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黑白電影

2021-01-09 我比你有錢

看過之後,不由自主的說句公道話,豆瓣上的8.2是實至名歸的。這是一部黑白電影。有人講,黑白電影可以提升逼格,這話對,也不對。一開場,就戳中藝術電影愛好者的軟肋,也是娛樂電影迷的最恨。

絕對沒有炫目的動作場面,而是長時間對準一塊地面。潑灑的肥皂水,我們看見了天空。天空中有飛機飛過。天與地,飛翔和禁錮的反差,自由和與約束的對照。1971年,墨西哥城羅馬區。

原住民女孩克萊奧在安東尼奧醫師家中幫傭,除了清潔打掃工作外,也要幫忙照顧僱主家中四個孩子的生活起居。克萊奧與團練的青年費明相戀,當她發現自己懷有身孕時,在看電影告知,費明即刻借尿遁消失不見。

好女孩總是遇見渣男。無論你屬於無產階級還是中產,渣男無處不在。還記得那句話,男人沒一個好東西。同樣,安東尼奧醫師為了情婦謊稱去加拿大。

姦情暴露搬離家中,索菲亞太太情緒崩潰,不解自己為何會被拋棄,未來又該如何是好。1971年的墨西哥街頭有遊行抗議事件。

生活就是如此,歷史的動蕩不安,對小人物來講,就是一生的命運改變。地震,奧運會,土地改革,導演巧妙地把歷史事件隱藏到小人物的經歷當中。

克萊奧因為街頭暴動,她的孩子無法活著來到人世。生活還得繼續,克萊奧在海邊雖不會遊泳卻救下了家裡的小女孩。這一段海灘營救長鏡頭,構圖光影,精緻而震撼。

最後,克萊奧和主人們開始新的生活,電影在克萊奧登上天台結束,字幕出現獻給利珀。按照導演的說法,這是一部追回童年記憶的電影。同時間,我們看到了這是一部歌頌和讚美女性的電影。女人是水。電影中的一個重要角色,也是水。

水,和水聲。衝洗地面的水,看到了天空。森林失火的時候,水救了火。克萊奧從巨浪中救回孩子,水襯託了她的勇敢。當一群孔武有力的男人無法單腳閉眼獨立,克萊奧可以渾然不動。

這是一部好看的電影。是希望以兒時自己的視角來展示那段記憶,因此小孩子是不懂這些社會運動的意義的,電影也只是很冷靜地把所發生的一切展現出來,主觀感情上的流露很少。

但即便如此,政治還是如同空氣一般存活在電影的世界裡,它逐漸蠶食著克裡奧與母親的人生,不過令人振奮的是,最終她們還是頑強地走出了命運洪流,朝著更好的方向去了。

但這種好看無法等同於娛樂片的好看。首先,你需要給自己20分鐘的耐心去適應作品的敘事手法。一點一滴的生活日常,會讓你有些對這部電影到底要講述的故事有些雲裡霧裡的感覺。

但是當你適應這種節奏,你將發現導演冷靜的鏡頭語言其實充滿了飽滿的情感。在影片後段,母親收拾好心情,換了新車,為了讓父親回家拿走屬於自己的東西。

於是帶上孩子和克裡奧去海邊度假,在愉快地玩耍了一天後,終於在夜晚母親告訴了孩子們父親永遠不會回家的事實,並告訴大家要一起面對,並期待這場全新又有趣的冒險。

醫生的福特銀河汽車入庫,索菲亞開著銀河汽車磕磕碰碰,地板上永遠掃不乾淨。還有渣男那一套光腚版的如意金箍棒操練。

如果你能明白這些瑣碎鏡頭的用意,你會有重刷的衝動,這就是藝術電影的價值。我相信,這部電影攝影機的背後,是導演含著淚水的雙眼。

相關焦點

  • 羅馬,為什麼會是近年來最細膩的黑白電影?
    文|李子衿《羅馬》在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最高獎金獅獎之後,又被美國《時代周刊》、《滾石》、《名利場》,英國《視與聽》等雜誌,列為年度十佳影片的第一名。《名利場》對其入選表示:「它已經達到一部2D電影浸入感的極限,它是一部艱難歲月的史詩,讓人快活、疲憊,也讓人心碎。」
  • 《羅馬》:這部黑白電影憑什麼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和最佳外語片?
    其實兩部電影在很多方面都有共同之處(包括另外一部拿下四項大獎的最大贏家《波西米亞狂想曲》),比如都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都涉及到膚色種族問題,都以個體來反映整體,都在關注弱勢群體,《羅馬》展現的是母愛、女性的偉大,而《綠皮書》則反映的是黑人權益問題。這說明奧斯卡還是更加偏愛政治正確,尤其喜歡真實故事。那麼《羅馬》與《綠皮書》相比,究竟差在哪呢?
  • 電影《羅馬》熱映 導演阿方索·卡隆隔空安利
    劇照 網易娛樂5月13日報導 由奧斯卡最佳導演阿方索·卡隆自編自導,斬獲最佳外語片等多項大獎的口碑佳作《羅馬》,作為全國藝聯「雕刻時光系列」的重點影片,正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熱映,一經上映就收穫眾多眼淚和讚揚
  • 羅馬的電影與傳奇
  • 拉片「羅馬」120項提名!阿方索·卡隆的黑白影像詳解
    全片主要是在墨西哥的墨西哥城(Mexico City)羅馬地區(Colonia Roma)拍攝,耗時108天。最終成像採用了黑白畫面、2.39:1的寬銀幕比例,聲音上使用了擁有64個獨立聲道的DolbyAtmos(杜比全景音)技術。
  • 電影《羅馬》:日常與奇觀的悖論
    精緻的黑白影像、出色的長鏡頭調度、層次豐富的聲軌設計還原了導演阿方索•卡隆的童年生活,講述了他的私人回憶。在電影語言的進化史上,長鏡頭和音效很早便成為電影人探索的重要內容。電影史上的長鏡頭大師並不鮮見,電影音效雖然在電影美學的討論中相對被忽視,但在實踐中也一直在發展和突破。電影《羅馬》海報《羅馬》再次讓我們見證長鏡頭的魅力和音效靈動的表現力,但同時它們所描寫的日常活動和打造的奇觀場面又包含一種隱蔽的矛盾性:私人回憶的屬性使影片呈現大量鬆散的日常細節,而商業製作的經歷似乎又給卡隆帶來難以擺脫的創作慣性——向觀眾展示奇觀。
  • 電影 | 《羅馬假日》:留在羅馬最美的童話,一日千年
    《羅馬假日》是1953年由美國派拉蒙公司拍攝的浪漫愛情片,故事講述了一位歐洲某公國的公主與一個美國記者之間在義大利羅馬一天之內發生的浪漫故事。影片由格利高裡·派克和奧黛麗·赫本聯袂主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好萊塢黑白電影的經典之作。奧黛麗·赫本也因該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 羅馬假日電影影評:純粹的經典的黑白電影,因為短暫所以永恆
    很早就聽過了這部經典的美國黑白影片,卻總沒有主動去看,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在一個炎熱的午後靜靜欣賞了這部電影,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穫。有的時候,順其自然的偶然相遇能夠帶給人更加獨特的美好感受,看過這部經典喜劇愛情電影的你有著什麼樣的感受呢?不如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
  • 《羅馬》非羅馬
    ——《羅馬》觀後感·源自豆瓣特呂弗拍《四百擊》(1959)拿到了坎城最佳導演,張大磊拍《八月》拿到TGHFF最佳劇情片,張藝謀拍《影》拿到了金馬獎最佳導演,以黑白為基調的電影,如今正在熒幕上大展身手。第24屆美國評論家選擇獎剛剛公布了本年度的最佳電影和最佳外語片——《羅馬》(ROMA)。
  • ​這部被捧上天的黑白電影是怎麼拍出來的?
    繼《地心引力》驚人的長鏡頭運用後,《羅馬》在御用金獎攝影師Emmanuel Lubezki缺席的狀態下,由Alfonso Cuarón身兼攝影指導,並用數字黑白影像,捕捉宛如舊照片般的復古感,以清晰畫面質地,歷歷在目地重現,導演記憶裡美麗而真樸的浮光掠影。一、獻給家中傭人與故鄉的情書——《羅馬》劇本編寫與場景設計
  • 教科書式電影怎可不看大銀幕?《羅馬》曝片段
    教科書式電影怎可不看大銀幕?《羅馬》曝片段 1905電影網訊 由奧斯卡最佳導演阿方索·卡隆執導、拍攝的影片《羅馬》,作為全國藝聯「雕刻時光系列」中的重點影片,正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熱映
  • 《羅馬》,這部被影評人捧上天的黑白電影到底好在哪裡?
    在沒看《羅馬》之前還以為它會是一部循序漸進地展現群像平民生活的一部戲。看完後才知道原來是一部以女性視角來展開的生活情感史詩電影。這類電影不親民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因為它沒有強烈外放的戲劇張力,而是平穩地運用鏡頭、打光、構圖、隱喻來展開故事。
  • 為大銀幕而生 電影《羅馬》正在全國藝聯熱映
    由奧斯卡最佳導演阿方索·卡隆執導、拍攝的影片《羅馬》,作為全國藝聯「雕刻時光系列」中的重點影片,正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熱映。
  • 羅馬 ROMA | 電影
    彗吉|電影筆記    《羅馬》這一部黑白影像的電影,從女性角度出發再現當時墨西哥革命中的個人與社會聯繫的故事。      電影開頭攝影機的鏡頭隨著一個女人移動的方向展示房子的全貌,從屋外移動屋內再移到大門到馬路上:再到從接孩子放學、準備晚餐、被命令送乾洗的衣服交代女主女傭的身份。  題外話:因為最近關注媒介,所以當影片出現電視、電影這兩種傳統媒體時總會適度留意。
  • All Roads Lead to Rome,部部電影說羅馬
    羅馬,作為一個歷史與現代文化交匯的文明之都,不僅遊客們愛提去,搞電影的也愛。盤點幾部和羅馬相關的電影,不要說你沒有看過哦。由格利高裡•派克和奧黛麗•赫本聯袂主演的這部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好萊塢黑白電影的經典之作。奧黛麗•赫本也因該片獲得了她一生最重要的獎項——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電影上映後,片名成為很多商號爭搶的名字,也有用羅馬假日作為品牌的摩託車。
  • 電影《羅馬》獲奧斯卡:「窺視」底層小人物不平凡的人生
    《羅馬》是艾方索.柯朗執導、剪輯、製作和攝影的一部全新具現實意義題材的電影。區別與之前的科幻電影《地心引力》《人類之子》《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 ,此次的《羅馬》由Netflix出品,影片的背景在1970年墨西哥城的羅馬區,劇情主要以女傭的視角為出發點敘述了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在一年之內所發生的變故。
  • 影評——《羅馬》
    羅馬「人們走過來,抱著你哭泣。但是他們是為他們自己的記憶哭泣的」 ——《羅馬》導演阿方索·卡隆該片獲得義大利第7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2019年2月25日,獲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最佳攝影獎,這是墨西哥第九部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作品,第一次得獎,導演阿方索·卡隆憑藉《羅馬》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
  • 《羅馬》,又是一部讓全世界製作人膜拜的電影
    闊別三年,阿方索·卡隆與奈飛合作,帶來了新作《羅馬》,這次他沒有與老搭檔攝影師艾曼努爾·盧貝茲基合作,而是自己一手包攬了導演、編劇、攝影指導,回到老家拍攝了屬於的自己的故事。電影《羅馬》是根據阿方索·卡隆個人真實經歷所改編,影片背景發生在1970年到1971年之間。
  • 《羅馬》有可能是今年最傑出的一部電影
    《羅馬》(2018)其實阿方索·卡隆本人和威尼斯的淵源也頗為深厚,《你媽媽也一樣》入圍第58屆威尼斯的主競賽單元,《人類之子》在2006年也入圍了主競賽,《地心引力》則拿下了第70屆威尼斯的未來數字電影獎。
  • 深夜影評:《羅馬》
    《羅馬》。由阿方索·卡隆導演,雅利扎·阿巴裡西奧、瑪琳娜·德塔維拉領銜主演的劇情片,長約12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