對僱主家幾個孩子的深切溫暖又慈悲的愛——而這種愛,也跨越了時空,讓卡隆導演在時隔多年之後依然被溫暖被感動從而把他小時候家裡的保姆搬上了大熒幕。

除了在僱主家照顧孩子幹家務活兒,克裡奧也會在自己的業餘時間吃吃墨西哥卷餅談談戀愛。她的男朋友是個練武術的精壯墨西哥男子,倆人沒認識幾天就發生了關係,然後克裡奧就懷孕了。那名叫費朗明的男子一聽,立刻就離開了克裡奧。而也就在此時,克裡奧的僱主、家裡的女主人站了出來,帶克裡奧去產檢並讓她的媽媽或者婆婆帶著她去挑選給孩子的嬰兒床。

可就在這天,墨西哥暴亂開始了,警察追逐著憤怒的學生,街上一片混亂,而有些人也在此時司機搞破壞。當克裡奧和女主的媽媽或者婆婆一起挑嬰兒床時,破壞分子持槍進入家具店,其中一個人舉槍對著克裡奧——費朗明。當他看清楚對方是正懷著自己孩子的前女友時,他終沒有打出那顆子彈。經此一役,雖然克裡奧從死神手裡逃脫,但她那早產的女兒卻在未出生時就死去了。

美麗的克裡奧

失去了女兒的克裡奧很傷心,而此時家裡的女主人也要和男主人離婚。為了讓醫生回家拿行李,女主人帶著孩子們和克裡奧去海邊度了個假,在一家人開心吃晚餐時,女主人告訴孩子們她和醫生要離婚的消息。孩子們很傷心,但在母親的安慰下也平靜地接受了現實。後來他們去海邊玩,兩個比較大的孩子在海裡走得比較遠,十分危險,而不會遊泳的克裡奧划過幾近沒過她身高的海浪從海裡把兩個孩子拉了回來。大家一起回到了羅馬家中,父親離開了,把自己的東西都帶走了,但生活還要繼續。

這就是電影的主要內容,平淡而溫和,似乎是人腦中的一段記憶的重現——其實這部電影本身就是導演的一段記憶——但在這記憶的重現裡,卻也暗含著導演對男性的批判。這種批判是通過三層展現的。第一層,也就是最直白的一層,是對主要男性角色的反面刻畫。在電影中,無論是醫生還是克裡奧的前男友費朗明在道德上都是有缺陷的:醫生虛偽冷漠,費朗明醜陋無擔當,這都與有責任有擔當的女主人和慈愛溫和的克裡奧形成鮮明對比。

第二層則是通過水這個意向來表現的。電影開頭就是水一遍一遍地衝刷著被分割成方塊的平面,而後來我們知道,這個平面是醫生家的院子,而衝掉的則是狗在院子裡的排洩物。而與狗的排洩物聯繫得最為緊密的就是家裡的男主人醫生。首先,在醫生回家時,他的車正好壓到了狗屎——那個鏡頭真讓我不寒而慄。其次,在他離開家時,他踩到了狗屎,而女主人也只在這時才衝剋裡奧發飆,讓她清理院子。第三,在一次明顯是醫生找茬兒的吵架中,醫生衝妻子喊,家裡這麼亂,到處是狗屎,把妻子氣得夠嗆。從這三點的聯繫來看,狗屎確實同男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而用水衝走狗屎也可以被理解為用衝走惡臭的男人——而最後,醫生確實也離開家了。


永恆之女性,引領我們飛升

而與這個鏡頭相呼應的是電影最後、身材矮小的克裡奧從巨浪滔天的海中不顧一切地救回了兩個孩子。前者是用水衝走人生中所不需要的狗屎,而後者則是從水裡救下了人生最寶貴的生命。從這個角度來說,導演的確有對男性的貶抑和對女性的讚揚。

第三層則是生與死的較量。在家具店那個場景裡,男人在由男性主導的破壞活動中殺人,而作為導演所要謳歌女性的代表克裡奧則在醫院裡生孩子。一生一死,高下立見。

所以,《羅馬》這部電影在謳歌女性的同時也有對男性的貶抑。在電影裡,男性可以說是一切美好的反面,虛偽、冷漠、暴力、醜陋,而女性則是慈愛、溫和、美麗與善良。女性在養育小孩、照顧家庭的同時構築了親情之愛,而男性只有在消耗性的空虛反抗中被世間的洪流衝走並淹沒。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羅馬 ROMA | 電影
    彗吉|電影筆記    《羅馬》這一部黑白影像的電影,從女性角度出發再現當時墨西哥革命中的個人與社會聯繫的故事。當剛開始全家一看電視時所營造的溫馨畫面,交代中產家庭的背景,克莉奧與費爾明約會前電視裡的畫面是傳奇教練佐維克挑戰的節目,引出費爾明後面與其關係。2次電影畫面:影片的背景隨著電影院的放映的《虎口脫險》和《藍煙火》鎖定在1969年間,同時影片中的聖誕節是為了慶祝1971的到來。
  • 深夜影評:《羅馬》
    得到了「金獅獎」,和第91屆奧斯卡的10項提名。主要講一名叫克利奧的女保姆和僱主一家的故事。 《羅馬》是一部黑白電影。黑白電影以失去色彩為代價,強調影片整體的情緒,對導演的視聽語言要求特別高。如何用明暗來突出事件人物、如何構圖來正確吸引觀眾注意力,都是功力的體現。阿方索·卡隆是名副其實的大師。把人物放在窗前,用透過窗的光來突出人物。
  • 電影《羅馬》
    羅馬是一部墨西哥片子,有導演阿方索.卡隆拍攝,這個導演還拍過《人類之子》和《地心引力》。
  • 《羅馬》:這部黑白電影憑什麼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和最佳外語片?
    其實也不能說差,只能說兩者的風格和受眾不同罷了。《綠皮書》更加有趣、親民、接地氣,而且更具普遍性和代表性,是各個階層、各種文化層次的人都能欣賞的「大眾電影」。而《羅馬》,相比之下則更加的藝術化、風格化,事更偏向於導演阿方索·卡隆私人化表達的「作者電影」,雖然導演藉由女傭可莉奧的個人命運,展現了那個時代某一類人的特殊境遇,並且反映了女性的偉大,母愛的可貴。
  • 《羅馬》,一部致敬與讚美女性的電影
    安東尼奧和索菲亞是中產階級家庭,醫生和教師的結合堪稱標配。他們有大房子,有豪車,有車庫,養孩子,養狗,僱傭了兩個女傭。寬的豪車在每次進入那個大小左右剛剛好的車庫時,都幾經騰挪輾轉,車的適度像極了他們的婚姻,微調或許容易,但這種需要高手小心翼翼才能調配的婚姻,一定是勞心勞力,彼此疲憊。
  • 《羅馬》:海水下面是泥土
    《Hora Marcada》(1986)之後,時隔32年,阿方索·卡隆再次親自掌鏡,《羅馬》拍出了扣人心弦的人情、人性,捧得威尼斯金獅等諸多大獎,好評如潮,倘若接下來斬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也不必感到驚訝。影片聚焦1970年代墨西哥城一個名為「羅馬」的社區,導演阿方索·卡隆解釋,片名意在表示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 不要懷疑,《羅馬》當然是電影視聽語言所能達到的極致高峰.【觀影報告】
    所以,不妨為大家盤一波電影裡的各種意象和細節,看懂了這些,你會發現《羅馬》的內容是如此精彩而豐富!「Roma」&「Amor」聯想下訓練場邊的白人面孔和教練的美國背景,細思極恐。以上這些意象和細節,只是電影裡比較突出的一些。這部內容無比飽滿的電影,還有更多內容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 《羅馬》|解讀2018年最好的電影
    2018年第一神作《羅馬》自問世以來,獲譽無數。雖然奧斯卡最佳影片敗給了《綠皮書》,可那不過是美國人自己的遊戲。論業界口碑,國際聲譽——2018年最好的電影,《羅馬》實至名歸。(墨西哥社會政治局面也確實在1968年後發生了重大轉折)佩佩(即導演本人,導演從小有著當太空人的夢想,電影裡有一場景,他穿著太空衣從樹林裡走出來即是證明。)和克裡奧躺在天台玩「我死了」的遊戲克裡奧說;「嘿,我還挺喜歡死了的感覺。」
  • 羅馬,為什麼會是近年來最細膩的黑白電影?
    《羅馬》這部電影,講述的是 1970 年代的墨西哥城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主)和他們的保姆 (僕)之間不同尋常的交往,並藉此傳達了一種超越階層對立的情感關係和「人與人之間難以言喻的紐帶」——愛。影片也是導演卡隆寫給其乳母莉波的情書。這位乳母在卡隆小的時候未婚先孕,經歷了時代的動蕩和人生的悲歡,從二十幾歲開始照料卡隆一家就再也沒有離開過。
  • 《羅馬》,這部被影評人捧上天的黑白電影到底好在哪裡?
    在沒看《羅馬》之前還以為它會是一部循序漸進地展現群像平民生活的一部戲。看完後才知道原來是一部以女性視角來展開的生活情感史詩電影。這類電影不親民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因為它沒有強烈外放的戲劇張力,而是平穩地運用鏡頭、打光、構圖、隱喻來展開故事。
  • 奧斯卡|阿方索·卡隆的《羅馬》:不止是記憶
    Sofia帶著四個孩子和Cleo一起去海邊度假,兩個孩子在海中遇險,不會遊泳的Cleo涉水往海裡走去。鏡頭在側面隔著一段距離注視她,Cleo在一個個浪頭中的剪影像磐石般堅定。浪花中看不清她救起孩子的動作。仿佛人不是她救的,是孩子被浪衝到她的身邊,一個人逐漸變成兩個人,三個人,大海選擇了把孩子還給她。
  • 「 媳婦和媽掉水裡了,我救媳婦.」
    「媳婦和媽掉水裡,救媽還是救媳婦?」孩子生病了,是看醫生,還是吃偏方藥?網上有網友說,自己的孩子在出生3個月裡,生病了,發高燒。媳婦和老媽都緊張得不得了。媳婦想趕緊送到醫院,但老媽不願意。老媽說:「孩子3個月內不會生大病的。」然後不知道在哪找了些偏方草藥,準備煮水給孩子喝。媳婦就不願意了,差點吵了起來。
  • 電影《羅馬》:日常與奇觀的悖論
    在劇作設計上,影片多處提及當時的社會矛盾:主人家孩子目睹的軍人槍殺平民,新年前夜克莉歐聽說的農村土地兼併問題,廣播裡和路邊隨處可見的總統換屆宣傳,以及最核心的社會事件「聖體節大屠殺」。這些共同構成了影片故事的時代語境。但卡隆沒有讓主角直接捲入關於社會矛盾的宏大敘事當中,而是試圖在微觀個體與宏觀社會之間保持適當的疏離。此種嘗試幾近成功,但最終因為進行奇觀展示的衝動和過於明顯的設計感而被消解。
  • 本片重現《羅馬》的建立和輝煌
    那一坨坨狗屎是最礙眼的,我還奇怪,這麼整潔大房間,這家人對這幾條破狗如此憐惜,真有些不可理喻,打掃完還要打掃,累死了……把狗關籠子裡多好?導演拍這些就是讓你思考,首先開動腦筋,才能看懂電影。尤其這種文藝片,真看明白了可有意思了!我現在就強調一個詞:專注!你順著我的提示往下想,本片為什麼要黑白片?
  • 豆瓣8.2分,阿方索卡隆《羅馬》的人物塑造、細節處理與主題思考
    電影海報這部電影雖然是叫《羅馬》,但是和義大利的羅馬沒有任何關係,這裡的羅馬是墨西哥城的一個社區●人物塑造:影片以女傭克利奧、女主人索菲亞兩位女性的人生變故為故事主線,批判了男性在家庭以及愛情中的不負責任,歌頌了在那個動蕩的年代裡,所有偉大的墨西哥女性。●細節處理:導演選用了極具隱喻及象徵含義的物品,使得人物的形象更為飽滿,也給觀影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間,增加了該片的藝術性。
  • 電影《寵兒》和《羅馬》:權力視野的對照
    兩者都由非美國裔導演執導、都刻畫了有力的女性角色(事實上,每一部影片中的男性都是軟弱的、狡詐的,或兩者兼而有之)。兩部的背景都設定在過去——《羅馬》發生在1970年代的墨西哥城,《寵兒》則發生在18世紀的英格蘭——但討論的問題都和今日世界息息相關。兩者都關心階級動態和性的危險,尤其當性以自我中心,離棄了盟約的時候(也許正表明了我們這個性自由但混亂的時代潛在的焦慮)。
  • 浴池裡的古羅馬人,除了洗澡還在幹些什麼
    冒著蒸汽的溫熱的水,輕輕撫摸肌膚,不僅洗去汙垢還能一掃疲憊。從古希臘文明發源,再由羅馬人傳遍整個西方世界,沐浴文化不僅僅意味著怎樣把澡洗好,更多的是代表著浴池這個場所中的社交法則。無數次權力的交換都是在浴池中進行,這也讓這個人人赤裸相見的地方,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名利場。
  • 浴池裡的古羅馬人,除了洗澡還在幹些什麼?
    冒著蒸汽的溫熱的水,輕輕撫摸肌膚,不僅洗去汙垢還能一掃疲憊。從古希臘文明發源,再由羅馬人傳遍整個西方世界,沐浴文化不僅僅意味著怎樣把澡洗好,更多的是代表著浴池這個場所中的社交法則。無數次權力的交換都是在浴池中進行,這也讓這個人人赤裸相見的地方,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名利場。
  • 高分電影:羅馬 Roma (2018) 資源
    類型: 劇情 / 家庭製片國家/地區: 墨西哥 / 美國語言: 西班牙語 / 米斯特克語 / 英語上映日期: 2019-05-10(中國大陸) / 2018-08-30(威尼斯電影節) / 2018-12-14(美國)片長: 135分鐘影評:陀螺凡達可 不同文本層次相互作用交融的同時共同承載了創作者對墨西哥對童年最私密最個人的回憶和情感
  • 《羅馬》:中產階級的女性主義烏託邦
    這周,我想和大家聊一聊今天剛剛在中國上映的一部電影《羅馬》。《羅馬》,但它講述的卻是發生在墨西哥的故事。不得不提的是,這部電影源於導演阿方索·卡隆的童年回憶,講述的是1968年至1971年墨西哥一個中產階級社區「羅馬」裡發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