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感謝父親那半瓶酒,我沒有從此沉淪下去

2020-12-28 北宮杜若

初次了解賈平凹先生,是在拜讀了他的文章《廢都》之後。《廢都》的語言大膽尖銳,翻開書的那一刻便會被拉入那個下著血雨的西京之中,書中人們的哀泣也會在耳邊時隱時現。

不得不說,正因為讀完《廢都》後的留下深刻印象,引起了對先生的好奇心,接著便不自覺去尋找先生其他的書來品讀。

先生的作品有很多,名作更是不少,而引起最大共鳴的文章內容與他的父親有關。

無論是《父親的往事》,還是《我的父親》,亦或《父親的半瓶酒》,文中賈平凹先生那種對父親濃濃的感恩與深深眷戀已經穿透了紙面,不斷衝擊著每位讀者的心靈

賈平凹先生自己也曾說過,因為父親,他才得以在文學路上堅持走下去。

賈平凹:我也有過堅持不下去的時候

賈平凹先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無論是在新聞報導上還是在日常媒體採訪中,賈平凹先生給人第一感覺都是和藹可親而又寡言少語。

日常生活中,他一心投入寫作事業,把親身經歷用文字展現出來,讓文字成為他感情的載體,進而一點一點勾勒出自己的文學大廈。

拜讀他的作品,會發現賈平凹先生的文章極富想像力,把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芸芸眾生的生存狀態完整而又生動地刻畫在每位讀者腦海之中,語言雖通俗平淡卻透露著濃厚的感情和難言的悲傷。

作品的獨特性使賈平凹先生在現代文學史中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這種獨特曾經讓他的生活陷入了痛苦絕望的境地,在文中《父親的半瓶酒》中,他也寫到了這件事

在當時,因為文章過於尖銳,令他飽受社會爭議,不斷有人找上門來與他交談,他很難再堅持下去,就在他想要放棄就此沉淪的時候,父親來了,並把他從深淵拉了上來。

賈彥春: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父親

賈平凹的父親賈彥春出生於兵荒馬亂的舊時代,因為遭受過幾次匪禍,家裡便希望可以出一個讀書人(在當時,家裡面有個讀書人,家族聲望就會變大,被人欺負的概率就會變小),於是一家人努力工作供賈彥春上學,賈彥春學習上也很努力刻苦,最終獲得了一定成就。

可是,這並沒有讓家庭境況好轉太久,因為一些原因,賈彥春的人生拐了幾次彎,這幾次危難讓他從此意志消沉,變得小心翼翼。

賈彥春自身也沒有什麼志氣,學術上也沒什麼成就,兢兢業業教了一輩子書,充其量不過是個小小的知識分子而已,後來還因整天借酒消愁,患上了嚴重的胃病。可以說,賈彥春的一生並沒有過過什麼舒坦的日子,離開人世之前還遭受著病痛的折磨。

賈平凹曾在《父親的往事》中這麼寫道,如果他的父親是個目不識丁的深山農民或者是個哲人,那麼就不會有那麼多痛苦和委屈了。

這麼一個普普通通、在很多事情上都已經麻木的父親,卻對兒子的事情異常敏感,用自己的方式關心著兒子。

賈平凹剛開始的時候,寫的文章並沒有寄給父親,父親每次聽說兒子出了新書,便自己想方設法地收集,去縣城裡面買,去郵局問。後來,賈平凹從別人口中得知這個事情後,寫書必會寄給父親一本,父親也會批滿字,再寄過來。

擔心兒子在城裡不懂照顧自己,不停給兒子寫信,鼓勵兒子專心寫作,勸兒子不要喝酒傷身。

當在鄉親的口中聽說兒子的處境困難,賈彥春立馬從鄉下趕了過來,背地裡暗自擔憂兒子,當著兒子的面卻不曾顯現。

藉口郊遊帶兒子出去散心,不停勸慰著兒子:"你太順利了,不來幾次挫折,你不會有大出息呢!""沒事咱不尋事,出了事不要怕事","別人怎麼說,你心裡要有個主見。人生是三節四節過的,哪能一直走平路?"。

後面父親賈彥春甚至不顧自己嚴重胃病,拿出酒,忍痛與兒子共飲,他先喝了一口,立即臉色通紅,皮肉抽搐著,終於咽下了,嘴便張開往外哈著氣。

正是父親不顧自己也要讓兒子寬心的這一幕,讓賈平凹先生內心深受觸動,此時,剩下的半瓶酒裡,承載的是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也因此賈平凹說,因為那半瓶酒,從此他不再沉淪下去。

不同文學作品中的父親

描寫父親的文學作品,在如今並不少見,然而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朱自清的《背影》和龍應臺《目送》了。

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寫於當時他們家庭處境最艱難的時期,家族的沒落,親人的離世,朱自清先生又因為求學離開,這三件事成為壓在父親頭上的三座大山。

父親過來送他離開時,看見賣橘子的,想買點橘子讓兒子帶上,朱自清坐在火車看著父親去買橘子的背影"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眼淚一下湧了出來。

火車準備行駛的時候,父親轉身離開,作者站在車窗前,看著父親的遠去背影,漸漸消失在人來人往之中,最終無處可尋,悲傷在心中瀰漫。

朱自清的《背影》全文是壓抑悲傷的,既有作者對現狀的無可奈何,又充滿著作者對父親的思念愧疚。

龍應臺《目送》中,前面寫兒子長大後漸漸對她疏離,後面描述自己與父親一次又一次的離別場面,通篇文章都是她對人生悲歡離合的無奈。

文中這句"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細細品之,使人禁不住淚流滿面。

終於,讀懂了父親

父親是什麼樣的?相對於母愛的溫柔細膩,父親的愛更像是大海,表面風平浪靜,背地裡卻洶湧澎湃。

父親可能不懂如何用語言來表達感情,卻努力滿足子女所有的要求,他們很平凡,但在子女身上付出了全部心血。

無意中,想到最近很火的一首歌《父親的散文詩》,裡面有一句:"這是他的生命留下 留下來的散文詩,幾十年後,我看著淚流不止。可我的父親已經老得像一張舊報紙、舊報紙,那上面的故事 就是一輩子。"

相關焦點

  • 一杯酒映著人的一生
    最深情的話卻往往最無聲,只是化在一杯酒裡。80年代,賈平凹飲酒無數,自詡為「長安首喝」。他寫作時常手持一把宜興紫砂酒壺,邊寫邊喝。三四個小時後,酒喝光,一篇文章也寫好。有段時間,他寫的小說因題材敏感,四處遭受排擠打壓,整個人陷入恐慌抑鬱。那時他身邊無親無故,常常獨自在家喝悶酒。一天大雨,忽然有人敲門。一開門,是鄉下的父親。
  • 曾林鋒‖半瓶茅臺
    然後朝母親神秘地笑笑說,這是國酒茅臺,可珍貴了。父親搖酒瓶時,的確有股特別的香味瀰漫開來。吃完飯,父親又把陶罐放樓上罈子裡藏好。那時我也不知道茅臺酒是什麼,也沒聽父親之外的大人提起,只覺得父親說這是國酒,自然很了不起。所以我不相信父親會偷那瓶茅臺喝。可後來父親真的偷喝了酒。
  • 賈平凹女兒的詩被群嘲,曾被父親稱讚「我遠遠攆不上」
    那些句子是她這個年齡人的句子,是這個時代的句子,我是遠遠攆不上了,倒生出幾多感嘆和羨慕。」2017年父親節,人民文學出版社微信公眾帳號「當代」曾刊登《賈淺淺:我的父親賈平凹》一文,文中賈淺淺寫道,「我從小到大特崇拜我父親,就是除了不讀他的書,不看他寫的文章。」「我日後要是有幸出什麼研究我父親的書,大家一定要堅信這是我們倆人共同研究的結晶。」
  • 賈平凹:我對家鄉的感情是又恨又愛(上)
    賈平凹老家,也是一個院子,80年代修建的,外牆都是紅磚,裡面刷了白牆,門前是石碾子、石磨子,還有一個水井。院子中央有一棵梨樹是他父親生前種的。我走進主屋,屋子裡堂屋靠牆是一排柜子,是賈平凹父親原來打做的,如今放著香案,放著他母親的黑白遺照。幾把落滿灰塵的藤椅,一個醃鹹菜的大缸,屋子長期沒有住人,顯得荒敗凌亂,四角都有蜘蛛網。
  • 獻給父親的讚美
    1998年,部分作品結集為《火與冰》出版,以對北大現狀和中國社會、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尖銳批判,在讀者和學界引起巨大反響,短短兩年間印行上百萬冊,被視為90年代以來知識分子批評立場回歸的標誌之一。2012年1月,出走美國。 酒賈平凹我在城裡工作後,父親便沒有來過,他從學校退休在家,一直照管著我的小女兒。
  • 賈平凹:三年裡,我一直就覺得我媽沒死!
    他是譽滿華夏的文學大師,他是文學圈內公認的大孝子,父親的早早離世一直是他心中揮之不去的悲痛,提起父親,他同時帶著幾分自責與不安,他說"我父親當年愛喝酒,但我沒錢給他買酒,等我有錢買酒了,他人卻不在了。"
  • 書法一字萬元被批不正經的賈平凹:沒錢寫作,我要什麼文人風骨?
    賈平凹對於路遙的死深有感悟,作為一個文人,如果沒有物質作為支撐,是堅持不下去的。 吸取了路遙的教訓,賈平凹的寫作風格也發生了變化,開始從鄉村轉到了都市,在這種情況下,《廢都》出場了。
  • 《文學的故鄉》賈平凹、莫言、劉震雲讀書改變命運
    假如一開始走得是另外一條路,比如賈平凹沒有被推薦上大學,莫言沒有當上兵,那麼他們的人生軌跡可能和現在大不相同。但是如果沒有他們個人的努力和才華,也是不可能走到今天,寫出這麼多好作品的。貧窮的生活本身,並沒有讓他們看到眼前有文學這條道路。再說父母的教育。他們的父母就是我們廣大中國農村為數眾多的最最普通的父母。他們的教育方式沒有什麼過於特別的地方。甚至賈平凹在13、14歲的時候還受到身為中學教師的父親在文革中被開除、押回村子勞動改造的負面影響,感受著世態炎涼。
  • 我是一個廢人,但我不想就此沉淪
    是啊,我廢了,從店面三月份開始籌備轉讓開始,我就已經廢了,我開始迷茫了!30歲了,不小了,還沒結婚,現在又卻背負一身外債!父親上一年因病走了,媽媽獨自一個人在家,而我,卻又好像什麼都不會!語言表達能力不行,膽量勇氣不行,和人相處不行,自身好像又沒什麼一技之長!我廢了嗎?
  • 賈平凹:我想讓「賈平凹」消失,重新開始
    即便是這樣刻意避免自我重複,賈平凹還是沒過了自己那關。他開始意識到自己需要大刀闊斧的改變,與此同時,他也清楚把自己早已經熟練的路數都推翻重來,時間已經來不及了。賈平凹離開老家後就把家安在了西安,為了安心寫作他單獨買了個地方做書房,他在家裡是寫不下去的。之前沒做主席的時候,他能在書房裡一呆就是一天,從早寫到晚,他覺得不寫腦子就不動了。現在的賈平凹很難再有這樣的時候,需要接待的人來了,他就去接待,人一走,他就趕緊回來書房寫東西。
  • 賈平凹寫了本有色小說,大詩人看不下去,送了他一首打油詩
    賈平凹寫了本有色小說,大詩人看不下去送了他一首打油詩,夠有才賈平凹被稱為當代文壇「鬼才」,他是當代為數不多的可列入世界文化史的人物。其經典之作《浮躁》、《秦腔》都備受推崇,甚至不少人都認為他比莫言更有資格拿諾貝爾獎。但估計很多人想不到的是,這位文壇巨匠其實一直都有叛逆的一面。
  • 賈平凹:我對家鄉的感情是又恨又愛 (下)
    賈平凹的創作道路發生了改變,他不滿意起以往在「商州文學階段」對故鄉、對農村的描寫。「在我所有的作品裡,沒有爭論的就是《臘月正月》《雞窩窪人家》那批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寫的、以農村改革為主題的小說。但是過了十多年,你雖能看出那裡邊的真誠和熱情,卻也感到比較單一。」「……現在到農村去,並不寫那樣的作品了,我可能思考的是另外的東西。」
  • 《永生之酒》瓶裡的酒之所以是瓶裡的酒
    沒有完結、沒有主角的故事?這些答案都不錯,但我覺得如果要充分欣賞這件作品,則要為這些主題區分幾個層面。以文本的結構維度作為量度標準,可以這麼分:1. 文本內(intra-text):即所謂的「被講述的故事」。2. 文本外(extra-text):即所謂的「故事的講述」,對被講述的故事的性質反省所得到的含義,也就是「元敘事」(meta-narrative)的層面。
  • 周星馳《美人魚》裡那瓶100萬的酒,其實不值這個價
    這時鏡頭掃過桌上的三瓶酒,赫然是三瓶1990年的羅曼尼·康帝(DRC Romanée-Conti),兩瓶750毫升標準瓶,一瓶1500毫升的大瓶裝。 這三瓶酒加起來有100萬嗎?肯定沒有。  比如說那瓶國際均價為124388元的1990年康帝,一瓶酒大概倒8杯的量,一杯就值15500元——作為對比,大家耳熟能詳的拉菲古堡(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也並沒有多少個年份的單瓶售價能超過羅曼尼·康帝單杯酒的價格。
  • 「奚落」賈平凹
    賈平凹受的奚落還算客氣,遠遠不及陳獨秀對沈尹默的當頭棒喝:「其俗在骨。」據說沈幡然醒悟,從此「痛改前非」,深懷感荷,罵架轉為佳話。但事實卻非如此,三十年後重逢四川,陳再睹沈字,仍不滿意,致信沈弟子臺靜農道:「字外無字,視三十年前無大異也。」看來深入骨髓之俗,實在難以根除,有時不免要帶進棺槨了。
  • 《美人魚》裡那瓶 100 多萬元的葡萄酒是什麼酒?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裡面竟然出現了三瓶1990年的羅曼尼·康帝(DRC Romanée-Conti),兩瓶750毫升標準瓶,一瓶1500毫升的大瓶裝,電影裡說這酒價值100萬大洋。這價格,真是嚇死寶寶了,不管有沒有浮誇,我覺得有必要和眾位酒粉分享下,這到底是瓶怎樣的葡萄酒?
  • 電影《美人魚》中那瓶價值百萬的到底是什麼酒?
    由周星馳執導的電影《美人魚》,近期正在熱映中,作為資深葡萄酒愛好者的小編,被劇中那瓶價值百萬的「羅曼尼•康帝」所深深吸引。開著飛行器的鄭總降落在大院裡,嘴巴嚷嚷:「聽說你要開90年的康帝,我怎麼會遲到!徐克扮演的另一個老闆喃喃自語的說:「小劉這個項目,起碼虧200億,又幫我們周邊的項目升值300億,我們還要喝掉他100萬的酒,這怎麼好意思。」這時鏡頭掃過桌上的三瓶酒,赫然是三瓶1990年的羅曼尼•康帝,兩瓶750毫升標準瓶,一瓶1500毫升的大瓶裝。
  • 光瓶酒風口,經銷商選擇「現在」還是「未來」?
    近日,一款名為「刀客」的光瓶酒闖入這片藍海,為光瓶酒市場注入一股年輕的力量。  ,光瓶酒近年來熱度持續升溫,在白酒行業進入存量競爭的大背景下,光瓶酒行業仍保持每年20%左右的快速增長。  2020年,光瓶酒更是迎來了品類繁榮期。  但從市場層面來看,消費升級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當前光瓶酒產品主流價格在15-25元區間,其中15元價格帶佔據了最大的市場份額。根據目前行業的整體發展態勢,20元/瓶很快會成為光瓶酒全國大眾主流價位。  面對高線光瓶的風口,經銷商是選擇即將到來的20元價格帶,還是更高的50元乃至更高的價位段呢?
  • 賈平凹和韓俊芳是半個老鄉,算是從小就認識了,兩個人交往很穩定
    賈平凹的籤售會上面,來了8000多名的國內外書迷,人群中一個身材姣好的年輕女子吸引到了他。他微笑地示意讓那個女子過來,誰知道這個女孩上前就摟住賈平凹的頭親了一口,賈平凹當時就臉紅了,尷尬的笑了笑。賈平凹的女粉絲不少,經常會被「偷襲」,他總會憐香惜玉地一笑而過,他也將自己的性格特徵賦予給了《暫坐》一書的男主角,一位年輕作家。
  • 一瓶1973年的酒
    這是你出生那年,爸爸拿出一個月的工資買的第一瓶好酒……」韓莉目光一震,再去看那瓶酒,可不,標籤好老舊啊,分明經歷了幾十年的光陰浸潤。她依稀記得當年在國內時,父親說過這個事兒,在她們故鄉,家中有女的人家,都時興孩子出生時買一壇老酒,一直存放到女兒出嫁,在大喜的日子再把它喝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