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的這一首《竹石》,通篇無一「竹」字,卻讓人覺得句句有竹

2020-12-20 廖波文化

歷來古代文人墨客都偏愛竹子,愛竹子的清高淡雅,愛竹子的堅韌不拔。大多數的人都認為竹子身上有文人的風骨。

竹子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歷來是書法家吟詠的對象。在先秦時期,竹子象徵著君子的高尚品格。在魏晉時期,竹子代表了清雅脫俗。

自唐宋以來,竹子已成為一種頑強的人格追求和生活態度。一言以蔽之,文人愛竹。他們眾多的寫竹詠竹的作品,都是中國古典詩歌長河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竹子這種植物在古代也是非常手人們歡迎的,不光經常用來吟詩作對,很多的大戶人家家裡也會栽種上一篇竹林,用來陶冶情操。

接下來所說的這首《竹石》,其作者是鄭板橋,一位清朝詩人。這首詩其實是一首題畫詩,主要是為了自己的竹石畫創作出來的。

在這首詩中,鄭板橋著力表現竹子堅韌的品質,並將自己的理想和人生態度注入其中,使堅韌的竹子逐漸轉變為作者的人格追求和對世界的態度。

《竹石》這首詩,主要運用的寫作手法是借物喻人、託物言志,是一首非常成功的詠物詩。值得一提的是,這首詩雖是歌頌竹子,但整首詩中並沒有「竹子」的出現。

不過在細細讀過之後,卻讓人覺得每句話裡都有竹子。因此,它除了生動地展現了竹子堅韌的品質,以及作者剛直不屈的人格和對世界的態度外,藝術水平也很高。

首先,在這首詩的前兩行「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中,鄭板橋向我們展示了在生長環境惡劣的情況下,仍頑強、挺拔、堅韌的青竹形象。

這就是說,竹子牢牢地貼住青山,決不放鬆,它的根要深深地扎進石縫裡。我們都知道,「咬」這個動作需要很多的努力。

因此,這兩句詩不僅表現了青竹在青山碎石中紮根的情景,更表現了竹子不懼艱險、與自然鬥爭、頑強生存的精神。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人類非常需要學習竹子這種頑強的精神。此外,這兩句詩還說明了一種簡單而深刻的哲理,即所謂的「基礎打好了,才會更加的有力量」。

再來看一看這首詩的最後兩行,「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也就是說,無論經過多少的的磨難和風吹雨打,依然強大。

顯然,這兩句緊跟前兩句。說明這首詩中的竹子不是普通的園林竹子,而是一種與自然抗爭的石竹。

竹子也是鄭板橋個性的體現。也就是說,在生活中,鄭板橋自己就像一棵竹子,面對各種惡勢力的打擊,依然挺直腰板,挺拔不屈。

事實上,古代絕大多數的作家和書法家都有著如此的品性,非常值得人們尊重。

縱觀鄭板橋的整首詩,整首詩中沒有「竹子」這兩個字眼的出現,但在每一句詩中,竹子的形象都表現得非常形象。

這首詩雖然不長,語言也很簡單,但是整體表現出來的意義卻非常的深刻。你對此有什麼看法嗎?

相關焦點

  • 鄭板橋與竹:舉世愛栽花,老夫只栽竹
    鄭板橋畫竹有幾個明顯的特點:一是主竿細長,這也是一種傳統,文同、蘇東坡、趙孟、吳鎮、柯九思、石濤等,都喜歡畫細竹。文同稱「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醜而文,是三益友」,蘇軾對文同畫竹的樣貌早有「瘦節蛟蛇走」的形容。
  • 鄭板橋:寫取一枝清瘦竹
    , 一是竹竿細長,這也是一種傳統,文同、蘇東坡、趙孟頫、吳鎮、柯九思、石濤等,都喜歡畫細竹。文同稱「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醜而文,是三益友」,蘇軾對文同畫竹的樣貌早有「瘦節蛟蛇走」的形容。但相比之下,鄭板橋畫的竹竿更細,突出「細」,不是畫剛從地裡抽長出來的嫩竹,從竹節處勁挺的勾畫中,就可以看出,它毫不示「弱」; 二是疏,關於畫竹,民間畫訣中有一種說法,一枝「夠」,兩枝「湊」,三枝「成」。
  • 李賀的一首詩,全文無一竹字,卻句句寫竹,更顯脫俗品質
    下面介紹李賀的一首詩,全文無一竹字,卻句句寫竹,更顯脫俗品質。竹唐代:李賀入水文光動,抽空綠影春。露華生筍徑,苔色拂霜根。織可承香汗,裁堪釣錦鱗。三梁曾入用,一節奉王孫。李賀,字長吉,雖然只活了短短27歲,卻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極富才華的著名詩人。
  • 鄭板橋: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
    提起鄭板橋,很多人都不陌生,揚州八怪之一,詩書畫三棲全能藝人,尤其論畫竹,可算是無人能出其右的存在了。鄭板橋,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出生的時候,祖上的書香世家已經中落,生活變的拮据。
  •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一生愛竹畫竹,終於也活成了一棵蒼竹
    ——《竹石》鄭板橋,名燮,字克柔,號板橋,是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是江蘇興化人,他的一生在詩畫書上造詣極高,被時人成為「三絕」。縱觀鄭板橋的一生,他在作畫時只畫蘭、竹、石三種,並且常常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
  • 鄭板橋《竹石》詩,竹子在巖縫中頑強生長,面對困難,人也應那樣
    ——清代: 鄭板橋《竹石》鄭板橋,原名鄭燮,號板橋。清代書畫家、文學家。其詩、書、畫,世稱「三絕」,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鄭板橋的這首《竹石》詩,非常膾炙人口,刻畫一株立身於巖石縫中的竹子,它敢於挑戰惡劣環境,努力生長,堅強剛毅,不畏風霜雪雨。
  • 國學書苑(1199):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如菊以淵明為知己;梅以和靖為知己;竹以子猷為知己;蓮以濂溪為知己……一與之訂,千秋不移。   在張潮看來,不僅人有知己,物也有知己,陶淵明是菊花的知己,林逋(和靖先生)是梅花的知己,王徽之(字子猷)是竹子的知己,周敦頤(濂溪先生)是蓮花的知己。他們互為知己,永遠未曾改變。
  • 玉雕裡的竹文化了解一下!
    這幅「八大山人」的《墨梅圖》以約人民幣3450萬的高價成交。有網友稱是「大道至簡」,也有網友戲稱這是「最貴的樹杈子」。 這是「揚州八怪」鄭板橋的《竹石蘭蕙圖》以人民幣4600萬成交。
  • 鄭板橋題詠蘭竹26首!
    鄭板橋 竹 1、鄭板橋詠竹 竹石 竹 (清)鄭板橋 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 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
  • 「揚州八怪」鄭板橋,詩書畫三絕,以蘭竹為主,三百年來獨領風騷
    一、鄭板橋繪畫的特色 書與畫的有機融合是板橋繪畫的又一特色, 畫面中的題款與題跋, 或疏或密、或上或下、平衡畫面的布局, 是構成畫面的重要元素, 他認為:「書法有行款, 竹更要有行款, 書法有濃淡, 竹更要有深淡, 書法有疏密, 竹更要有疏密」, 又曰:「吾作畫取之於書也, 黃書飄灑而瘦, 畫竹瘦竹學之
  • 文同與鄭板橋畫墨竹的藝術特點有何不同?
    文同曾指點蘇軾:「畫竹必先得成竹在胸,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這也是成語「胸有成竹」的來歷,要求畫家繪畫時「意在筆先」!鄭板橋《竹石圖》鄭板橋的竹風韻超然,喜竹愛竹。他認為竹子堅強:不管風吹雨打還是嚴寒烈日,都是身板挺直。
  • 蘇東坡:不可居無竹,無竹令人俗
    忽就有了一點瞭然,中國人為何對竹格外偏愛:它疏朗有致,自在優雅;它虛心有節,風骨錚錚;它凌雲直上,志存高遠;它又無懼風雨,堅韌不拔。而幾乎每個人都可以在竹身上找到自己的精神映照:杜甫借其志,「素有凌雲志, 堅韌節節高」;蘇軾愛其雅,「不可居無竹,無竹令人俗」;鄭板橋贊其堅,「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竹,是屹立天地之間中國人的風骨,也蘊含著這個民族的審美與性靈。
  • 竹報平安——歷代國畫竹(一)
    寒天積雪未深,天氣還不是十分寒冷,於是鳥兒們便出來活動了。叢竹下的石坡上,安靜的蹲踞著一對雉雞,但它們上方的竹林間,卻不是那麼安靜了。四隻黑臉噪(鶥)中,三隻停棲在竹枝上,其中一隻張口欲言,似是在和正飛離的那隻相呼應,好像有什麼事發生,這讓寂靜的畫面頓時生動了起來,可見畫家安排之巧。此幀的筆墨樸拙,除部份細枝外,俱以雙鉤填彩法畫出,行筆多起伏提頓之處,尤以坡石和竹葉的輪廓線表現得最為顯著。
  • 操場那片竹
    鄭板橋的《竹石》初心不改;「露滌鉛粉節,風搖青玉枝。依依似君子,無地不相依。」劉禹錫的《庭竹》君子謙謙。                要說寫竹子的文章,我們這一代人記憶最深的恐怕還是《井岡翠竹》,「毛竹青了又黃,黃了又青,不向殘暴低頭,不向敵人彎腰;竹葉燒了,還有竹枝,竹枝斷了,還有竹鞭,還有深埋地上的竹根。「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鄭板橋這首詩寫得很有趣,通篇富含哲理,告訴了世人許多的大道理
    清朝時期的「揚州八怪」,也是名氣很大,特別是其中的鄭板橋最具有代表性,而且他在文學和繪畫方面,那都是有著極高的造詣;一些經典的詩作,那也是膾炙人口,達到了婦孺皆知地步,例如《竹石》、《山中雪後》、《新竹》等等,那都是經典名篇,每一首都別具一格,寫得很有韻味,使得我們讀了之後,也是會難以忘懷
  • 鄭板橋(鄭燮)作品賞析:故宮博物院藏及其他館藏
    清 鄭燮 梅竹圖軸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梅竹圖》軸,清,鄭燮作,紙本,墨筆,縱127.8cm,橫31.3cm。本幅自題七言詩一首:「一生從未畫蘭(誤筆「梅」)花,不識孤山處士家。今日畫梅兼畫竹,歲寒心事滿煙霞。板橋。」鈐「鄭燮之印」、「揚州興化人」二印。無鑑藏印。
  • 知竹常樂
    竹草盆景是指以竹子和花草為素材做成的盆景作品。有朋友提出,為何不叫花草盆景,這是因為花果盆景已列入樹木盆景分類之中,再提花草盆景,則「花」有重複混淆之嫌。竹子清雅淡泊,不爭豔麗,節直中空,高風亮節,所謂「未出土時便有節,及凌雲處尚虛心」;「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毀其節」。竹子枝葉婆娑有致,篩風弄月,素雅寧靜,瀟灑自然,常年翠綠,歲寒不調,「千姿百態能入畫,高風亮節可作詩」,並與松樹、梅共稱「歲寒三友」,這正是中華文化中文人氣質情操和君子風範的寫照,也是華夏竹文化的核心所在。
  • 鄭板橋僅用6個字,說透成功的真相
    比如我們都知道的這句「求人不如求己」。很多人會用於勸人獨立、自強等。這是對的,但也不全對。這句話,其實出自清代詩人鄭板橋的一首詩,題為《籬竹》。仍將竹作芭籬,求人不如求已。想要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本意和真諦,就不能不從鄭板橋的這首詩所反映的他對「墨竹如人」的情有獨鍾開始。
  • 竹君戚學慧:他用竹畫之氣泡出了一杯中國茶
    「我畫竹主要取法於宋元,在墨竹創作中,也經常借鑑大師鄭板橋的作品。」提到鄭板橋,戚學慧眼裡放光,因著工作關係,他有幸看到過鄭板橋的真跡。「總共3次」,他在心裡品味,如同回顧此生最美好的人生經歷。國博一間展廳內,一幅板橋竹石畫作(臨摹版),氣勢俊逸,傲氣風骨。
  • 尺八的製作材料——竹之讚歌
    「一尺八寸,纖毫皆準」——這是「尺八」這種古老而神秘的樂器的製作原則,也是其名稱的來歷。而作為一種吹奏樂器,它與我們所熟悉的笛、簫相同的是,製作材料均為——翠竹。專業的尺八製作者,有一個特定的稱謂——「制管師」。要想從一名初學者成為制管師,通常需要五年多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