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為什麼會是近年來最細膩的黑白電影?

2021-01-09 經典書評影評

文|李子衿

《羅馬》在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最高獎金獅獎之後,又被美國《時代周刊》、《滾石》、《名利場》,英國《視與聽》等雜誌,列為年度十佳影片的第一名。

《名利場》對其入選表示:「它已經達到一部2D電影浸入感的極限,它是一部艱難歲月的史詩,讓人快活、疲憊,也讓人心碎。」

其導演阿方索·卡隆,是國際 A 類電影節上戰績輝煌的「墨西哥三傑」之一,任意一部作品(《哈利·波特 3:阿茲卡班的囚徒》《人類之子》《地心引力》……)拿出來都足以留名影史。

《羅馬》這部電影,講述的是 1970 年代的墨西哥城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主)和他們的保姆 (僕)之間不同尋常的交往,並藉此傳達了一種超越階層對立的情感關係和「人與人之間難以言喻的紐帶」——愛。

影片也是導演卡隆寫給其乳母莉波的情書。這位乳母在卡隆小的時候未婚先孕,經歷了時代的動蕩和人生的悲歡,從二十幾歲開始照料卡隆一家就再也沒有離開過。

卡隆在打算做這一部電影時,對弟弟卡洛斯說:

「我想拍這部電影。是因為我知道我生命中必須要拍這樣一部電影,就算沒有觀眾也沒關係。」

為了拍這部電影,他等了整整 12 年,並且做了大量的幕後工作。

電影中 90% 的場景來自於卡隆的記憶,有些直接,有些則迂迴,但都是關於塑造的那個卡隆時代,或者說塑造墨西哥的時代,那正是墨西哥漫長時代變遷的起始點。

看這部電影,不得不說是全片的色調問題。

全片採是黑白色調,可以說,是近年來看過最好的黑白電影了!

黑白色調的使用,把觀眾從色彩的過分聚集當中抽離出來;

同時,黑白色調也象徵著過去的記憶,更能凸顯情緒的純粹性,提升畫面在細微處的敏銳表現力。

除此之外,黑白鏡頭強化了對比度,使得鏡頭呈現出另一種質樸而自然的美感。

黑白色調,更突出人物細微入致的表情

電影的第一幕,想必讓許多人印象深刻:水衝洗地面的聲音越來越清晰,地板洗淨之後,飛機在水中出現倒影。

那是卡隆小時候的記憶,他家住在羅馬區,飛往墨西哥城機場的航線下面。所以在他的記憶裡,頭頂總有飛機飛過。

鏡頭隨著地面轉移到洗地板的人,克裡奧——本片的主角。

在電影的前面一部分,介紹了保姆克裡奧和僱主索菲亞的生活以及時代背景。

克裡奧總是忙於家中的各種工作;縈菲亞,貌似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

從孩子們口中得知這是一個不和平的年代:

「剛才有一個小孩,在朝路過的汽車丟水氣球,然後一輛軍隊的吉普車駛過,他往車上扔了一個氣球,車上的士兵被惹怒了,就下車打了他一槍,他往他頭上打的,他死了。」

在這動蕩的時代,每個人都無暇顧及他人,小人物的命運,也只在小孩口中一閃而過。

隨後,安東尼奧藉口工作,拋棄了索菲亞和四個孩子;

而克裡奧的男友費爾明得知克裡奧懷孕後,藉口上廁所,也離開了克裡奧。

兩個被拋棄的女人,她們的生活會有怎樣的變化呢?

導演通過林中野餐,森林大火、野外聚餐、醫院產子、學生運動和海灘救人等事件,讓兩個人物漸漸走出曾經被拋棄的陰影。

在這過程中,採用了大量的對比手法。

最大的一個對比,在於大時代的動蕩,與小人物命運的對比。

窗外發生著鎮壓遊行事件,窗內克裡奧的羊水破了;在這樣的時代下,她無暇顧及暴亂事件,她關心的當然只有肚子裡的孩子。

這裡的一個政治事件是1971年路易斯·埃切維裡亞·阿爾瓦雷斯任墨西哥總統時所發生的鎮壓遊行事件。

卡隆在拍攝時並沒有著重描寫這個畫面,這也成國內很多影迷吐槽的一個點。覺得卡隆沒有政治敏感度,影片不具感染力和現實意義。

實則不然,如果將這一場遊行做一個重點的描繪,反而會適得其反、喧賓奪主的。

《羅馬》是屬於克裡奧的,對她來說,過好眼前的生活才是重點,,這一切是與她無關的,未婚先孕這件事遠比動亂帶給她的麻煩來的大得多。

電影的這些鏡頭,也同樣出現了對比和比喻:

安東尼奧與縈菲亞分別時,與熱鬧的樂隊形成對比。

索菲亞一家旅行歸來時,再次出現了喧鬧的樂隊。

總是有滿地的狗屎,就如生活一樣。

索菲亞對安東尼奧的離開釋然後,更換小車與之前大車的對比。

車就如生活一樣,大車像安東尼奧,需要不斷的調整,適應他們的生活;而最後更換了小車,顯然更適合他們的生活。

索菲亞告知孩子離婚的消息,克裡奧接受死胎的事實時與旁邊熱鬧的婚禮形成對比。

電影的最後一個畫面——「天」,與第一個畫面——「地」的對比,也象徵著「始於『地』,終於『天』」。

整部片子的情緒,在海灘救人這一幕,達到了高潮。

不會遊泳的克裡奧不顧一切去找迴風浪中的孩子,這一刻她仿佛要找回自己失去的孩子。

在救回孩子後,他們相擁而泣。克裡奧在這個時刻,似乎終於對死胎的釋然。

索菲亞一家也表達了對克裡奧的愛:「我們很愛你,克裡奧,對嗎。」

沙灘上,陽光灑在他們的皮膚上,一家人相擁在一起,這是最溫暖的時刻了!

《羅馬》是卡隆寄給往日的一封家書,也是女性的一首悲歌!

相關焦點

  • 《羅馬》:這部黑白電影憑什麼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和最佳外語片?
    其實兩部電影在很多方面都有共同之處(包括另外一部拿下四項大獎的最大贏家《波西米亞狂想曲》),比如都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都涉及到膚色種族問題,都以個體來反映整體,都在關注弱勢群體,《羅馬》展現的是母愛、女性的偉大,而《綠皮書》則反映的是黑人權益問題。這說明奧斯卡還是更加偏愛政治正確,尤其喜歡真實故事。那麼《羅馬》與《綠皮書》相比,究竟差在哪呢?
  • 高分電影:羅馬 Roma (2018) 資源
    類型: 劇情 / 家庭製片國家/地區: 墨西哥 / 美國語言: 西班牙語 / 米斯特克語 / 英語上映日期: 2019-05-10(中國大陸) / 2018-08-30(威尼斯電影節) / 2018-12-14(美國)片長: 135分鐘影評:陀螺凡達可 不同文本層次相互作用交融的同時共同承載了創作者對墨西哥對童年最私密最個人的回憶和情感
  • 電影《羅馬》熱映 導演阿方索·卡隆隔空安利
    劇照 網易娛樂5月13日報導 由奧斯卡最佳導演阿方索·卡隆自編自導,斬獲最佳外語片等多項大獎的口碑佳作《羅馬》,作為全國藝聯「雕刻時光系列」的重點影片,正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熱映,一經上映就收穫眾多眼淚和讚揚
  • 為大銀幕而生 電影《羅馬》正在全國藝聯熱映
    《羅馬》是導演阿方索·卡隆的自傳式回憶錄,他以此片來致敬童年中最重要的兩位女性,電影畫面看似冷靜克制,鏡頭下卻透露著極致的細膩與溫暖。一是作為個體層面,可莉奧服務於僱主索菲婭一家,陪伴著四個孩子成長,她與他們之間有著血濃於水的感情;二是從社會層面,電影為世人再現了時代的衝突和社會的動蕩。導演在展示命運的無常時,也讓我們看到了影片中女性的柔軟細膩與堅強果敢。
  • 教科書式電影怎可不看大銀幕?《羅馬》曝片段
    教科書式電影怎可不看大銀幕?《羅馬》曝片段 《羅馬》是導演阿方索·卡隆的自傳式回憶錄,他以此片來致敬童年中最重要的兩位女性,電影畫面看似冷靜克制,鏡頭下卻透露著極致的細膩與溫暖。
  • 《羅馬》:黑白電影
    這是一部黑白電影。有人講,黑白電影可以提升逼格,這話對,也不對。一開場,就戳中藝術電影愛好者的軟肋,也是娛樂電影迷的最恨。絕對沒有炫目的動作場面,而是長時間對準一塊地面。潑灑的肥皂水,我們看見了天空。天空中有飛機飛過。天與地,飛翔和禁錮的反差,自由和與約束的對照。1971年,墨西哥城羅馬區。
  • 《羅馬》在中國為什麼沒能大賣?
    《羅馬》的票房狀況,再次把電影業內一個老舊的話題提了出來:藝術電影的好口碑如何才能換來高票房?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圍繞這個話題談論了許多觀點,給出了不少解決方案,可是,每當有真正值得觀眾捧場的藝術電影出現時,所有的聲音與方案全部失靈。
  • 《羅馬》非羅馬
    ——《羅馬》觀後感·源自豆瓣特呂弗拍《四百擊》(1959)拿到了坎城最佳導演,張大磊拍《八月》拿到TGHFF最佳劇情片,張藝謀拍《影》拿到了金馬獎最佳導演,以黑白為基調的電影,如今正在熒幕上大展身手。第24屆美國評論家選擇獎剛剛公布了本年度的最佳電影和最佳外語片——《羅馬》(ROMA)。
  • 拉片「羅馬」120項提名!阿方索·卡隆的黑白影像詳解
    當顏色抽掉、只剩下黑白,光影的流動更為顯見,Alexa65拍攝出的細膩畫面,搭配Dolby Atmos的震撼效果,觀眾仿佛回到了1960~1970年代的墨西哥。搖鏡、大景深、牆壁燈光調和了黑白布局,影像質感突出電影中大量的深焦鏡頭、長推軌鏡頭、橫移(Pan)鏡頭,也有一些國外的影評人讚揚《羅馬》蘊含著「義大利新寫實主義
  • 《羅馬》有可能是今年最傑出的一部電影
    《羅馬》(2018)其實阿方索·卡隆本人和威尼斯的淵源也頗為深厚,《你媽媽也一樣》入圍第58屆威尼斯的主競賽單元,《人類之子》在2006年也入圍了主競賽,《地心引力》則拿下了第70屆威尼斯的未來數字電影獎。
  • [芝華精選電影]:《羅馬》一部值得看的經典電影
    電影《羅馬》斬獲3項奧斯卡大獎這是一部導演獻給他小時候的監護工
  • 羅馬假日電影影評:純粹的經典的黑白電影,因為短暫所以永恆
    很早就聽過了這部經典的美國黑白影片,卻總沒有主動去看,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在一個炎熱的午後靜靜欣賞了這部電影,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穫。有的時候,順其自然的偶然相遇能夠帶給人更加獨特的美好感受,看過這部經典喜劇愛情電影的你有著什麼樣的感受呢?不如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
  • 電影《羅馬》:日常與奇觀的悖論
    精緻的黑白影像、出色的長鏡頭調度、層次豐富的聲軌設計還原了導演阿方索•卡隆的童年生活,講述了他的私人回憶。在電影語言的進化史上,長鏡頭和音效很早便成為電影人探索的重要內容。電影史上的長鏡頭大師並不鮮見,電影音效雖然在電影美學的討論中相對被忽視,但在實踐中也一直在發展和突破。電影《羅馬》海報《羅馬》再次讓我們見證長鏡頭的魅力和音效靈動的表現力,但同時它們所描寫的日常活動和打造的奇觀場面又包含一種隱蔽的矛盾性:私人回憶的屬性使影片呈現大量鬆散的日常細節,而商業製作的經歷似乎又給卡隆帶來難以擺脫的創作慣性——向觀眾展示奇觀。
  • 米拉西語|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愛也不是.
    不過在去年的奧斯卡上,有一部用黑白膠片呈現的西班牙語電影卻在奧斯卡頒獎禮上大放異彩,一舉斬獲最佳外語片和最佳導演兩個重量級大獎,令其他彩色影片黯然失色。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這部由墨西哥導演阿方索·卡隆 (Alfonso Cuarón) 執導的電影——《羅馬》。
  • 羅馬 ROMA | 電影
    彗吉|電影筆記    《羅馬》這一部黑白影像的電影,從女性角度出發再現當時墨西哥革命中的個人與社會聯繫的故事。      電影開頭攝影機的鏡頭隨著一個女人移動的方向展示房子的全貌,從屋外移動屋內再移到大門到馬路上:再到從接孩子放學、準備晚餐、被命令送乾洗的衣服交代女主女傭的身份。  題外話:因為最近關注媒介,所以當影片出現電視、電影這兩種傳統媒體時總會適度留意。
  • 今天為什麼我們還會看黑白電影?
    當在拍攝彩色電影之時,你皆可於任何地方打光,觀眾自己會透過顏色來區分物品,以及分辨前景與後景。如果換成黑白電影的話,假如你沒有細膩地調整光線與陰影,螢幕所呈現的畫面會是模糊不清的。因此,通常藉由光影的處理模式來建立不同層面的價值觀世界。」
  • 羅馬的電影與傳奇
    然而,古羅馬市苑廢墟帶給我的震撼卻仍然是嶄新的。這是一段經過大火焚燒卻又被歲月封存了的歷史。雖然此前我不止一次看過各地甚至各國的古代文化遺址,然而像這樣赤裸裸曝露於鬧市中心的古都廢墟卻是初次僅見。正像電影《飯禱愛》裡所形容的:「這裡是羅馬,最安靜和荒涼的地方之一。這城市幾世紀來圍繞著這裡發展,這裡宛如一處珍貴的創傷,宛如放不下的心碎,因為這種痛苦令人沉迷。」
  • 電影 | 《羅馬假日》:留在羅馬最美的童話,一日千年
    《羅馬假日》是1953年由美國派拉蒙公司拍攝的浪漫愛情片,故事講述了一位歐洲某公國的公主與一個美國記者之間在義大利羅馬一天之內發生的浪漫故事。影片由格利高裡·派克和奧黛麗·赫本聯袂主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好萊塢黑白電影的經典之作。奧黛麗·赫本也因該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 幕後 | 我們為什麼還拍黑白電影?
    方便性——「我們在美國的不同地方都進行了拍攝,然而這些多地點、不同季節、不同時分的問題,在後期處理特別麻煩,比如說調色要一致,所以黑白的拍攝可以方便我們後期編輯。」照明——「但我們在考慮打燈的時候,我們會有許多的燈光設置,但是用黑白拍攝是,這些燈光設置會變得相對簡單,因為不用擔心不匹配的色溫」。
  • ​這部被捧上天的黑白電影是怎麼拍出來的?
    繼《地心引力》驚人的長鏡頭運用後,《羅馬》在御用金獎攝影師Emmanuel Lubezki缺席的狀態下,由Alfonso Cuarón身兼攝影指導,並用數字黑白影像,捕捉宛如舊照片般的復古感,以清晰畫面質地,歷歷在目地重現,導演記憶裡美麗而真樸的浮光掠影。一、獻給家中傭人與故鄉的情書——《羅馬》劇本編寫與場景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