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琵琶簡介欣賞中國民族樂器,發揚華夏國學文化
琵琶,彈撥樂器首座, 撥弦類弦鳴樂器。木製或竹等製成,音箱呈半梨形,上裝四弦,原先是用絲線,現多用鋼絲、鋼繩、尼龍製成。頸與面板上設用以確定音位的「相」和「品」。
琵琶,是東亞傳統彈撥樂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中國秦朝出現。「琵琶」二字中的「珏」意為「二玉相碰,發出悅耳碰擊聲」,表示這是一種以彈碰琴弦的方式發聲的樂器。
其名「琵」、「琶」是根據演奏這些樂器的右手技法而來的。也就是說琵和琶原是兩種彈奏手法的名稱,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後挑。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漢語裡對所有魯特琴族(又稱琉特屬)彈撥樂器的總稱。中國琵琶更傳到東亞其他地區,發展成現時的日本琵琶、朝鮮琵琶和越南琵琶。
中國近代漢族民族音樂史上有「海派」(浦東派)琵琶和「浙派」(平湖派)琵琶兩大流派。平湖派琵琶藝術對研究民族音樂史具有相當的歷史價值。
演奏時豎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彈奏,是可獨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樂器。
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寫「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音色悲切。
二、歷史了解中國民族樂器、欣賞世界文化瑰寶
1、琵琶由歷史上的直項琵琶及曲項琵琶演變而來,據史料記載,直項琵琶在中國出現得較早,秦、漢時期的「秦漢子」,是直柄圓形共鳴箱的直項琵琶(共鳴箱兩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鞀發展而來的。大約在秦朝,開始流傳著一種圓形的、帶有長柄的樂器。因為彈奏時主要用兩種方法:向前彈出去叫「批」,向後挑起來叫「把」,所以人們就叫它「批把」。後來,為了與當時的琴、瑟等樂器在書寫上統一起來,便改稱琵琶。
2、琵琶又稱「批把」,最早見於史載的是漢代劉熙《釋名·釋樂器》:「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意即批把是騎在馬上彈奏的樂器,向前彈出稱做批,向後挑進稱做把;根據它演奏的特點而命名為「批把」。在古代,敲、擊、彈、奏都稱為鼓。當時的遊牧人騎在馬上好彈琵琶,因此為「馬上所鼓也」。南朝王僧虔《技錄》:「魏文德皇后雅善琵琶。明帝嘗引後衣乞為音樂,時楊阜在側,問帝曰:『太后,陛下嫡母,君禮豈在邪?』帝愧然縮手,後乃出。傾之,帝謂阜曰:『吾知卿敬節,然誠因吾心慮不平,今從卿言,不得茫茫湘水,見伊人焉?』此言後之音律高妙。」可知在魏晉時期,「琵琶」之稱正式進入宮廷。
3、南北朝時,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進行文化交流,曲項琵琶由波斯經今新疆傳入中國。曲項琵琶為四弦、四相(無柱)梨形,橫抱用撥子彈奏,有人就把它和中國的琵琶結合起來,改制成新式琵琶。。它盛行於北朝,並在公元6世紀上半葉傳到南方長江流域一帶。
4、從北齊到唐代,是琵琶發展史的第一個高峰,原籍曹國(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東北一帶)的曹氏琵琶家族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如北齊至隋代的曹妙達,因善琵琶在北齊時即被封王,入隋後又被任為宮中樂官,於太樂教習琵琶技藝。
在隋唐九、十部樂中,曲項琵琶已成為主要樂器,對盛唐歌舞藝術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敦煌壁畫和雲岡石刻中,仍能見到它在當時樂隊中的地位。
5、唐代後期琵琶從演奏技法到製作構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橫抱演奏變為豎抱演奏, 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撥子演奏。琵琶構造方面最明顯的改變是由四個音位增至十六個(即四相十二品)。同時它的頸部加寬,下部共鳴箱由寬變窄, 便於左手按下部音位。由於以上這倆項改革,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據統計琵琶的指法共有五六十種。歸納起來,右手指法分兩個系統:一、輪指系統,二、彈挑系統。左手指法也分兩個系統:一、按指系統, 二、推拉系統。
三、構造
琵琶是由「頭」與「身」構成,頭部包括弦槽、弦軸、山口等。身部包括相位、品位、音箱、覆手等部分。
琵琶的頭部, 由「弦槽」、四隻「軫子(弦軸)」、「山口」等組成。
琵琶的身部,上端又稱「頸」部,即「相位」之處,頸的上端疊出部稱「枕」中與中下部是「品位」, 相與品古代都稱作「柱」,是一種音位裝置。身部的中下部分呈上狹下闊,底呈半圓,中空,即音箱;品位粘在用梧桐板製成的「面板」上,四條弦系在下端「覆手」的四個小孔內,在覆手中央處的面板上,開有一個小孔, 稱作「納音」或「出音孔」。身部背面,稱作「琵琶背」,背的上端與頭相接,背的中下部與面板相粘接, 腹內另有二條橫檔和幾個音柱,安置在一定的部位處;背料用紫檀、黑料、老紅木、花梨木、香紅木等製成的是上品,用白木製成的是普及品,因為紫檀、紅木等木料善於在彈奏中發出自然泛音來。
琵琶由六個相、二十四個品構成了音域寬廣的十二平均律。其一弦為鋼絲,二三、四弦為鋼繩尼龍纏弦。琵琶發聲十分特殊,它的泛音在古今中外的各類樂器中居首位,不但音量大,而且音質清脆明亮。同時,琵琶發出的基音中又伴有豐富的泛音,這種泛音能使琴聲在傳播中衰減小,具有較強的穿透力,在平靜的空曠地彈奏時,用它演奏重強音時的琴聲能傳到二、三裡地以外。
優質琵琶聲音穿透力強(衰減小,傳得遠)。高音區明亮而富有剛性,中音區柔和而有潤音,低音區音質淳厚。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一詩中所描繪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劃,四弦一聲如裂帛」如今已不再是詩人的藝術誇張,而是當代琵琶名副其實的演奏效果。
琵琶的「頭」與「身」以及「軫子」多以硬木、色木、鐵梨木、花梨木、雞翅木、酸枝木、黑檀木、紫檀木為主要材質。其中高檔琵琶軸相還有以牛角、牛骨、象牙等製作。
四、分類品《五音頌》,做五音養生!
1、五弦琵琶
漢魏之交,由西域樂人經「絲綢之路」由印度傳入中國。最早的記載見於《隋書音樂志》。公元五六世紀時盛行於中原。後來又流傳到中國的南方。
2、四弦琵琶
在日本被稱之為樂琵琶。
3、南音琵琶
南音是泉州地區最具有文化氣息的傳統文化,是世界非物質文化傳承的代表。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主要由「指」、「譜」、「曲」三
4、響琶
在琵琶的基礎上,將原來僅起音響反射作用的背板改薄,使之能夠振動,縛弦也改為能上下移動,以增大琴的音量,並能採用大提琴的定弦法。它可以參加樂隊演奏,最適於彈奏現代題材的大型民族管弦樂作品。穿透力強,極不易被其餘樂器所掩蓋。
5、月琶
具備月琴和琵琶兩種樂器的優點,可以按琵琶的傳統方法來定弦和彈奏,也可採用小提琴定弦法和使用小提琴弦。「月琶」的發音比月琴鏗鏘有力,音量宏大,音質純淨,音色清脆、飽滿而透亮、最適合與京胡合作為京劇伴奏。
6、高音琵琶
琴身右上部為新月形,腹面上開有音孔和音窗,琴內音柱可調,發音比一般琵琶高一個八度,高低音平衡,音色動聽。
7、電琵琶
外形上保持了原琵琶的民族風格,只在琴箱面板上裝了一些電器元件,拾音器置於靠近縛弦的琴弦下面,通過電磁感應把琴弦的振動轉變成電訊號,然後經擴大器和揚聲器發出聲音來。為避免由於共振而造成的混響,電琵琶增加了面板的厚度,減小了共鳴箱的容積,使音質更為純淨。電琵琶的音色柔潤優美、晶瑩剔透,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8、水晶琵琶
為趙聰首創,已申請專利,震驚音樂界。用高級玻璃製成,於琴面板裝了一個電揚聲器,音色清澈透亮,但餘音不長。
五、名曲欣賞!品《樂道》文明,賞《樂記》智慧!
傳統琵琶曲可分為武曲、文曲以及文武曲。
1、武曲著重右手的演奏技巧和力量。格調雄壯慷慨、氣魄宏大。樂曲以敘事為主,富有寫實性和敘事性,往往 根據內容情節發展連續敘述,結構龐大,有聲有色,繪形繪影,段落分明。代表曲目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鵝,漢將軍令等。
2、文曲著重左手技巧的表達,格調細膩、輕巧、幽雅抒情,它以抒情為主,富有概括性和傾訴性。往往以簡樸動人的旋律或優美清新的音調,表達出深刻地內心傾訴或 令人嚮往的意境。代表曲目有夕陽簫鼓,昭君出塞,漢宮秋月,月兒高,青蓮樂府,琵琶語,塞上曲等。
3、文武曲即文曲與武曲的結合,代表曲目有陽春白雪,高山流水,龍船,夕陽簫鼓,虛籟等。
著名樂曲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潯陽月夜》、《陽春白雪》、《月兒高》, 《春雨》,《彝族舞曲》、《昭君出塞》,《春江花月夜》,《大浪淘沙》,《趕花會》,《飛花點翠》,《天鵝》,《狼牙山五壯士》協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等。
4、十面埋伏
琵琶大曲,中國十大古曲之一。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垓下決戰,漢軍擺出十面埋伏的陣法,項羽被大軍包圍時走投無路,敗於楚軍。後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取得勝利。曲中仿佛能聽到兩軍交戰時,震動天地的戰鼓聲,喊殺聲,兵刃相接聲,戰馬嘶鳴聲,樂曲激烈,十分震撼。
5 、陽春白雪(琵琶)
位列琵琶十大名曲,也是中國著名十大古曲之一。表現的是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欣欣向榮的初春美景。流傳至元代時,甚至有「白雪陽春,一曲西風幾斷腸」的說法,可見現存的這首輕快流暢的琵琶曲,已脫離典故不再有音樂上的關聯。僅從字面意思來看,採取清新流暢的旋律,輕鬆明快的節奏也十分妥帖。
#中國民族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