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強
形神兼備、筆墨精微是板橋藝術作品的顯著特徵, 他畫的墨竹風姿卓著、栩栩如生, 對竹葉的形態結構瞭然於心, 在空間結構組合上具有上下、左右、前後幾個方位組合, 對竹葉的形態, 表達了在視角觀察下產生的偃仰、俯側大小寬窄等透視變形, 葉片的組合看似隨意畫出但蘊含著清晰的結構規律。
其高超的用筆技巧, 在鄭板橋筆端的提、按、頓、挫中, 畫出葉片生動鮮活的形態。用筆之灑脫, 狀態之隨意, 一派天真、清新、燦然之意趣, 這種完美的契合, 得助於他平時的修煉, 從板橋66歲畫《竹石圖》的題畫詩中可見一斑:「四十年來畫竹枝, 日間揮寫夜間思;刪繁削盡留清瘦, 畫到生時是熟時。」
從板橋繪畫作品的題畫詩與題跋中, 可窺探他的藝術思想、審美取向以及創作感言非常豐富, 這對深入了解、研究板橋的繪畫歷程, 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引書入畫是中國寫意畫家的修養, 自古就有「書畫同源」之說, 板橋的書法, 風挽奇古「字學漢魏, 崔蔡鍾 , 古碑斷碣, 刻意搜求」隸書摻入行楷、隸意多於行楷, 創造出介於楷隸之間的新書體, 但不足八分, 故板橋自稱「八分半書」其行筆、布局參有畫意行之。
蔣士銓對其書體贊曰:「板橋作字如寫蘭, 波磔奇古形翩翻」, 筆畫特徵由左向右上挑, 豎畫不直, 如「金錢串珠」、「亂石鋪街」, 整體布局、縱橫錯落、瀟灑別致, 給人的視覺美感錯落而雅致。板橋 的書法在50歲以後, 逐漸成熟, 達到橫塗豎抹皆能極盡生機的藝術境界, 故金農評其書:「興化鄭進士板橋, 風流雅謔, 極有書名, 狂草古籀, 一字一筆, 兼眾妙之長。」
一、鄭板橋繪畫的特色
書與畫的有機融合是板橋繪畫的又一特色, 畫面中的題款與題跋, 或疏或密、或上或下、平衡畫面的布局, 是構成畫面的重要元素, 他認為:「書法有行款, 竹更要有行款, 書法有濃淡, 竹更要有深淡, 書法有疏密, 竹更要有疏密」, 又曰:「吾作畫取之於書也, 黃書飄灑而瘦, 畫竹瘦竹學之, 東坡書短悍而肥, 畫竹中肥葉之學」。
他從蘇東坡、魯直的書法用筆中, 學習其法用於畫竹, 他認為魯直的書法, 「瘦而腴, 秀而拔, 欹側而有準繩, 轉折而有斷續, 悟其清」雅脫之筆趣。鄭板橋畫竹善用兔毫筆, 勁健而能含墨, 從他的畫竹葉的墨色分析, 筆先調水後蘸墨, 筆鋒出形秀勁絕倫。關於用筆板橋自謔曰:「辭官賣畫謀泉刀, 畫竹揮盡秋兔毫, 時人雅謔常呼貓」。
兼採眾長與堅守個性, 是研究板橋藝術成就的關鍵, 板橋學習前輩, 有自己獨到的學習方法, 他對歷代畫竹名家尤其蘇軾, 文同、吳鎮、石濤、高其佩等人的墨竹均有深入的研究, 探求如何更好的表現「竹意」, 他是「順其意而不在跡象間」。石濤居揚州多年, 板橋見其蘭草作品極多也極妙, 他通過對比分析認為:「予作蘭有年, 大率以陳古白先生為法, 及來揚州, 見石濤和尚墨花, 橫絕一時, 心善之而弗學, 謂其過縱, 與之自不同路。
又見顏君尊五, 筆極活, 墨極秀, 不求異奇, 自有一種新氣」。學習他人要「學一半, 撇一半, 未嘗全學;非不欲全, 實不能全, 亦不能全也, 詩曰:十分學七要拋三, 各有靈苗各自探」。板橋這種主動靈性的學習方法, 是注重藝術中的個性, 秉性, 由此形成的審美心理以及筆性, 是生命本源的東西, 不能泯滅它, 各有靈苗各自探, 正是創造力的動因。從板橋的題畫詩中可佐證他的學習方法:「畫竹曾經學石濤, 近來老筆轉蕭蕭;無多竹葉無多幹, 自有清風紙上飄」。「欲學雲林畫石頭, 愧他筆墨太輕柔;而今老去心知意, 只向精神淡處求」。
師法自然見真性, 當繪畫達到一定的高度時, 必然轉向對自然的學習, 這一學習過程中外繪畫大師無一例外, 不學前人學養薄, 達不到應有的高度, 盡學別人又落入別人的窠臼, 這一過程是波浪式、螺旋狀的向前推進, 最終只有在研究觀造自然中, 獲得嶄新的創造激性, 畫出更美更新的圖畫。
板橋正是這樣, 他在畫《墨竹圖》題記中道出師法自然的妙理;「凡吾畫竹, 無師承, 多得於紙窗, 粉壁, 日光, 月影中耳」。又曰:「韓幹畫馬, 云:天廄中十萬匹, 皆吾師也。予客居天宇寺西杏園, 亦曰:後園竹十萬個, 皆吾師, 復何師乎?」板橋對那些不對自然界的形態, 結構作精深觀察與研究動輒曰:「寫意」的人作了一針見血的批評:「殊不知, 寫意二字, 誤多少事, 欺人瞞已, 再不求進, 皆坐其病, 必極工而後能寫意, 非不工而能寫意也」。
在師法自然中獲取真趣, 這在他的畫面題跋中常有這樣的題記:「江館清秋, 晨起看竹煙光日影, 霧氣皆浮動於疏密葉間, 胸中勃勃遂有畫意, 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磨墨展紙, 落筆攸作變相, 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定則也, 趣在法外化機也, 獨畫之乎哉?」這是板橋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的直接參悟, 以及在創作中展紙運筆, 步步變相, 探尋端倪, 以盡顯天機。
板橋對待創作反對矯揉造作, 主張直抒真情, 認為「蓋物之至情, 轉以意似, 不在形求」。畫面以氣韻生動為要, 當使天趣淋漓, 煙雲滿幅, 板橋認為「此真知畫意者也」, 所謂的意似指既不是審美客觀的形似或單方面的神似, 也不是審美主體的純主觀感受的意趣, 而是審美主客體統一的神似, 這正是繪畫創作進入高境界的一種交融。
二、鄭板橋繪畫的創作方法
面對大幅作品的創作, 板橋也有他一套創作方法, 在他的畫作題跋中留給我們寶貴的創作經驗;「畫大幅竹, 人以為難, 吾以為易, 每日只畫一竿, 至完至足, 須五、七日畫五、七竿, 皆離立完好。然後以淡竹, 碎竹經緯其間, 或疏或密, 或濃或淡, 或長或短, 或肥或瘦, 隨意緩急, 便構成大局矣。」是一種氣定神閒的創作狀態。
在運思構圖中板橋有兩種創作狀態, 即「胸有成竹」, 與「胸無成竹」之別, 「胸有成竹」, 作畫時, 振筆直追, 把胸中之竹再現於畫面上, 這是一法;「胸無成竹」, 作畫時, 率爾落筆, 一兩筆畫出後, 趁「勢」寫出, 勢盡而畫成。
板橋在畫把將他與宋代畫家, 文與可相比較:「文與可畫竹, 胸有成竹, 鄭板橋畫竹, 胸無成竹, 濃淡疏密, 短長肥瘦, 隨手寫去, 自爾成局, 其神理俱足也。藐茲後學, 何敢妄擬前賢, 然有成竹無成竹, 其實只是一個道理。」後一種應是板橋「生後熟」出神入化的狀態, 而這種創作狀態正是寫意畫中更高一層境界, 以期達到「筆與造化相淋漓」, 它在畫家的情致與「筆意」的引導下, 畫出既在趣外又在理中, 脫盡窠臼, 別出新意的新畫法。
三、鄭板橋繪畫的藝術風格
從藝術風格上看板橋繪畫秀勁疏朗, 意態清新, 脫盡俗態, 「自然淡淡疏疏, 何必重重疊疊, 」以及「參差錯落無多竹, 自有清風紙上飄」正是這樣的審美趣味, 追求藝術上的「三真」即「真氣、真意、真趣」之境。這種對墨竹的「刪繁就簡」審美過濾, 最終定格在最具形態美妍的一瞬間。
這一過程他經歷了從畫竹能簡而不能繁, 到能繁而不能簡, 最終到能繁能簡, 十分隨意, 爾後則「刪盡冗繁留清瘦」的藝術錘鍊過程, 所以他畫的墨竹是形態鮮明的, 活脫的, 充滿生機, 含風帶露的, 是耐人欣賞玩味的精品, 近三百年來無有過其左右者。
晚年的板橋以書畫會友, 遨遊山水, 與朋友詩酒喝和, 居所幾度遷移, 後歸興化, 建擁綠園, 終年73歲, 走完他坎坷而不平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