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名曲:《十面埋伏》

2021-02-19 琵琶課堂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堪稱曲中經典。樂曲內容的壯麗輝煌,風格的雄偉奇特,在古典音樂中是罕見的。

  此曲最早見於1818年出版的華秋萍《琵琶譜》,1895年出版的李芳園編訂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中將它改名為《淮陰平楚》。樂曲是根據公元前202年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省靈壁縣東南)進行決戰時,漢軍設下十面埋伏的陣法,從而徹底擊敗楚軍,迫使項羽自刎烏江這一歷史事實加以集中概括譜寫而成。

  垓下決戰是我國歷史上一次有名的戰役。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運用音樂手段表現了這場古代戰爭的激烈戰況,向世人展現了一幅生動感人的古戰場畫面。

  早在十六世紀末,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一書中就記述了當時琵琶名手湯應曾演奏《楚漢》一曲的生動狀況:「《楚漢一曲》,當其兩軍決鬥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闢易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悽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餘騎爭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悲,終而落涕之無從也。其感人如此。」這段文字說明,《十面埋伏》的內容、結構和音樂形象與《楚漢》一曲所描述的大體一致,證明它的流傳年代是十分悠久的。

  全曲分13段:1.烈營(分營、擂鼓、掌號、馬蹄聲);2.吹打;3.點將;4.排陣;5.走隊;6.埋伏;7.小戰;8.大戰;9.項王敗陣;10.烏江自刎;11.從軍奏凱;12.諸軍爭功;13.得勝歸營。各種樂譜在曲名、段落劃分上會有不同,但全曲本身大同小異,最後的3段也常被刪除。

  全曲13個段落還可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描述漢軍大戰前的準備,突出表現威武雄壯的漢軍陣容,其中包括:「列營」、「吹打」、「點將」、「排陣」、「走隊」五小段;

  第二部分為本曲的核心部分,形象地描繪了楚漢兩軍殊死決戰的戰鬥場面,包括「埋伏」、「小戰」、「大戰」三小段。

  第三部分表現戰鬥結束後的情景,最後的5個段落中的前兩段旋律悽切悲壯,音樂氣氛異常低沉,塑造了項羽慷慨悲憤的藝術形象,後三段描述漢軍以勝利者姿態出現的各種情景。

  《十面埋伏》是我國傳統器樂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傳統琵琶曲中的文曲大都旋律抒情優美,節奏輕柔平穩,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於描繪優美的自然景色或表達內心的細膩感情。而武曲則情緒激烈雄壯,節奏複雜多變,富於戲劇性,多用右手力度較大的演奏技巧,擅長於表現強烈的氣氛和情緒。因而這首樂曲氣勢雄偉激昂,藝術形象鮮明突出,既簡練,又生動,情景交融,生動感人。

  1973年,殷承宗、劉壯和儲望華三位鋼琴家和作曲家將本曲改編為鋼琴獨奏曲,受到熱烈歡迎,獲得國內外觀眾的一致好評。

--

點下原文連結可試聽更多琵琶入門配套精講視頻

相關焦點

  • 琵琶名曲《十面埋伏》與《霸王卸甲》之異同
    琵琶作為中國傳統器樂中的一員,經過上千年的豐厚積澱至今,它的音樂不僅帶有鮮明的文化烙印和民族特性,其豐富經典且流傳至今的大量古典樂曲更是中國音樂的瑰寶
  • 用琵琶帶你走進《十面埋伏》的世界
    十面埋伏是一首漢族琵琶大曲,同時也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其演奏為獨奏,樂曲激烈,震撼人心,清楚地表現出了當時項羽被大軍包圍時走投無路的場景。本曲現存樂譜最早見於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譜》(全稱為《南北二派秘本琵琶真傳》,又稱《華秋萍琵琶譜》)。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垓下決戰的情景。漢軍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取得勝利。
  • 中國琵琶十大名曲
    第一首《十面埋伏》是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武曲。曲譜最早見於清代華秋萍1818年輯的《琵琶譜》。以我國歷史上的楚漢相爭為題材,描繪公元前202年劉邦和項羽在垓下決戰的情景。漢軍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得勝。
  • 琵琶大師劉德海逝世,一曲《十面埋伏》曾技驚四座
    4月11日14:25,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劉德海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1957年考入了中央音樂學院,他在浦東派演奏技藝的基礎上廣採博納,以後又向崇明派的曹安和先生、上海汪派的孫德裕先生和平湖派代表人物楊大鈞先生等學習請教,採各家之長,兼收並蓄,大大發展了琵琶演奏的基本功,並具備了深厚的傳統音樂修養。
  • 中國十大名曲有哪些?都是用什麼樂器演奏的
    中華古韻,向有中國十大名曲一說。據說這些古代中國名曲的原始樂譜大都失傳,今天流傳的不少譜本都是後人委託之作。中國十大名曲有哪些?分別用什麼演奏的?  中華古韻,向有中國十大名曲一說。據說這些古代中國名曲的原始樂譜大都失傳,今天流傳的不少譜本都是後人委託之作。
  • 一代琵琶宗師劉德海千古:如此震撼人心的《十面埋伏》從此消逝
    讓我們在他的《十面埋伏》中一曲肝腸斷...劉德海 - 十面埋伏彈指之間,刀光劍影...這首著名的《十面埋伏》便是由劉德海先生所改編創作的,聽完頓覺《琵琶行》中的「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不是誇張,因為在劉德海先生的手中真的都化為了現實。
  • 【陳曦分享】|一把吉他的十面埋伏
    》作品展,作品以裝置和吉他獨奏相結合的方式給觀眾提供了一個小小的但是很有意思的視屏盛宴,同期作品《竹林七賢不在·留下十面埋伏》MV作品也將於近日與大家見面。【一把吉他的十面埋伏】(1)我和陳曦認識已經非常久了。她在我的印象裡就是一個孩子,平時笑嘻嘻的,隨便說個什麼小段子就能把她逗樂。記得有一次她和朋友去法國巡演,因為我這離機場相對比較近,就約好回北京後和同行朋友一起順道來我工作室坐坐。
  • 《霸王卸甲》琵琶演奏家:楊靖
    、臺北市立國樂團、臺灣實驗國樂團等;錄製出版了琵琶專輯《追日》、《霸王卸甲》、《祁連狂想》、《花木蘭》、《琵琶名家名曲》、《琵琶經典名曲五十首》、《王昭君》;《文姬歸漢》、《孟姜女》、《春愁》、《江清月近人》、《梅邊四夢》、《風聲》、《天運》、《邂逅》等大量室內樂作品。
  • 唐朝沒有豎抱琵琶和《十面埋伏》
    眾所周知,琵琶是唐朝的重要樂器,它在當時包含四弦曲項、五弦直項及阮鹹,以第一種琵琶應用範圍最廣——它以四弦四品的形制彈奏20個音,與今天的六相二十五品形制差異很大。它的演奏姿勢是橫抱式,跟今天的豎抱式不同,這在敦煌壁畫中、福建南音及東亞諸國中亦有遺存,是學界公認的常識。
  • 琵琶大師劉德海先生銅像落成於崇明陽剛民間音樂館
    江南絲竹與琵琶藝術博物館琵琶大師劉德海銅像劉德海是當代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1937年8月13日出生於上海。他年少時就開始學習琵琶、二胡、笛子、三弦等民族樂器,其藝術風格富有哲理,且技巧純熟、音色寬厚,傳統保留曲目有《十面埋伏》《漢宮秋月》《平沙落雁》等。
  • 預告 | 陳奕好琵琶獨奏音樂會
    ,根據流行於浙江奉化地區三大捶打名曲之一的《划船鑼鼓》創作而成,描述了龍舟競渡時歡快熱烈的場面。8《十面埋伏》古曲 劉德海 演奏譜琵琶:陳奕好這首樂曲為琵琶武套的代表作,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爭雄,在垓下決戰的情景。
  • 《十面埋伏》聽過沒?一起聽劉德海留下的「未來傳統」 | 睡前聊一會兒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氣勢磅礴的琵琶名曲《十面埋伏》是他們對琵琶的第一印象,而這首古曲的改編者正是劉德海。對於琵琶的初學者而言,相信不少人的第一本琵琶教材正是劉德海編創的《每日必彈琵琶練習曲》,第一頁上作者可愛的自畫像以及「彈琴快樂」的祝語讓大家記憶猶新。
  • 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
    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中,王昭君與楊貴妃俱是彈奏琵琶的好手。昭君一曲琵琶千載幽怨,後世千年一直被銘記;貴妃好梨園之樂,更是擅長琵琶。《明皇雜錄》中便有記:貴妃奏琵琶於梨園,音韻悽清,飄如雲外,諸王貴主競相為貴妃琵琶弟子。
  • 品絲徵火音,賞琵琶文化,驅邪昇陽!
    中國琵琶更傳到東亞其他地區,發展成現時的日本琵琶、朝鮮琵琶和越南琵琶。五、名曲欣賞!代表曲目有十面埋伏,4、十面埋伏琵琶大曲,中國十大古曲之一。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垓下決戰,漢軍擺出十面埋伏的陣法,項羽被大軍包圍時走投無路,敗於楚軍。後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取得勝利。曲中仿佛能聽到兩軍交戰時,震動天地的戰鼓聲,喊殺聲,兵刃相接聲,戰馬嘶鳴聲,樂曲激烈,十分震撼。
  • 當《霸王卸甲》遇上《十面埋伏》,誰才是「琵琶曲之王」?
    關於琵琶,我們有各種美好的想像在琴弦上翻飛舞動的手指脊背挺直低頭撫琴的優雅如水如歌可哀怨可激烈的琴聲以及中學時代背得滾瓜爛熟的課文《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 「一歌一世界,一曲一知音」中國古典音樂十大名曲
    十大古典漢族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還有《夕陽簫鼓》一說)、《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廣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寒梅迎霜傲雪,疏影弄月,暗香輕度,清奇挺拔;離鄉背井的悽涼中夾雜著離別後的思念,如泣如訴,身陷十面埋伏,耳聽四面楚歌,空有拔山之力,可惜英雄氣短,別姬自刎,痛何如哉;秋月秋風秋夜長,孑影徘徊思故鄉,如此寂寞
  • 古韻曲悠遠 琵琶琴聲揚——記新疆音樂家學會琵琶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國家二級演奏員 吳樂樂
    它既能通過氣勢恢宏、激烈高亢的曲調,以寫實敘事的手法表現一定的故事和情節,繪聲繪色,跌宕起伏,如古典名曲《十面埋伏》;它也能通過清新優美、簡樸抒情的曲調,以寫意抒情的手法,表達一定的思想和意境,深邃悠遠,情感細膩,如古典名曲《春江花夜月》。近30年致力於琵琶演奏、教學、作曲及鑽研的吳樂樂,是新疆一位知名的琵琶演奏家。
  • 送你1首歌: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歷史題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關於樂曲的創作年代迄今無一定論。資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寫過的著名長詩《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聽過有關表現激烈戰鬥場景的琵琶音樂。《十面埋伏》流傳甚廣,是傳統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陰平楚》。
  • 殷飈:吉他獨奏曲《十面埋伏》的藝術魅力(上)
    創作背景《十面埋伏》是琵琶曲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可以說是武曲中的巔峰之作。1895年李芳園編訂出版的《琵琶新譜》中,將它改名為《淮陽平楚》。但是音樂史學家發現,《十面埋伏》恐怕很早的時期就在民間流傳。十六世紀末期的明代,王猷定所著的《四照堂集》一書中,記載了當時琵琶名手湯應演奏名為《楚漢》曲子的生動場面,書曰:「《楚漢》一曲,當其兩軍決鬥時,聲動天地。
  • 琵琶曲《十面埋伏》,用音樂的手法形象完美地呈現兩千年前的故事
    今天與大家分享一首琵琶《十面埋伏》,出自方錦龍老師的同名專輯《十面埋伏》。《十面埋伏》是一首流傳甚廣的漢族琵琶大曲,同時也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它結構完整,音韻豐富多變,節奏忽而快,忽而慢。音色忽而強,忽而弱。用音樂的手法形象完美地表現了2200年前劉邦與項羽的楚漢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