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與竹:舉世愛栽花,老夫只栽竹

2020-12-21 大道知行知行堂

鄭板橋畫竹有幾個明顯的特點:

一是主竿細長,這也是一種傳統,文同、蘇東坡、趙孟、吳鎮、柯九思、石濤等,都喜歡畫細竹。文同稱「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醜而文,是三益友」,蘇軾對文同畫竹的樣貌早有「瘦節蛟蛇走」的形容。但相比之下,鄭板橋畫的竹竿更細,突出「細」,不是畫剛從地裡抽長出來的嫩竹,從竹節處勁挺的勾畫中,就可以看出,它毫不示「弱」。

二是疏,關於畫竹,民間畫訣中有一種說法,一根「夠」,兩枝「湊」,三枝「成」。有人說鄭板橋畫竹「神似坡公,多不亂,少不疏」,他自己在一幅畫的題款中寫道:「一兩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葉。自然淡淡,何必重重疊疊」,不需要畫很多竹子,竹葉也不用多,自然有一股清風在紙上飄。

三是竹葉的畫法是「借草書中之中豎,長撇運之」,看上去乾脆爽利,感覺葉葉發於枝上,不管是表現風晴雨露的意境,還是新生竹篁的朝氣,筆筆不亂。

四是畫竹時,多與石、蘭相配,鄭板橋對「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心嚮往之,他一輩子就是希望自己能夠做到「勁如竹、清如蘭,堅如石」,就像他畫的《竹石圖》,寄情於竹石,簡勁的筆鋒勾勒出堅硬的巖石,在瘦石折襉處略施以劈皺技法。修竹數枝,傲然挺拔。竹濃石淡,既瘦且硬。

五是集詩書畫於一體,畫上多有以「板橋體」題寫的詩句,書畫本同源,這一點在鄭板橋身上發揮到了極致,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句子「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從風吹竹葉的颯颯聲,聯想到民間的疾苦聲。「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則讓我們看到一個耿介的「硬骨頭」形象,這都是體現人竹品性相輝的名句。

準確地說,鄭板橋畫的是「瘦竹」,而不是簡單的「細竹」,「瘦」和「細」不一樣,「細」是形,「瘦」是神,鄭板橋是通過大膽的變形,提煉一種精神性的內在氣質。猶如詩詞中有很多帶「瘦」字的名句,比如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捲簾西風,人比黃花瘦」;秦觀的「依舊,依舊,人與綠楊俱瘦」;蘇軾的「花落花開,漸解相思瘦」;辛棄疾的「人共青山都瘦」。這些詩句裡面的「瘦」字,帶有更多那個時代詩人的無奈和落寞之情。

「瘦」在鄭板橋的詩句中則是和「瘦勁」「清瘦」聯繫在一起,少了一點惆悵,多了一些堅毅卓絕!比如鄭板橋72歲時的題詩:「蓋竹之體,瘦勁孤高,枝枝傲雪,節節幹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氣凌雲,不為俗屈」,這裡的「瘦勁」背後是「孤高」,更強調作為一個君子的堅守。

「兩枝痩竹葉無多,何處移來小節科。須知地下龍孫勁,穿透石根爬薜蘿」,表面看上去,就只有兩竿瘦竹,幾片葉子,但你要知道在地底下,看不見的地方,它的根脈卻能夠穿透巖石,深厚的積蓄、沉澱是竹之力量的源泉,又何嘗不是一個人能有後勁的原因呢!

而在另一首《題畫竹》中鄭板橋寫道:「且讓青山出一頭,疏枝瘦幹未能遒。明年百尺龍孫發,多恐青山遜一籌」,一時的精瘦、弱小,又有什麼關係呢?看看來年怎麼超越你呢!時間是一條長河,有一段是涓涓細流,但只要不斷積累,總會有奔騰不息的時刻。

鄭板橋61歲罷官回鄉時,他畫竹告別濰縣紳士民:「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為官一方,問心無愧,雖然兩袖清風,沒有攢下什麼家當,但至少還可以畫一桿「清瘦竹」,來日當作獨釣寒江的用具,這是何等灑脫的人生態度呀!

鄭板橋《仿文同竹石圖》,故宮博物院藏

最能夠說明畫理的是鄭板橋晚年在一幅《竹石圖》上的題詩:「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光是畫竹,前面有多少名家、大師站立在那裡,不論是學古人,還是師造化,就是要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畫竹之道,日思夜想,鄭板橋深悟的結果就是,簡化,再簡化,直至「冗繁削盡」,直取精神內核,更加堅定了「留清瘦」的決心!

「瘦」是一種精神,是一種骨氣,喜歡畫「瘦」,也是鄭板橋做人風骨的映照。鄭板橋為官清正廉明,離開濰縣時,鄭板橋只僱了三頭毛驢,想悄然離去,不料城內前來送行的百姓不計其數,「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畫像以祀」,這樣的畫面就是對他兩袖清風、剛正不阿秉性最好的肯定。

鄭板橋作為一個以鬻藝為生的人,照理應對買畫的人來者不拒,當年揚州一帶富商雲集,想用他的畫裝點門面的大有人在,但他卻不趨風迎雅,而是抱定「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的創作宗旨,鄭板橋認為農夫辛勤勞動,耕種收穫,應為「天地間第一等人」。鄭板橋曾書「蘭有嘲芳、竹有勁節」八字自勵,不管風吹雨打還是處於嚴寒烈日中,都要像竹子一般身板挺直!竹子有「節」,人更要學它經得起磨難不「變節」,無論是畫畫,還是為官,竹子的品格與鄭板橋的脾性契合,早已物我交融!

鄭板橋愛竹,「舉世愛栽花,老夫只栽竹」。竹子是中國人的文化符號,也是精神符號。畫竹,與其說是對客觀事物形象的描繪,不如說是畫家潔身自愛的表現。千百年來,人們賞竹、畫竹、詠竹,就是崇尚竹子般的風骨。鄭板橋畫竹四十餘年,他的「瘦竹」不是自然的翻版,而是通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的轉化,形成注入畫家情思後的「精神之竹」。

◎本文原載於《學習時報》(作者陸紹陽),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鄭板橋題詠蘭竹26首!
    鄭板橋 竹 1、鄭板橋詠竹 竹石 竹 (清)鄭板橋 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 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
  • 鄭板橋僅用6個字,說透成功的真相
    02一生糊塗的「心安」鄭板橋曾在《竹》這首詩中寫到:舉世愛栽花,老夫只栽竹。在人人都愛「錦上添花」的風氣中,鄭板橋卻愛這隻素雅的竹。這並非是故作清高、標新立異,而是一種真正的人生大智慧。正如「求人不如求己」的上一句「仍將竹作芭籬」所說的那樣:最靠譜的「保護傘」,其實是你自己。
  • 做人如竹——虛懷若谷,中通外直
    困苦襲人,君子如竹,雖勁風摧殘,卻不留風的痕跡,不改其貌。三國時,關羽身在曹營,借竹向曹操明志,表示自己對劉備的忠心,絕不易主。他無需錢權加身,聆聽內心之聲,是謂真君子也。千百年來,竹仍是竹,君子的赤子之心也猶未改之。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來自:國館丨ID:guoguan5000)
  • 鄭板橋:寫取一枝清瘦竹
    , 一是竹竿細長,這也是一種傳統,文同、蘇東坡、趙孟頫、吳鎮、柯九思、石濤等,都喜歡畫細竹。文同稱「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醜而文,是三益友」,蘇軾對文同畫竹的樣貌早有「瘦節蛟蛇走」的形容。但相比之下,鄭板橋畫的竹竿更細,突出「細」,不是畫剛從地裡抽長出來的嫩竹,從竹節處勁挺的勾畫中,就可以看出,它毫不示「弱」; 二是疏,關於畫竹,民間畫訣中有一種說法,一枝「夠」,兩枝「湊」,三枝「成」。
  •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一生愛竹畫竹,終於也活成了一棵蒼竹
    ——《竹石》鄭板橋,名燮,字克柔,號板橋,是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是江蘇興化人,他的一生在詩畫書上造詣極高,被時人成為「三絕」。縱觀鄭板橋的一生,他在作畫時只畫蘭、竹、石三種,並且常常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
  • 鄭板橋: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
    提起鄭板橋,很多人都不陌生,揚州八怪之一,詩書畫三棲全能藝人,尤其論畫竹,可算是無人能出其右的存在了。鄭板橋,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出生的時候,祖上的書香世家已經中落,生活變的拮据。
  • 鄭板橋的這一首《竹石》,通篇無一「竹」字,卻讓人覺得句句有竹
    歷來古代文人墨客都偏愛竹子,愛竹子的清高淡雅,愛竹子的堅韌不拔。大多數的人都認為竹子身上有文人的風骨。竹子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歷來是書法家吟詠的對象。他們眾多的寫竹詠竹的作品,都是中國古典詩歌長河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竹子這種植物在古代也是非常手人們歡迎的,不光經常用來吟詩作對,很多的大戶人家家裡也會栽種上一篇竹林,用來陶冶情操。接下來所說的這首《竹石》,其作者是鄭板橋,一位清朝詩人。
  • 由鄭板橋的「竹」說存於自心的「空不空」
    由鄭板橋的「竹」說存於自心的「空不空」一一拜解一心三藏倚天泊仁無窮大的、推無始的、不知何來的、能夠存於人心的天地萬物之「空」,恰如板橋,有竹在胸而未見之於紙上,是謂「空」;見之於紙上而有形,即為「不空」
  • 「揚州八怪」鄭板橋,詩書畫三絕,以蘭竹為主,三百年來獨領風騷
    其高超的用筆技巧, 在鄭板橋筆端的提、按、頓、挫中, 畫出葉片生動鮮活的形態。用筆之灑脫, 狀態之隨意, 一派天真、清新、燦然之意趣, 這種完美的契合, 得助於他平時的修煉, 從板橋66歲畫《竹石圖》的題畫詩中可見一斑:「四十年來畫竹枝, 日間揮寫夜間思;刪繁削盡留清瘦, 畫到生時是熟時。」
  • 鄭板橋以畫竹稱道,他畫的竹有何不同?
    鄭板橋,名燮,字克柔,號板橋,清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其詩、書、畫的獨特風格和傑出成就。他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
  • 文同與鄭板橋畫墨竹的藝術特點有何不同?
    擅畫蘭、竹、石、松、菊等,而畫蘭竹五十餘年,成就最為突出,鄭板橋不管書法還是蘭竹主要學習石濤,而自成家法,體貌疏朗,風格勁峭。鄭板橋《竹石圖》鄭板橋的竹風韻超然,喜竹愛竹。他認為竹子堅強:不管風吹雨打還是嚴寒烈日,都是身板挺直。
  • 鄭板橋:夢醒揚州一酒瓢
    從王徽之「不可一日無竹」到王維的「獨坐幽篁裡」,再到蘇東坡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當然,這當中最有影響的,還屬東坡的表哥文與可。東坡對這位表哥十分敬重。不僅在於他的人品學識,還在於他高超的畫技。文與可最擅畫竹,「成竹在胸」的典故便來源於他。
  • 胸中有風雨——鄭板橋詩詞的意境與審美
    鄭板橋以詩書畫「三絕」著稱於世。論詩詞創作成就,鄭板橋不僅是「揚州八怪」中最高的,也是進入中國文學史的一位大家。1985年出版的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所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家評傳》中,鄭板橋是赫然入選的,可以說是書畫著稱者中唯一入選的。
  • 鄭板橋的「糊塗」人生,是別人無法超越的大境界?
    這真氣、真意、真趣,頗見鄭板橋對藝術的追求,也體現了鄭板橋的藝術風格,更是對鄭板橋人生境界的高度概括,鄭板橋用真我來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鄭板橋三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家中的乳母費氏是一個善良又勤奮、仁厚又慈愛的女人。
  • 鄭板橋:學不泥古,自成一家
    鄭板橋習畫,不宗一家,既學習時人,也遠追古人,凡合乎己意者,無論其聲名如何,只要是風格獨具,皆能心摹手追,習之不輟。鄭板橋學習他人有兩大原則:一是突出重點,專畫蘭竹;二是突出特點,靈活變化。 他學習石濤,不求其全,專畫蘭竹,「彼務博,我務專,安見專之不如博乎」,所以能在蘭竹上勝過石濤。
  • 倪雲林畫竹意境蕭疏,明代徐渭首創畫雪竹,為何鄭板橋最有名?
    鄭板橋一生,以竹為題吟詩作畫,託物言志,秉筆傳情。其筆下之竹,無一不是他那剛直不阿、寧折不彎的人格的真實寫照。 鄭板橋嗜好修竹那清高俊逸的形貌,更加崇敬修竹久歷風霜、挺拔高潔的品質。他追求竹中有我、我中有竹的合一境界,以竹抒情,借竹言志,實現人、竹清高俊拔品質的相互契合。
  • 超凡脫俗的美感,鄭板橋的竹子,為何寫得如此俊俏?
    而也有對竹子格外鍾愛的畫家,能夠藉助於竹子的特徵,描繪出精妙的竹子世界,讓後人從中也有所感悟,其一便是鄭板橋。 縱觀其畫作之精妙奇特,不免讓人發出感嘆,他的竹子為何生得如此俊俏?01仰慕竹之氣,仿效竹之風鄭板橋對於竹子愛得深沉,曾題畫竹句「屈大夫之清風,衛武公之懿德」。
  • 鄭板橋的《新竹》,是不是讚美教師的
    一首古詩鄭板橋曾經寫過一首詩,叫《新竹》: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有人把它當作是讚美教師的一首詩,其實並不是。這首詩的大意是:新生的竹枝,長得非常高,比老竹還要高。為什麼如此呢?我們發現,新竹來自於老竹,老竹根壯,新竹才長得茁壯。新竹參天挺立,是老竹愛護、養育的結果。
  • 靈魂段子手鄭板橋:有趣,是對生活最起碼的尊重
    鄭板橋詩書俱佳,尤以繪畫造詣最高,一生只畫蘭、竹、石,自詡「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最後還附著一首詩:「畫竹多於買竹錢,紙高六尺價三千。任渠話舊論交接,只當秋風過耳邊。」明碼標價,以畫換錢,這本來是歷代文人最為不齒之事,但在鄭板橋這裡,卻因直白而率真,因率真而有趣,因有趣而可愛。
  • 名人系列故事——鄭板橋
    鄭板橋出生於揚州興化一個破落的地主家庭,在他3歲時,他的母親就生病去世了,慈祥的養母一直陪伴他,給予了他無盡的關愛。鄭板橋少年時,在家裡受到了良好的啟蒙教育。17歲時,他離家求學。19歲時,鄭板橋考取了秀才。23歲時,鄭板橋結了婚,並生有兩男一女。生活日益困苦,迫使他不得不中斷學業,開始謀生。起初,鄭板橋在真州教館,即私塾,當起了教書先生。但他對教館生活十分不滿,感到痛苦和羞辱。的確,這是一個低賤的、傍人門戶的、像坐牢一樣的差事,而且收入很低。妻子便不時拿出自己舊日的釵簪衣物,送進當鋪,換回一點點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