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畫竹有幾個明顯的特點:
一是主竿細長,這也是一種傳統,文同、蘇東坡、趙孟、吳鎮、柯九思、石濤等,都喜歡畫細竹。文同稱「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醜而文,是三益友」,蘇軾對文同畫竹的樣貌早有「瘦節蛟蛇走」的形容。但相比之下,鄭板橋畫的竹竿更細,突出「細」,不是畫剛從地裡抽長出來的嫩竹,從竹節處勁挺的勾畫中,就可以看出,它毫不示「弱」。
二是疏,關於畫竹,民間畫訣中有一種說法,一根「夠」,兩枝「湊」,三枝「成」。有人說鄭板橋畫竹「神似坡公,多不亂,少不疏」,他自己在一幅畫的題款中寫道:「一兩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葉。自然淡淡,何必重重疊疊」,不需要畫很多竹子,竹葉也不用多,自然有一股清風在紙上飄。
三是竹葉的畫法是「借草書中之中豎,長撇運之」,看上去乾脆爽利,感覺葉葉發於枝上,不管是表現風晴雨露的意境,還是新生竹篁的朝氣,筆筆不亂。
四是畫竹時,多與石、蘭相配,鄭板橋對「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心嚮往之,他一輩子就是希望自己能夠做到「勁如竹、清如蘭,堅如石」,就像他畫的《竹石圖》,寄情於竹石,簡勁的筆鋒勾勒出堅硬的巖石,在瘦石折襉處略施以劈皺技法。修竹數枝,傲然挺拔。竹濃石淡,既瘦且硬。
五是集詩書畫於一體,畫上多有以「板橋體」題寫的詩句,書畫本同源,這一點在鄭板橋身上發揮到了極致,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句子「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從風吹竹葉的颯颯聲,聯想到民間的疾苦聲。「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則讓我們看到一個耿介的「硬骨頭」形象,這都是體現人竹品性相輝的名句。
準確地說,鄭板橋畫的是「瘦竹」,而不是簡單的「細竹」,「瘦」和「細」不一樣,「細」是形,「瘦」是神,鄭板橋是通過大膽的變形,提煉一種精神性的內在氣質。猶如詩詞中有很多帶「瘦」字的名句,比如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捲簾西風,人比黃花瘦」;秦觀的「依舊,依舊,人與綠楊俱瘦」;蘇軾的「花落花開,漸解相思瘦」;辛棄疾的「人共青山都瘦」。這些詩句裡面的「瘦」字,帶有更多那個時代詩人的無奈和落寞之情。
「瘦」在鄭板橋的詩句中則是和「瘦勁」「清瘦」聯繫在一起,少了一點惆悵,多了一些堅毅卓絕!比如鄭板橋72歲時的題詩:「蓋竹之體,瘦勁孤高,枝枝傲雪,節節幹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氣凌雲,不為俗屈」,這裡的「瘦勁」背後是「孤高」,更強調作為一個君子的堅守。
「兩枝痩竹葉無多,何處移來小節科。須知地下龍孫勁,穿透石根爬薜蘿」,表面看上去,就只有兩竿瘦竹,幾片葉子,但你要知道在地底下,看不見的地方,它的根脈卻能夠穿透巖石,深厚的積蓄、沉澱是竹之力量的源泉,又何嘗不是一個人能有後勁的原因呢!
而在另一首《題畫竹》中鄭板橋寫道:「且讓青山出一頭,疏枝瘦幹未能遒。明年百尺龍孫發,多恐青山遜一籌」,一時的精瘦、弱小,又有什麼關係呢?看看來年怎麼超越你呢!時間是一條長河,有一段是涓涓細流,但只要不斷積累,總會有奔騰不息的時刻。
鄭板橋61歲罷官回鄉時,他畫竹告別濰縣紳士民:「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為官一方,問心無愧,雖然兩袖清風,沒有攢下什麼家當,但至少還可以畫一桿「清瘦竹」,來日當作獨釣寒江的用具,這是何等灑脫的人生態度呀!
最能夠說明畫理的是鄭板橋晚年在一幅《竹石圖》上的題詩:「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光是畫竹,前面有多少名家、大師站立在那裡,不論是學古人,還是師造化,就是要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畫竹之道,日思夜想,鄭板橋深悟的結果就是,簡化,再簡化,直至「冗繁削盡」,直取精神內核,更加堅定了「留清瘦」的決心!
「瘦」是一種精神,是一種骨氣,喜歡畫「瘦」,也是鄭板橋做人風骨的映照。鄭板橋為官清正廉明,離開濰縣時,鄭板橋只僱了三頭毛驢,想悄然離去,不料城內前來送行的百姓不計其數,「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畫像以祀」,這樣的畫面就是對他兩袖清風、剛正不阿秉性最好的肯定。
鄭板橋作為一個以鬻藝為生的人,照理應對買畫的人來者不拒,當年揚州一帶富商雲集,想用他的畫裝點門面的大有人在,但他卻不趨風迎雅,而是抱定「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的創作宗旨,鄭板橋認為農夫辛勤勞動,耕種收穫,應為「天地間第一等人」。鄭板橋曾書「蘭有嘲芳、竹有勁節」八字自勵,不管風吹雨打還是處於嚴寒烈日中,都要像竹子一般身板挺直!竹子有「節」,人更要學它經得起磨難不「變節」,無論是畫畫,還是為官,竹子的品格與鄭板橋的脾性契合,早已物我交融!
鄭板橋愛竹,「舉世愛栽花,老夫只栽竹」。竹子是中國人的文化符號,也是精神符號。畫竹,與其說是對客觀事物形象的描繪,不如說是畫家潔身自愛的表現。千百年來,人們賞竹、畫竹、詠竹,就是崇尚竹子般的風骨。鄭板橋畫竹四十餘年,他的「瘦竹」不是自然的翻版,而是通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的轉化,形成注入畫家情思後的「精神之竹」。
◎本文原載於《學習時報》(作者陸紹陽),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