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罪是什麼?惡是什麼?是在廣告電視裡播放的幾則殺人新聞?是偷,是搶,是騙!僅僅只有這些嗎?
不,不止於此,更多的是隨手在鍵盤上敲下的幾句否定別人人生的話,是啊,你又沒犯下罪,一句話毀掉了多少心靈,本來他們都有新生的機會。
輿論啊,社會啊,你們的眼光就如此的狹隘,狹隘到只容得下這些血淋淋的人嘛!
劇中講述一件已經發生兩年的連續殺人事件衍生而出的故事,在被害人,犯人家屬,以及具有社會長遠眼光的法律人士和新聞人士身邊不斷出現的各種衍生而來的故事。
也使得我們認清所有事件的另一面和矛盾性。如果可以,如果真相真的能這樣擺在我們面前,那麼社會主義的時代是否能被我們書寫?
其實,王赫是劇中為數不多的沒有被憤怒衝昏頭腦,知道只有通過和精神患者和他們的家人的溝通。
和醫生的合作中找出這些殺人事件的動機而預防、避免同樣事情再次發生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他也有著別人所沒有的同理心。
這或許他的成長經歷促使他從精神患者和他們家人的角度去了解事情的原貌,了解他們的苦疾。
和他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她的妻子,從小生活在家庭優越的環境中,被父母寵愛,是父親嬌慣的小公主。
是啊,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她,又怎會了解到應思聰的父母分開、被母親遺棄、被當作是沒用的人、模仿李曉明殺人最終被母親綁著一起跳海的高中生,受到校園霸凌的經歷、手段殘忍殺死兩個小孩的陳昌就是想要得到死刑的心理?
其實掙錢更多,也不會因為受到像為神經病罪犯辯護,這樣有爭端的案件受到大眾的指責時。
但他卻變得像一個機器一樣,機械地每天去工作,掙錢,回家,只是掙錢,不知道這樣做的意義,沒有使命感,眼神裡失去了對工作的熱情。
再也不是原來那個正義有情懷的律師了,她的妻子看出了這種變化,也終於了解了他所有的堅持。
最終鼓勵他去接他想接扶貧案子,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他,在得到這樣的理解後終於泣不成聲!
這部片子當然也反應了很多其它的社會為題,媒體怎樣能保持初心,儘量給觀眾一個全面的報導,而不是為了博得眼球片面地進行報導,精神患者和他們的家人,怎樣得到更好的社會支持和關懷而預防減少類似於劇中的慘案發生。
什麼是惡、什麼是善,如何避免盲從不自知的間接行惡等,但向思聰的發問"為什麼是我"仍讓我印象最為深刻。
因為透過這部片子,我看到社會上有三類人:像美媚那樣的人,從小父母提供了優越的生活條件的人,長大後順利考入大學找到工作,不知人間疾苦的人,那麼你們很幸運,請珍惜你們所擁有的。
像王赫那樣的人,有過苦難的經歷,但憑藉著自己的意志和堅持不僅改變了自己的生活,還可以用自己的專業和影響力去改善社會的某些問題。
這樣的你們是值得尊重的;另外一種就是那些問"為什麼是我"的人,這些人是受苦的人,他們可能生活貧困潦倒,可能身患重疾,可能身邊最親愛的人遭遇各種不幸。
可能一直也不理解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要過這樣的生活,不斷地發問"為什麼是我"。
那麼像劇中的宋喬平說的,請相信,可能是"因為你們比較勇敢"!
而幸運的人啊,即使你可能不理解苦難之中那些人的經歷、心理、行為,也至少可以在了解事情的全貌前不要去看低、指責困於苦難之人。