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第84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藝術家》,用黑白作為底色,那和復原有關,麥可·哈扎納維希烏斯只是想展示一下默片的魅力。
的確,在3D技術都已經盛行的今天,還在拍攝黑白電影多少顯得有些另類。
最近上映的《Mustang Islandat》,製片人導演 Craig Elrod 和 Nathan Smith在對於為什麼選擇黑白拍攝時,是這樣回答的。
《Mustang Islandat》
永恆——「我們希望引出電影的永恆的部分。這個故事本身就一種懷舊的感覺。黑色和白色看起來是永恆的,觀眾在觀看過程中會進行語境化投射。」
焦點——「黑色和白色的鏡頭語言真的能夠強迫你去專注畫面的主體。你不能只是把很多顏色的物體投入到取景框裡面來創造一些華而不實的東西。你必須考慮相機的文字,鏡頭選擇以及取景框所傳達的內容。」
方便性——「我們在美國的不同地方都進行了拍攝,然而這些多地點、不同季節、不同時分的問題,在後期處理特別麻煩,比如說調色要一致,所以黑白的拍攝可以方便我們後期編輯。」
照明——「但我們在考慮打燈的時候,我們會有許多的燈光設置,但是用黑白拍攝是,這些燈光設置會變得相對簡單,因為不用擔心不匹配的色溫」。
後期製作——「相對比彩色,黑白處理給我們更多的靈活性,我們可以很好的控制後期製作膚色的對比度和整體的形象。」
《曼哈頓》
其實縱觀國際影壇,近20年來湧現了不少黑白電影的佳作,這其中既有《瘋狂店員》這樣純粹的黑白片,也有像《罪惡之城》一般,運用電腦特效完成彩色和 黑白對比的風格化作品。還有伍迪艾倫的《曼哈頓》,科恩兄弟的《缺席的人》,還有近期的國產電影《八月》。對於每一部選擇用黑白形式來表現的,都是導演對於美學的一種選擇。
需要說明的是,這一次我們只截取90年之後的黑白電影,所以《憤怒的公牛》等影片沒有提及。
《八月》
導演:張大磊
出品年份:2016
黑白成因:
《八月》用了黑白片的形式,來渲染編導的記憶。它的黑白形式關乎當時的記憶,那是一次記憶的回放,關於上個世紀90年代,最好的色彩就是黑白。黑白是電影最初的形式,導演張大磊想要背著電影史徹底地開始一回。當大家費盡心思玩技術時,《八月》這種不是技術的技術反而成了它的特色標籤。
就像這部影片最開始用過的一個名字《曇花》一樣,即使兒時的那段日子生活很艱難,即使在拍這部電影的時候又遇到很多問題,但是這些日子就像曇花一樣是綻放過的,在張大磊的記憶中留下來最珍貴的回憶。這或許就是他在《八月》想要表現的感情。
「可能是氣質上比較符合臺灣新浪潮時候的感覺吧,影片的態度也比較像臺灣朋友常有的輕柔的態度,不會有那麼強烈的批判色彩,很克制。再一個就是近幾年大陸沒有出現這樣風格的電影,其實這個電影很老套的,我的朋友都說跟時代脫節了,現在的人更快,思維更豐富,不習慣慢節奏,也很難有很多的時間來沉靜下來。臺灣現在其實也很少出現這樣的影片了。或許《八月》勾起來大家的回憶,我不敢承認這個片子多好,但氣質上情感上可能讓他們不願意放棄。」
《南京,南京》
導演:陸川
出品年份:2009
黑白成因:
關於為什麼將《南京,南京》拍成黑白片,陸川解釋過很多:「要是中間出現一穿紅衣服的就是更大的冒險,當時有人提出讓其中一個人穿紅衣服電影,我說你一定是史匹柏派來埋伏在這的,等將來片子拍出來就說陸川又抄襲了。我覺得黑白電影是對歷史更好的解讀。我在想這個事的時候,第一個印像就是黑白的。通常電影會給人以想像,這些想像都是黑白的,我就不想把它再上顏色了,我在家裡看奶奶留下來的照片,它都是黑白的。因為我不知道那個時代的色調,給我感覺只能是黑白的。」但拍攝是用的還是彩色膠片,「記得有一次在現場,監視器忘了調成黑白的,投資方一看說這個顏色不錯啊,我們趕忙就把顏色給關了」。
把《南京,南京》拍成黑白片,效果如何,也是陸川自己最清楚:「黑白的更好,因為我覺得觀眾不需要去看到這些顏色,需要看到的是這些活動的影像,是這些事實。另一方面,我覺得黑白給我一個特別大的幫助,就是血,如果真的是彩色的話,我真的不知道這麼多血怎麼處理。在電影裡基本上看不到血,都是黑色。
像大屠殺場面,有一個鏡頭是日本人站在那裡,起來扣拍,四萬多人躺在地上,整場戲的收尾鏡頭。我看過香港人做的備案,沒法看,全是紅色的,做成黑白的是儀式感,沒有了生理上的刺激。」
《鬼子來了》
導演:姜文
出品年代:2000
黑白成因:
關於為什麼將《鬼子來了》拍成黑白片,姜文在接受採訪時已經說得相當清楚(《我的攝影機不撒謊》):「其實在拍《陽光燦爛的日子》時,顧長衛就提過能不 能拍黑白的,因為當時的技術手段和人員設備都不是特別齊全,其實黑白片對攝影師來說是一種挑戰。
這次在坎城電影節上人家認為我們的電影來勢洶洶,就是認為 在今天,有人居拍黑白片,是對全體影片的挑戰。因為很難,不容易拍,你很不熟悉。為什麼這麼做?不是形式的問題,而是內容。看過的人都意識到,根據《鬼子來了》的故事,它的色彩本身就是內容。為了影片最後砍頭的那抹鮮紅的畫面,值得將整部電影拍成黑白片。」
《鬼子來了》雖然在國內禁映,但其成就顯然是遮蔽不了的,該片在2000年5月21日獲得坎城影展評委會大獎。2002年日本「每日電影獎」評獎中摘 取最佳外語片大獎,在日本觀眾中引發了對戰爭和人性的深沉思考。
而最了解《鬼子來了》價值的還是姜文自己:「我從小就對歷史感興趣,我想拍《鬼子來了》,其實是想對自己三十五年來的生活做一個總結,對恐懼、對愛、 對死亡的感受。是什麼引起恐懼?為了擺脫這個恐懼,是遠離死亡,還是接近死亡?這些都是我三十五年來腦子裡和心裡的感受。我想把它表達出來,正好有這麼一 個故事,往裡面一裝,合適。」正是藉助黑白影像和片尾鮮紅的血色,《鬼子來了》才具有了姜文所要的引起恐懼的力量。
《辛德勒的名單》 Schindler’s List
導演:斯蒂文·史匹柏
出品年代:1993
黑白成因:
早在1982年,美國音樂公司的希德·辛伯格就建議史匹柏拍攝《辛德勒的名單》,而在得到拍攝權之後,他卻遲遲不能下定決心開工,他認為自己還不 夠成熟,他當時希望由羅曼·波蘭斯基或者西德尼·波拉克導演這部影片。
看到新納粹蠢蠢欲動,史匹柏才決意把《辛德勒的名單》拍出來。把《辛德勒的名單》拍成黑白片是因為史匹柏希望影片具有紀錄片風格,而他的攝影 師賈努茲·卡明斯基在研究了德國表現主義電影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之後,發現只有使用黑白影像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卡明斯基希望這部影片能夠超越時間, 觀眾不要注意到影片的拍攝年代。史匹柏還提出:我看過的所有關於大屠殺的照片,都是黑白的。
毫無疑問,《辛德勒的名單》是史匹柏的巔峰之作,該片在1994年的奧斯卡上獲得了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導演獎在內的七項奧斯卡獎。《辛德勒的名單》 還是影史上的最佳影片之一,在美國電影學院評選出來的百年百部影片中名列第九。如史匹柏和他的同事所願,《辛德勒的名單》已經成為超越時間的經典之 作。而其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來自於紀錄片式的寫實風格,黑白影像帶來的凝重、壓迫感和令人信服的真實感。
《辛德勒的名單》雖然是一部黑白片,但也有部分場 景和人物是彩色的,給人印象最深的一個穿紅色外套的小女孩,在一片黑白灰之後,她顯得格外醒目,令人過目難忘。這種效果正得自黑白影像的基調。
《艾德·伍德》Ed Wood
導演:蒂姆·伯頓
出品年份:1994
黑白成因:
艾德·伍德何許人也,竟要勞煩蒂姆·伯頓大導為其立傳,而且導演片酬分文不取。答曰:艾德·伍德全名小愛德華·戴維斯·伍德,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一位獨立電影奇人,他對電影的熱情無人能敵,為了把電影拍成,他發動所有熟人和不熟的人,包括父母、女友、鄰居、牙醫,甚至是屠宰廠老闆。
他專拍恐怖片、色情 片等格調低俗的類型片,但思路異於常人,這從他影片的片名就能看出:《原子新娘》,《來自外層空間的九號計劃》,他因所拍影片質量低劣而被嘲笑為「史上最爛導演」。
當初,是南加州大學電影藝術學院的在校生斯科特·亞歷山大和拉裡·克拉澤斯基注意到艾德·伍德的故事,並寫成一個10頁的大綱。當伯頓經製片夥伴推薦開始研究艾德·伍德生平時,被他「寫作劇本時,仿佛自己是要拍《公民凱恩》」的激情打動,另外,艾德·伍德與其偶像,默片時代的明星貝拉·盧格西之間的情 誼也讓伯頓產生深深的共鳴,因為伯頓自己就曾與偶像,恐怖片明星文森特·普萊斯兩度合作。伯頓決定拍攝《艾德·伍德》的另外一個原因是:該片是一部由角色驅動的影片的,而不是像伯頓以往的影片那樣,由風格驅動。之後,他進一步決定把《艾德·伍德》拍成黑白片,原因是,艾德·伍德就是黑白電影時期的人物,黑白影像「適合影片的素材,這片子就該拍成黑白的。」為此伯頓甚至不惜與哥倫比亞電影公司鬧翻而轉投迪士尼。
從影片的實際效果來看,伯頓當初決定以黑白代之以彩色是非常正確的,雖然這也部分導致了影片票房的慘敗。所謂內容決定形式,以黑白影像表現黑白電影時期的電影人,無論是風格還是氛圍,都異常和諧。此外,伯頓在片中大量使用了黑白電影時期常用的字幕卡,花體字的片頭片尾,這些如果放在彩色電影中,就會顯得突兀。
《缺席的人》The Man Who Wasn't There
導演:科恩兄弟
出品年份:2001
黑白成因:
高深莫測、不苟言笑的科恩兄弟其實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黑色電影大師比利·懷爾德和霍華德·霍克斯的崇拜者,從處女作《血迷宮》開始,兄弟倆的影片就具有那種玩世不恭、冷嘲熱諷的黑色電影氣質。等到他們在電影界站穩了腳跟,他們就乾脆拍了部真正的黑色電影,也就是這部《缺席的人》。
大致說來,寫出過《雙重賠償》、《郵差總按兩次鈴》和《慾海情魔》的小說家詹姆斯·M·凱恩令兄弟倆「深受其害」,非要拍這麼一部影片出來,而給他們 以靈感的,是《金錢帝國》的一張海報,其中展示了好幾種上世紀四十年代末的髮型,於是兩人決定,他們將要拍一部以二戰後的舊金山的一個理髮師為主角的黑色電影,而且要拍成黑白片。
《缺席的人》製作費有2000萬,科恩兄弟根本就不缺錢,他們先把這部影片拍成彩色的,然後進行後期製作時再轉成黑白影像。
科恩兄弟的虛無主義氣質與黑色電影非常登對,結果他們小試牛刀,拍出的第一部黑白電影,就成為了黑色電影令人信服的新經典。這部影片既是黑色犯罪片, 又是黑色推理片,但正如一篇影評中所說,科恩兄弟實際上要表現的,是「人間之百般折磨,如驕者之傲、法章之慢、庸民之辱」,而且將之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科恩兄弟的指導下,比利·鮑勃·桑頓奉獻出奧斯卡級別的表演,一個內心蠢蠢欲動的中年理髮師的小小冒險行動演變為不可收拾的大災難,這一過程被他演繹得既驚心動魄而又令人啼笑皆非。
而這一切,如果沒有黑白之間明暗不同的過渡色,就將難以實現。奧斯卡的評委當然看出了這一點,因此將一個最佳攝影提名奉上,此外,識貨的坎城電影節評委把最佳導演獎發給了科恩兄弟。
《晚安,好運》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導演:喬治·克魯尼
出品年份:2005
黑白成因:
當克魯尼成為巨星之後,就要把自己的新聞理想訴諸於大銀幕,2005年9月的紐約電影節上,他第一次公開了影片的拍攝計劃:「是時候開發這個題材的了,那就是利用公眾的恐懼情緒扼殺政治分歧和爭論。」明眼人一下就看出,克魯尼說的是在1950年代肆虐的麥卡錫主義。
但影片要投拍還是很不容易,雖然只需750萬的製作經費,但還是出了問題,克魯尼之前拍《辛瑞納》受了傷,保險公司認為他不能立刻拍戲。不過,克魯尼 不想再等下去,他決心很大,為此抵押了自己的房子,還從NBA達拉斯小牛隊老闆馬克·庫班等投資人那裡募集到資金。克魯尼和製片人格蘭特·海斯羅夫還決定,影片中出現麥卡錫參議員的片段時,只使用真實的檔案鏡頭,而這些鏡頭都是黑白的,所以整部影片也跟著就成了黑白片。
黑白影像長於表現歷史片和傳記片需要的凝重感,《晚安好運》誤打誤撞投身於黑白懷抱,結果成就了一部佳片。
《離魂異客》Dead Man
導演:吉姆·賈木許
出品年份:1995
黑白成因:
大致來說,西部片是一種已經死去的電影類型,據說,是梅爾·布魯克斯的《閃亮的馬鞍》向它開了致命的一槍。但實際上,每過十來年,就會出現一波西部片 的小熱潮,其中有不少還屬經典之作,比如凱文·科斯特納的《與狼共舞》,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不可饒恕》。著名獨立電影導演吉姆·賈木許也跟著湊熱鬧, 拍了一部西部片,也就是這部《離魂異客》。
賈木許拍慣了獨立電影,早就學會了精打細算,但把《離魂異客》拍成黑白片,倒不是因為差錢(《離魂異客》成本是900萬,賈木許從來都沒有這麼闊過) 而是他希望影片能有一些經典黑白西部片的風格,雖然實際上,賈木許是在顛覆那種風格。
主要說來,《離魂異客》在多數人眼中已經成為不可多得的佳作,甚至認為其是「二十世紀的最佳電影之一」,因為賈木許拍出了一部終極後現代西部電影,與著名小說家科馬 克·麥卡錫的小說遙相呼應,也是科恩兄弟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老無所依》的先驅。科恩兄弟的後現代感來自於人物身上的嗖嗖寒氣,而賈木許主要依靠的就是黑白影像,當然,約翰尼·德普的表演也不可忽視。
《歐洲特快車》Europa
導演:拉斯·馮·特裡爾
出品年代:1991
黑白成因:
《歐洲特快車》是丹麥著名導演拉斯·馮·特裡爾的第三部作品。這部 《歐洲特快車》,不管是角色、還是音樂、對話,以及情節進展,都採用了好萊塢黑色電影的種種傳統手法,甚至色彩也調成了經典黑色電影的黑白影像風格。
不過,特裡爾在影像上還進行了一些創新,那就是全片大部分是黑白,但某些場景和人物則使用了彩色,兩年後,史匹柏拍攝《辛德勒的名單》,也應用了同樣的手法。
雖然特裡爾主張電影要回歸本質,拋掉那些不必要的外在形式,但他自己不但往往難以做到這一點,反而經常沉迷於形式的創新。這部《歐洲特快車》對於電影藝術 的主要貢獻就是形式上的,以視覺特效在黑白電影中加入彩色,在強烈的色彩對比中,產生出人意料的震撼效果。這一方式經特裡爾在《歐洲特快車》實驗成功,之後便 有了發揚光大的趨勢。
《歐洲特快車》是1991年坎城電影節的參賽片,特裡爾認為自己實力特強,對金棕櫚獎勢在必得,而在得知評委會只賞識他在技術上的創新,只給他評委會獎、 最佳藝術貢獻獎和評委會技術獎,而不是他夢寐以求的金棕櫚時,他情緒完全失控。但歷史證明,當屆坎城評委會眼光相當獨到。
《德國好人》The Good German
導演:史蒂芬·索德伯格
出品年份:2006
黑白成因:
《德國好人》改編自約瑟夫·卡農的同名小說,背景是二戰後的柏林。索德伯格拍攝這部影片,主要是因為他想對好萊塢經典黑色電影表示一下敬意,也順便實驗一下新的拍攝方式。自然而然地,他模仿那些黑色影片,把《德國好人》拍成了黑白片。
實際上,索德伯格的「復古之舉」還不止如此,該片全部是在環球電影公 司的攝影棚裡面拍的,因為索德伯格認為:「布景是門失傳的藝術,不能不承認,這太糟糕了」,所以他決心重新使用布景。《德國好人》是用彩色膠片拍攝的,這是因為,彩色攝影機更先進,允許高速攝影。但他還是做了點手腳,用了不少上世紀四十年代常用的廣角鏡頭。
索德伯格的玩票「復古之舉」雖然沒有得到一致好評,但也算得上成功.有人批評說《德國好人》 的人物不夠生動,但不可否認,這一類的黑色電影本身就是以風格取勝。而藉助黑白影像,索德伯格拍出了一部令人難忘的新黑色電影。
《瘋狂店員》Clerks
導演:凱文·史密斯
出品年份:1993
黑白成因:
歸結起來就一句話——沒錢。《瘋狂店員》是凱文·史密斯的導演處女作。史密斯不是科班出身,成名前也沒拍過電視劇、MV、廣告片什麼的,他拍這部影片的時候,真的就是個便利店店員,所以不難想像,他不僅自己沒多少錢,也根本拉不到資金。
史密斯為了籌集拍片所需的經費,不得不把自己珍藏多年的漫畫忍痛甩賣,但所得的也只是杯水車薪,他本來打算把自己的車賣點,但不走運的是,他沒有聽從好友的警告,在風暴來臨前把車挪到安全的地方,結果該車被風暴摧毀,讓他欲哭無淚。
情急之下,他搞來十張信用卡,以最高限額透支到了2萬美元,再加上從父母和朋友那裡借來的幾千美元,27575美元,這就是他的全部製作經費了。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只能用便宜的黑白攝影機和膠片拍攝。因為這部影片製作經費極低,他不得不就在他上班的那個便利店拍攝,而且只能在打烊之後,影片拍攝的21天裡,他每天只睡一兩個小時。
《瘋狂店員》是一部了不起的喜劇,影片中的活力、肆無忌憚,對好萊塢模式的蔑視都讓它成為一部毋庸置疑的經典之作。黑白影像和影片的那種粗礪大膽隨意的風格成為絕配,正好相得益彰。無意之中,這部影片成了上世紀九十年代獨立電影興起的一部標杆之作 。
在諾蘭處女作《追隨》當中,他也曾說過選擇黑白片,簡單來說就是兩個問題:一是黑白很適合這個題材,二是沒錢不好打燈,只有燈泡。
文章部分翻譯自:
https://www.premiumbeat.com/blog/consider-shooting-black-white/
新片場
新片場是下一代的傳媒公司,專注新媒體影視的出品發行。我們匯聚眾多優秀的創作人,產出各類年輕人喜愛的在線視頻內容,並通過視頻網站、網際網路電視、運營商、飛機、公交、地鐵、高鐵等各種渠道傳播發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