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來古代文人墨客都偏愛竹子,愛竹子的清高淡雅,愛竹子的堅韌不拔。大多數的人都認為竹子身上有文人的風骨。
竹子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歷來是書法家吟詠的對象。在先秦時期,竹子象徵著君子的高尚品格。在魏晉時期,竹子代表了清雅脫俗。
自唐宋以來,竹子已成為一種頑強的人格追求和生活態度。一言以蔽之,文人愛竹。他們眾多的寫竹詠竹的作品,都是中國古典詩歌長河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竹子這種植物在古代也是非常手人們歡迎的,不光經常用來吟詩作對,很多的大戶人家家裡也會栽種上一篇竹林,用來陶冶情操。
接下來所說的這首《竹石》,其作者是鄭板橋,一位清朝詩人。這首詩其實是一首題畫詩,主要是為了自己的竹石畫創作出來的。
在這首詩中,鄭板橋著力表現竹子堅韌的品質,並將自己的理想和人生態度注入其中,使堅韌的竹子逐漸轉變為作者的人格追求和對世界的態度。
《竹石》這首詩,主要運用的寫作手法是借物喻人、託物言志,是一首非常成功的詠物詩。值得一提的是,這首詩雖是歌頌竹子,但整首詩中並沒有「竹子」的出現。
不過在細細讀過之後,卻讓人覺得每句話裡都有竹子。因此,它除了生動地展現了竹子堅韌的品質,以及作者剛直不屈的人格和對世界的態度外,藝術水平也很高。
首先,在這首詩的前兩行「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中,鄭板橋向我們展示了在生長環境惡劣的情況下,仍頑強、挺拔、堅韌的青竹形象。
這就是說,竹子牢牢地貼住青山,決不放鬆,它的根要深深地扎進石縫裡。我們都知道,「咬」這個動作需要很多的努力。
因此,這兩句詩不僅表現了青竹在青山碎石中紮根的情景,更表現了竹子不懼艱險、與自然鬥爭、頑強生存的精神。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人類非常需要學習竹子這種頑強的精神。此外,這兩句詩還說明了一種簡單而深刻的哲理,即所謂的「基礎打好了,才會更加的有力量」。
再來看一看這首詩的最後兩行,「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也就是說,無論經過多少的的磨難和風吹雨打,依然強大。
顯然,這兩句緊跟前兩句。說明這首詩中的竹子不是普通的園林竹子,而是一種與自然抗爭的石竹。
竹子也是鄭板橋個性的體現。也就是說,在生活中,鄭板橋自己就像一棵竹子,面對各種惡勢力的打擊,依然挺直腰板,挺拔不屈。
事實上,古代絕大多數的作家和書法家都有著如此的品性,非常值得人們尊重。
縱觀鄭板橋的整首詩,整首詩中沒有「竹子」這兩個字眼的出現,但在每一句詩中,竹子的形象都表現得非常形象。
這首詩雖然不長,語言也很簡單,但是整體表現出來的意義卻非常的深刻。你對此有什麼看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