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八怪」鄭板橋,詩書畫三絕,以蘭竹為主,三百年來獨領風騷

2020-12-28 漢府古文化

作者:潘強

形神兼備、筆墨精微是板橋藝術作品的顯著特徵, 他畫的墨竹風姿卓著、栩栩如生, 對竹葉的形態結構瞭然於心, 在空間結構組合上具有上下、左右、前後幾個方位組合, 對竹葉的形態, 表達了在視角觀察下產生的偃仰、俯側大小寬窄等透視變形, 葉片的組合看似隨意畫出但蘊含著清晰的結構規律。

其高超的用筆技巧, 在鄭板橋筆端的提、按、頓、挫中, 畫出葉片生動鮮活的形態。用筆之灑脫, 狀態之隨意, 一派天真、清新、燦然之意趣, 這種完美的契合, 得助於他平時的修煉, 從板橋66歲畫《竹石圖》的題畫詩中可見一斑:「四十年來畫竹枝, 日間揮寫夜間思;刪繁削盡留清瘦, 畫到生時是熟時。」

從板橋繪畫作品的題畫詩與題跋中, 可窺探他的藝術思想、審美取向以及創作感言非常豐富, 這對深入了解、研究板橋的繪畫歷程, 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引書入畫是中國寫意畫家的修養, 自古就有「書畫同源」之說, 板橋的書法, 風挽奇古「字學漢魏, 崔蔡鍾 , 古碑斷碣, 刻意搜求」隸書摻入行楷、隸意多於行楷, 創造出介於楷隸之間的新書體, 但不足八分, 故板橋自稱「八分半書」其行筆、布局參有畫意行之。

蔣士銓對其書體贊曰:「板橋作字如寫蘭, 波磔奇古形翩翻」, 筆畫特徵由左向右上挑, 豎畫不直, 如「金錢串珠」、「亂石鋪街」, 整體布局、縱橫錯落、瀟灑別致, 給人的視覺美感錯落而雅致。板橋 的書法在50歲以後, 逐漸成熟, 達到橫塗豎抹皆能極盡生機的藝術境界, 故金農評其書:「興化鄭進士板橋, 風流雅謔, 極有書名, 狂草古籀, 一字一筆, 兼眾妙之長。」

一、鄭板橋繪畫的特色

書與畫的有機融合是板橋繪畫的又一特色, 畫面中的題款與題跋, 或疏或密、或上或下、平衡畫面的布局, 是構成畫面的重要元素, 他認為:「書法有行款, 竹更要有行款, 書法有濃淡, 竹更要有深淡, 書法有疏密, 竹更要有疏密」, 又曰:「吾作畫取之於書也, 黃書飄灑而瘦, 畫竹瘦竹學之, 東坡書短悍而肥, 畫竹中肥葉之學」。

他從蘇東坡、魯直的書法用筆中, 學習其法用於畫竹, 他認為魯直的書法, 「瘦而腴, 秀而拔, 欹側而有準繩, 轉折而有斷續, 悟其清」雅脫之筆趣。鄭板橋畫竹善用兔毫筆, 勁健而能含墨, 從他的畫竹葉的墨色分析, 筆先調水後蘸墨, 筆鋒出形秀勁絕倫。關於用筆板橋自謔曰:「辭官賣畫謀泉刀, 畫竹揮盡秋兔毫, 時人雅謔常呼貓」。

兼採眾長與堅守個性, 是研究板橋藝術成就的關鍵, 板橋學習前輩, 有自己獨到的學習方法, 他對歷代畫竹名家尤其蘇軾, 文同、吳鎮、石濤、高其佩等人的墨竹均有深入的研究, 探求如何更好的表現「竹意」, 他是「順其意而不在跡象間」。石濤居揚州多年, 板橋見其蘭草作品極多也極妙, 他通過對比分析認為:「予作蘭有年, 大率以陳古白先生為法, 及來揚州, 見石濤和尚墨花, 橫絕一時, 心善之而弗學, 謂其過縱, 與之自不同路。

又見顏君尊五, 筆極活, 墨極秀, 不求異奇, 自有一種新氣」。學習他人要「學一半, 撇一半, 未嘗全學;非不欲全, 實不能全, 亦不能全也, 詩曰:十分學七要拋三, 各有靈苗各自探」。板橋這種主動靈性的學習方法, 是注重藝術中的個性, 秉性, 由此形成的審美心理以及筆性, 是生命本源的東西, 不能泯滅它, 各有靈苗各自探, 正是創造力的動因。從板橋的題畫詩中可佐證他的學習方法:「畫竹曾經學石濤, 近來老筆轉蕭蕭;無多竹葉無多幹, 自有清風紙上飄」。「欲學雲林畫石頭, 愧他筆墨太輕柔;而今老去心知意, 只向精神淡處求」。

師法自然見真性, 當繪畫達到一定的高度時, 必然轉向對自然的學習, 這一學習過程中外繪畫大師無一例外, 不學前人學養薄, 達不到應有的高度, 盡學別人又落入別人的窠臼, 這一過程是波浪式、螺旋狀的向前推進, 最終只有在研究觀造自然中, 獲得嶄新的創造激性, 畫出更美更新的圖畫。

板橋正是這樣, 他在畫《墨竹圖》題記中道出師法自然的妙理;「凡吾畫竹, 無師承, 多得於紙窗, 粉壁, 日光, 月影中耳」。又曰:「韓幹畫馬, 云:天廄中十萬匹, 皆吾師也。予客居天宇寺西杏園, 亦曰:後園竹十萬個, 皆吾師, 復何師乎?」板橋對那些不對自然界的形態, 結構作精深觀察與研究動輒曰:「寫意」的人作了一針見血的批評:「殊不知, 寫意二字, 誤多少事, 欺人瞞已, 再不求進, 皆坐其病, 必極工而後能寫意, 非不工而能寫意也」。

在師法自然中獲取真趣, 這在他的畫面題跋中常有這樣的題記:「江館清秋, 晨起看竹煙光日影, 霧氣皆浮動於疏密葉間, 胸中勃勃遂有畫意, 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磨墨展紙, 落筆攸作變相, 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定則也, 趣在法外化機也, 獨畫之乎哉?」這是板橋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的直接參悟, 以及在創作中展紙運筆, 步步變相, 探尋端倪, 以盡顯天機。

板橋對待創作反對矯揉造作, 主張直抒真情, 認為「蓋物之至情, 轉以意似, 不在形求」。畫面以氣韻生動為要, 當使天趣淋漓, 煙雲滿幅, 板橋認為「此真知畫意者也」, 所謂的意似指既不是審美客觀的形似或單方面的神似, 也不是審美主體的純主觀感受的意趣, 而是審美主客體統一的神似, 這正是繪畫創作進入高境界的一種交融。

二、鄭板橋繪畫的創作方法

面對大幅作品的創作, 板橋也有他一套創作方法, 在他的畫作題跋中留給我們寶貴的創作經驗;「畫大幅竹, 人以為難, 吾以為易, 每日只畫一竿, 至完至足, 須五、七日畫五、七竿, 皆離立完好。然後以淡竹, 碎竹經緯其間, 或疏或密, 或濃或淡, 或長或短, 或肥或瘦, 隨意緩急, 便構成大局矣。」是一種氣定神閒的創作狀態。

在運思構圖中板橋有兩種創作狀態, 即「胸有成竹」, 與「胸無成竹」之別, 「胸有成竹」, 作畫時, 振筆直追, 把胸中之竹再現於畫面上, 這是一法;「胸無成竹」, 作畫時, 率爾落筆, 一兩筆畫出後, 趁「勢」寫出, 勢盡而畫成。

板橋在畫把將他與宋代畫家, 文與可相比較:「文與可畫竹, 胸有成竹, 鄭板橋畫竹, 胸無成竹, 濃淡疏密, 短長肥瘦, 隨手寫去, 自爾成局, 其神理俱足也。藐茲後學, 何敢妄擬前賢, 然有成竹無成竹, 其實只是一個道理。」後一種應是板橋「生後熟」出神入化的狀態, 而這種創作狀態正是寫意畫中更高一層境界, 以期達到「筆與造化相淋漓」, 它在畫家的情致與「筆意」的引導下, 畫出既在趣外又在理中, 脫盡窠臼, 別出新意的新畫法。

三、鄭板橋繪畫的藝術風格

從藝術風格上看板橋繪畫秀勁疏朗, 意態清新, 脫盡俗態, 「自然淡淡疏疏, 何必重重疊疊, 」以及「參差錯落無多竹, 自有清風紙上飄」正是這樣的審美趣味, 追求藝術上的「三真」即「真氣、真意、真趣」之境。這種對墨竹的「刪繁就簡」審美過濾, 最終定格在最具形態美妍的一瞬間。

這一過程他經歷了從畫竹能簡而不能繁, 到能繁而不能簡, 最終到能繁能簡, 十分隨意, 爾後則「刪盡冗繁留清瘦」的藝術錘鍊過程, 所以他畫的墨竹是形態鮮明的, 活脫的, 充滿生機, 含風帶露的, 是耐人欣賞玩味的精品, 近三百年來無有過其左右者。

晚年的板橋以書畫會友, 遨遊山水, 與朋友詩酒喝和, 居所幾度遷移, 後歸興化, 建擁綠園, 終年73歲, 走完他坎坷而不平凡的一生。

相關焦點

  • 走近揚州歷史名人——八怪之一鄭板橋的傳神書畫!
    作畫時,他竟關注現實生活,以深刻的思想、如槍似劍的文字針砭時弊;怪,當他人用盡手段爭取官位時,他竟灑脫的丟棄熱烘烘的烏紗帽,「獨釣寒江雪」;怪,當他人還擔憂自己不夠精明之時,他竟直呼「難得糊塗」......他是誰?便是八怪之一的鄭板橋。 鄭板橋生平
  •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一生愛竹畫竹,終於也活成了一棵蒼竹
    ——《竹石》鄭板橋,名燮,字克柔,號板橋,是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是江蘇興化人,他的一生在詩畫書上造詣極高,被時人成為「三絕」。縱觀鄭板橋的一生,他在作畫時只畫蘭、竹、石三種,並且常常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
  • 「揚州八怪」,怪在哪裡,是八個人還是一群人
    一,「揚州八怪」是哪些人。這個說法出自何處?"揚州八怪"八人說,這個說法由來已久。據李玉棻《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中的"八怪"為羅聘、李方膺、李鱔、金農、黃慎、鄭燮(又名鄭板橋)、高翔和汪士慎。李玉棻是何許人也?
  • 「揚州八怪」之一,為民請命得罪知府,寫下千古名作
    今天在這裡要說的是「揚州八怪」中的一個人,他在晚年時候不畏強權,為民請命,寫下了一首千古名作。揚州八怪真的是怪物嗎?在這裡也許大家不知道「揚州八怪」是什麼,真的是怪物嗎?在這裡解釋一下,這裡所說的「揚州八怪」說的是歷史上的一批人,主要有金農、鄭燮、黃慎、李鱔、李方膺、汪士慎、羅聘、高翔,這批人是清朝時候活躍在揚州地區的書畫家。例如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一生沒有當過官,50歲才開始學畫,卻能迅速成為一代名家,不過這樣的才子,晚年孤獨,只能靠賣畫為生。
  • 嘉德春拍預展拍賣品 「揚州八怪」鄭板橋的書畫印章在列
    揚州發布記者 王鑫 王璐2020嘉德春拍今天在北京預展,作為國內大型拍賣之一,每年的嘉德拍賣,都會吸引眾多關注目光。在今年的拍賣品中,「揚州八怪」鄭板橋的兩件巨幅作品,以及他的一枚印章,格外引人注目。紀曉嵐第七世孫女收藏《逃荒行》體現愛民情懷預展的鄭板橋書法作品,高180cm,寬41cm,名為《逃荒行》,註明在「山東作」,時間為「乾隆丁丑暮春」,落款為「板橋居士鄭燮書於佔月亭」。這是鄭板橋於乾隆十一年(1746)由範縣蒞濰縣任知縣,正際濰縣連年災荒,出現「歲連歉」、「人相食,鬥食值錢千百」的哀鴻遍野的局面。
  • 鄭板橋:夢醒揚州一酒瓢
    雖然不為社會所取,但在書畫上的造詣可以說是登峰造極。於是,時人給他們安了一個特殊的稱謂:揚州八怪。怪,《說文解字》稱:「怪者,異也。」揚州八怪,顧名思義自然是八個人(其實也可能是選取了八個代表),他們分別是:羅聘、李方膺、李鱓、金農、黃慎、鄭板橋、高翔和汪士慎。這「八怪」之中的代表,自然應屬鄭板橋了。
  • 「揚州八怪」都有誰?
    「揚州八怪」指清代乾隆年間活躍在江蘇揚州畫壇的革新派畫家。其人數和姓名說法不一。李玉棻在《甌缽羅室書畫目過考》中指出「八怪」分別為汪土慎、黃慎、金農、高翔、李鱔、鄭燮、李方膺、羅聘8人。其實不止8人,且人名亦不固定。
  • 鄭板橋對他的畫藝評價極高,擅畫松竹蘭菊-揚州八怪之李方膺
    其實真要計較起來李方膺在"揚州八怪"這個群體裡還是挺特別的一個存在的。因為雖然他被人們列為揚州八怪的一員,但其實他既不出生在揚州也不想其他揚州八怪的畫家一樣常年居住在揚州。那麼既然如此為何要將他列入揚州八怪中呢?
  • 鄭板橋一首詩,道盡古代那些心繫百姓的地方官的拳拳愛民情
    這首詩是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所作,是他在濰縣任知縣時,贈給山東巡撫包括的一首題畫詩。鄭板橋是清代很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他的詩、書、畫被稱為三絕,但他的仕途並不通達。鄭板橋早年家庭困苦,中年之後才應試高中,僅擔任過縣令之類的小官。但鄭板橋在擔任地方官時,理政有方,體恤百姓,且勤儉廉政,愛民如子,因此深得百姓擁護。
  • 鄭板橋的《新竹》,是不是讚美教師的
    一首古詩鄭板橋曾經寫過一首詩,叫《新竹》: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有人把它當作是讚美教師的一首詩,其實並不是。這首詩的大意是:新生的竹枝,長得非常高,比老竹還要高。為什麼如此呢?我們發現,新竹來自於老竹,老竹根壯,新竹才長得茁壯。新竹參天挺立,是老竹愛護、養育的結果。
  • 鄭板橋: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
    提起鄭板橋,很多人都不陌生,揚州八怪之一,詩書畫三棲全能藝人,尤其論畫竹,可算是無人能出其右的存在了。鄭板橋,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出生的時候,祖上的書香世家已經中落,生活變的拮据。
  • 詩書畫三絕的鄭板橋為何只畫「蘭竹石」?
    上篇小覓分享了于謙的《石灰吟》,詩中那句「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確是于謙的人生的真實寫照。同樣是詠物詩,鄭板橋的《竹石》也同樣展示了詩人的不屈精神及頑強品格。詩人是著名畫家,他畫的竹子特別有名,這是他題寫在竹石畫上的一首詩。咬定:比喻根扎得結實,像咬著青山不鬆口一樣。立根:紮根,生根。原:本來,原本,原來。破巖:裂開的山巖,即巖石的縫隙。
  • 鄭板橋《竹石》詩,竹子在巖縫中頑強生長,面對困難,人也應那樣
    ——清代: 鄭板橋《竹石》鄭板橋,原名鄭燮,號板橋。清代書畫家、文學家。其詩、書、畫,世稱「三絕」,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鄭板橋的這首《竹石》詩,非常膾炙人口,刻畫一株立身於巖石縫中的竹子,它敢於挑戰惡劣環境,努力生長,堅強剛毅,不畏風霜雪雨。
  • 鄭板橋題詠蘭竹26首!
    鄭板橋 蘭竹石 鄭板橋的詩、書、畫世稱「三絕」,特別是他的蘭竹石,更為世人所膜拜。對於他的書畫,板橋曾自評道:真氣、真趣、真意。一竹一蘭一石,有節有香有骨, 滿堂皆君子之風,萬古對青蒼翠色。
  • 書畫界的杜甫——「揚州八怪」之黃慎
    黃慎(1687—1768),中國清代傑出書畫家,漢族,福建寧化人,初名盛,字恭壽,恭懋,躬懋、菊壯,號癭瓢子,別號東海布衣,揚州八怪之一
  • 投資藝術 精彩視頻 上海嘉禾16春拍精選拍品—鄭板橋 紅橋修稧詩手卷
    吉林美術出版社3、《揚州畫舫錄》卷十 李鬥(清)撰 2007年9月 中華書局4、《鄭板橋集·詩抄》 鄭燮撰 2011年6月 江蘇廣陵書社5、《鄭板橋年譜》 黨明放著 2009年7月 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6、 揚州日報2012年3月36日版,「虹橋修契留風韻」文7、《鄭板橋年譜》 王詠詩著 2014年3月 文化藝術出版社8、《鄭板橋年表》
  • 盜賊猖狂半夜行竊鄭板橋居所,鄭板橋不動聲色以兩副對聯嚇退盜賊
    提到繪畫就不得不提及揚州八怪,而提及揚州八怪咱們就不得不講到鄭板橋。鄭板橋是揚州八怪最具代表性人物,其詩、書、畫,無一不精通,無一不絕,故而世人將其詩書畫之能謂之「三絕。」鄭板橋,清代的書畫家、文學家,其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鄭板橋是清朝之時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 代表作品有《清光留照圖》《甘谷菊泉圖》《修竹新篁圖》《蘭竹芳馨圖》等,著有《鄭板橋集》。如此有名人物,關於其掌故自然民間流傳不少。
  • 「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如何畫筍、吃筍
    唐代詩人白居易就寫過一首食筍詩:「此州乃竹鄉,春筍滿山谷。山夫折盈抱,抱來早市鬻。物以多為賤,雙錢易一束。置之炊甑中,與飯同時熟。紫籜坼故錦,素肌擘新玉。每日遂加餐,經時不思肉。久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食勿踟躕,南風吹作竹。」
  • 鄭板橋與竹:舉世愛栽花,老夫只栽竹
    但相比之下,鄭板橋畫的竹竿更細,突出「細」,不是畫剛從地裡抽長出來的嫩竹,從竹節處勁挺的勾畫中,就可以看出,它毫不示「弱」。二是疏,關於畫竹,民間畫訣中有一種說法,一根「夠」,兩枝「湊」,三枝「成」。有人說鄭板橋畫竹「神似坡公,多不亂,少不疏」,他自己在一幅畫的題款中寫道:「一兩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葉。
  • 鄭板橋的書法藝術:六分半書遊戲筆墨,手書判詞為官清廉
    作者:楊晨鄭板橋 (1693一1765) , 清代著名書畫家, 名燮, 字克柔, 號理庵, 又號板橋。清揚州府興化縣人, 是清代「揚州八怪」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書畫家。他由官到民, 由士變商, 由文人畫家轉為職業畫家的經歷, 為世人所廣泛關注;他詩、書、畫「三絕」的藝術成就, 文藝理論上的獨到見解也被大家一致公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