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32年「三色特藝」的技術誕生之後,彩色電影帶起一股熱潮,至今彩色電影一直是主流。科技更是發達的現代,3D、4D電影也紛紛出現。然而,有些導演選擇踏上尋根之路,找回當初黑白電影時期的初衷,也許在充滿彩色幻覺的現代,黑白色調的使用反而更是一種情緒的表達,就如同1939年的電影《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使用彩色來對比黑白,夢境與現實的差異性。
美國影評人兼劇本作家羅傑伊伯特(Roger Ebert)曾於1989年發表過一篇〈著迷於黑白電影的理由〉(Why I Love Black and White)之言論,其中寫到「從古至今一直存在著本質上的美學問題。顏色總是能與我們產生共鳴,像是紅色代表著熱情,黃色代表著希望,綠色則代表著陰沉等。適當地處理電影色彩必畫龍點睛,但一不小心就成畫蛇添足之舉,或是像早期「三色彩藝」的技術發達之後彩色電影淪為商業性質的產品。然而,現今的電影世界似乎有意地忽略黑白電影。
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皆為彩色,相較之下黑白電影更顯得夢幻、純淨,使整部電影結構單純地以動作及光影呈現。彩色電影本身即可自行發光,但是黑白電影需要藉外來發光。當在拍攝彩色電影之時,你皆可於任何地方打光,觀眾自己會透過顏色來區分物品,以及分辨前景與後景。如果換成黑白電影的話,假如你沒有細膩地調整光線與陰影,螢幕所呈現的畫面會是模糊不清的。因此,通常藉由光影的處理模式來建立不同層面的價值觀世界。」(收錄至《Awake in the Dark: The Best of Roger Ebert》,內容多為他40年以來的電影評論及採訪資料,羅傑伊伯特談論《北非諜影 Casablanca》有時候,一部電影以黑白方式呈現更勝過彩色的品質。
我們都知道導演史蒂文·史匹柏(Steven Soderbergh)有一份專屬的「電影口袋名單」(暫譯,Cultural Diet),記錄自己每天所觀賞的影片、書籍以及電視節目,並且附註次數。於他2011年4月至5月的列表中,僅僅六天內就觀賞其1981年作品《法櫃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的黑白版本至少三次。
原始版本的《法櫃奇兵》是以彩色呈現,但他卻不停地欣賞黑白版本,可想而知,史匹柏本人更中意該版本的色彩模式。網友Jason Bailey得知導演史匹柏有了這樣的想法之後,也開始好奇電影《法櫃奇兵》的黑白版本是否真的更勝於彩色版本,為此製作一段影片,並選取內心認定最適合使用黑白為效果的電影片段做詮釋,最終他也認同史匹柏的想法。以下為他自製的影片。
自1932年「三色特藝」的技術誕生之後,彩色電影帶起一股熱潮,至今彩色電影一直是主流。科技更是發達的現代,3D、4D電影也紛紛出現。然而,有些導演選擇踏上尋根之路,找回當初黑白電影時期的初衷,也許在充滿彩色幻覺的現代,黑白色調的使用反而更是一種情緒的表達,就如同1939年的電影《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使用彩色來對比黑白,夢境與現實的差異性。
美國影評人兼劇本作家羅傑伊伯特(Roger Ebert)曾於1989年發表過一篇〈著迷於黑白電影的理由〉(Why I Love Black and White)之言論,其中寫到「從古至今一直存在著本質上的美學問題。顏色總是能與我們產生共鳴,像是紅色代表著熱情,黃色代表著希望,綠色則代表著陰沉等。適當地處理電影色彩必畫龍點睛,但一不小心就成畫蛇添足之舉,或是像早期「三色彩藝」的技術發達之後彩色電影淪為商業性質的產品。然而,現今的電影世界似乎有意地忽略黑白電影。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皆為彩色,相較之下黑白電影更顯得夢幻、純淨,使整部電影結構單純地以動作及光影呈現。彩色電影本身即可自行發光,但是黑白電影需要藉外來發光。當在拍攝彩色電影之時,你皆可於任何地方打光,觀眾自己會透過顏色來區分物品,以及分辨前景與後景。如果換成黑白電影的話,假如你沒有細膩地調整光線與陰影,螢幕所呈現的畫面會是模糊不清的。因此,通常藉由光影的處理模式來建立不同層面的價值觀世界。」(收錄至《Awake in the Dark: The Best of Roger Ebert》,內容多為他40年以來的電影評論及採訪資料,羅傑伊伯特談論《北非諜影 Casablanca》
有時候,一部電影以黑白方式呈現更勝過彩色的品質。我們都知道導演史蒂文·史匹柏(Steven Soderbergh)有一份專屬的「電影口袋名單」(暫譯,Cultural Diet),記錄自己每天所觀賞的影片、書籍以及電視節目,並且附註次數。於他2011年4月至5月的列表中,僅僅六天內就觀賞其1981年作品《法櫃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的黑白版本至少三次。原始版本的《法櫃奇兵》是以彩色呈現,但他卻不停地欣賞黑白版本,可想而知,史匹柏本人更中意該版本的色彩模式。網友Jason Bailey得知導演史匹柏有了這樣的想法之後,也開始好奇電影《法櫃奇兵》的黑白版本是否真的更勝於彩色版本,為此製作一段影片,並選取內心認定最適合使用黑白為效果的電影片段做詮釋,最終他也認同史匹柏的想法。以下為他自製的影片。
通常一部電影決定以純黑白作為背景色調,該片著重的是電影敘事。有著五顏六色的電影色調的確極具特色,但往往我們會受之感染或是分心,而忘記導演想要述說的故事。而敘事的內容各有不同,有可能是一段自我成長的心路歷程,或是人性背後的陰暗面貌,導演想要透過單獨黑白兩色的方式來傳達重要的理念。
1994年的電影《瘋狂店員》(Clerks)被視為獨立電影中的傳奇之一,當初僅僅只有近3萬美元的預算、16mm的黑白膠片、21天的拍攝時間以及唯一的背景─美國紐澤西州一家Quick Stop的便利商店。與現今龐大的成本電影相比該電影根本不足稱奇,當時於美國上映之後卻造就了320萬美元的票房(以成本效應來說算是大獲利),至今仍是許多人心中的經典黑白電影。
一通被老闆臨時叫去上班的電話,布萊恩·奧哈羅蘭(Brian O』Halloran)飾演的店員Dante即使不情願也只有接受事實的命運,透過他與傑弗·安德森(Jeff Anderson)飾演的隔壁出租店店員Randal的對話以及便利商店中各種怪誕離奇的事件,反映出普遍上班族的遭遇。儘管當初是因成本考量而選擇黑白膠片,使該電影具有故事性及流暢度或許正是黑白畫面的功勞。另外2006年上映的續集電影《瘋狂店員2》(Clerks II)則回歸現實的彩色世界。
2013年的電影《紐約哈哈哈》(Frances Ha)講述格蕾塔·葛韋格(Greta Gerwig)飾演二十七歲的Frances,立志要成為職業舞蹈家而至今只是個臨時舞團的演員,而且居無定所,流浪於美國紐約各地。快過三十歲大關仍無任何穩定關係的伴侶。電影劇情以主角Frances為視野,像一部人生紀錄片,每個人都可能有過與她一樣的心境,黑白的模式使得角色的性格更加鮮明,更觸動觀眾的內心。
另一部2013年的電影《內布拉斯加》(Nebraska)是導演亞歷山大·佩恩(Alexander Payne)最新的作品,該電影延續他一貫的黑色幽默之風格。講述一對父子為了一張中了百萬美元的傳單而踏上這趟公路之旅。前往的路途中,他們遇見形形色色的人,包括親戚及朋友,其劇情還談及父子之間的情感,孩子透過此旅程重新認識了自己的父親。導演不單是傳達人性的貪婪,也流露親情的溫暖,黑白畫面之下展現出其堅強的敘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